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四十一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一百四十一

宋 陳祥道 撰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一>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一>

輨【轄】

輨或作斡【音管】說文曰轂耑沓也轄或作牽說文曰車鍵盖輨以冒轂轄以制軸二者皆金為之考工記曰弓長六尺謂之庇軹鄭氏謂六尺之弓加部廣凡丈二尺六寸有宇曲之減可覆軹不及斡

輈人軸有三理一者以為媺也二者以為久也三者以為利也無節則媺堅刃則久滑緻則利其圍一尺三寸五分則五分其軫間以其一為之軸圍是也其長八尺有奇觀轍廣八尺則軸之長可知矣易曰輿脱輹說文曰輹軸縳也

軔【一名泥枝車者也】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轂也者以為利轉也輻也者以為直指也牙也者以為固抱也故察車自輪始欲其樸屬而微至不樸屬無以為完久也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兵車乘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杼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侔以行山則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於鑿凡楺牙外不廉而内不?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是故規之以眡其圜也萬之以眡其匡也縣之以眡其輻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藪以黍以眡其同也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也蓋輪之制視馬以為之高下視地以為之厚薄兵車乘車駕國馬田車駕田馬國之輈深四尺有七寸故二車之輪皆六尺有六寸田馬之輈深四尺故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行澤者必削其踐也故杼之然後塗不附行山者必等其上下故侔之然後鑿不甐不特此也行澤者欲短轂行山者欲長轂行澤者仄輮行山者反輮其行也有輔傳所謂輔車相依是也【詩曰其車既載乃棄爾輔孔穎達曰輔是可脱之物蓋如今人縛枚於輻者也】其止也有軔說文所謂柅是也轂以火則隂陽齊牙以火則内外旁善輻輪以水則平沉均藪以黍則廣深同可規可萭可水可縣可量可權謂之國工則車所任者在輪而已觀輪扁之斵輪徐而弗甘疾而弗苦得之於手應之於心扁不能以語其子其子不能得之於扁則輪之難其工可知矣萭之以眡其匡鄭氏謂等為萭蔞以運輪上輪中萭蔞則不匡刺賈公彦謂今車近萭蔞於輪之旁置之輪上輪轉一匝不高不下則知其不匡然記言眡其匡非眡其不匡也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則輪之可規可萭可水可縣亦若是爾萭故書作矩

蓋【有部逹常桯弓衣絃】

蓋柄之材三而部厚一寸達常長二尺桯楹長八尺達常上貫部而下入桯總一丈矣人長八尺而弓有宇曲之咸亦八尺此所以立乘而不蔽目也桯圍倍達常部圍三桯徑六寸而鑿深二寸有半則對深五寸而不傷達常矣部厚一寸鑿廣四枚【一分為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則鑿下用力為多而可以固弓矣鑿上二枚鑿下四枚其外也上下俱四枚其内也故下直二枚其内題則漸削矣故鑿端一枚如此則鑿之外廣内狹下正上低而弓勢可得而仰也弓馬六尺二尺近部短而平四尺趨宇長而橈此所謂三分弓長而楺其一也近部者謂之股其圍一寸六分趨宇者謂之爪其圍一寸十五分寸之一此所謂三分其股圍去一以為爪圍也蓋弓二十有八所以象星也部杠所以象斗也【斗為天之杠轂】有衣以冒之有紘以維之弗冒紘横馳壠畮而不隊乃國工也巾車及葬執蓋從車持旌道右王下以蓋從春秋傳言若敖射楚子汰輈而貫笠轂【宣四年】杜預曰兵車無蓋尊者則一人執笠依轂而立然則兵車固與乘車異矣鄭氏謂乘車無蓋禮所謂潦車其蓋車歟然既夕禮乘車載旌道車載朝服藁車載簑笠則賤者禦雨之具而已孰謂乘車道車無蓋也藁非良車也潦備水潦者也既夕禮藁車或作潦車則自車言之曰藁自其用言之曰潦其實一也藁車散車而已非可以當木路也賈公彦曰藁車於天子當木路誤矣昔齊侯賜敝無存犀軒直蓋宣帝賜黄霸車蓋特高二尺後漢列侯伏熊軾皂蓋則春秋之時固有曲蓋漢之時不特皂蓋而已

弓謂之轑輻亦謂之轑轍廣謂之軹轂末亦謂之軓轂下謂之軹輢下亦謂之軹此異物而同名也輿可謂之車亦可謂之軫達常可謂之部軫前横木可謂之輅【說文】此因物而通名也

禮書卷一百四十一

猜你喜欢
  闵友第十五·桓谭
  提要·吴如愚
  榕村语录卷十六·李光地
  春秋左传谳卷十·叶梦得
  提要·王介之
  卷十一·李光地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師訓第一·欧阳竟无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四   勤求·王明
  卷四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二·佚名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全文·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佚名
  在摩诃菩提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九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九十二苔藓类五言古咏青苔         【梁】沈 约縁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防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聨长风隠细艸深堂没绮钱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新苔          【梁】

  • 卷二百六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六十八芋类七言律谢姜寛送芋子      【明】费 宏芋魁相送满筠笼应念冰盘苜蓿空此日蹲鸱真损惠当年黄独漫哀穷蒸时不厌葫芦烂煨处还思榾柮红自是菜根滋味好万钱谁复羡王公

  • 御选元诗卷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乐府歌行四许谦放櫂行安溪湖平行櫂多黄头竖儿倚櫂歌梅花照眼送寒色酒晕着脸生春和炎凉世态翻覆手江水长静风吹波岀门一笑天万里白鸥浩荡如吾何陈樵出塞曲【为戌潼闗李緫管赋】属镂夜啼光属地

  •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七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八·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八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昭惠复兴楚国【曰公之乱 惠王灭陈附】定公四年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 一〇四 去乡的途中一·周作人

    大概是在绍兴住得有点烦腻了,想到外边,其实是北京方面,找点别的事情做做看,也就是什么科员之类,这不记得是哪一年的事情了,总之是袁世凯势力很旺盛的时候吧,所以这事就一直搁下来了。查鲁迅的甲寅日记,在八月项下有记录道:“十

  • 李元忠传·李百药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氏。曾祖父灵,魏定州刺史、巨鹿公。祖父恢,镇西将军。父显甫,安州刺史。元忠年轻时有志操,居丧以孝义闻名。袭爵平棘子。魏清河王元怿为司空,辟元忠作士曹参军;元怿升任太尉,又启奏朝廷,让他为长流参军。元怿

  • 庞迪传·脱脱

    庞迪,字仲由,延安人。他少年时风流倜傥,喜读兵书,熟悉骑马射箭,学习推步孤虚之术,但没有地方效力。他应召从军,属于泾原路第三副将,由于破敌有功,被授予保义郎。他曾经同一百多骑兵在山谷中行走,遇到几千夏国人,同行都害怕请求避

  • 朱公钊·周诒春

    朱公钊 字勉生。年三十六岁。生于南京。已婚。女一。初学于南洋公学及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政治学。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入威斯康心大学。习国际公法及理财学。宣统二年。得硕士学

  • 序·孙奭

    朝散大夫《尚书》兵部郎中充龙图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事兼判国子监止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孙?撰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绍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没,战国初兴,至化陵迟,异端并作,仪、衍肆其诡辩,杨、

  • 卷九·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九     明 胡广等 撰小雅二【大雅説附】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説又各有正变之别【郑氏曰小雅大雅周室居西都之时诗也小雅自鹿鸣至菁莪十六篇大

  • 新与融贯·太虚

    一 由本人意趣说起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乙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丙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丁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二 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义 乙 佛教中心的新 丙 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三

  • 天台山记·徐灵府

    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

  • 童蒙须知韵语·万斛泉

    《童蒙须知韵语》是清代万斛泉创作的蒙学读物。本书从常识到历史,从典故到人物,无不具备,而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一本典范的儿童教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启蒙教育长期采用。

  •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佚名

    吴幅员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7年出版。这是一部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索引并作简要介绍的工具书。台湾文献丛刊的编印,始于1957年,止于1972年,共出309种,595册。本提要著录的项目有:书名、册数、卷数、版本、著者生平介绍、书

  • 瓮中人语·韦承

    靖康稗史之一。一卷。宋人韦承编。成书年代及作者事迹无考。所谓“瓮中人”即是困于金兵所围的汴京城中之人。此书为编年体,记事起自宋政和元年(1111年)冬,赵良嗣献宋约金灭辽取燕之策;止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

  • 禅宗正脉·如卺

    凡十卷。明代如卺集。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系节略宋代普济所编之五灯会元而成。因五灯会元卷册浩繁难读,机缘峻险,如壁立万仞,致上根之人咋舌,下根之人无所措,故唯取其显明简直,编成此书,俾使人人皆得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