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自叙

《诗辩坻》四卷,作于乙之首春,成于壬之杪冬,首尾八年,虽中多作辍,然用意亦勤矣。其初犹多,芟得简。盖古人神明,笔未易鬯,贵览之者一隅知反,故无取多焉。书成,以示客金子。金子叹曰:"美矣备矣,理而畅,旨微而显,语简而赅,辞修而雅,可以衷群淆、掩先哲矣。抑予微欲为子扌之也,古诗多言理,而颂为尤,後多叙情事,述风景,而理则概乎未闻,将毋四诗之绪独颂废耶!且宋诗多理学,宜可继颂,而今酷病之,何欤?"予曰:"後世未尝无颂也,调不侔耳。汉《唐山歌》,肃穆深永,《练时日》诸篇,陟降仿佛,皆颂之遗也。魏、晋而下,以逮于唐,郊祀祀先,多有制作,虽不逮古,而盛德形容之意亦可以见;至於奉诏应制之篇,陪祀升坛之作,亦多应义理,典诰同风,是古颂之音失传而颂之义无废也。宋诗俚露,不但言理,即叙事述情,往往而是,故不得谓汉後无颂而独以宋继颂耳。以为汉後人谈理终不及古,则诚然。然文缘世降,亦不独颂之不逮古耳。"曰:"论诗者多尚含蓄,恶讦露,然《鹑奔》、《相鼠》、《巧言》、《巷伯》以及《板》、《荡》之篇,其指何绞而辞何迫,夫非《三百》之遗音耶?"曰:"是诚然已,抑予所论者文也,古经之传,岂能优劣!倘就文而论之,知必不以讦露为工也。'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何如'展如之人兮,邦之缓也'之婉而微矣。举此一端,可观其馀已。且予所论近体也,非古也。律绝之体,旨归酝藉,《选》体之善,妙于腴雅,歌行乐府,亦稍纵矣。倘有人焉,涉子、顽之凶,丁厉、幽之乱,而发为四言,予又乌能禁其绞且迫焉?且予所论者又正也,非变也。若子所举是变风雅也,正则亡是已。故记曰:'七介以相见,不然则已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礼有傧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夫礼以坊淫主严,乐以导和主宽,而诗者乐之用也。主严者尚恶迫,而况导和之具,为乐之用者。是故含蓄者,诗之正也,讦露者,诗之变也。论者心衷夫正而後可通于变也。"曰:"诗贵性灵,性灵贵质素,不贵华采。而子之辩无辞,且奈何!"曰:"人之性灵,亡不具也。质素华采,其致一也。请以衣裳而譬之:子事父母,衣不纯素,以为孝也。父母没,苴衰而绳缨,亦以为孝也。岂曰衰服为性灵,而不纯素者之非性灵也。农而衤发衤,士而韦布,升为天子,斯衤衣玉藻矣。如子之云,则山龙藻火,舜之无性灵也久矣。(lz)

是故缘情而述文,因事以制体,质素华彩,亦各攸当而已。"曰:"然。子之论具是已,然观其书,比句剔字,细碎已甚。"曰:"唯唯。夫碎则予何辞焉。文所以载道也,而予取古人笔墨之良苦而掎摭之,将比文事于一权,予罪深矣。

夫碎则予何辞焉。"曰:"闻子取乎坻之名,曰'用则实五稼,饱邦民',而乌取乎碎其果为粪壤耶?"予笑曰:"道在屎溺,何虑粪壤!抑以其辞,则《六经》同於玩物焉。苟精其义,即一艺可以弥性焉,贵求指归所存而已。是在览者,非予之责。"既与客金子论之,遂退而叙之,附于篇末,明梗概焉。

猜你喜欢
  贾应·唐圭璋
  菊翁·唐圭璋
  姜夔·唐圭璋
  歴代诗话卷三十六·吴景旭
  ●卷三·陈衍
  叙·王骥德
  ◆新山道人曹文晦(新山稿)·顾嗣立
  第一出 提纲·姚茂良
  第四折·佚名
  李长吉小传·李贺
  卷五·方夔
  柴氏四隐集巻三·柴望
  南宋襍事诗卷六·佚名
  原序·曹庭栋
  刘永夫妻行路·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十三卷 仕绩 三 四·缪荃孙

    徐 州 府 四 明傅友德傅友德,砀山人。从太祖击破陈友谅于鄱阳湖。从征武昌,一鼓夺高冠山。从徐达下淮东,破张士诚。同陆聚守徐州,扩廓遣将李二来攻,再战败之,擒李二。进江淮行省参政。从取山东,定汴、洛,克元都,下山

  • 唐纪·张居正

    高祖初封唐王,其后遂以为有天下之号。这书记唐家一代的事,故称唐纪。高祖高祖神尧皇帝,姓李氏,名渊,陇西成纪人。其父李昞,以功封唐国公,渊袭封为太原留守,乘隋之乱,举兵进克关中,遂代隋而有天下,在位九年。谥为神尧,庙号高祖。原

  • 刘伯林传(附刘黑马传)·宋濂

    刘伯林,济南人。善骑射,以扶弱抑强为己任。金末为威宁防城千户。太祖七年(1212),蒙古大军围攻威宁,伯林知不能敌,开城投降。太祖问他在金居何官职,回答说是“都提控”,便授他原职,命挑选士卒为一军,与太傅耶律秃怀一同征讨,招降

  • 侣钟传·张廷玉

    侣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1466),考中进士。授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任浙江巡按后回京,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劾大臣马文升,侣钟不同意,于是汪直在宪宗面前进谗言,侣钟遭受廷杖的责罚。后来因

  • 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一人物志一百十一忠义传二十三【汉军八旗三雍正九年至乾隆五十四年共二十三人】刘士瑀刘士瑀汉军镶黄旗人由马兵累陞陕西凉州高沟营守备雍正

  • 卷四·曾巩

    范质,字文素,魏郡人。母梦人授以五色笔而质生。唐长兴中擢进士第,仕晋至翰林学士。周祖擢为宰相。建隆初,封鲁国公。乾德二年罢相,初和凝知贡举,爱质所试文,自以中第尝在第十三名故,亦以处质,其后质官及封国,皆与凝同,当时谓之传

  • 吏学指南卷之四·徐元瑞

    赃 私取受 因事受财谓之取受。《曲礼》曰:&ldquo;临财无苟得。&rdquo;盖恐伤其廉节而玷其行,故立法以制之也。论赃 纳贿曰赃。孟子曰:&ldquo;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rdquo;则古人不独戒其非义而

  • 卷十·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十      宋 卫湜 撰曲礼下第二孔氏曰案郑目録云义与前篇同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郑氏曰高下之节孔氏曰自此至则袭一节论臣所奉持及俯

  • 春秋正传辩疑·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辯疑附答門人高簡春秋正傳辯疑【甲午四月十一日】竊校正傳而兩讀之見老先生之於是經也真有以得千載不傳之秘而孔子光明正大之心如秋陽皜皜者不可得而支離穿鑿之不可得而附會深刻之燦然若星斗在天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林语堂

    古之善为道 (3 )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 (4 )兮其若朴 (5 ),旷兮其若谷,浑 (6 )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7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如來品第十五之二   爾時欲界梵世天子恭敬合掌俱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爲甚深極難信解.諸   佛無上正等菩提亦最甚深極難信[一]解。爾時佛告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二]

  • 弘明集卷第七·僧祐

      朱昭之难夷夏论朱广之咨夷夏论慧通法师驳夷夏论僧敏法师戎华论难顾道士夷夏论(常侍朱昭之)  见足下高谈夷夏辩。商二教条勒经旨。冥然玄会妙唱善同。非虚言也。昔应吉甫齐孔老于前。吾贤又均李释于后。万世之殊涂

  • 十地经论 第七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七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第五地中分别有三。一胜慢对治。二不住道行胜。三彼果胜。云何胜慢对治经曰。尔时金刚藏菩萨言。诸佛子。若菩萨得第四菩萨地善满诸行已。欲入第五菩

  • 十二门论疏 第一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一卷十二门论序疏大业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时讲语。此序理深事博。言约义周。略晓六条方乃可读。一须深见论意。二精通法华。三妙识般若。四善鉴老庄。五博寻儒典。六巧制文章。余昔已着三论文玄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十七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中有教无教跋渠第四有教及无教  诸行彼果实或有漏学者  思惟戒在后若成就身教彼成就无教耶。设成就无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善不善隐没。无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九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九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初释见境中。先总释。次开章别释。初言诸者。自解云非一者众也。所起虽多不出一百四十。起不当理名之为见。又解知下重释见字。于一百四十中。各起一见皆推理不当。

  • 周易口义·胡瑗

    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