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出 惊别(仙吕调先天韵)

【二犯傍妆台】

(小旦)忆当年,画楼春日下朱帘。悲燕子乌衣巷,化啼鴂夕阳天。孤儿芳草长安远,荒冢白杨逆旅边。豫章难返,瘴海久迁,教人千里梦魂牵。

奴家苏氏,自嫁与夏相国为妾,不料被严嵩谗害,老爷身亡,夫人远谪。幸有三月遗腹,感蒙朱裁救取潜逃。幸遇邹大人夫妻,收留在此避难。生得一子,年巳长成。只因严家势大,不敢还乡。又不知老夫人消息,是好闷人也。

【前腔】

(小旦)繁华如梦散飞烟,孤婺相守,岁月叹迍邅。感老仆婴臼义,蒙高士鲁朱缘。幸得明珠,天赐存雏凤,不枉了宝镜人孤泣只鸾。月明闻雁,春风听鹃,何时重返旧家园!

(泣介)

(小生上)燕子巢人屋,春风不忍去。何似故山云,朝朝复暮暮。小子夏传,从邹先生读书未完,不知母亲因何悉感?母亲拜揖!

(见介)

(小旦)我儿,你如今巳长大,不能葬冤父于故阡。我寄食多年,何日会慈亲于子舍?使我思之可伤,怎不悲痛!

(小生泣介)儿子告知母亲:待朱裁来时,同归也好。

(末白须上)

【薄媚赚】

(末)急似惊湍,遥望山村一迳穿。

(叩门犬吠介)柴扉掩,见竹篱黄犬吠声喧。快开门那!

(小旦)小村廛,水乡芦港人踪远,何事惊惶过短垣?

(开门介)原来是朱裁到了!为甚么这等惊惶?

(末)那烟尘遍,倭奴将到余杭县。疾忙逃窜,疾忙逃窜!

(小旦共哭介)这怎么了?快请邹相公、夫人商议!

(外贴上)

【前腔】

(外)隔墙风传,为甚悲声似咽蝉?抛书卷,墙东何故苦愁烦?

(末见介)呀,原来是朱老到了。有何言,当庭子母同凄怨?多为久住他乡礼不全?

(小旦向贴介)朱裁远来,专报倭信:已破余杭,不久将到此地。因兵燹,怕垂堂燕雀焚难免。早图方便,早图方便!

(外)原来如此!朱老你细细说来,好作准备。

(末)小人因到本府,亲见上司文书,倭奴大乱浙东。恐相公不知,因此特来说信。他母子久在相公爱下,意欲暂辞,回往江西,以免目前之乱。不知相公、夫人何如?

(贴)你家夫人、公子在我家有年,怎割舍得便去?

(外)娘子不知,这朱掌家说得极是。杭州虽乱,一时不到江西。倒是回乡,我们得全终始。

(小旦)只是我母子久受大恩,一时难报,如何舍得?请上受奴家母子拜谢!

(叩别同拜介)

【掉角儿】

(小旦)念孤危一线堪怜,感萍踪几年垂盼。避网罗离群塞鸿,依梁舍失巢乳燕。真个是济人危,扶人困,郊孔褒,藏张俭,义过平原。

(合)干戈分散,江湖未安。待他年衔环结草,酬恩非浅!

(贴)数年相聚,忽然分手,于心岂忍?还该留住几时才是。

【前腔】想当年邂逅田间,勉相留分居别院。喜麟儿头角长成,似鸥侣晨昏相伴。真个是如姑姊,胜妯娌,纺同机,食同爨,同笑同欢。

(贴、小旦抱哭介)

(合)干戈分散,江湖未安。怎下得天南地北,镜分钗断。

(末)小夫人不必啼哭。倭信紧急,可收拾行李。小人巳觅了船只在村口等侯。就此拜别罢!

(小旦)儿子过来,谢了邹先生者!

(小生拜介)

(外)家贫无以为赠,白金二两,小书一部,以壮行色。就此相别。

(众拾泪介)

【尾声】河梁草色春江远,

(贴)此际离愁万千!

(小旦)仗义施仁感大贤!

(小旦、小生、末下)

(外贴吊场)夏夫人母子既去,此处地僻人稀,不便久住,且自移居城中。前日林年兄有书相约,我送你入城之后,即起身赴京会试。

(贴)如此甚好!

(外)鼙鼓惊闻海上船,等闲分手各风烟。

(贴)离情最似春江水,早把泥金锦字传。

久无旦脚,连用大江东去与易水不还,苦为题缚。今照《鸣凤》旧本,出邹君隐夏孤一段,以结夏局,以起邹义。故朋友一伦,所以补君臣之不及处。

猜你喜欢
  卷八百七十九·彭定求
  卷四百六十九·彭定求
  第四折·佚名
  王德信·隋树森
  第四折·高文秀
  续词品·杨夔生
  死·闻一多
  卷525 ·佚名
  提要·佚名
  精华録巻十·王士祯
  再不见雷峰·徐志摩
  同文馆唱和诗巻七·邓忠臣
  御选元诗卷四十·康熙
  卷十一·查慎行
  子渊诗集卷四·张仲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822_1 【皇太子频赐存问,并索唱和新诗,因有陈谢】广宣   望苑招延后,禅扉访道馀。祗言俟文雅,何意及庸虚。   率性多非学,缘情偶自书。清风闻寺响,白日见心初。   重道逢轩后,崇儒过魏储。青宫列芳梓,玄圃积

  • 卷二十四·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二调五十一体,起九十五字至九十六字扫地游三体又名扫花游 满庭芳七体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话桐乡、江南好、满庭花、转调满庭芳 白 雪一体 徵 招三体 双瑞莲一体 玉京秋

  • 卷三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友集送董彦速游仙岩吾闻天竺峯耸若在天上峯前溪万仭激石吼寒浪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莾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

  • 卷八·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兵部主事陈焯编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後徙家苏州吴县仲淹二岁而孤母再适长山朱氏从其姓遂名朱说既长知其家世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学於戚同文昼夜不息虽饥寒弗知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

  •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洪武十六年六月癸酉朔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练达时务谙晓治体善于词命者或三四人或一二人赴京录用○贵州宣慰使霭翠宋诚贡马赐以文绮钞锭○甲戌刑部尚书开济等官议定五六日旬时三审五覆之法 上曰天下之事不可徇名而失实

  • 卷之五·佚名

      顺治元年甲申。五月戊子朔。以破流贼李自成捷音。宣示朝鲜及外藩蒙古诸王贝勒。  ○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师至通州知州率百姓迎降谕令薙发。  ○己丑。师至燕京。故明文武官员、出迎五里外。摄政和硕睿亲王

  • 钦定续通志卷一 唐纪一·纪昀

    唐纪【一】【臣】等谨按自班固已后断代为史而会通之义不着宋臣郑樵作通志乃始探篹缀辑上下数千载综其行事粲然成一家之言厥功伟矣顾以唐书五代史为本朝大臣所修不敢轻议故纪传断限逮隋而止今【臣】等奉命续纂是书爰始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五·阿桂

    四月丙寅桂林铁保汪腾龙奏言【臣】等公同筹议由阿仰东山梁墨垄沟山岭攻抵达乌分兵四路一由扎哇窠沟内夺取阿仰山梁派令总兵英泰王万邦督攻一由东山梁临河架礟轰摧隔岸阿仰碉寨如见官兵于对面山梁得手即搭浮桥渡河夹击

  • 刘季连传·姚思廉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父名思考,因是宋高祖族弟之故在宋朝显达,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刘季连有好名声,早年历任清官。齐高帝即位,尽杀与宋王室关系密切的亲属,将及刘季连等人,太宰褚渊平素十分喜欢刘季连,坚决请求高帝赦免了他。

  • 五、总结上文·傅斯年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综合前几章中所论的结果,去讨论古代中国由部落进为王国(后来又进为帝国)的过程中,东西对峙的总局面。随便看一个有等高线的中国地图,例如最近《申报》出版的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合著的《中国分省图》,不

  • 人谱·刘宗周

    人极图说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即周子所谓太极,“太极本无极也”。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意一也。继之者善也。动而阳也,“乾知大始”是也。成之者性也。静而阴也,“坤作成物&

  • 提要·李先芳

    臣等谨案读诗私记五卷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尚寳司少卿明史文苑传载王世贞所定广五子先芳其一也是书成于隆庆四年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有所难通则叅之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

  • 卷六·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钱塘程川撰易六统论邵易康节易数出于希夷他在静中推见得天地万物之理如此又与他数合所以自乐今道藏中有此卦数【谓魏伯阳参同契魏东汉人】【廖德明録

  •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欧阳竟无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是解脫戒經  億劫難得聞 攝受正修行  斯事倍復難.   有佛興世樂  興世說法樂 衆僧和合樂  和合持戒樂。   諸大德.時分一月過三月在.老死欲至佛法漸滅.當一心精進莫

  •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太虚

    太  先生至中国游历甚久,对于中日佛教,有何联合进行之计划乎?稻  中日佛教之联合,以两国佛教之情形互相开晓为先。两国佛教徒共谋意思疏通,推广佛化,今遂有世界佛教联合之动机。我国佛教徒既有贵国佛教巡历之计画和观光

  • 四分律卷第五十(第四分之一)·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房舍揵度初尔时世尊在波罗㮈。时五人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言:“世尊!我等当住何等房舍卧具?”佛言:“听在阿兰若处树下、若空房、若山谷窟中、若露地、若草?、草?边、若林间、

  • 北游集·汪梦斗

    宋代诗文别集。2卷。宋元间汪梦斗著。汪梦斗号杏山。宋亡后,被尚书谢昌言荐于元世祖,特召赴京,终不受官,放还。此集上卷是诗,末有诗馀6首,皆系北游纪行之作。作者于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赴京,至冬十月归里,舟车数千里,历时270

  • 天工开物·宋应星

    中国古代论述农工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末宋应星著。成于崇祯十年(1637)。次年刊行。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他于1634年开始写作《天工开物》,1637年成书。这部书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