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征诗鉴赏

生平简介

魏征(580—643 ),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

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密败,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笔,掷笔。《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

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为汉之东藩。“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这里,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中。“逝”一作“折”。“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诺: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

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情谊,《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征本人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因而《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猜你喜欢
  卷五百四十七·彭定求
  卷三·杜文澜
  曾瑞·隋树森
  魏庆之词话·魏庆之
  卷四十四·唐圭璋
  卷三百十一·陈思
  卷十·陈思
  乾坤清气卷三·偶桓
  卷十四·沈德潜
  卷五十七·陈邦彦
  卷七百五十三·佚名
  卷一百五十七·佚名
  巻八·佚名
  卷二·杨载
  卷八·黎民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传捷·李渔

    (外、末、小生扮报人,持鞭、带包袱上)买报虽然费小财,一钱使去万钱回。休言我辈心肠狠,多少人家盼不来。——咱们非别,京报人的便是。今岁乃大比之年,例该我们报捷。只因御驾亲征,被北人掳去,直待新主龙飞,方才揭晓,故

  • 词综偶评·许昂霄

    ●唐词菩萨蛮【李白】玩末二句,乃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作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楼上凝愁,阶前伫立,皆属遥想之词。或以玉阶句为指自

  • 画家·周作人

    可惜我并非画家,不能将一枝毛笔,马路旁边,靠着沟口,靠窗望见许多圆笠,——这种种平凡的真实印象,还同筑烂泥的小堰。车外整天的秋雨,赶忙着分种碧绿的稻秧。立在溪边滩上,看他背后的曲线,白的菜,紫的茄子,男的女的都在水田里,满担

  • 静思集原序·郭钰

    桂林郭君彦章自其先世林磵先生得紫阳朱子之学于静春刘公子孙世守以为家法后来若西牕先生諟溪先生皆能沈潜精敏深有造诣其所自得于先儒之议多所发明彦章固守其家法者也经乱以来遇事感触情之所至勃郁于中不能自已则辄形

  • 俞国宝词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俞国宝(生卒年不详)号醒庵,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淳熙间太学生。《武林旧事》卷三载,孝宗一日游西湖,御舟经断桥,有小酒肆,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孝宗驻目称赏久之,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明

  • 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脱脱

        ◎隐逸下   ○徐中行 苏云卿 谯定 王忠民 刘勉之 胡宪 郭雍 刘愚 魏掞之安世通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

  •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柯劭忞

      ○忠义二   郑玉 金普庵撒里 哈海赤 王荣忠 周镗 谢一鲁 聂炳 明安达尔刘阱孙 焘孙 硕兴孙 俞述祖 桂完泽 金德 丑闾 冯三 孛罗帖木儿 马哈失力 彭庭坚 王伯颜 相桢 陈阳盈 刘浚 健 朵里不花 达兰不花 哈乞 陈

  • 第十八卷 仕绩 九·缪荃孙

    苏 州 府 六 清(下)蒋元益蒋元益,字希元,长洲人。杲子。乾隆乙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兵部右侍郎,再充乡试正考官,三督学政。戊戌京察,以原官休致。主娄东书院,移主紫阳书院。戊申,卒于家,年八十一,祀乡贤祠。元益

  • 方域一二·徐松

    关【宋会要】河阳汜水县旧关曰虎牢天头原批:「行庆关。」,祥符四年三月戊戌,真宗西巡至虎牢关,改行庆关。庆历四年五月己丑,省汜水县为行庆关,隶河南府。 京西房州房陵县有平安关天头原批:「平安关。」,咸平五年置。 庆历二年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吕思勉

    凡异族入居中国的,其制度,可以分做两方面来看:(其一)他自己本无所有,即使略有其固有的习惯,入中国以后,亦已不可复用,乃不得不改而从我。在这一点上,异族到中国来做皇帝,和中国人自己做差不多,总不过将前代的制度,作为蓝本,略加修改

  • 卷十一·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十一    宋 王与之 撰司防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贾氏宫正疏曰诸称司若司裘司市之类皆是专任其事事由于已故以司言之○陈君举曰郑氏以司防

  • 卷二·佚名

    △初诵第二(二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住寒林中。尔时佛告诸比丘,人生寿浅。会必归终。应勤行道净修梵行。是故汝等不应懈怠。应修善行。修于法义。及以真行。尔时魔王闻是说已,即作是念。沙门瞿昙在王舍城。住寒林中

  • 卷四十九·佚名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之三尔时具寿舍利子问满慈子言: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於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乘布施波罗蜜多。

  • 造像量度经序·佚名

    乌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习三倚。心珠内含。慧月外照。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沦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末由仰瞻。乃追[巾*(穴/登)]像之初。宏演胎偶之法。翻译量度经一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七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七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犍度十门品第四之一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五取阴。六界。二法。谓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

  • 音韵阐微·李光地

    中国音韵学著作。李光地等著。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开始奉敕修撰,历时10载,到雍正四年(1726)完成。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朝康熙时进士,累官至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治程朱理学颇为出色,曾奉

  • 读易余言·崔铣

    明崔铣撰。五卷。《崔洹野集》本。此书卷一《上经卦略》,卷二《下经卦略》,卷三《大象说》,卷四《系辞辑》,卷五《说卦训》。其说以程颐《周易程氏传》为主,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异同。《四库全书提要

  • 白话陈书·姚思廉

    《陈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姚恩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三十六卷。分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记载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后主祯明三年(589)三十三年历史。系据其父姚察《陈书》旧稿而成。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