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子龙

李雯

宋征舆

○陈子龙

有明御宇。矢文德以洽海内。学士大夫。委蛇酝藉每以修辞显。自弘治以后。俶傥瑰玮之才。间出继起。莫不以风雅自任。考钟伐鼓。以振竦天下。而博依之士。如聚沙而雨之。作者斐然矣。又以承百王之余。徽章淑制。昭兹来许。凡虞歌殷颂。周雅楚骚。罔不穷其拟议。巧其追琢。尝以一人之力。兼数家之长。虽作述有殊。然专者易工。该者难合。程其劳逸。未可轻也。是以昭代之诗。较诸前朝。称为独盛。作者既多。莫有定论。仁鄙并存。雅郑无别。近世以来。浅陋靡薄。浸淫于衰乱矣。 【子龙】 不敏。悼元音之寂寥。仰先民之忠厚。与同郡李子宋子。网罗百家。衡量古昔。攘其芜秽。存其菁英。一篇之收。互为讽咏。一韵之疑。其相推论。揽其色矣。必凖绳以观其体。符其格矣。必吟诵以求其音。恊其调矣。必渊思以研其旨。大较去淫滥而归雅正。以合于古者九德六诗之旨。于是郊庙之诗。肃以雝。朝廷之诗。宏以亮。赠答之诗。温以远。山薮之诗。深以邃。剌讥之诗。微以显。哀悼之诗。怆以深。使闻其音而知其德和。省其词而知其志悫。洋洋乎。有明之盛风。俪于周汉矣。 【子龙】 曰。我于是而知诗之为经也。诗繇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世之盛也。君子忠爱以事上。敦厚以取友。是以温柔之音作。而长育之气。油然于中。文章足以动耳。音节足以疏神。王者乘之。以致其治。其衰也。非辟之心生。而亢丽微末之声着。粗者可逆。细者可没。而兵戎之象见矣。王者识之。以挽其乱故盛衰之际。作者不可不慎也。或谓诗衰于齐梁。而唐振之。衰于宋元。而明振之。夫齐梁之衰。雾縠也。唐黼黻之。犹同类也。宋元之衰沙砾也。明英瑶之。则异物也。功斯迈矣。且唐自贞元以还。无救弊超览之士。故不复振。而为风会忧二三子生于万历之季。而慨然志在删述。追游夏之业。约于正经。以维心术。岂曰能之。国家景运之隆。启廸其意智耳。圣天子方汇中和之极。金声而玉振之。移风易俗。返于醇古。是编也。采在遵人哉。

华亭陈子龙撰

○李雯

夫时俗易好。山川异音。风骚之作。随世适化。呜呼尚矣。然降自三百。汉魏以来。下迄盛唐各建美一代。靡有兼综。至于昭代二祖列宗。文治昭明。遂通羣轨。而高材之士。心应风雅者。亦复上采下获。风律毕臻。声诗之道。于是备焉。纪厥源流。殆有三变。洪永之初。草昧云雷。灵台偃革。萟林未薙。而精英澄湛之风。已魄已兆。时则有季廸伯温唱之。而袁杨诸公和之。皆颷然特起。才颖初见。虽腾踔甫惊。而流风不竞。俚者犹元。腐者犹宋。至于弘正之间。北地信阳。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有大禹决百川。周公驱猛兽之功。一时并兴之彦。蜚声腾实。或咢或歌。此前七子之所以杨丕基也。然而二氏分流。各有疆畛。劲者乐李之雄高。秀者亲何之明婉。葢才流竞爽。而风调不合者。又三四十年。然后济南娄东出。而通两家之邮。息异同之论。运材博而构会精。譬荆棘之既除。又益之以涂茨。此后七子之所以杨盛烈也。自是而后。雅音渐远。曼声并□。本宁元瑞之俦。既夷其樊圃。而公安竟陵诸家。又实之以萧艾蓬蒿焉。神熹之际。天下无诗者葢五六十年矣。予小子不敏。尝与同学之士。卧子陈氏。辕文宋氏。切磋究之。痛蜩螳之羣鸣。悯英韶之莫嗣。遂摉材覃思。绍兴绝业。历序一代之作者。裒其尤绝。附于采风之义。亦其勉厥所学。昭示来者。用彰本□之巨丽云。

华亭李雯撰

○宋征舆

夏生存古曰。诗何以列于六经哉。宋子曰。昔者先王殷荐上帝。配以祖考。必有雅乐其音可听。而其舞可观。必以诗歌为节。求之殷周之章。清庙猗那。洋洋如也。此所谓颂也。周人好文。原本先德。祖述旧政。自文武成康以及宣周召共和以及仲尹方召。君臣男女。功德及物。靡不纪述而褎扬之。其自昭夷厉幽。周道大放。疾苦发于房中。而六卿卿士。皆昵于慝。爰有旧德之士。主文谲谏。微词刺讥。此亦忠谊之至也。此正变雅之大凡也。至于列国之风。各从君相之德。优渥相接。则为熙恬之辞。以节劳劬。其或室家男女之间。勿获其志。则歌咏间作。盛王在上。斯命輶轩之使。采而陈之。葢以考盛衰。察厚薄。正淫俭。定沃硗也。此所谓风也。诗之有是三者。其用大矣。夫安可以不经也。夏生曰。然则今之诗。其犹古之诗欤。删之者非圣人。即不得称经。其犹经之流亚欤。宋子曰。然乎。否耶。余闻之史迁史□汉之乐府。叔孙氏唐山氏制之。其雅乐声律。制氏守之。葢有三颂之遗风焉。而儒者讥其楚。犹谓未合于殷周。自魏以降。无论已。若汉之苏武李陵。无名人古诗十九篇。魏之曹植晋之阮籍。皆风人之遗也。而大雅之材。则是数子者。犹班然未见其纯。其去二周也远甚。自齐梁声偶之学兴。而风人之致益寡。唐人五七言近体绝句作。而绳墨饰然。比于律令。我不敢谓初唐四家。李白杜甫王维高适诸人。无当于诗。然其视三百篇也。犹之延年之新声。必不恊于伶伦之嶰竹矣。夫风雅颂之亡也。在于汉魏之间。迄于当今。一千五六百余岁。中间代以诗盛者。莫如唐人。然能自为其盛而已。即何论于今之作者乎。我国家所承者。若宋若元。诗亡之世。幸而弘嘉之际。作者数人。崇古深造。无遗力焉。汉魏□宋三唐之诗。其克绍乎。若三百篇之亡。亦已久矣。夏生曰。然则今之诗人。无当于圣人之旨矣。学者何为而作哉。宋子曰。是非然也。昔者史迁承春秋之后。作史记百三十篇。于笔削之谊。吾未知其何居。而善善恶恶。颇得圣人微言之绪。后世宗之。称为良史。今之诗。虽非殷周之诗。然其称述先朝。敷赞德美。以扬当今。是亦颂之遗也。王公大人。政教得失。或褒或讽。是亦大小雅之遗也。若夫风人之志。抑又繁矣。夫人生而甘刍豢。慕窈窕。不得其所则怨。感于时。感于地。感于物。则哀乐生焉。一为之吟。再为之咏。三为之歌。则甘刍豢者知礼矣。慕窈窕者知义矣。怨者适于命矣。哀者不至于伤。乐者不湎于淫矣。我不敢谓此即当于圣人之旨。殆亦圣人之所与也。然则作诗者。言何必四。篇何必三百。而后谓之诗人也。时与卧子陈氏。舒章李氏。撰皇明诗选成。夏生受而较之。其所问答。皆诗人之谊用次其言以为叙焉

华亭宋征舆撰

猜你喜欢
  袁去华·唐圭璋
  卷 八·袁枚
  ●卷六·陈廷焯
  叙·杜文澜
  五集卷三十五·乾隆
  卷七·赖良
  巻三十三·胡震亨
  卷130 ·佚名
  卷八十三·冯惟讷
  卷三十·佚名
  御选金诗卷二十·康熙
  诗女史纂卷之十三·田艺蘅
  卷四十六·查慎行
  ●鱼儿佛·沈泰
  第二十八出 再约佳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忏悔·闻一多

    啊!浪漫的生活啊!是写在水面上的个“爱”字,一壁写着,一壁没了;自搅动些痛苦的波轮。(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刻古赋辨体跋·祝尧

    古赋辨体凡十巻前守无锡顾君与新尝命工刻之未及告完寻陞广东臬司宪副是时吉安节推金城吴君子贞来署府事踵而成之然中多遗阙譌误观者病焉偶得侍御大梁熊君子脩按蜀时所刻全本乃今方伯颍川张公南溟所校者因取而补正焉庶

  • 巻三十一·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三十一明 李攀龙 编明五言排律海珠寺【王偁】絶岛波心见栖身玉镜中欲观鼇背日还伏鹢楼风客思员壶外云程若木东蜃光晴乍雾海气昼成虹僧刹蛟龙防神珠水月通同游多逸侣归棹拟乗空重谒孝陵【李东

  • 第一百四十回 朱培德羊城胜敌 许崇智福建鏖兵·蔡东藩

      却说广东自孙中山先生赴上海后,陈炯明便于八月十五日回广州,在白云山总指挥处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叶举、洪兆麟、尹骥和新近归附的林虎等都以筹饷为言。陈炯明因请接近银行界的陈席儒担任广东省长之职。到了第二个

  • 纲目续麟卷二十·张自勋

    【壬晋天福七年六月晋主重贵立○汉寅主玢光天元年○是岁凡五国三镇】六月晋主敬瑭殂兄子齐王重贵立【辽史直书子重贵立从告也纲目正名曰兄子着系也要其罪臣之义隐矣】分注【契丹以晋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晋主忧悒成疾一

  • 卷之一千二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史记集解卷五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五十四曹参世家第二十四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张华曰曹参字敬伯】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汉书音义曰中涓如中谒者】将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汉书音义曰

  • 野史无文卷四·郑达

    烈皇帝遗要(下)梅冲华传烈皇帝遗要(下)十五年(壬子)夏四月初三日,流贼张献忠陷庐州府舒城县,杀人殆尽(贼改舒城县为得胜州)。五月初七日,学臣徐之垣科考庐州府八属,生童俱集城内,失于稽察。献忠率群贼自桃集走小路,由小蜀山,夜至城下

  • 三·钱穆

    我们若把握住中国历史从春秋封建社会崩溃以后,常由一辈中层阶级的知识分子,即由上层官僚家庭及下层农村优秀子弟中交流更迭而来的平民学者,出来掌握政权,作成社会中心指导力量的一事实,我们不妨称战国为游士社会,西汉为郎吏

  • 后记·胡适

    胡先生的《丁文江的传记》,民国四十五年十一月出版,载在《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里。四十九年六月,胡先生嘱台湾启明书局印单行本,并由胡先生写了一篇《校勘后记》。启明停业后,这本书已绝版多年。近年来,外间向本馆函询这

  • 诗礼传家·孔子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

  • 卷五·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五宋 魏了翁 撰隐公六年至十一年【一】和而不盟曰平平後乃盟六年注和而不盟曰平正义曰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传载其盟辞昭七年燕暨齐平传称盟于濡上似平皆有盟而云不盟者平实解怨和好之辞

  • 序·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序 昔者孔子之教天下道不外乎六经而礼乐为王者之事当世必皆各有成书如周礼仪礼之类不容以意为之损益其所手定惟易书诗春秋四者易衍十翼春秋修旧史皆述也而有作焉若书诗第以弃取见义而已易春秋之为书一明

  • 错币第四·桓宽

    【题解】“错”与“铸”意同。“错币”就是铸币。本篇是讨论货币官铸、民铸的问题。文学主张民铸,大夫则主张必须官铸。大夫曰:交市通施(1),民事不及(2),物有所并也(3)。计本量委(4),民有饥者,谷有所

  • 道行经泥犁品第五·佚名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去冥。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无所著。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尊。天中天。无目者,般若波罗蜜为作眼

  • 敦煌·井上靖

    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奖得主——井上靖代表作之一,荣获每日艺术大奖,无数读者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寄予了独特思考,对中国

  • 大城北京·林语堂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

  • 春秋地名考略·高士奇

    十四卷。高士奇撰。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学家、诗人。康熙二十四年,高士奇奉敕撰《春秋讲义》,因考订地理,撰成此书奏进。然据阎若璩《潜丘札记》,则此书之实际作者乃徐善(字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