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唐诗、宋词,各极一代文学之盛,是我国韵文发展史上光芒万丈的两座高峰。然而唐诗和宋词总集的编纂,却有迥然不同的历史。清代康熙年间问世的《全唐诗》,是一部官修书。它既有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为前资,又有内府所藏各种善本秘籍参校补苴,再加上封建朝廷的多方资助与词臣们的集体奋斗,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顺利地付梓了。但《全宋词》的编纂几百年来却迟迟无人敢于问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宋人的词作散佚很多。尽管有某些总集、别集和其他文献可作依据,但要对这些既不完备、而又庞杂零乱的资料进行比勘校雠,并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辑佚工作,编成像《全唐诗》那样的宋词总集,困难是非常大的。就在这样的历史状况下,当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知难而上,以他渊博的学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劳动,用功几十年,编成了《全宋词》。这是继《全唐诗》之后一代文学的巨编,填补了几百年来宋词研究中一个极大的空白。
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唐先生编纂《全宋词》,虽然既有前人的部分成果为基础,又有名师的指点与词友们的切磋,但却呕尽了自己的心血,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了解一下此书的材料来源及其复杂的编订过程,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它的价值是很必要的。
《全宋词》的编纂,主要的资料依据是三项:一是有幸流传下来的部分宋词的单行别集;二是从明末毛晋开始的诸家汇刻;三是宋元人的宋词选本。这几项资料中,尤以诸家汇刻作品数量最多,收集之功最大。宋词的汇刻,虽在南宋时就已开始(如长沙书坊《百家词》、闽刻《琴趣外编》等),但多已亡佚。现在通行的几套大型汇刻,多是明清两代学者整理刊印的。其中以毛晋的汲古阁汇刻《宋六十名家词》(实为61家)为最早;次为清末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其中收宋词38家;次为江标的《灵鹣阁刻词》,其中收宋词10家;次为吴昌绶《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其中收宋词18家;次为朱祖谋《疆村丛书》,内含宋词112家。此中尤以朱刻最为精博,为世所称。
上述几种著名的汇刻所收宋词,去其重复共得159家,一代词的骨干已经略备。此外,宋词辑佚工作在《全宋词》编纂之前也有人着手了。这方面,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较为精审宏富。它补以上诸家汇刻所未及,收宋词55家,内51家为裒辑遗佚而成。另外又有周泳先《唐宋金元词钩沉》,得词近20家,皆为各种汇刻及赵万里书所未收者。唐先生的工作,主要在以上诸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综合地利用这些资料来进行工作时,他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书由于刊刻不精,有的书限于编辑者的水平,经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即使是编辑得比较认真的书,如与其他材料综合比照来看,也时会显出它们零乱和芜杂的缺点。因此,唐先生在选择底本、考订真伪等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
除此而外,唐先生更在别人辑佚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细致的发掘。除了在各种词选中搜集资料以外,某些类书如《全芳备祖》、《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等等,都是唐先生辑佚的渊薮。仅仅从这三种类书中就辑得佚词一千多首。而其他大型载籍(如《永乐大典》等)和各种诗文总集别集、笔记小说、书画题跋、金石录、花木谱、地方志等等,散见的资料不知凡几,文献浩如烟海,唐先生不惮其烦,从中钩沉表微,为补苴前人缺漏而付出了艰苦复杂的劳动。
1937年,《全宋词》初稿竣事。编者将它呈送词学前辈汪辟先生审阅。汪辟阅后十分兴奋,高度赞扬了初稿的学术价值,坚持请当时的国立编译馆接受全稿,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汪辟力争,此稿的命运真不可测!国难当头的1940年,《全宋词》初版幸运地在长沙问世了。此版录词近两万,词人逾千家,基本具备了“全”的规模。
可是,编纂《全宋词》的工作并未因此而告终。因为一者这个初版诞生在抗战的烽火中,印数很少,流传不广;二者由于还是草创,不免存在许多缺点。比如由于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许多书不知道或无法见到,致使此编遗漏与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在体例上,仿照《全唐诗》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释道”、“女流”,显得比较陈旧。解放以后,研究工作者迫切需要一部较为完备精审的《全宋词》,1940年的版本显然已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因此,中华书局约请唐先生对其旧稿进行改编增补,并作断句和校勘,准备重新出版。唐先生欣然应允,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于1959年6月基本完成了这一工作。
依照唐先生的建议,中华书局又指定王仲闻等对全稿进行订补复核,作了必要的增修。这道工序完成后,又由唐先生通读定稿。这样反复加工,使得此书的质量比旧版极大地提高了。1965年6月,洋洋五大册的《全宋词》修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新版增补作者260余人,词作1400余首(不计残篇)。除删去旧稿中经考定是唐五代、金元明词人的作品和其他伪作外,全书共录入作者1330余人,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另外,在体例上,重新考定词人行实和改写小传;调整原来的编排方式,一以作者为经,以时代先后为序;增加了若干附录,特别是在书末附作者索引,以便查检。凡此种种,使得这部宏伟的著作面貌全新,成了目前较完备的宋词资料书。
这里需要指出,《全宋词》虽然主要是唐先生的成果,但与其他学者的大力协助也是分不开的。在几十年的编纂和修订过程中,唐先生的同学赵万里、卢冀野、任中敏,词友龙沐勋、赵尊岳、夏承焘、王仲闻等都对之有所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仲闻。他是王国维的次子,学问渊博,尤精诗词。唐先生改编旧稿的过程中,王仲闻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把自己所作的宋词长编无私地借给唐先生参考。以后他受任为唐先生修订加工《全宋词》,六年辛苦,全力以赴,为提高《全宋词》的质量作出了贡献。唐先生多次在一些场合(包括回忆文章)中提到了他的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唐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全宋词》修订本虽已出版多年,但年登大耋的唐先生仍孜孜不倦地搜集材料,不断地对此书进行增补和修订。在1980年12月的重印本中,唐先生又把这些新成果以《订补续记》的形式附于书后。这个《续记》除纠正了若干错误外,又增补了28首新发现的佚词。当代也有其他学者从事宋词辑佚工作。近年孔凡礼从北京图书馆藏的珍贵典籍《诗渊》中辑得《全宋词》编者未及见的佚词四百多首,编成《全宋词补辑》一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可以预期,在《全宋词》的编纂者及其后任者们的继续努力下,宋词这笔珍贵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晖芳气而不可掩者也。近世以小慧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抉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村兹选,倚声者宜人置一编矣。
中元甲子燕九日临桂况周颐
猜你喜欢 补遗 卷六·袁枚 卷十六·邵雍 第四折·佚名 第三折·王实甫 卷五·唐圭璋 提要·皇甫冉 卷5 ·佚名 卷七·杨基 卷一百三十六·陈元龙 卷一百六十六·陈廷敬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增补菊部羣英》·张次溪 提要·沈周 杨佥判词作鉴赏·佚名 张若虚诗鉴赏·佚名 卷一·岳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