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兢诗髓脑

诗髓脑 唐 元兢

《诗髓脑》一卷,唐元兢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未有著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著录有“《诗髓脑》一卷”,“《注诗髓脑》一卷”。“髓脑”一词,本为佛典用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能探一切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乃与身命心无悋惜。”《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佛说佛名经》卷六:“头目髓脑,如弃涕涶。”“髓脑”为人体最为重要之部分,可引申为关键、要旨等义。六朝著作已开始使用“髓脑”一名。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周易髓脑》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为《易髓》、《易脑》各一卷)。《诗髓脑》一书之书名亦有取于此,其意指作诗之秘诀或关键。遗文散见于《文镜秘府论》。此外,元氏还著有《沈约诗格》一卷(此据《宋秘事省四库阙书目》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作“《宋约诗格》”,误。《宋史艺文志》乃径作《诗格》)、《古今诗人秀句》二卷,见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等书。其中《沈约诗格》一书,据中沢希男《唐元兢著作考》(载《东洋文化》复刊十一期,一九六五年九月),则为《诗髓脑》之别名。 

元兢,字思敬。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年)为周王府参军,与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为同僚。总章(六六八—六七○年)中为协律郎,预修《芳林要览》,其后又编成《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摘录汉、魏至初唐近四百名诗人秀句,迄于上官仪。其中部分内容乃采自《芳林要览》,成为“秀句集”之祖。事迹见《旧唐书元思敬传》。 

《诗髓脑》内容,目前可考者为“调声”、“对属”及“文病”三部分,反映出古诗向律诗过渡阶段之理论总结。“调声”为律诗之基本条件,其中亦引元氏己作为例;“对属”则显然比上官仪之说宽泛;“声病”则在沈约“八病”基础上,又提出新“八病”,其重点不在声律,而在字义。 

由于《诗髓脑》在唐代已传入日本,市河宽斋《半江暇笔》谓此书由空海携归,并将其文辑入《文镜秘府论》中,故在东土产生较大影响。如《本朝文粹》卷七《省试诗论》记载,当时文人每引元氏书为立论依据;作于天庆二年(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年)藤原宗忠之《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前半部份乃大江朝纲(八八六—九五八年)所撰,其论“诗病”、“字对”、“调声”等,多受《诗髓脑》影响。如论“平头”之“第一字用平声不为病也”;“上尾”之“发句连韵不为病”,“蜂腰”之“平声不为病”等,显然因袭《诗髓脑》。古代日本歌论著作,亦往往以“髓脑”命名。如藤原公任《新撰髓脑》、源俊赖《俊赖髓脑》等,而《八云御抄》卷一“正义”亦将《新撰髓脑》,《能因歌枕》、《俊赖无名抄》、《绮语抄》、《奥羲抄》统称“五家髓脑”。《基俊和歌口传抄》卷上有“家家髓脑”之说,《悦目抄》亦云:“上古歌仙,髓脑口传。”均可见元兢《诗髓脑》影响之一斑。 

调 声

声有五声,角征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征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云:“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也。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以上《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对 属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此皆圣作切对之例。况乎庸才凡调而对,而不求切哉。 

一、正对。正对者,若“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若上句用圣君,下句用贤臣;上句用“凤”,下句还用“鸾”,皆为正对也。如上句用“松桂”,下句用“蓬蒿”,“松桂”是善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二、异对。异对者,若“来禽”、“去兽”,“残月”、“初霞”。此“来”与“去”,“初”与“残”,其类不同,名为异对。异对胜于同对。 

三、平对。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他皆放此。 

四、奇对。奇对者,若“马颊河”、“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是为奇对。他皆放此。又如“漆沮”、“四塞”,“漆”与“四”是数名,又两字各是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者,同是二十八宿名。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他皆放此。 

五、同对。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花叶,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六、字对。字对者,若“桂楫”、“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为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七、声对。声对者,若“晓路”、“秋霜”,“路”是道路,与“霜”非对,以其与“露”同声故。 

八、侧对。侧对者,若“冯翊”、地名,在右辅也。“龙首”。山名,在西京也。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之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耳,即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以前八种切对,时人把笔缀文者多矣,而莫能识其径路。于公义藏之于箧笥,不可示于非才。深秘之,深秘之。 

(以上《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 

文 病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二、上尾。(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三、鹤膝。 

四、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五、大韵。(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六、小韵。(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此病轻于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七、傍纽。傍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此病更轻于小韵,文人无以为意者。又若不隔字而是双声,非病也。如“清切”、“从就”之类是也。 

八、正纽。正纽者,一韵之内,有一字四声分为两处是也。如梁简文帝诗云:“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金”、“锦”、“禁”、“急”是一字之四声,今分为两处,是犯正纽也。此病轻重,与傍纽相类,近代咸不以为累,但知之而已。 

兢于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识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余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五曰傍突,六曰翻语,七曰长撷腰,八曰长解镫。 

一、龃龉病。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二、丛聚病。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云”、“霞”、“风”、“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云:“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三、忌讳病。忌讳病者,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如顾长康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山崩”、“海竭”,于国非所宜言,此忌讳病也。此病或犯,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又如咏雨诗称“乱声”,泝水诗云“逆流”,此类皆是也。 

四、形迹病。形迹病者,谓于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如近代诗人,唯得云“丽城”,亦云“佳丽城”。若单用“佳城”,即如滕公佳城,为形迹病也。文中例极多,不可轻下语也。 

五、傍突病。傍突病者,句中意旨,傍有所突触。如周彦伦诗云:“二亩不足情,三冬俄已毕。”“二亩”涉其亲,宁可云“不足情”也?此与忌讳同,执笔者咸宜戒之,不可辄犯也。 

六、翻语病。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正言是佳词,反语则不祥,是其病也。 

七、长撷腰病。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花。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八、长解镫病。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蹬;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以上《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 

猜你喜欢
  王题锡·唐圭璋
  ◆方布衣澜(叔渊遗稿)·顾嗣立
  第十二场·老舍
  第一折·王仲文
  词林正韵·戈载
  明纪弹词注卷之上·杨慎
  《词综》(卷十一)·朱彝尊
  红叶里的信念·林徽因
  卷十·陈起
  兰庭集巻下·谢晋
  飞毛腿·闻一多
  卷四百九十八·曹学佺
  卷一百七十三·陈廷敬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卷四十九·查慎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防番·孟称舜

    【番卜算】〔外引众上〕既隼驻专城,万里声威盛。成都大将有花卿,草木知名姓。嵯峨蜀阙倚云霄,世掌貔貅志气豪。仗剑杀人如刈草,儿童望影亦魂销。自家帅节镇,世镇成都。剑川四路,悉归统辖。真所谓“花根木艳公卿子,虎体

  • 楔子·罗贯中

    (石守信引王全斌、潘美及二小卒俱戎装上,诗云)亲统貔貅百万兵,兜鍪日日侍承明。朝梁暮晋何时了,定许将军见太平。下官姓石,双名守信,大梁人氏。方今周世宗登基,四方扰攘,干戈不息。为我累建大功,升授马步亲军都指挥使,统领着八十

  • 初集卷三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九古今体八十二首【丁卯三】盘山十六景静寄山庄人生而静儒者之言也人生如寄达士之旨也山以静为体其寄於天地与人之寄於山等观山以观我生其体不二故其寄也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六秦州见勅目【勅一作除】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逺喜迁官兼述索居三十韵【乾元二年秋秦州作】大雅何寥濶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尔精灵二子陞同日诸生困一经文章开

  • 卷五十三 无世次上·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三 无世次上于观文观文,字梦得,射洪人。进士及第。诗一首。 【(《全唐诗》无于观文诗)】及第后作 【题拟】东堂令史报来时,仙桂云攀第九枝。乍听言音犹似梦,却思公道即无疑。寒门髣(上髟下弗)春将到,幽径

  •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蔡东藩

      却说孙恩溺死,尚有妹夫卢循,未曾从死,为众所推,奉为头目。循系晋从事中郎卢谌从孙,双眸炯彻,眉宇清扬,少时工草隶书,并善弈棋。沙门惠远,有相人术,尝语循道:“君可谓风雅士,可惜志存不轨,终乏善果,奈何奈何!”卢循听了此言,倒也

  • 二百五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进物单·佚名

    原单无日期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恭进单: 鱼翅贰箱 金腿肆拾只 东洋鲮鱼拾匣 糟鹅蛋拾坛 虾鲞饼壹百个 制榄脯肆瓶金柑酱肆瓶 杨梅酱肆瓶 小菜拾陆瓶 [宫中.杂件.进贡单]

  • 一二七一 湖北巡抚姜晟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一部并咨送销毁折·佚名

    一二七一 湖北巡抚姜晟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一部并咨送销毁折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湖北巡抚臣姜晟跪奏,为遵旨查缴《纲目续编》恭折汇奏,仰祈圣鉴事。窃照乾隆四十八、九年内先后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多

  • 御制日讲书经解义序·库勒纳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日讲书经解义序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髙富贵之具而已固将副教养之责使四海九州无一夫不获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树屏以立其纲设官置吏以张其纪经天纬地以尽其才亲亲尊贤以其业黎民阻饥

  • 卷二·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二宋 王昭禹 撰大宰下以九式均节财用【式之字从弋从工工者所以具人器也弋者所以取小物也工为取之小则用式式非大者之事而大者用之以为百官之所承此以为天下之所准也书曰百官承式老子曰知其白

  • 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太虚

    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公鉴:对于西藏佛教民族二领袖达赖、班禅之失和,将酝酿成西陲之隐患,余久经注意,且曾向关系各方面,陈解救之途径。今得西藏毕朋寺比丘僧罗桑年札等血泪书,并察近来中央与西康及班禅、达赖各方之行动,殊

  • 萨昙分陀利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人俱。三慢陀颰陀文殊师利菩萨等。八万四千人。弥勒菩萨等。拔陀劫中千人。释王等。与忉利诸天不可复计。梵王。与诸梵不可复计。阿阇世王。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八·佚名

      南无无障佛月佛 南无不赞叹世间胜佛 南无法王决定佛 南无星宿宝云王佛 南无阿私多宝胜佛 南无法行自在佛 南无地勇名佛 南无无边胜宝名佛 南无名智奋迅王佛 南无名树迦那伽王佛 南无名增长慧佛 南无名

  • 卷第六·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六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西天诸祖 西天初祖摩诃迦叶尊者。见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起一枝华。以青莲目普示大众。百万圣贤。惟迦叶破颜微笑。

  • 丹论诀旨心鉴·佚名

    题“张元德撰”。《通志》著录。《云笈七签》卷66收录,题为《丹论诀旨心照五篇》,署“南阳张玄德撰”。撰于宋前。述金丹术,称唯铅汞二物为至药,非用四黄八石。

  • 命理约言·陈之遴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证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 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麦浪明怀撰,许元钊录。全称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有设难者以‘禅宗心法,系扫除观行、不立文字者,何以后世诸师有三玄三要、五位三关之说’等二十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