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园内

(序曲)

你开始唱着园内之“昨日”,

请唱得像玉杯跌得粉碎,

血色的酒浆溅污了满地;

然后模拟掌中的细沙,

从指缝之间溜出的声响。

你若唱到园内之“今日”,

当唱得像似一溪活水,

在旭日光中淙淙流去;

或如塾里总角的学童,

走珠似地背诵他的课。

你若会唱园内之“明日”,

你当想起我们紫白的校旗,

你便唱出旗飘舞的节奏;

最末,避席起立,额手致敬,

你又须唱得像军乐交鸣。  (I)

寂寥封锁在园内了,

风扇不开的寂寥,

水流不破的寂寥。

麻雀呀!叫呀,叫呀!

放出你那箭镝似的音调,

射破这坚固的寂寥!

但是雀儿终叫不出来,

寂寥还封锁在园内。

在这沉闷的寂寥里,

雨水泡着的朱扉,

才剩下些银红的霞晕:

雨水洗尽了昨日的光荣。

在这沉闷的寂寥里,

金黄釉的琉璃瓦

是条死龙的残鳞败甲,

飘零在四方上下。

在这阴霾的寂寥里,

大理石、云母石、青琅、汉白玉,

龟坼的阶墀、矢折的栏柱……

纵横地卧在蓬蒿从里,

像是曝在沙场上的战骨。

在这悲酸的寂寥里,

长发的柳树还像宫妃,

瞰在胶凝的池边饮泣,饮泣……  半醒的蜗牛在败壁上

拖出了颠斜错杂的篆文,

仿佛一页写错了的历史。

在这恐怖的寂寥里,

瘠的月儿常挂在松枝上,

像煞一个缢死的僵尸:

在这恐怖的寂寥里,

疯魔的月儿在松枝上缢死。

在这无聊的寂寥里,

坍碎了的王宫变成一座土地庙①:

颤怯的农夫鬼物似的,

悄悄地溜进园业,

悄悄地烧了香,磕了头,

又悄悄地溜出园去……

寂寥又封锁在园内了。

寂寥封锁在园内了;

风扇不开的寂寥……

一切都是沉闷阴霾,

一切都是悲酸恐怖,

一切都是百无聊赖。

(Ⅱ)

好了!新生命胎动了!

寂寥的园内生了瑞芝,

紫的灵芝,白的灵芝,

妆点了神秘的芜园。

灵芝生了,新生命来了!

好了,活泼泼的少年

摩肩接踵地挤进园来了。

饿着脑经,烧着心血,

紧张着肌肉的少年,

从长城东头,穿过山海关,

裹关件大氅,跑进园来了;

从长城西尾,穿过潼关,

坐在驴车里拉进园来了。

从三峡的湍流里救出的少年

病恹恹地踱进园里来了;

漂过了南海,漂过了东海,

漂过了黄海,漂过了渤海的少年,

摇着团罗扇,闯进园里来了;

流侗傥抄年

碧衫儿荡着西湖的波色,

翩翩然飘进园来了。

少年们来了,灵芝生满园内,

一切只是新鲜,一切只是明媚,  一切只是望,一切只是努力;

灵芝不断地在园内茁放,

少年们不断地在园内努力。

(Ⅲ)

于是曙色烘醒了东方,

好像浸渐明晰的思想。

晨鸡叫了,晨星没了

太阳翻身起来了——

金光镀在紫铜盖的穹窿民,

金光燃在龙鳞亿的琉璃瓦上,

金光描在高楼顶的旗杆上,

金光吻在少年的桃颊上。

少年在太阳的跸道之旁,

瞻望六龙挽着的云发轫,

仿佛诚惶诚恐的童,

遥望着帝王的法驾西幸,

无限的敬仰,无限的欣羡,

充满了他那蒙稚的心灵。

早起的少年危立在假石山上,

红荷招展在他脚底,

旭日灿烂在他头上,  早起的少年对着新生的太阳

如同对着他的严师,

背诵庄周屈子的鸿文,

背诵沙翁弥氏的巨制。

万籁无声,宇宙在敛息倾听,

驯雀飞于平地来倾听,

金鱼浮上池面来倾听——

少年对着新生的太阳,

背诵着他的生命的课。

啊!“自强不息”的少年啊!①

谁是你的严师!

若非这新生的太阳?

(Ⅳ)

于是夕阳涨破了西方,

赤血喋染了宇宙——

不是赔偿罪的价,

乃是生命澎涨之溢流。

赤血喋染了宇宙,

细草伸出舌头舐着赤血,

绿杨散开乱发沐着赤血。

喷水池抛开螺钿镶的银链,

吼着要锁住窜游的夕阳;  夕阳跌倒在喷水池中,

池中是一盆鲜明的赤血。

红砖上更红的爬墙虎,

紫茎里迸出赤叶的爬墙虎,

仿佛是些血管涨破了,

迸出了满墙的红血斑。

赤血澎涨了夕阳的宇宙,

赤血澎涨了少年的血管。

少年们在广场上游戏,

球丸在太空里飞腾,

像是九天上跳踉的巨灵,

戏弄着熄了的太阳一样。

少年们踢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抛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顶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抱着熄了的太阳:

生命澎涨了少年的血管,

少年们在戏弄熄了的太阳。

夕阳里喧呼着的少年们,

赤铜铸的筋骨,

赤铜铸的精神,

在戏弄熄了的太阳。  (Ⅴ)

于是月儿窥进了东园,

宇宙被清光浸满,

宇宙晶凉的海水一般。

宇宙变了清光之海——

银波迸入了窗棂,

银波泛滥了庭院,

银波弥漫了大自然,

宇宙沉沦在海底里。

那里有杨柳?那里有松桧?

这水似的晶蓝的空气中,

只有些曼舞的海藻,

只有些鹄立的铁珊瑚,

拱抱着巍峨的大礼堂,

龙宫似的庄严灿烂。

龙宫的阊阖是黄金锤出的,

龙宫的楹柱是白玉雕成的。

哦,莫不是水国的仙人——

这清空灵幻的少年

飘摇在龙宫之东,龙宫之西,

那雍容闲雅的少年  躅踯在龙宫这南,龙宫之北?

少年浮游在海底在,

浮游在清光之海底在,

清光浸入少年的心里,

清光洗在少年的身外。

涤尽浊垢,饮入清光,

少年便是清光之海。

听啊!那里来的歌声?

莫非就是泣珠的鲛人——

莫非是深深海底的鲛人,

坐在紫里的石龛下,

一壁织着愁思之绡,

一壁唱着缠绵之歌?

啊!发嘴缠绵的歌,

唱得海水的晶波战栗,

唱得海树的枝叶飕,

唱得少年不能仰首,

唱醒了少年的杳恨冥愁。

少年听了缠绵的歌,

唤起甜密密的神圣的绝望,

或是热烘烘的玄秘的隐忧,

一种没由来,没目的,

一知半解的少年愁——

为了茫茫的大千宇宙?

为了滔滔的洪水猛兽?

为了闸不住的情绪之流?

还是抛不下锚的生命之舟?

(Ⅵ)

于是月儿愈躲入了西园,

楼房的暗影愈渐伸张弥漫,

列着鹅阵的暗影转战而前,

终于占领了凄凉的庭院。

院中垂头丧气的花木,

是被暗拘囚的俘虏;

锁在檐下的紫丁香,

锁在墙脚的迎春柳,

含着露珠儿,含着泪珠儿,

莫不是牛衣对泣的楚囚?

画角哀哀地叫了!

悲壮画角在黑暗里狂吠,

好像激昂的更犬吠着盗贼;

锐利的角在空中咬着,

咬破了黑暗的魔术,  咬破了少年的美梦,

少年们揎开美梦,跳起榻床,

少年们已和黑暗宣战了。

哦!静夜的角如何哭了?

将少年的心脏哭融了,

五百个战士的心脏融成一个。

楼上点着蜡烛,

楼下点着蜡烛,

少年们正在会议,

少年们正在努力。

三旗营的铜磬报尽了五更,

报道黑暗的行程将尽,

少年们啊!再点上一枝蜡,

便撑持过了这黑暗的末路!

曙光回了,新生命又来了!

一切又是新鲜,明媚,

一切又是希,努力。

饿的脑筋,烧着心血,

紧张着肌肉的少年们,

凭着希望造出了希望;

活泼的少年们,

又在园内不断地努力。

(Ⅶ)

然后有一天园内的昨日,

隐入了蒙昧的历史,

园内的今日瓜代了昨日。

然后风云扰攘的天宇

终竟澈体澄清了……

雍穆的尉蓝监照了一切。

无垠的蔚蓝的天宇

衬出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焕丽雄伟的楼阁

像以皇宫帝阙一般——

蓬莱的晓钟鸣了,

文武的千官,戎狄的臣侄,

群在崔嵬的紫宸殿下,

膜拜着文献之王。

肃静森严楼阁

又似佛寺梵宇一般——

上方的暮磬响了,

意志猛似龙象的僧侣们,

群在理智之佛像前,

焚着虔诚的香火。  哦,文献的宫殿啊!

哦,理智的寺观啊!

矗峙在蔚蓝的天宇中,

你是东方华胄的学府!

你是世界文化的盟坛!

(Ⅷ)

飘啊!紫白参半的旗哟!

飘啊!化作云气飘摇着!

白云扶着的紫气哟!

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

好让这里万人的眼望着你,

好让这里人的心向着你!

这里人还在猛烈地工作,

像园内的苍松一般工作,

伸出他们的理智的根爪,

挖烂了大地的肌腠,

撕裂了大地的骨骼。,

将大地的神髓吸地,

好向中天的红日泄吐。

这里万人还在静默地工作,

像园外的西山一般工作,

静默地滋育了草木,

静默地迸溢了温泉,

静默地驮负了浮图御苑;

春夏他沐着着霜雪的伤良,

但他总是在静默中工作。

这里努力工作的万人,

并不西方式的机械,

在齿轮绾着小齿轮,

全无意识地转动,

全无目的地转动。

但只为他们的理想工作,

为他们四千年理想,

古圣先贤的遗训,努力工作。

雪气氲氤的校旗呀!

你在百尺高楼上飘摇着,

近瞩京师,远望长城,

你临照着旧中华的脊骸,

你临照着新中华的心脏。

啊!展开那四千年文化的历史,

警醒万人,启示万人,

赐给他们灵感,赐给他们精神!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在东西文化交锋之时,

你又是万人的军旗!

万人肉袒负荆的时间过了,

万人卧薪尝胆的时期过了,

万人要为四千年的文化

与强权霸术决一雌雄!

云氲氤的校旗呀!

你便是东来的紫气,

你飘出函谷关,向西迈往,

你将挟着我们圣人的灵魂,

漫了西土,漫了全球!

飘呀!紫白参半的旗呀!

飘呀!化作云气飘摇着!

白云扶关紫气呀!

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

莫使这里万人忘了你的意义!

莫使这里万忘了你的意义!

一九二三年三月十六日二稿①

(原载 1923 年 4 月 23 日《清华十二周年纪念号.清华生活》)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五·彭定求
  ●焚香记目录·王玉峰
  邵元长·隋树森
  李寿卿·隋树森
  杜仁杰·隋树森
  城楼上·林徽因
  序·黄大舆
  卷53 ·佚名
  卷五十·冯惟讷
  卷四十六·陈起
  序·陈子龙
  尽管是……·刘半农
  诗家鼎脔序·佚名
  卷四百五十九·陈廷敬
  跋·乐雷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七出 尸解·洪昇

    【正宫引子·梁州令】〔魂旦上〕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  【如梦令】绝代风流已尽,薄命不须重恨。情字怎消磨?一点嵌牢方寸。闲趁,闲趁,残月晓风谁问。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

  • 卷之三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议立福藩  四月初三日(庚申),时潞、周藩泊淮上者,各以宫眷随;独福王孑然,与常应俊等数人流离飘泊。凤阳总督马士英阴使人导之,借淮抚路振飞舟南行。  十四日(辛未),有内官至南京,府部科道等官始知北京被陷确信,上殉社稷;大

  • 卷之二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八○五 谕《盛京通志》字画错误总裁福隆安等着分别罚俸或注于纪录抵销·佚名

    八○五 谕《盛京通志》字画错误总裁福隆安等着分别罚俸或注于纪录抵销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又议方略馆进呈《盛京通志》字画错误之承办中书章煦,总裁 兵部尚书 公福隆安、户部尚书和珅、梁国治、户部左侍郎董诰、

  • 八八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赍送第五批书籍折·佚名

    八八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赍送第五批书籍折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奴才李质颖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奴才前奉谕旨,访觅遗书,当卽钦遵圣训,于商人马裕家选取,并令总商等善为访觅。于闰三月及四月内,三次共呈进书八百十八

  • 绎史卷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皇王异说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白虎通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徳号令臣下者也徳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羙也大也天之总羙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

  • 学史卷五·邵宝

    (明)邵宝 撰○午【凡三十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谷梁传庄公三年】日格子曰父天母地孰非天之子而亶聪明作元后有宗子之道焉故曰天子尊之也尊之也者

  • 卷四 鲁语上·左丘明

    曹刿问战〔原文〕长勺之役①,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②。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

  • 邓文原传·宋濂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父亲邓漳迁居于钱塘。文原十五岁就通晓《春秋》。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浙行省召聘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1298),调任崇德州教授。五年升应奉翰林文字。九年,升修撰,请假回江南。至大元年(1

  • 卷十九·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十九训臣工一雍正元年癸卯正月癸卯上谕直省主考官尔等俱系皇考选用之人朕谅尔等必能自好是以特简为主考官尔等务秉公考取学问优长之士果能不徇私情声名

  • 卷第六·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六〈起和銅六年正月、盡靈龜元年八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國成姫天皇〈元明天皇第■三〉六年春正月戊辰。備前國獻白鳩。伯耆國獻嘉

  • 论儒第十一·桓宽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

  • 读书续録卷五·薛瑄

    周子挺生南服建图立说以明造化之源性命之防传之二程以当时无受之者遂不以语人至朱子旣即其图以剖析其防又即其说以尽发其奥由是周子建图立说之意大明学者诚欲求其意当即朱子之解以求周子之说熟读精思潜玩黙体期以数十

  • 原序·吴浩

    载籍之有五经犹天之有五星也地之有五行也人非五谷不生学非五经不殖舍此而他求吾不知所従焉夫经者常也法也径也若径路之无所不通可常行也自汉以五经学宫而经之名著益之以周礼孝经论语为九经益之以仪礼左氏春秋尔雅为

  • 卷十五·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五宋 林之奇 撰汤诰        商书此则周官士师所谓用之于防同之诰也古者天子始受命奄宅四海则诸侯皆率其职以奉朝防于天子之都所以正始也如舜禹之受禅既告祭天

  • 卷之五十一·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一信父子之信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录曰:此舜之心,断断乎以亲为必可信,而无一毫之疑者也。彼贼於父子之恩者,皆由其始之不

  • 卷第三·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三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义解篇 宋 中立传 中立。鄞之陈氏子。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得度。依神智於南湖渡。神智开帏

  • 大方便佛报恩经·佚名

    亦称《佛报恩经》、《报恩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七卷。本经通过释迦牟尼驳斥一外道指责释迦不报父母之恩,阐述了佛教对“恩”及“报恩”的观点。经中认为,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曾为如来的父母,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