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

钦定四库全书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

宋 陈 思 编

元 陈世隆 补

了斋诗集

陈瓘字莹中南劎人也举进士甲科为湖州书记乆之用蔡卞荐召为大学博士迁校书郎章惇蔡卞主绍述之论追贬司马光上谤宣仁后人不敢輙议瓘因对以谓今日以前既往之迹便为古事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而必变故尧告舜舜告禹皆曰若稽古若者顺而行之稽则考其当否或若或稽必使合于民情所以为帝王之治且论天子之孝与士大夫之孝不同哲宗感悟徽宗即位除右正言论卞修实録増加王安石实録紊神宗大典请改修徽宗欲开言路首还邹浩而中丞安惇尚縁往事欲格成命瓘再上防力言宜召还浩逐惇以明黜陟迁右司谏乂极论蔡卞假托经义倡为继述重诬神考轻欺先帝倡为国是以行其私卞之所是谓之国是卞之所非谓之流俗尊安石而薄神考不可为国是宜因其请祠许而遣之章惇怀异不忠宜因其辞山陵使罢之乂言惇为山陵使无状致大升舆陷于泥淖之中露宿野次宜罢其职乂论修建景灵西宫不当且言建立之地非是又言邢恕反复宜定其罪御史龚夬言蔡京罪朝廷不以夬言为然夬将去位瓘上防言绍圣以来七年间五逐言者皆与京异议今夬以言京又将罢去殆非祖宗奬厉言官之意皇太后已归政瓘上防谓外戚向宗良兄弟与侍从希宠之士交通使物议籍籍谓皇太后至今与政也罢监扬州粮料院改知无为军瓘贵之日方褏防论蔡京而命卞于门外缴四奏并明宣仁诬谤修实録建西京寺事徽宗宻遣人赐瓘黄金百两由是京罢召还除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又以书抵曾布论实録及国用事以为尊私史而压宗庙縁边费而坏先政布怒罢知秦州寻主管冲佑观除名编管袁州移廉州又移郴州监中岳庙坐其子正彚上书逮系开封狱安置通州始瓘所辨日録事着尊尧集议者以为言多诋诬编置台州移楚州居住以卒年六十五靖康元年赠右谏议大臣瓘笃学有识志不苟合居丧孝初蔡卞知其才待之加礼瓘不肯附丽恬于进取虽诸公交荐迨居言职所防奸恶虽所举不避也尝曰彼则举而所知此则为仁由已识者重其言瓘既力言京不可用用之必为腹心患悉如其言瓘有词辨通易数言天下治忽多验自号了翁云

了斋自警六首

本无一字尧夫易八十一篇扬子?今古是非那复辨仲尼尤不废为编

文书难冩伏羲书字外成篇始见渠赐也能分可不可一瓢居士只如愚

过时不易始为难执处那知是变迁度尽千山无鸟迹不劳传语报平安

手在何忧弓力强巧穷那得必穿杨太和有味人人饮谁识醒时是醉乡

仲由行行终身诵师也堂堂带上书五栁却能知此意无?琴上赋归与

只説为山不説休山成日夜水横流惜哉覆篑成迷复只见当初一掉头

自合浦还清湘寄虚中弟

三年已絶生还望一日天恩到海涯路过清湘犹间阔当时何不住长沙

行彻天涯万里山月明方照海珠还瘴乡来往浑闲事聊为清湘一破顔

曽近沧溟看风波涛有尽海无穷四年陈迹今何在坐对湘云豁晚空

瘴海只将梅作雪湘山今见麦为春晴空有月当如旧岭北山南总照人

与全州崇宁断臂和尚

少年得髓几人知想见当年断臂时此是湘山大知识衡门堪继防昌师

和刘太守十洲诗

花屿

红紫商量欲满枝持春觞豆好携持便须载酒凌波去底事黄堂独赋诗

芳草洲

緑色映波千古恨至今南浦两依依我今又出江东去多少行人宦未归

栁汀

密干参差笼月影轻波荡漾蘸烟条暑天要此清凉地欲往何辞度小桥

竹屿

霜姿迥出红尘外只有鹓雏傍水来别岸若寻栖隠处轩窻须为此君开

烟屿

霭霭纷纷縁底事故来波上罩晴沙莫教散入沧溟去却恐能迷上汉槎

芙蓉洲

红云可觅无蜂去寒波映晚芳未必孤根能耐雪且看秋艶已经霜

菊花洲

光景不留人易老恨无羽翼出尘埃世间那有飞升药且傍汀洲采菊来

月岛

月明偏照海边洲緑水回环漾素秋斗转参横羣动息桂花零落遣谁收

雪汀

谁把平氊水上开坐看飞絮扑琼台酒家耳热笙歌沸应怪幽人此把来

松岛

影参岸栢童童緑叶蔽汀兰澹澹香斤斧不来人迹远养成千尺势堂堂

湖心亭

尘境纷纷俗累争故寻幽径访南能湖波浩无穷緑寺屋高低不计层诗老新吟工恼客使君余暇得陪僧碁中得失何时了一局输赢未可慿

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

猜你喜欢
  杨氏·唐圭璋
  第二十出 席卷·李渔
  第四章 僊伯降凡·屠隆
  第二场·老舍
  第十九出 牝贼·汤显祖
  第一折·郑廷玉
  卷九·贯休
  雨夜·闻一多
  卷三十五·曹庭栋
  卷二十八·胡文学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告成进·陈廷敬
  卷五百六十·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申忠愍诗集巻三·申佳胤
  第二十四出 园内花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董康

      ○焚香記   明初舊本。未知誰作。王魁桂英焚香盟誓。故名。事實全據魁傳。中間陽吿陰吿。皆大關目。陽吿本傳所無。桂英重生與魁偕老。則作者不得不然也。此等事後來頗多。宋滿少卿早年落魄。焦大郞以女贅之。

  • 目录·赵崇祚

    卷一 五十首温助教庭筠 五十首菩萨蛮十四首 更漏子六首 归国遥二首 酒泉子四首 定西番三首 杨柳枝八首 南歌子七首 河渎神三首 女冠子二首 玉胡蝶一首卷二 五十首温助教庭筠 十六首清平乐二首 遐方怨二

  • 柴氏四隐集巻一·柴望

    宋 柴望 撰五言律吴樵溪山居老子无家计萧然屋数间头边惟白髪眼底是青山棊急鸟声散琴低鹤睡闲片云长似伴朝去暮飞还金台泊舟欲谋归去计归去更匆匆王化何时北江流日夜东片帆山共水竟夕雨和风时事只如此相催成老翁宿湖

  • 卷三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二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博学善属文举秀才晋王时为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武帝初置谏官以玄为之迁侍中转司隷校尉免官卒於家追封清泉侯諡曰刚】 短歌行 长安高

  • 列传第三 豫章文献王·萧子显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入为尚书左民郎、钱唐令。太祖破薛索儿,改封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除通直散骑侍郎,以偏忧去官。桂阳之役,太祖出顿新亭垒,板嶷

  • 汉家人传第六·欧阳修

    ○高祖皇后李氏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开运四年,高祖起兵太原,赏军士,帑藏不足充,欲敛于民。后谏曰:“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

  • 第四十九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黄士衡

    诗曰: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燕杜陵诗。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只到太平时。话说孙中山在南京城内正位大总统,真是国旗招展,军乐悠扬,大众皆手舞足蹈,欢欣道:“吾等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正德六年八月戊寅朔□ 大社 大稷○监察御史江万实言朝廷凡大事必令会官议拟正欲合众论之公以求事理之当然非素有一定之见岂能决择于立谈之间况窃听于旁者每如堵墙机密重务不免传泄自今凡有会议先具揭帖送与议者至期乃

  •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金佗续编卷二十五·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十五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録卷九鼎澧逸民叙述杨么事迹一常德府旧是鼎州昨於建炎三年有北来溃兵孔彦舟贼马侵犯府城其时府民为时有土人妖巫锺相久以幻怪鼓惑本土乡村愚民连络澧峡无知之俗悉来

  • 卷六十一·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六十一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左氏传僖公经元年公败邾师于偃注偃邾地【四字脱】传公出节注故无深浅常准【案准本作凖宋避冦忠愍名省文作准】疏元年至礼也○故以礼居之【居字疑】公败邾师

  • 卷三·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三宋 高问 撰隐公三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二君曷爲遇于垂曰殇公固尝从州吁之请伐郑以图冯矣州吁既诛宣公既立而冯不可不终图也而未知宣公之从否也是时齐侯将平宋卫于郑故宋公请卫侯先见因遇于

  • 本无品第十一·佚名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我亦不觉有菩萨亦不见菩萨。当为何等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当教谁不见诸法终始。云何当为菩萨作字言菩萨耶。世尊,是字必不住亦不不祝所以者何。是字亦不见亦不可得。世尊,我亦不

  • 卷一·普济

      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

  • 现代佛教周刊之路向·太虚

    现代佛教月刊,由现代僧伽嬗蜕而来。现代僧伽先为半月刊,作改良僧制之运动,而注重采载佛教之时事要闻,加以深刻敏锐之评议,此亦今日中国佛教所不可少之一事。然改为月刊后,渐偏重学理研究,而变失原有之功用。兹再改办为周刊,应

  • 医法圆通·郑钦安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

  • 武昌纪事·陈徽言

    二卷。清陈徽言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家世及西洋诸教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