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诗曰: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燕杜陵诗。
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只到太平时。
话说孙中山在南京城内正位大总统,真是国旗招展,军乐悠扬,大众皆手舞足蹈,欢欣道:“吾等各以个人牺牲,造成民国,此后可以享自由幸福了。”嗣后逐日会议,倏已兼旬。
忽伍代表交到优待清室条件,立等议妥,大众遂将余事搁起,专心致志,公议要项,内中有删有改,经议院议员修正通过,由主稿员誊正,列于正式公文,照会各国,知会海牙万国和平会存案,除关于(丙)款一条另行宣布外,余均列入正式公文,由中华民国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全文俱已缮清,即咨照临时政府,转交伍代表,电达北京。袁总理瞧阅一遍,即呈入隆裕太后。隆裕后看过说道:“这些近支王公,皆是不中用的人物,谅也议不出来什么。你就作主办理,日后必无异言。”袁总理只得退出,即欲拟旨,只因逊位“逊”字有碍清帝体面,且会议时皇族中亦有异论,乃酌改一“辞”字,与南方电议允洽,便草懿旨三道,呈入宫中,请太后及宣统盖用御宝,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颁布天下。是日,民国南北统一,北京城内悬挂五色国旗,二百六十八年清室,已完完全全地过去了。临时大总统孙文,复提出最后协议五条,交伍代表转达北京。此时袁世凯已奉隆裕太后懿旨,令他组织临时政府,今接着伍代表电,内中四、五两条(有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授受事权),已是乐不可支,随即复电。临时总统孙文接龟后,展阅一遍,遂向参议院提出辞职书。又发荐贤自代咨文两通,交到参议院。众议员一律认可,准决于二月十五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
届期这日,由孙总统率各将校出朝阳门,共谒孝陵。孙总统主祭,宣布光复汉族,民国统一。司祝官读罢祭文,两边奏乐,声音中节,远近军民,欢呼击节,各国领事前来观望,无不称赞。军士放了十七炮,依次照前奏乐唱歌,孙总统就位。
各部总长次长,均向孙总统鞠躬敬礼,孙总统亦答礼如仪,即向大众演说道:此番清帝退位,统一南北,全赖志士仁人,无数铁血,换来个中华民国。北京二方面,又亏袁公竭力经营,方得成功。今日选举总统,不可把袁公忘了,如果能选到袁公,他必能巩固民国。前日接他复电,有“永不许君主政体再见中国”二语,想他日后不致食言。但南京是民国开基的地点,惟临时政府宜设立声京,以便永远作为纪念。不像北京地方,受历代君主**压力,看起来毫无生气,谅后来南京地方必有一番佳境。然我虽辞职,也是国民一分子,自当竭尽愚诚,为新政府效劳一周。祈诸公矢志存诚,鉴我此心可也。”孙总统说毕,大众欢呼击掌,震得耳鸣。复奏乐数通,响彻云中。礼成,大众又三呼:“民国万岁万万岁!”方才散去。
当日下午,参议院即开会选举总统。彼时在者,共有十七省议员,各投一票,计十七票。投票已过,揭开一看,统是“袁世凯”三字,通场一致,遂选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众议员即电达北京,请袁世凯来宁就职。孙总统亦以个人名义,电达北京,略谓:“临时政府已报告参议院,提出辞职书,并推荐袁世凯为总统。请袁速来宁共和政府就任,不得听清帝自由委任组织,破坏共和政府宪治。若为北方未定,亦须荐引人材镇抚。”袁接电后,心想:“我的势力全在北方,倘往南方就职,羽翼全无,若再被他们束缚,岂不为他傀儡么。”遂随机应变,复一电文,并请唐君绍仪赴宁,协商此意。
孙总统接电后,再赴参议院核定可否。有全院委员长李肇甫、直隶议员谷钟秀等,言临时政府地点不如改设北京:一者可以统驭全国,能使全国巩固,且能维系四万万人心;二者我民国五大族,从此可以联合,以后就成了一个大中华民国;三者前日由各省代表,指定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彼时皆因大江以北为清军所辖,不得不将就办理。今既以南北统一,不如仍设北方为宜。哪知此论一出,很有些议员反对,有的说还是南京好,有的说不可设在北方,议论纷纷,争执不决,彼此无法,遂用投票法解决。投票后,见主张北京的二十票,主张南京的只有八票,即从多数咨复孙总统。怎奈孙总统意见乃以南京为是。遂授照临时政府组织条例,再交参议院复议(原来临时政府大纲中,有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以为未然,得于具报后十日内声明理由,交院复议云云)。参议院接收后,再开会议,此时又大不同了,均赞成南京,不赞成北京,彼此又争论起来。经中立派两方调和,再用投票数解决。投票后主张南京者占多数,咨复孙总统,孙总统接到议决文,即电达北京,请袁世凯急速来宁,并派专使北上,以表欢迎。袁接电后,即电致参议院辞职。又临时副总统,也有电致南京参议院辞副总统职,参议院又开临时副总统选举会,投票解决,仍是黎当选。全院一致,黎以院决议,不能力辞,只得承认。当下,南京临时政府遂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专使,并副以汪兆铭、宋教仁等,同往北京。方起行,正值唐绍仪来宁,彼此致敬一回。
唐想事已如此,无可协商,也未入城,遂愿同专使北上。起程时,即先电告北京,遥与接洽。于二月二十二日,遂同蔡、汪、宋等出发北上。
至二十七日,到了北京。只见正阳门外搭了彩棚,用柏叶扎着“欢迎”两个大字,作为匾额,两旁竖着两面五色大旗,彩棚左右站着军队,立枪示敬。又有两位是老袁派的专员,一见他们前来,急走上前迎迓,以表欢迎。城门大开,鼓乐齐鸣,一面放炮十余声,这是表示欢迎的至意。蔡使等与唐绍仪下车,径入,由迎宾使向他们行礼。然后两下皆脱帽行礼,即相偕入城。至迎宾馆,早已预备停当,外面侍卫禁军特别保护。蔡使等进入馆内,与迎宾使坐谈数语,迎宾使交代明白,当即拜别,唐绍仪亦自去复命了。是晚,即有多少人士前来谒候,各道寒暄。一方面说及老袁南下利害,一方面说是专为迎袁而来,南方人甚为渴望,倘能早一日离京,可以早慰南方人渴望。一方面说,北方皆以袁公为保障,如袁公一去,北方无所依靠,一旦变生不测,噬脐无及。且前者元、明、清三朝,皆以北京建都,若一朝移动,恐有许多不便。况辽东三省及内外蒙古等处,亦未必驾驭,可忧甚多,此事望诸君变通办理才好。主宾谈了一会,未得解决,彼此皆有倦意。看看天色要晚,遂即辞别。
蔡使等见他们去,也就人寝室安歇。次晨起身,三人会议一番,意欲去见老袁,遂振刷精神,来到老袁公馆。先将名刺递入。
老袁一见,随即迎见,彼此皆见过了礼,分宾主坐定,略叙寒温。礼毕后,蔡专使起立,先交过孙总统书函,又参议院公文。
老袁接过,各坐下,披阅毕,便说道:“我本欲南下,与诸公共谋统一,因北方未静,须待维持,况年又近花甲,行将就木,抚膺自问,也无这才力能担总统的大任呢?不知南方诸君,何以选及我老朽?难道南方多人,究无一人似我的么?”蔡使道:“因先生望高名重,天下景仰,此时当选,正为民国前途庆幸得人,先生何故自谦?况江南军民极欲一睹颜色,如饥如渴。
倘先生不去,南方人又疑先生别存意见。”老袁道:“此事真难呢,北方人要我留着,南方人又要我去,真真苦死我了。”宋教仁年少负气,忍不住说道:“袁老先生主张,愚意窃以为未可。此次民军起义,由武昌起手,至南京告成,南京又设有临时政府及参议院,因孙总统辞职,大众特举老先生继任,先生受民人寄托,当以民意为本,何必拘拘北京呢?”老袁道:“南京据属偏隅,六朝以来,偏安江左,终不能统驭中原。北京为历代都会,元、明、清三朝皆以此为根据地。今舍此适彼,不但北人不能向化,即外人使馆也不愿迁徙呢。”宋教仁又侃侃言论一番。老袁正思答辩,忽唐绍仪进来道:“渔父君,你又发议论了。”教仁道:“少川君,你请坐下,今日我等前来,原为邀请袁公南方一行。”少川道:“此时以国都问题,何妨召集国会,公同议决。公等既来邀请袁公,何必烦此舌战?袁先生亦当体贴他们远来,诚意相迎,若可拨冗前去,应当前去一行,免得辜负他们的雅意。”世凯道:“少川责我,甚为有理,我应踵步敬谢诸公,并孙总统及参议院议员等推举的隆情,再候数日,如果北方安静,无甚变动,吾便南行便了。”言毕,即令设席接风,盛筵款待。蔡使首席,余依次而坐,袁老主席。
席间闲谈,无非皆是已过去的话头,敷衍而已。
酒后散席,订了后会,三人告辞,退回宾馆。三人闲谈一会,便议论老袁的行动,三人中惟蔡使忠厚和平,乃是诚恳君子。但宋教仁深谋远虑,总看得老袁狡猾,一步十计,恐怕此番来此,徒劳跋涉,所以忍不住烦闷,他才为老袁所忌。晚膳后,各自安歇。正睡梦间,忽闻外面枪炮如雨,蔡使惊起,开窗向外一望,火光烛天。正惊惶间,忽一粒流弹飞入窗中,险些把蔡使中弹。蔡使着急道:“此事怎了,莫非兵变么?”教仁道:“哪里是兵变,这是老袁计策,显点手段给我看。”
正说着,有人呼喝道:“这是南使所在,不要啰嗦,我们向别处弄点好走。”又一人道:“管他南使不南使,现在袁大人要南去了,横竖是没人管我,越是南使,越要击他,好歹闹一场罢了。”蔡使听得,格外着慌,说道:“这是同我们作对的。”
宋教仁道:“他们倘闯进来,胡乱一炮,难道我等白白把性命送了,不如逃走为妙。”说着,忙将要紧的东西往怀一抱,三个人一齐从后逃跑。后面幸有一短墙不高,急叫役夫搬过桌椅,只望搭脚,谁知叫了数声,无人答应。可巧墙根有两条破凳,汪、宋二人拿入手中,用全力向壁捣去,连捣数下,凿成一洞,三人也不及审择,竞由洞中钻出。外面是一条小胡衕,甚为逼窄,幸无人拦阻,蔡使心中稍定,说道:“万幸万幸,我等往哪里去?”教仁道:“此处离老袁住宅不远,只好向他处去。他就有心侮我们,也不能不顾。”兆铭道:“甚好甚好。”
三人已经来过,原是熟路,不一刻来到老袁门首,见有无数兵士荷枪而立,一见三人,欲举枪相向。蔡使忙说道:“我是南来蔡专使,快报知袁公。”一面说,一面向蔡专使索名片,蔡使向怀中一摸,无有片夹。心又一急,幸衣角袋内有几张旧片;摸出递与兵士,转交门上人,向内报去。好一刻,方见门上人出来,才说一个“请”字,三人至此心才安。遂迈步进内,见阶上已有人迎来,三人一看,正是袁公。老袁开口道:“三位受惊了。”宋教仁道:“外面是什么事,闹得不成样子。是匪徒?还是乱兵?”老袁道:“我正派人去查问。诸公请进厅来,外面冷得很。”三人进厅,老袁亦随进来,里面役夫正搧炭炉,见有客来,退入侧室,取茗进献。老袁道:“不料今夜有此变乱,致三位受惊,抱愧抱愧。”宋教仁道:“北方赖公主持,哪能有此变乱?”老袁正思回答,忽厅外进来一人,报说东安门外及前门外现在还闹,到处放火,哗扰不堪。老袁道:“究竟是匪是兵,为甚没人弹压?”来人道:“兵匪夹杂,弹压官员虽有,一时恐办不了。”老袁骂道:“混帐东西,就是清帝退位,难道把我忘了。”蔡使道:“京都重地,乃有此变,如何了得,但不知今夜百姓要受多少灾难呢。先生赶紧敉平,免得百姓遭殃。”老袁心急道:“正为此事踌躇。”又来人报道:“禁兵闻大人南下,以此激变,竟欲甘心南使。”老袁叱道:“休得乱报。”来人道:“乱兵统这般说。”老袁向蔡使道:“你看,我还未南下,他们就闹起来;如我真南下,不知要闹到什么地位了。孙总统纵然催促,我总要审慎办理。昨日宋先生说我舍不得北京,定要住在这里,真是难为情了。”庞袁又道:“你我只顾谈话,不知什么时候了,想夜已深了,想必三位心中饿了,不如且饮几杯充充饥。”便向门外招呼道:“厨下有酒肴,快拿来。”差役领命而退。不一时,将酒拿来,邀请三位入座饮酒。一时天已大明,有人来报,说乱兵已散了。老袁说:“知道了。”酒散,差役引入客寝。胳至辰时,老袁踉跄趋入,便递一纸过来,说道:“蔡先生你看了,一处未了,一处又起,天津、保定也有这兵变消息,昨夜商民,不知被劫了多少家。今两处有此警变,不知他处何如,叫我如何动身呢?”
一连几日,并不会面,只是传入警信。蔡使心中愁烦,向汪、宋二人道:“北京如此多事,也不能强他离京。”教仁道:“这都是他计策。”蔡使道:“无论是他计策与否,只好撮他上台,他定要在北京设立政府,倘能得中国和平统一,管他在哪里呢。”是夕,老袁向蔡使筹商道,这南下问题很是难的了,连日因天津、保定兵乱,文书如同雪片,现已无暇谈话,请诸公代为转达南方,不胜拜感。”蔡专使应允,即拟就电文,将在北京经过情形电往南京,为今日计,应速建统一政府,余者皆可迁就。孙总统接到电后,即先与各部长商议,有的说袁不来宁,就请黎副总统来宁,代行宣誓礼。或将南京政府移设武昌,袁可来即来,否则,曲黎就近代誓。两议交参议院议决,各议员一律反对。直至三月六日,始由参议院议决六条,由南京政府转达北京。袁接电后一看,第一条就是“参议院电知袁大总统,允其在北京就职”。就此一条,已是心满意足。余下五条,更没有不承应的了。谨择于三月初十日,老袁遂遵照参议院议决办法,欢欢喜喜的在北京就临瞅总统职。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崔祖思刘善明苏侃垣荣祖·萧子显 郑史编年辑录三·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五·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四·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三·阿桂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六·来保 卷八十五·张守节 卷五十一·司马迁 卷七·欧阳昱 隋纪三 高祖文皇帝中开皇二十年(庚申、600)·司马光 提要·雍正 卷七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