首页 / 正文

二南密旨 全文

  ○论六义

  歌事曰风。布义曰赋。取类曰比。感物曰兴。正事曰雅。善德曰颂。

  风论一。风者,风也。即兴体定句,须有感。外意随篇目白彰,内意随入讽刺。歌群臣风化之事。

  赋论二。赋者,敷也,布也。指事而陈,显善恶之殊态。外则敷本题之正休,内则布讽诵之玄情。

  比论三。比者,类也,妍媸相类、相显之理。或君臣氏佞,则物象比而刺之;或君臣贤明,亦取物比而象之。

  兴论四。与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感君臣之德政废兴而形于言。

  雅论五。雅者,正也,谓歌讽刺之言,而正君臣之道。法制号令,生民悦之,去其苛政。

  颂论六。颂者,美也,美君臣之德化。

  ○论风之所以

  君之德,风化被于四方,兹乃正风也。或否塞贤路,下民无告,即正风变矣。

  ○论风双之所由

  骚者,愁也,始乎屈原。为君昏暗时,龙乎谗佞之臣。含忠抱素,进于逆耳之谏,君暗不纳,放之汀南,遂为《离骚经》。以香草比君子,以美人喻其君,乃变风而入其骚刺之旨,正其风而归于化也。

  ○论二雅大小正旨

  四方之风,一人之德。民无门以颂,故谓之大雅。诸候之政,匡救善恶,退而歌之,谓之小雅。大雅,如卢纶《兴善事后池》诗:“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

  ○论变大小雅

  大小雅变者,谓君不君,臣不臣,上行酷政,下进阿谀,诗人则变雅而讽刺之。言变者,即为景象移动比之。如《诗》云:“绿衣黄裳。”此乃变小雅之体也。

  ○论南北二宗例古今正体

  宗者,总也。言宗则始南北二宗也。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南宗例,如《毛诗》云:“林有朴,野有死鹿。”即今人为对,字字的确,上下各司其意。如鲍照《白头吟》“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如钱起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此皆宗南宗本也。北宗例,如《毛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体今人宗为十字句,对或不对。如左太冲诗:“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如卢纶诗:“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此皆宗北宗之体也。诗人须宗于宗,或一聊合于宗,即终篇之意皆然。

  ○论立格渊奥

  一曰情。二曰意。三曰事。

  情格一。耿介曰情。外感于中而形于言,动天地,感鬼神,无出于情。三格中情最切也。如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钱起诗:“带竹飞泉冷,穿花片月深。”此皆情也。如此之用,与日月争衡也。

  意格二。取诗中之意不形于物象。如古诗云:“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如书公《赋巴山夜猿送客》:“何年有此路,几客共沾襟。”

  事格三。须兴怀属思,有所冥合。若将古事比今事,无冥合之意,何益于诗教。如谢灵运诗:“偶兴张邴合,久欲归东山。”如陵士衡《齐讴行》:“鄙哉牛山欢,未及至人情。”如古诗云:“懒向碧云客,独吟黄鹤诗。”以上三格,可谓握造化手也。

  ○论古今道理一贯

  小手皆言《毛诗》及《文选》诸公之作是古道,与今不同,此不可与言也。诗教今古之道皆然。

  ○论题目所由

  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于万象。

  ○论篇目正理用

  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

  水边,趋进道阻也。

  白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

  夜坐,贤人待时也。贫居,君子守志也。

  看水,群佞当路也。

  落花,国中正风隳坏也。

  对雪,君酷虐也。

  晚望,贤人失时也。送人,用明暗进退之理也。早春、中春,正风明盛也。

  春晚,正风将坏之兆也。

  夏日,君暴也。

  夏残,酷虐将消也。

  秋日,变为明时,正为暗乱也。

  残秋,君加昏乱之兆也。

  冬,亦是暴虐也。

  残冬,酷虐欲消,向明之兆也。

  登高野步,贤人观国之光之兆也。

  游寺院,贤人趋进,否泰之兆也。

  题寺院,书国之善恶也。

  春秋书怀,贤人时明君暗,书进退之兆也。

  题百花,或颂贤人在位之德,或刺小人在位淫乱也。

  牡丹,君子时会也。

  鹧鸪,刺小人得志也。

  观棋,贤人用筹策胜败之道也。

  风雷,君子感威令也。

  野烧,兵革昏乱也。

  赠隐者,君子避世也。

  已上四十七门,略举大纲也。

  ○论物象是诗家之作用

  造化之中,一物一象,皆察而用之,比君臣之化。君臣之化,天地同机,比而用之,得不宜乎。

  ○论引古证用物象

  四时物象节候者,诗家之血脉也。比讽君臣之化深。《毛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雷,比教令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贤人他适之比也。陶潜《咏贫士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以孤云比贫士也。以上例多,不能广引,作者可三隅反也。

  ○论总例物象

  天地、日月、夫妇君臣也,明暗以体判用。钟声,国中用武,变此正声也。石磬,贤人声价变,忠臣欲死矣。琴瑟,贤人志气也,又比廉能声价也。九衢、道路,此喻皇道也。笙箫、管笛,男女思时会,变国正声也。同志、知己、故人、乡友、友人,皆比贤人,亦比君臣也。

  舟楫、桥梁,比上宰,又比携进之人,亦皇道通达也。

  馨香,此喻君子佳誉也。

  兰蕙,此喻有德才艺之士也。

  金玉、珍珠、宝玉、玫瑰,此喻仁义光华也。

  飘风、苦雨、霜雹、波涛,此比国令,又比佞臣也。

  水深、石磴、石迳、怪石,比喻小人当路也。

  幽石、好石,此喻君子之志也。

  岩岭、岗树、巢木、孤峰、高峰,此喻贤臣位也。

  山影、山色、山光,此喻君子之德也。

  乱峰、乱□、寒□、翳□、碧□,此喻佞臣得志也。

  黄□、黄雾,此喻兵革也。

  白□、孤□、孤烟,此喻贤人也。

  涧□、谷□,此喻贤人在野也。

  □影、□色、□气,此喻贤人才艺也。

  烟浪、野烧、重雾,此喻兵革也。

  江湖,此喻国也,清澄为明,混浊为暗也。

  荆棘,蜂蝶,此喻小人也。

  池井、寺院、宫观,此乃喻国位也。

  楼台、殿阁,此喻君臣名位,消息而用之也。

  红尘、惊埃、尘世,此喻兵革乱世也。

  故乡、故园、家山、乡关,此苏廊庙也。

  松竹、桧柏,此贤人志义也。

  松声、竹韵,此喻贤人声偿也。

  松阴、竹阴,此喻贤人德荫也。

  岩松、溪竹,此喻贤人在野也。

  鹭、鹤、鸾、鸡,此喻君子也。

  百草、苔、莎,此喻百姓众多也。

  百鸟,取贵贱,比君子、小人也。

  鸳鸿,比朝列也。

  泉声、溪声,此贤人清高之举也。

  他山、他林、乡国,比外国也。

  笔砚、竹竿、桂楫、桨、棹、橹,比君子筹策也。

  黄叶、落叶、败叶,比小人也。

  灯、孤灯,比贤人在乱,而其道明也。

  积阴、冻雪,比阴谋事起也。

  片□、晴霭、残雾、残霞、□□,此比佞臣也。

  木落,比君子道清也。

  竹杖、藜杖,比贤人筹策也。

  猿吟,比君子失志也。

  ○论总显大意

  大意,谓一篇之意。如皇甫冉送人诗:“淮海风涛起,江关幽思长。”此一联见国中兵革、威令并起。“同悲鹊透树,独作脂随阳。”此见贤臣共悲忠臣,君恩不及。“山晚云和雪,门寒月照霜。”此见恩及小人。“由来濯缨处,渔父爱潇湘。”此见贤人见几而退。李嘉《和苗员外雨夜伴直》:“宿雨南宫夜,仙郎伴直时。”此见乱世臣节也。“漏长丹凤阙,秋冷白云司。”此见君臣乱暗之甚。“萤影侵阶乱,鸿声出塞迟。”此见小人道长,侵君子之位。“萧条吏人散,小谢有新诗。”此见佞臣已退,贤人进逆耳之言。李端诗:“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呜。”此贤人趋进兆也。下一句郎韦金部在他国,孤进失期,乃招之也。“古道黄花发,青蒸赤烧生。”此见他国君子道消,正风移败,兵革并起。“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此见前国贤人,虽未遂大志,尤喜无兵革。以上三篇,略而列之,用显大意。

  ○论裁体升降

  诗体若人之有身,人生世间,禀一元相而成体,中间或风姿峭拔,盖人伦之难。体以象显。颜延年诗:“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鲍明远诗:“腾沙郁黄雾,飞浪扬白鸥。”此以象见体也。

以上一十五门,不可妄传。

猜你喜欢
  甲申以前十二首·许南英
  第三场·老舍
  卷下·南宋辽金元·叶申芗
  楔子·白朴
  第三折·郑廷玉
  楔子·关汉卿
  秋岩诗集卷上·陈义高
  卷二十七·佚名
  卷一·查慎行
  卷一百九十一·陈思
  晞发集补钞·管庭芬
  卷四·吴之振
  前集卷十二·孙存吾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菊部丛谭》·张次溪
  西村诗集巻下·朱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顾误录·王德晖

    [清]王德晖、徐沅澂四声纪略盖闻四声之分,始于齐周彦伦《四声切韵》,沈的因之作《四声类谱》,而四声始判。梁武帝以之询周舍,舍以天子圣哲对之。至隋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唐孙愐增损之而为《唐韵》,其学始盛行。《元和韵谱

  • 卷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十三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词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司马光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四年。   孝哀皇帝元壽元年(己未、前二年)   春,正月,辛丑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衞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是日,日有

  • 卷一百四十六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起仁宗慶曆四年正月盡是年二月   春王正月戊辰,詔陝西都部署司、涇原經略司,罷修水洛城,從宣撫使韓琦奏請也。然劉滬時已興役,鄭戩又遣著作佐郎董士廉將兵助之矣。   庚午,詔京城積雪,民多凍餒,其令三司置場,減價出米

  • 卷第二百六十八·胡三省

    后梁纪三〔起重光协洽(辛未)三月,尽昭阳作噩(癸酉)十一月,凡二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干化元年〔(辛未、九一一)〕1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2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亟,纪力翻。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隆庆元年七月甲寅朔孟秋享太庙○巡按直隶御史艾可久论劾礼部左侍郎潘晟南赣兵部右侍郎吴百朋各贪冒不职状晟上辩乞休 上以其所论无事实留待讲读如故而吏部亦覆言百朋当巢寇反侧有经略才輙易不便有旨令策励供职○乙卯

  • 尚史卷八十七·李锴

    表一轩辕以下至周世表旧説五帝三王同出黄帝攷其世或不然然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防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展季亦有前闻乎若夫世系缪戾或中有

  • 二百九十三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正白旗护军参领缺摺·佚名

    雍正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正白旗护军参领噶尔明、鄂英辉病故,为补放此等缺额,将侍卫委署护军参领那勤、福勒敦,鸟枪护军参领曹宜、鄂勒吉拜等名,各缮一绿头牌,由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内务府总管兼委署领侍卫内大臣.散

  • 戚同文传·脱脱

    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世代为儒生。他幼年失去父母,祖母携带他到娘家养育,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祖母去世,日夜悲哀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开始时,听说同县人杨悫教授学生门徒,每天经过其学舍,因此被传授《礼记

  • 卷七十三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三之三 朱批王士俊奏摺 雍正八年正月初二日广东布政使【臣】王士俊谨 奏爲据实奏 闻事窃粤东上年早晚二稻通省丰收米价逐渐平减 【

  • 二十五年·佚名

    (乙酉)二十五年清道光五年春正月1月1日○己丑朔,詣顯思宮,行朔祭。○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3日○辛卯,冬至正使權常愼,卒於遼野高橋堡,訃聞。敎曰:「辭陛之日,見其矍鑠之邈,今聞中路奄逝之報,豈勝驚惜?是亦死於王事,凡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六·周祖谟

    耸,□,欲也。(皆强欲也。山项反。)荆吴之间曰耸,晋赵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相劝曰耸,或曰□。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劝语,亦曰耸。凡相被饰亦曰□。耸,□,聋也。半聋,梁益之间谓之□。(言胎□烦愤也。音宰。)秦晋之间听而不聪,闻而不

  • 卷十二·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十二     宋 卫湜 撰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郑氏曰妻八十一御妻周礼谓之女御以其御序於王之燕寝妾贱者孔氏曰自此至曰享緫论立男官女官之

  • 卷五·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五      吴江朱鹤龄撰淮海惟州尔雅江南曰州【郭璞注自江南至海】孔传北据淮南距海愚按淮以北即属徐州境不得言据故蔡传改作北至淮九州惟兖与并不及山可见其地皆为下流沮洳自河济改

  • 卷第十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是时太子既登位已。告诸群臣曰。汝等杀却达摩。时宰牛大臣白大王言。不作观察。无事何故即杀达摩。身现怀妊。未审生男或是生女。若生男时方可杀却。时王

  • 俗话倾谈·邵彬儒

    广东方言小说。四卷十八则。内容表现世间人伦关系,父子、兄弟、主仆、嫡庶之间矛盾,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借助神鬼仙怪叙事,含鬼话成分。

  • 补诗品·顾翰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只有两部与署名司空图之《诗品》同一类型的四言诗论著作,顾翰的《补诗品》便是其中之一。它亦是三者中唯一未见今人写有研究专著的一部。而研究内容涉及《补诗品》的著作,皆对其价值重视不够且论述过

  • 知空蕴禅师语录·学蕴

    2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上堂、小参、示众、茶话、行录;卷下收法语、机缘、赠偈、三关总颂、十无颂、像赞、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