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学诗径录

诗言情写景叙事,收拢拓开,点题掉尾,俱是要格。律尤须谨严,颓唐可时有耳。借如律诗,中二联一实一虚,一黏一离;起须高浑,势冒全篇;结欲悠圆,尽而有馀;转折收纵,宜使合度,勿得后先倒置,舒促失节,然后可以告成篇矣。

诗作七古,宜从唐人诗韵,乃为无弊。五古须论体裁风雅,宜用先秦韵,汉、魏稍密,晋、宋渐近于唐韵矣。倘于韵学未能精,只以唐韵行之为妥。如古诗《关雎》首章,《皇皇者华》第五章,《天保》九如两章,汉诗"今日良宴会"、"携手上河梁"、"骨肉缘枝叶"等篇,亦符唐韵。下此益复可知,无所讥驳。

倘不知古韵离合而妄通之,必为识者所笑。

作诗对仗须精整,不定以青对白,以冬对夏,以北对南为也,要审死活、虚实、平侧。借如"登山临水","高山流水","登"、"临"为活,"高"、"流"为死,不得易位相对仗也,或有假借作变对耳。又如"高山流水","吴山越水","高"、"流"为虚,"吴"、"越"为实,亦不得易位为对仗也,或假借斯有之。又如"山水"二字,平可对"霞"。若"江水",乃说江中之水,二字侧不可对"霞",但可以"山"对之。即以一物对二物,亦无不可,总须论字面平侧。如以"鹦鹉"对"龙蛇",或对"鸾",以一对二之类;若以"鹦鹉"对"神龙"、"彩鸾",便是以平对侧,非其法也。以二对一亦然。

如"枫柳"可对"梧桐","春柳"便不可与"梧桐"对耳。有自对者,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ㄚ服照江东",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ぎ",又云"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又有借对者,如"高凤"对"聚萤","世家"对"道德","鸟道"对"渔翁"。"高凤"本人,乃借"对"对"萤"耳。"世家"义本侧,乃借其字面作平对"道德"耳。"渔"借作"鱼"对"鸟"。如此古人间有,亦只是游戏法,不为经理。古最忌合掌对,如"朝"对"晓","听"对"闻"之类,古人亦多有之,玄宗"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郎君胄"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虽时有拙致,似不足效。

古风长篇,先须构局,起伏开阖,线索勿紊。借如正意在前,掉尾处须击应;若正意在后,起手处先须伏脉。未有初不伏脉而后突出一意者,亦未有始拈此意而后来索然不相呼应者。若正意在中间,亦要首尾击应。实叙本意处,不必言其馀,拓开作波澜处,却要时时点著本意,离即之间方佳。此如画龙,见龙头处即是正面本意,馀地染作雾。雾是客,龙是主,却于雾隙处都要隐现爪甲,方见此中都有龙在,方见客主。否是,一半画龙头,一半画雾耳,主客既无别,亦非可为画完龙也。

古歌行押韵,初唐有方,至盛唐便无方。然无方而有方者也,亦须推按,勿得纵笔以扰乱行阵,为李将军之废刁斗也。古人有变韵不变意,变意不变韵之法。

如子美"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四句一事,却故将二句属上文韵,变二句属下文韵,此变韵不变意。"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与上"盘赐"二句意不相属,却联为同韵,此变意不变韵。读之使人惚恍,寻之丝迹宛然,此亦行文之一奇也。

《选》体蕴藉方雅,须源于《毛诗》而出之。歌行宕往奇变,须源于《楚辞》而出之。

风格色泽,诗家所谨,若臻神境,又自无不可。近世事与近世字面,初入手时,决当慎之,后来顾当用之如何。区区准绳,非所论于法之外。

王、李之弊,流为痴肥,锺、谭克药欲砭一时之疾,不虞久服更成中耳。

又其材识本嵬琐,故不能云救,每变愈下。今之为二氏左右袒者,不足深辩。但令从《毛诗》、《楚辞》、《乐苑》、《文选》、三唐正变探氵斥已熟,然后陈宋、元、明人之诗而上下之,则琅琊、竟陵之病,当如见垣一方,墨守输攻,举可废耳。

诗用连二字有可颠倒互换者,有不可颠倒互换者。如"烟"可作"烟","山河"可作"河山"之类,此可以互换者也。"霞"即不可作"霞","山川"即不可作"川山",此不可互换者。总以昔人运过于上口者为顺耳。

尝见诗流用"丘壑"为"壑丘",又有称"海湖"者,真可笑也。司马相如赋鸾凤飞而北南",曹植乐府"上下乃穷极地天","地天泰"《本易》卦。又《礼记》"吾得坤乾焉","坤乾"是商《归藏易》。《王风》"羊牛下来",《齐风》"颠倒裳衣",如此类须有所本可以倒互。然终近古调,入近体似未宜,斯在作者酌其当耳。

步韵非古也,断勿可为。七律一题勿作数首,若杜《秋兴》,似无题耳,《诸将》亦叙数事,非复一题。律中重一二字,自不碍法。若长律重押韵,古间有之,似不可为法。拟古乐府一事,翻似为戏,无庸多作。

诗有骈字,如"崔嵬"、"嵯峨"、""之类。诗有复字,如"悠悠"、"潇潇"、"茫茫"之类。近体断无单押之法,或审有出处,可间押入古诗耳,然亦须慎之。

昔人云:"一绪连文,则珠联璧合。"文唯一绪,则珠璧斯可联合。又云:"讲之如独茧之丝。"盖作者有情,故措词必有义,倘词义闪烁无端绪,则中情必诡,不足录也。《离骚》断乱,人故不易学,然讲之亦仍自义相连贯。岂如今人,但取铺词,不顾乖义,首句张甲,次句李乙,且无当于庸音,何《离骚》之足拟!

文之难者,以本质之华,尽法之变耳。若华而离质,变而亡法,不足云也。

譬如木焉,发华英泽,吐自根株,故称嘉树;若华而离根者,斯如聚落英、饰剪彩耳。尽法之变,如曲有音有拍,必音拍具正,然后出其曼袅顿挫,或扬为新变声耳。未有字不审音,腔不中拍,便事游移高下,妄取娱耳,以为工歌,知音者必不能赏。此亦可以徵德,岂徒论文!

诗本无定法,亦不可以讲法。学者但取盛唐以上、《三百》以下之作,随拈当吾意者,以题参诗,以诗按题,观其起结,审其顿折,下字琢句,调声设色,曲加寻扌,极尽吟讽,自应有得力处。然后旁推触类,一以贯之,仰观古昔,高下在心矣。讵复虚╂之气,捃摭之华,能恫喝者耶!

命意见巧,文章之贱工也。而世多听荧,索解政少。

法老则气静,学邃则华佥,才高则辞简,意深则韵远。

言者心声,而诗又言之至精者也。以此徵心,善者不能自匿矣。是故词夸者其心骄,采溢者其心浮,法佚者其心佻,势腾者其心驰,往而不返者心荡,更端数者其心诡,不待势足而辄尽者其心偷,故曼衍者其心荒,像亻疑失类者其心狂,强缀者其心溺,强盈者其心馁,按义错指求其故而不克自理者其心亡。

诗有十似:激戾似遒,凌兢似壮,铺缀似丽,佻巧似隽,底忄带似稳,枯瘠似苍,方钝似老,拙稚似古,艰棘似奇,断碎似变。

初作诗,须从实地起步,当试先作近调小诗,起结旋转,务期中律。或绝或律,临摹古人,字句篇法,宜令俱熟悉之。后渐拓至大篇,穷极变体,气自实,步骤自稳。若未弹求,快骋捷足,气未充则必恁虚以张其气,法未稳则必宕往以矜其势。心为手习,中气必乔,返辔既苦途纡,而积久亦复难变,踉跄而行,终归失路而已。

○竟陵诗解驳议

叙曰:六义振响,蔚为辞宗,五言递创,作者景靡。后踵为骈偶之体,变为律绝之制。六季、三唐,失得互见,初盛中晚,区畛攸分。及宋世酷尚粗厉,元音竞趣佻亵,蒙醉相扶,载胥及溺,四百年间,几无诗焉。迨成、弘之际,李、何崛兴,号称复古,而中原数子,鳞集仰流,又因以雕润辞华,恢闳典制,鸿篇缛彩,盖斌斌焉。及其敝也,丽古事,汩没胸情,以方幅单缓为冠裳,以刂肤貌为风骨,剿说雷同,坠于浮滥,已运丁衰叶,势值末会。楚有锺惺、谭元春,因人心属厌之馀,开纤儿狙喜之议,小言足以破道,技巧足以中人,而后学者乃始眩瞀杨岐,迟回襄辙,嚣然竞起,穿凿纷纭,救汤扬沸,莫之能阏。原夫前后七子,作法匪凉,徒以后起守文,职成拘蔽。假令锺、谭能涤荡尘滓,斟酌古原,因其羽毛,树之骨鲠,则上可崇汉、唐之绝轨,次亦得规嘉、隆之弊法;而惜乎驰骋小慧,河伯自欣。然彼所见,如窦中窥日,明虽不多,景非假借,故《诗归》诠谛,亦有可算。至于荒才窳匠,尤易窜迹,故驵狯之猥姿,悉冒竟陵之苗裔。

原其初政,未或如斯,溯厉阶之由兴,能无归狱者乎?盖锺氏之书,指义浅率,展卷即通,其便一也。持论儇脱,启人狙智,造次捷给,易绌准绳之谈,其便二也。矜巧片字,不贵闳整,龟肠蝉腹,得就操觚,其便三也。但趣新隽,不原风格,其便四也。前代矩,屏同椎轮,便辟淋漓,一往欲尽,当巧之际,无复逡巡,其便五也。高谈性灵,嗤鄙追琢,各用我法,遑知古人,则但吐由言,便称高唱,辄复曹、刘为拙,沈约如奴,其便六也。所以凡流琐士,咸共宝秘,自非卓荦之英,罕能拔脚者也。予悲溺者既不见其丑,而攻瑕者将并没其好,辄取《诗归》一书,条其二三理解而录之,纰缪大者则明加驳正,以次于后,庶几览者显知臧否。至余於李、王诸子所论列,间有抵,不为护前,今杂列他卷,亦可得并观云尔。

《商铭》"兼兼之德"云云,锺云:"说德在前食在后,便是古文,今人必以德作正义,为语意之殿,欲深反浅。"

《猗兰操》,锺云:"操中一字不及兰,古人文章寄托,不拘如此。"

《水仙操》,锺云:"一序琴之神理已尽,诗不过咏叹其妙,正不在多。必欲诗与序多寡浅深相当,不必读此矣。"

《河上歌》,谭云:"止得妙。若又说向正语便浅,唐人不及古以此。"

"虽有丝麻"及"君子有酒"二诗,锺云:"孔子删诗不入《三百篇》者,非必尽以词理佳恶为去取,亦有单词错简不能成篇者,存此二条以志凡。"

锺云:"《月令》'冰腹坚',农语'水生骨','腹'字、'骨'字皆古语之奥者,反为后人刻画者造端。"

"山川而能语"四句,锺云:"语太尽情"。

《李夫人歌》,谭云:"自有悼亡气,与待生者愆期大别。"

《房中歌》,锺云:"无《雅》、《颂》之和大,亦无汉以下之肤近,质奥幻香,自为一音,在四诗为杂霸,在汉以来为正始。"

"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谭云:"有此八字典丽,则景杳冥,不落诗家秀语,此补纤法也。"

"安其所"一章,谭云:"质而近险。"

"丰草"八句,谭云:"又宕出一章,波澜细动。"

锺云:"《三百篇》后,四言之法有二:韦孟《讽谏》,其气和,去《三百篇》近而有近之离,魏武《短歌》,其调高,去《三百篇》远而有远之合。后世作者,各领一派。"

张衡《同声歌》,锺云:"此《国风》专壹之思,非昵情也。"

"青青河畔草",锺云:"转折甚多,不碎不脱,篇法甚妙。"

《易林》:"敝笱在梁,鲂逸不禁。"锺云:"《诗》:'敝笱在梁,其鱼鲂与。'更不说'鲂逸'而意已了,此《三百篇》、汉人之别。"

"鱼戏莲叶北",锺云:"此处住了,正是后人歌行才起处。"

《陌上桑》,锺云:"贞静之情,以艳词发之,艳何妨正也。"

《美女篇》,锺云:"缉《洛神》馀材而成之,自是凄丽。"

《妾薄命》,锺云:"昵昵叙致,不尽情不已。其音节抚弄停放,迟则生媚,促则生哀,极顾步低昂之妙。"

东坡谓陶诗外枯中腴,锺云:"陶远自其本色,而渊永温润,佳在不枯。"先舒曰:"知陶诗非枯,识去苏远。"

陶诗"种豆南山下",锺云:"储、王田园诗出此。浩然非不近陶,似不能为此派,曰清而微逊其朴。"

锺云:"晋、宋后《子夜》、《读曲》诸歌,去宋、元填词迳甚近,深妙处高唐人一格。然非唐人一反之,承流趣下,填词当竟在唐。文章运候起伏之微,尝与谭子反覆感叹之。"

锺云:"灵运以丽情密藻,发其奇秀,字句时有滞处,即从彼法中来。如吴、越清华子弟作乡语,听者不必尽解,只角间自可观,效之便丑。"

"灵运'可怜谁家妇'二首,情词是《子夜》、《读曲》,而气质之高似过之,去太白反近。"伯敬语。先舒曰:"其气高,故近也。魏人气高于汉,唐人气高于六朝,盛唐气又高于初唐,愈高愈出愈漓。"

惠连《代古》:"泻水置井中,谁能计斗升?合如杯中水,谁能判淄渑?"谭云:"两'谁能'下不更著昵语,故为善裁。"

范诗"春草醉春烟",锺云:"近于填词。"

锺云:"角巾竞放,仙舟虚慕,本是后进吠声习气。卢照邻诗:'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写出李、郭孤严,使浮人自废。"

锺云:"陈正字律中有古,却深重。李供奉以古为律,却轻浅。"

谭云:"'汉、魏'二字,误却多少快才妙笔。"先舒曰:"此语亦浅亦深,亦不可不晓。"

案谭云:"艳之害诗易见,澹之害诗难知。"语极有会。

又云:"中晚毕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朴处皆俊。文房语有极真者,真至极透快处,便不免妨其厚。"先舒曰:"真能妨厚,语有深解。"

锺云:"七言绝句,中晚人颇妙,正以太工则伤气,远于盛唐。"

"元、白诗太直,又二人唱酬,惟恐一语或异,是其病,所谓同调正不在语俱同。"锺云。

友夏云:"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

锺称"长吉刻削处不留元气,自非寿相",此评极妙。谭谓"从汉、魏以上来",谬以千里。

"古人作诗文,于时地最近、口耳最习处,必极意出脱,如晚唐定离却中唐,推而上之,莫不皆然,非独气数,亦缘习尚。然其必欲离者,声调情事耳,至往代真气,皆不暇深求,而一切离之自为高,所以愈离而愈下也。"此友夏语,似已纯悟,乃评诗抉摘细碎,欲立异于前矩者,岂自睫之喻耶!以上三十八条,是其立说善者。

《皇娥白帝歌》,见王嘉《拾遗记》,晋人之作,其词容裔绮密,是六朝雅调,而伯敬以为非汉以下所办。又"心知和乐悦未央",《白》妙语耳,伯敬比之《汉郊祀歌》,相去益远。

"光开曙月低河",锺云:"竟是唐初七首。"非也,是齐、梁乐府佳境。

苏、李赠答,苏端明疑其伪作,友夏以为伪作必出一手,今苏澹李警,当是两人,似已。然此为汉调,故不待澹、警之辩也。且以两家诗较之,宜李澹而苏警也。刘彦和云:"成帝品录三百馀篇,而辞人遗翰,罕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则梁世已有是论,不始于苏。盖苏诗稠塞,故不解苏、李之工;锺谭清约,故笃称其妙,两家亦各知其所近耳。

锺云:"邺下、西园,词场雅事,惜无蔡中郎、孔文举其人应之。仲宣诸子,气骨文藻,事事不敢相敌;《公宴》诸作,尤有乞气。"此是崇名节语,倘就诗论,诸作多伟词,亦难尽黜。

谭云:"二陆诗,手重不能运,语滞不能清,腹之所有,不暇再择,韵之所遇,不能稍变。"此砭颇中机、之病。然小陆又差秀,不得并讥。且士衡笔墨虽滞,而气华整。盖黄初既邈,降为太康,骈俪之中,犹存古法。故客儿禀之以抉其幽,明远依之以厉其气。俾诸公逦迤修饰,不遽落于梁、陈纤调者,谁之力欤?至"民动如烟,户庭已幽"语,特稍有生效,亦何足深赏。

汉、魏、六朝诸仙诗,多后来浅人伪撰,锺、谭每极叹赏。若太虚真人"种罪天网上,受毒地狱下",岂复成语,而二子绝爱之。

《乐府横吹》有《东平刘生歌》。又梁元帝《刘生》云:"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乐府解题》称"齐、梁以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盖刘生本是侠客,故《安东平》第五解云:"东平刘生,复感人情,与郎相知,当解千龄。"此闺中属望,谓所欢与侠者游,当无虞中道,类如唐人记黄衫豪客解使十郎回心耳。伯敬乃云"是疑是防",竟以刘生同诸周史明童,可资一笑。

或云《东平刘生》即指《安东平》本曲,盖歌此曲以为欢,故下有"感情"、"相知"语,与"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词意正类,解亦近。

锺云:"谢灵运'初日芙蓉',颜延之'镂金错采',颜终身病之。乃《秋胡诗》、《五君咏》,清真高逸,似别出一手。若屏却颜诸诗,独标此数首,向评为妄语矣。"案此论非也。盖《秋胡》、《五君》,虽是颜佳作,然若《蒜山》、《曲阿》诸篇,典饬端丽,自非小家所办。且上人评虽当,不知"初日芙蓉",微开唐制,"镂金错采",犹留晋骨。此关诗运升降,锺殆未知之。

谭云:"康乐灵心秀质,吐翕山川,然必删去《过始宁墅》、《登石门》、《入华子冈》、《入彭蠡湖口》诸作,乃为真灵运。"案此故欲与《文选》、《诗删》诸书相反耳。且如《诗归》所赏,"石浅水潺,日落山照曜",何如"白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若"矜名道不足,己物可忽",何如"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若"清旦索幽异,放舟越郊",何如"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若"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何如"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同一赋景写情,工拙自了,何必去此取彼耶?

谢诗"美人竟不来",友夏云:"自《离骚》多用美人、佳人、夫君称其友,入口无须眉气,只宜以我友、故人、君子字还之。"此谭非欲避《骚》,正避历下诸公家法耳,语大伧父。夫故人、我友,谁不解称,而设色审声,词各有当。

《简兮》呼周室贤者为"美人",光武称陆闳为"佳人",桓彦则云"曹子丹佳人",又前秦苏蕙称其夫窦滔云"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何必湘累便类巾帼者耶?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锺云:"殁后不思其好,反惜其短,犹作直谅忠告之思,真交情痛极。"案此解非也。若人是指延州、楚老而言耳。谢以延陵带剑徐墓,楚老致惋龚生,逝者溘焉,情归虚设,故平生恒疑二子未尽达观,虽通而蔽。及今乃微理感,则深情自恸,初非识之所能御也。

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五章是一首,《诗归》删去三章,至"今宿浙江湄"便止,无复情理。友夏以为促节有妙处,谬矣。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摧",锺云:"《捣衣》诗如何禁得此累重语。"是欲用大历后裁制绳《选》体,真不知有古法也。

鲍照《行路难》,乐府中最粗露,伯敬以为全是苏、李、《十九》性情,此作何解?

谢玄晖诗"锁吾愁与疾","锁"字太尖,讵得深赏!

唐太宗诗虽偶俪,乃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伯敬以为终带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不知上口轻便非大手也。唐初作者,酝藉一代,专在凝而不流,奈何少之!

初唐如《帝京》、《畴昔》、《长安》、《汾阴》等作,非钜匠不办。非徒博丽,即气概充硕,无纪氵省之养者,一望却走。唐人无赋,此调可以上敌班、张。盖风神流动,词旨宕逸,即文章属第二义。锺、谭更目为板,独取乔知之《绿珠篇》。此等伎俩,为南唐后主构花中亭子可耳,安知造五凤楼乎!

锺谓子昂《感遇》过嗣宗《咏怀》,其识甚浅。阮逐兴生,陈依义立。阮浅而远,陈深而近。阮无起止,陈有结构。阮简尽,陈密至。见过阮处,皆不及阮处也。

古人工处须学,拙处亦不必尽避,乃成大家。锺、谭只欲避板避恒,用意良苦,落于褊识。

刘希夷"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锺云:"'吹细腰',腰益细;'浮纤手',手益纤。"此种魔解最多,害诗家正气,偶摘发之。

避痴重可也,削腴不可也。避板可也,导流不可也。避套可也,废法不可也。

冥搜可也,害气不可也。谢已披之华可也,竞雕锼之字不可也。皆当辩于豪末,偏者顾失之远。

但欲洗去诗家故常语,然别迳一开,康馗有不践者焉。故器不尚象,淫巧杂陈;声不和律,艳讠失竞响。此锺、谭持论,虽颇有可喜,不欲深道之。

二子于古诗、乐府差有解,唐体逾昧。

谭去锺益不逮,锺有持大体处。二子自为诗亦然。锺疏薄犹清气相引,有自成篇章者。谭细已甚,殆不复见句。

二子选唐律,但晓尚清真,薄文彩,不知太示清真,便启宋气。又升轻秀,摈鸿整,不知专尚轻秀,便近元作。

汉诗朴处似钝,其气为之也。魏诗壮处似露,其才为之也。六朝诗典处似方,其学为之也。初盛唐诗赡处似滞,其格律为之也。锺、谭每值此等便挢舌,虽云识昧通方,亦自料材力不逮耳。"奴见大家已心死",又从后而反唇诼之。

伯敬因读右丞诗而厌刘琨、陆机,非但不知古,并不知唐。

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此古诗与唐古诗别处。伯敬此处正,乃恨于鳞妄语,非口舌可争。今人酷喜二子家言,亦政爱其近情耳。

伯敬欲使学陶诗者从王昌龄、储光羲入,是教以逆流举棹。徐昌亦有魏诗门户,汉诗堂奥,入户升堂"语,皆吾所不知也。

龙标诸绝句秀独绝,《河上歌》是偶作变体耳,乃伯敬独深赏,好作异同如此。又锺云:"龙标宫词外诸绝,仍是作五言古手段。"此评无论当否,即太白五言不拘属对,子美七律多扌幻体,从来作者,亦不深尚,即用五言古体为绝句,亦足贵耶?

《艺苑卮言》云:"'东风摇百草','摇'字稍露峥嵘,便是句法为人所窥。'朱华冒绿池','冒'字更捩眼。"前辈讵昧下字之工,恐斫雕丧朴,故于此兢兢。锺、谭之于"烟花换客愁","桃李务青春","白足傲履袜"等句,中间一字,极意阐扬,乃嗤前人阅诗疏卤也。

锺目韩退之《琴操》为真《风》、《雅》,未敢信,三唐乐府中当称杰耳。

然古《琴操》多伪作,佳者自少。

竟陵酷赏艳情,或嫌其荡,而不知无伤于雅也。务去陈言,多赞其功,而不知实深为厉也。以上三十三条,是其立说谬者。

二子言诗,予摘录大略,要指悉见;中多所遗,亦不欲极尽。自弘、正、嘉、隆间六七君子振兴雅则,由兹氵斥古,历于唐、汉,代革十数,岁经千载,而能远弘久斩之泽,岂徒"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耶?然不及百年,其所经建者大坏,迷阳足,不复可扫。故正声之衰也,百人挽之而不足;庸音之放也,一人倡之而有馀。于鳞有言,亦惟天实生才不尽。盖积气既薄,英哲愈少,江河不返,锺氏代兴。兴言及兹,置笔而已。庚之十月七夜。

○词曲

《西厢传奇》凡四种,王、关称最,而词多出董解元记。董词稍质于王,风趣不及,沉刻过之。李日华、陆天池俱稚儿号嗄耳。然董词今失其腔,虽老乐工不办入弦索。至於绮思隽语,穷工极幽,而仍不失本色,即元、明大家,办此亦少。相传董金人,或云元人。王曲"南海水月观音现",本董句,而有田水月改王本"现"字作"院"字,即此可证其非。田水月本改《北西厢记》最讠孛谬,举一端耳。合田水月成"渭"字,当是市佣伪托徐天池。然天池于词家亦本非正派,《四声猿》正复笔粗墨燥,皮相谓之元耳。

《草堂诗馀》有胡浩然者,最粗俗可厌。亦有一二致语,如《传言玉女》元宵词云:"娇羞向人,手玉梅低说,相逢长是,上元时节。"

范希文词"天淡银河垂地",此语最佳。或作"天汉",风味顿减。且银河即汉,又不应叠用,当是"淡"字无疑。

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

男子多作闺人语。孙夫人,妇人耳,《烛影摇红》词乃更作男相思词,亦一创也。其词亦甚精刻凄惋,虽慧男子所不及。

《北西厢》古本,陈实点定者为佳,别本多所改窜,寝离其故。如《董西厢》:"我甚恰才见水月观音现",语颇妙,而实甫仍之。俗本改"现"作"院",与上"家"字耦,必欲为村塾联对耶?又如易"东阁玳筵开"为"带烟"者,亦复类此。又如易"马儿行"为"逆逆行",穿凿可笑。此类正多。至于平去入三声,虽有阴阳,而作者笔墨所至,亦不尽拘,亦欲歌者神明其际,乃悉用纤微绳之,因以窜易古本,诞哉!

李易安春情:"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宕,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斯为妙耳。如游乐词,微须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拓开,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舒卷自如,人不觉耳。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盛宋词人多此法。如子瞻《贺新凉》后段只说榴花,《卜算子》后段只说鸣雁,周清真寒食词后段只说邂逅,乃更觉意长。

柳屯田情语多俚浅。如"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开元曲一派,词流之下乘者也。

成都杨慎作长短句,有沐兰浴芳、吐含雪之妙,其流丽映,足雄一代,较于《花间》、《草堂》,可谓俱撮其长矣。杨初以博洽名,当时有子之目。

而长篇钜什,顾以芜累纤靡而失之,迹其猎弹射,亦多所挂漏,未足称功,瑕不胜摘。独于填词,染笔称俊,岂其技之独工,抑词有别肠耶?

"撞"字读平声。杨慎《望江南》词:"霜景霁,何处远钟撞?"王实甫《西厢记》:"梵王宫,夜撞钟。"撞亦平声。乃所谓田水月本改作"夜声钟",不徒不识撞可读平,乃"声钟"竟是何等语?田水月改《西厢》,讠孛处多如此类云。

《诗薮》云:"宋以词自名,宋所以弗振也;元以曲自喜,元所以弗永也。"予以为非也。夫格由代降,体骛日新,宋、元词曲,亦各一代之盛制。必谓律体以下,举属波流,则汉宣论赋,已比郑、卫;李白举律,亦自俳优。是则言必四而篇必《三百》,乃为可耳。且嗣宗斥三楚秀士,亦云荒淫,是《楚辞》且应废,况下此耶!

曲至临川,临川曲至《牡丹亭》,惊奇环壮,幽艳淡沲,古法新制,机杼递见,谓之集成,谓之诣极。音节失谱,百之一二,而风调流逸,读之甘口,稍加转换,便已爽然。雪中芭蕉,政自不容割缀耳。"不妨扌幻折天下人嗓子",直为抑臧作过矫语。今唱临川诸剧,岂皆嗓折耶!而世之短汤者,遂谓其了不解音。

又有劣手,铺词全乖谱法,借汤自解,拟托后尘。宾里之形,政资一噱。又如使事造语,不求尽解,托寄谐诨,故作迂痴,皆神化所至,匪夷之思。乃有苦驳开棺,谓是明制律例,入宋不合者。此类颇多,抑又从人谈梦,不足道矣。

《北西厢记》:"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形容君瑞急色,政以不入理见佳。或谓请未出声,如何答去,改作"请字儿方才出声",索然无味。

识乖名通,屈杀古人几许。此读《汉》之诗,而谓周果无遗民也。晓此,凡百俱不瞀,岂文章一端耶!

杨用修妇,亦工乐府,今刻有《杨夫人词馀》五卷。《一枝花》"天宫赐福辰"一套,整丽有法,韵调俱叶,大有元人风格之妙。又《点绛唇》"娇马吟鞭"一套,落落疏纵。"锦缆龙舟"一套,本元乔孟符《扬州梦》而略加改笔,气颇豪宕。此三套,似非妇人所办,恐是用修笔,误夫人耳。馀作有佳处,而用韵杂,调多舛。如《黄莺儿》第四五句云"玉砌雕栏,翠袖花钿",乖隔便远。九叠《悲秋辩》,乃不成句。"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语隽,而《艺苑卮言》称之。然不著谁作古句,夫人掩之耶?刻本附单词小令颇多,间杂淫亵,倡条冶叶之气,大家非宜,的是滇戍白绫衤戒醉墨耳,不足自污闺洙泗,余故辩之。用修寿内词云:"女洙泗,闺邹鲁。"

北腔无入声,《中原音韵》所以孤行于元世也。自南曲有入声而四声始完,遂有纯用入声叶韵脚者,如《浣纱记》"高会玳筵列"之类,予《南曲正韵》载之已详。《幽闺记》"山径路幽僻"一套,韵脚仍以入声分作平上去。盖此记施君美作,施元末人,虽作南曲而尚沿北谱。后之作者,此蔽亦多,审音之士,斯当正者也。

词有《瑞鹧鸪》,七言八句,平声韵,与七言律诗无异。胡明瑞云:"词人以所长入诗,其七言律,非平韵《玉楼春》,即衬字《鹧鸪天》。"然《玉楼春》无平韵者,《鹧鸪天》无衬字者,是不知有《瑞鹧鸪》,而强以臆说附会耳。

《二郎神慢》,引子也。勿作过曲唱,如"幽闺拜新月,西楼心惊颤"是也。

《二犯江儿水》是南曲,勿作北唱。《点绛唇》第四字不叶韵者,政与诗馀调同。

此亦是南引子,勿作北唱,如《琵琶》"月淡星稀"是也。

《艺苑卮言》云:"填词小技,尤为谨严。"夫词宜可自放,而元美乃云"谨严",知诗故难作,作词亦未易也。柴虎臣云:"指取温柔,词归酝藉。昵而闺帷,勿浸而巷曲;浸而巷曲,勿堕而村鄙。"又云:"语境则咸阳古道,汴水长流;语事则赤壁周郎,江州司马;语景则岸草平沙,晓风残月;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琵琶念奴娇序》"长空万里"一套,风藻流丽,词亦清壮。何元郎谓无蒜酪呵之,不知曲中须带蒜酪气者,政可言北曲耳,以其肇自金、元故耳。若南曲源本诗馀而来,政无须此。可观南北之别,比于乐府《清商》、《子夜》与《鼓角》、《横吹》,亦各领一派耳。

偶于客坐闻论汉蔡邕不孝不义不忠者,诘其故,则据《琵琶记》及《三国演义》诸书耳。予时微引蔚宗书,欲为邕解,而客刺刺不得休,遂不复辩。因念伯喈忠孝之士,载在旧史,本末昭然,奚足深辩。第悲逢掖之士,而目不亲书,漫述传奇,据为掌故,乃彦既诞,曾无恧颜。昔沈长卿尝嗤客谈韩信与项羽搏战,事甚轰赫,以为读《史记》不熟。盖十四埋伏等事非正史,客谈乃本於《千金记》耳。语载《弋说》中,与客詈伯喈政相类。至于有才之士,往往苛于尚论,锻炼古人,多获阴谴。如稗官所载杨铁崖改诗得子,及书生题汉高祖庙被殛事。予之书此,一为不学妄语之箴,一为多才逸口之戒,既以自省,亦欲传之家子弟也。

陈仲醇《品外录》载唐郑府君夫人崔氏合墓志铭,秦贯之所撰也。陈因据此辨《会真》之诬,洗双文之辱,用意可谓长者。後余见此扌,楷书微兼隶体,笔意遒古,而辞亦质雅,第志称府君讳遇不讳恒。而眉山黄恪复以《会真》年月参之此碑,所谓夫人崔氏者,其生年尚长双文四岁。盖荥阳、博陵,世通婚媾,志中崔、郑,不必便为莺、恒。仲醇第欲为雪崔之地,而弗深考耳。

清河、博陵本不偕老,实甫谱至《惊梦》而止,不失《会真》本来始末,且见情场幻境,微寓指示。汉卿续之,不但文笔不称,亦大失作者指趋所托矣。

猜你喜欢
  卷四·梁章钜
  卷十三·何汶
  第三十出 雪庆·陆采
  序·吴衡照
  道园遗稿卷一·虞集
  再不见雷峰·徐志摩
  卷七十五·陆游
  卷四·王琦
  卷十四·乾隆
  卷九十八·陈元龙
  怀人馆词·龚自珍
  明诗评四·王世贞
  第九回 二相公父子相认 姜娘子夫妇重圆·蒲松龄
  卷二十二·范成大
  孟浩然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544_1 【听歌】刘得仁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卷544_2 【青龙寺僧院】刘得仁   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

  • 第二十四出至第三十四出·方成培

    ●第二十四出 谒禅【仙吕入双调 哭岐婆】〔丑上〕胜传浮玉,江流浩浩,化城缥缈,劳生胶扰。钟声两岸送昏朝,不识何人惊欲觉。小僧乃金山寺中一个监寺慧澄的便是。今早禅师吩咐,有个施舍檀香的居士到来,着我领他先拜过世

  • 韵语阳秋卷二·葛立方

    宋 葛立方 撰荆公尝有诗曰功谢萧规慙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或谓公曰萧何万世之功则功字固有来处若恩字未见有出也荆公答曰韩集鬬鸡联句则孟郊云受恩慙始隗则知荆公诗用法之严如此然一水防田将緑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乃

  • 五集卷四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四十古今体七十七首【戊申六】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尊封天后自先朝辅昊晏瀛恩久饶近以台湾靖兵燹益知海舶佑神昭【台湾自用兵以来官兵配渡及装载粮饷铅药船

  • 陈玉兰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玉兰,王驾之妻,生平不详。 寄 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诗鉴赏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 :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

  • 李绅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绅( 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魏徵

    彭城郡旧置徐州,后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开皇七年行台废,大业四年府废。统县十一,户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二。 彭城旧置郡,后周并沛及南阳平二郡入。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有吕梁山、徐山。蕲梁置蕲郡。后齐置仁州,

  • 卷五百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八·赵尔巽

      ◎列女四   长山铺烈妇 胡二妻 唐之坦妻曹李岸妻焦 方引耍妻毛 林其标妻韩 冯云勷妻李 曹邦杰妻张 林守仁妻王 张四维妻刘 李长华妾吴 周兆农妻王 陈国材妻周 吴廷望聘妻池 李正荣聘妻霍 项起鹄妻程于某妻蔡

  • 卷十五·楚二·佚名

    魏相翟强死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

  • 大事记续编卷十五·王祎

    汉孝顺皇帝阳嘉元年解题曰宋庠纪年通谱时灾异数见水旱相仍故下诏改元阳嘉意欲阳道嘉休以消灾眚又阳以喻君道亦取君道之美云春正月乙巳立贵人梁氏为皇后【以本纪修】解题曰袁宏曰梁商女也竦中子雍生商商生三男四女次女

  • 第七册 天命三年五月至十二月·佚名

    第七册 天命三年五月至十二月五月十七日发兵。十九日,攻克法纳哈花豹冲、三岔等大小共十一城,驻军该地。是夜夫诸贝勒、大臣选率精兵,远离大营,对营各自立寨,分队着甲驻守。二十日,招服松山屯城。其周围四城因招之不降,乃攻

  • 第四十章 完成北伐·冯玉祥

    帝国主义者,尤其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一贯政策,就是竭尽智谋,用尽手段,阻碍中国的统一。把中国造成割据的局面,在中国掀起长期的内乱,它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地攫取利益,实现其侵略与吞并的野心。它们仇视革命政权,必设法压迫

  • 卷十八·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十八宋 魏了翁 撰【阙】 春秋左传要义卷十八

  • 论死篇第六二·王充

    【题解】本篇是王充无神论思想的代表作,文中尖锐地批驳了人死灵魂不死的谬论。王充在本书《对作篇》中说明了他写《论死篇》的目的在于“使俗薄丧葬”,即为反对厚葬、祭祀等迷信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他又

  • 卷四十七·性音

    宗鉴法林卷四十七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七世 福州安国弘瑫禅师(雪峰存嗣) 举国师碑文曰。得之於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於旨。甘露乃蒺藜之园。谓僧曰。一语须具得失两意。汝作么生道。僧竖拳曰不可唤作拳头。师不肯

  • 艇斋诗话·曾季貍

    诗话。宋曾季貍撰。一卷。季貍字裘父,自号艇斋。其曾祖父为曾巩之弟。有诗学,朱熹颇敬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读书敏求记》著录皆无卷数。有《说郛》本、《艺海珠尘》本、

  • 诸法无行经·佚名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

  •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附东晋录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