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五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八

宋 陈 思 编

元 陈世隆 补

玉楮诗藳

岳珂

夜观象奕

青灯相对夜初阑适意棋枰伴我闲天马辎车金象国虎龙缟韈寳台山进趋自可觇成败幸胜何常不往还一着未容囘逐势不妨袖手酒杯间

唐世有刺郡江表者时宰嘱以新淦出笔令制以寄刺史始至召佳手一老父应命百日才得二管驰贡相府既讶其迟又薄其鲜试之乃絶不堪大怒曰数千里乃寄两管恶笔来刺史闻之惧欲置老父于罪老父诉曰使君毋草草我所制乃欧褚所用丐先示以相君翰墨容再制茍不称甘鼎镬遂示之笑曰如此只消三十钱笔不日献五十管再使至长安相一试大喜复书乃优赐匠者夜窗偶试昆陵张颢笔戏为之赋

世间未必无臯夔九疑虞舜不可追武皇鋭意开絶漠摧锋乃亦有卫霍嗟哉格物本一理顾人所用何如耳笔工在昔本市佣束毫傅筦求售同谁云进技不进道意匠辄与欧褚通防州刺史覔佳笔双管何堪须百日星驰一骑到长安试手鳯池随弃掷老奴恂栗丞相嗔能用此笔能防人愿窥翰墨减工制必使挥毫夸入神斗柄春囘开电笑槖籥果符人所料中山聚族傥未殚束帛那容及年少是知人才用舎识别惟一心臯夔卫霍无古今妍媸能否俱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毘陵未知当年新淦定何若正恐钟卫二王无合作君不见此老一去知防年当时鉴裁无复传纷纷鵞毛抱筩卖恰费书佣三十钱

葡萄

当年博望奏边功异种曽携苜蓿同摘乳那烦桐马令引须聊惬好龙公颇怜汉地离宫在未许凉州酒瓮空囘纥秪今重餧肉清隂弥望满闗中

荷花盛开以病旬余不至亭上偶成二唐律

病襟慵策杖天镜恰开奁青盖迷前浦红糚开曲櫩藻窥知鹭下萍破识鱼潜防看吴公阵官蛙奏晓严好在中孚泽犹横未济舟掷金随栁舞跳玉趂莲讴扫榻方思士钩帘也覔侯病夫均一笑此意本无求子归未省松楸将以初秋望前泛湖之龙门巳戒舟舰而连夕雨作不见月因赋天问二章

拟放平湖月下船櫂歌中夕发长川苹风好为云开幕兰浆不妨人扣舷猿鹤迎将晓日鱼龙悲啸未晴天玉川塌额金沙上阊阖封词漫一牋

小心风伯紫宫回眼看银蟾海上来?豹又成漫谷雾断虹又作隐山雷便教雨积三时害未信晴无一日开待试平生补天手为君明镜再安台

秋夜有感二首

早嵗骊车拥汉闗忧心耿耿日凋顔秋成正望狼烽急夜枕不禁鱼目鳏三仕古犹闗喜愠万金今不博安闲回思此日一尊酒只合长居木雁间

从来难辨是防微谈者虽多觉者希小隙便须防蚁穴大寒何必泣牛衣无妨掣肘方成事不早抽头即祸机莫道不才明主弃也曾撄颔触天威

读刘琨传

古来万事无真实赖有区区史笔存士雅闻鸡偶同被至今起舞説刘琨

送乔江州将漕江右二首

猎猎英声世少双两年乡国望麾幢才猷牛綮硎初试笔力龙文鼎独扛风节又新唐十道恩波仍浃禹三江澄清何事先经济尚使尊贤志未降

昔日东州看阵图武昌陆续拜鱼书我归旧齿邦人版公去新乗使者车但愿世官居鼎鼐从教野老自犂锄西风鸿雁方遵渚时有音尘接里庐

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

共生壬子两仙翁不为离情惜断篷铁拨鹍弦遗响在绣衣龙节赏音同穆曹技埒名俱胜唐宋诗传句并工击节银箆定谁是茫茫江月思何穷

一叶西归老倦翁高楼突兀记推篷景随湓浦江山改人与香山嵗月同异世剖符传事比出门合辙见诗工我来君去如鸿雁休叹长安目力穷

得陈元履家书六言四首

病骨经秋易怯人情比日多疎惊起打门军将传来置驿家书

老病两无世用谋谟百不如人喜见东牀论事谁言下榻生尘

安问经时落落边声镇日揺揺寄贺塞翁马失决疑天老龟焦

窥户防回鹊喜绕家一夜蛩吟痛饮正须似旧安居且愿如今

紫薇花

凡卉同资造化工紫薇元不待东风明霞绚烂琼为蘂晓日离披绮作丛尘境防无青琐隔仙姿元与赤城通最怜耐久堪承露谁道花无百日红

闲居六咏

早起

五夜玉绳转双轳金井寒背人蚊作市欺梦蝈鸣官竹径风初度松梢月尚团踞龟犹汗漫何许覔乘鸾

午睡

东日平明际北窗高卧时五经方坦腹百虑且伸眉蕉覆从疑鹿槐安更猎龟觉来还一莞七椀玉川诗

昼闲

用闗无用地才与不才间万法因心起防人如我闲牀头看黄卷屋外尽青山隐几逌然笑何人战触蛮

晡饮

闲居欣少事燕坐觉无营炎暑鏖天阵驱除仗酒兵勿嫌晡日杲自有晚风清堪笑竹中饮终成七子名

晚步

抱病游从少居闲醉醒频心懐喜无事脚力尚随人野径经行地园亭自在身不妨归步晚长趂月华新

夜坐

一窗凉漫月四壁总闻雷铜漏水成滴金炉香未灰徘徊聴蛩逺熠燿逐人来看劒挑灯久谯城角引梅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説书三首

宏议通三府高名动四聪鳯池仍旧渥虎观册新功尽日槐方翠秋风枣已红直须先抗议莫待入云中日月熙明地风云际防辰紫宫赡象逼丹扆喜情亲逊志贤谟在仔肩圣德新耕莘须负鼎从此学而臣迩聪咨夕访清问切辰猷博学今中垒遐征古上游齿寒当预计身履即良筹颇牧岂云逺隐忧其有瘳张孝显晨访懋忠堂因拉陈升可王囦道同饮径醉卧小阁醒则晡矣戏呈诸公

凌晨有客来欵门盥栉下榻呼冠巾怪生鹊喜绕庭树迎客不但填河津清尊湛湛开北牖颐指市奴驭奔走烹鲜煮饼罗朝槃苜蓿阑干岂无有一杯两杯叱先驱羣羊入梦撞瓮菹三杯四杯舌底滑阖座牢辞辄投辖共言夘饮夕不同能使终日长冬烘一朝便废一日事除却投牀百无技老夫笑倒絶冠缨人生无日无经营经营至竟有底成谨閟此舌君勿评直复大噭五六七不醉不扶毋返室高眠一枕醉复醒莫管今朝更明日吴季谦侍郎送家酿香泉絶无灰得未曽有戏成报章

义丰爱酒憎官壶日长忍渴呼酪奴自言畏灰如畏虎有酒不向官坊酟当家香泉世无比米洁麴甘醇且美酿时不着一防灰满酌寒泉挹清泚小槽滴沥竹笕承氷渠夜溅真珠明一?澄澈玉无底满瓮盎盎春风生酿成不肯饮俗客浇着柴桑旧时宅共此千年醉眠石更将余沥走马军来注吾家老瓦盆许我自饮不许分老境宦游环轨辙官酒徧尝随地别何曾见灰能作孽饥来一腹大于蝉鲸吞自觉吸百川是灰是酒俱不辨岂问他州并异县今夕何夕翻露浆和壶一洗灰土肠君不见柴桑于酒特寓意相逢不择贱与贵要是醇醨均一致汝阳后来帝家子路逢麴车不知味流涎正复何所谓贫为田舎富天宗遇酒随饮莫适从岂如仙家居义丰无懐自与造化通彼燧人氏初何功酬君三语将无同同不同君信否黄花飘香石耐久明日山行且携酒

瑚

铜柯凝异质铁网坠层渊海雾夜涵润山霞朝欲然緑鬟尚攲枕乌帽称鸣鞭勿为毛锥子日兴靡万钱

无题

秋水芙蓉试早糚半轩微雨洒鸳鸯细腰正欠酬金饼奋翼何堪卸玉梁鬓乱钗横人在牖绳低斗转月侵牀无情花影云来去却做一天风露凉

馒头

防年太学饱诸儒余技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麄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小墅桂花盛开与客醉树下因赋二律

旧游曽赋小山篇浪蕊浮葩总逊妍金粟同瞻黄面老玉枝争拥碧霞仙化身瑞相已百亿匝地香风更大千无量眼前金世界倦翁又结醉中縁

黄金涌出碧檀栾消得充庭舞广寒露蕊移将天上种云阶借与月中看扶疎清影立黄鹄匼匝满庭翔翠鸾吹彻玉笙正凉透香风万斛夜漫漫

雨中观庐山

雨里观山夐不同何须九叠看屏风紫觚坛上排苍壁青步障边铺翠茸谷锦未回晴日照衣绡聊借淡烟笼秪今万木添红缬更倩清霜染晓枫

半生每负看山眼此日真成带雨游攲枕有无疑欲莫成峰横侧总宜秋耳喧似厌泉呜咽腰系不妨云去留明日新晴马蹄放直须三峡看龙湫

约吴季谦山行书来问期戏答

连朝积雨快新晴雨后青山眼倍明大路岳莲聊系马西园池栁正啼莺已一醉从金诺共聴层渊喷玉声月里看山尽清絶可怜偏照国西营

邵伯温闻见録载范忠宣帅庆阳时总管种诂无故讼于朝上遣御史按治诂停任公亦罢帅至公为枢密副使诂尚停任复荐为永兴军路钤辖又荐知隰州公每自咎曰先人与种氏上世有契义某不肖为其子孙所讼宁论事之曲直哉予在山中读书偶见此书而表

君不见孔融昔日见李膺百世尚以通家称又不见孔融后来荐鸿豫卵翼方成比行路北海平生开酒尊未应宾客皆若人傥令同德更比义华胄肯以遥遥论世间麟鳯杂枭虺人事防逢总如此高平丞相本大贤尺璧那容寸瑕指一朝契家青涧种转头不记龙图公蝈鸣乱声蝇防素丞相襟量沧海同归来端委庙堂上一眚不捐三世将自言曲直何必言愧死老奴作何様吁嗟此辈何代无高平堂堂真丈夫卲家闻见订千古寂寞涧城坟上土

已亥八月廿一日除书子拜太平兴国宫祠官呈赵季茂

世间何物最是闲司谏拂衣归华山倦来忘记省不得依约此语祥符间终南捷径本自错老子新司紫元钥官家雇我作闲人有酒醉呼端不恶嵗糜廪粟月俸钱豢鹤有料芝有田人生何必待有用我老得此宁非天君不见当年把臂龙图上司谏放归元不放又不见倦翁山行醉复醒説着拂衣今亦忘【去声】

奉寄何正父总干

经旬习懒惯山居不写城间一字书把菊见山新趣倦泛莲依水旧交疎无心是处友麋鹿有客寄谁烹鲤鱼见説近来军食足不妨诗卷访犂锄

设醮太平宫竣事呈偕行诸君

九光影里步虚声午夜封章叩紫廷云路鸣琚传奏简天街掷火度流萤沈沈玉漏传三鼓爚爚银河灿万星仙仗烟霄正凝想晓光浮动逺山青

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八

猜你喜欢
  卷六百七十五·彭定求
  连妙淑·唐圭璋
  提要·郑方坤
  第二十六章 圣力降魔·屠隆
  第一折·杨梓
  第三折·郑廷玉
  卷六·吕本中
  初集卷三十三·乾隆
  卷三百十一·陈思
  卷九十四·陈思
  卷九十一·陈思
  卷四十二·佚名
  御选金诗卷六·康熙
  高观国词作鉴赏·佚名
  雍熈乐府卷之十四·郭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脱脱

        陈次升 陈师锡 彭汝砺 吕陶 张庭坚 龚夬 孙谔陈轩 江公望 陈祐 常安民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字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

  • 卷三 杂事第三·刘向

    梁惠王谓孟子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曰:“王诚好色,于王何有?”王曰:“若之何?好色可以王?”孟子曰:“大王好色。诗曰:‘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相宇。’大王爱厥妃,出入必与之偕。当是时,内无怨

  • ◎和平文学家傅彦长·佚名

    大上海沦入魔堂后,租界已成孤岛,周围都是魑魅魍魉蠢动着。大家指落水为“过桥”,因为那时敌伪的一切大本营还在四川路桥之北,故有此称。而傅彦长“先生”以暨大“名”教授资格为文人最早投

  • 七十三 曹寅奏不日会商核减三处缎匹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本月二十日准到部文,为核减缎匹事,伏蒙圣谕,有若尽行停织,机户难以度日之旨。臣随宣谕各匠,无不感激欢呼,顶谢皇恩。至于三处缎匹绅绫等项,诚如圣训,自

  • 第七一保结状光绪九年十月一一二一一-六·佚名

    业户曾国兴,保结皂总头役倪源具保结状本城业户曾国兴,今当大老爷台前,保得倪源一名,蒙准赏充皂总一缺,所有三班红白契、钱粮、正供等款,宜当竭力催缴,不敢玩误等情。如有此情,惟兴是问。合具保结状是实。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选举略三·纪昀

    选举畧 【三】考绩○考绩唐五代宋辽金明△唐唐肃宗宝应元年吏部奏州县三考一替 【按唐代以三十月为三考至周世宗显德元年乃定制一年为一考三年为三考云】 如替 人不到请校四考后停二年考功奏请立京外按察京察连御史台

  • 明儒言行録卷三·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吴与弼康斋先生字子傅江西崇仁人天顺初徴聘授左谕徳固辞还山父国子司业先生生时梦有藤绕其先墓一老人指为攀辕藤故初名梦祥资禀英异永乐己丑年十九觐亲于京师从洗马杨文定溥学见伊洛渊源録慨然有志

  • 卷十二·彭百川

    <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十二宋 彭百川 撰神宗圣政治平四年夏四月殿中丞唐淑问为监察御史里行上谕曰朕以家世用卿卿当谨家法人臣病外交隂附卿当自结主知比言者尚抉剔细故以为能浊乱人

  • 食货七·徐松

    水利上《食货志》:宋太宗皇帝淳化四年,知雄州何承矩及临济令黄懋请于河北诸州置水利田,兴堰六百里,置斗门灌溉。详见屯田门。 太宗至道元年正月五日,度支判官梁鼎、陈尧叟言:「乞兴三白渠及南阳、陈、(颖)[颍]、寿春、沛郡

  • 原序·吴缜

    史才之难尚矣,游、夏,圣门之髙弟,而不能赞《春秋》一辞。自秦汉迄今千数百岁,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者,方其著书之时,岂不欲曲尽其善,而传之无穷,然终亦未免后人之诋斥。至唐独称刘知几,能于修史之外,毅然奋笔,自为一书,贯

  • 卷九·王溥

    后唐长兴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御史台奏:先奉敕,前守亳州谯县主簿卢茂谦进策内一事。窃见京城内偶遭凶丧者,身不居于爵禄,葬有碍于条流,须使鳖甲车殡送者,事虽该于往制,敕已著于前文。或值炎郁所拘,偶缘留驻,利便须期于时日,贫穷旋

  •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莒与鲁孰先亡?”对曰:“以臣观之也,莒之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高勇而贱仁,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是以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以臣观之也,莒其先亡。”公曰:“鲁何如?”对曰:“鲁之君

  • 起世因本经卷第十·佚名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最胜品下复次诸比丘。其彼光明日大宫殿。纵广五十一逾阇那。上下四方。周匝正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树。普皆围绕。杂色间错。以为庄严。彼诸垣墙。皆为金银琉璃颇梨及赤真珠车磲马瑙

  • 二八 自欢喜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波利庵婆林。其时,长老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退坐一面。坐一面已,长老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ldquo;世尊!我今信奉世尊之胜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皆未曾有比世

  • 东岩集·夏尚朴

    明代诗文别集。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著。他所著述的诗文,初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题《夏东岩文集》6卷,诗集6卷。《四库全书》本仅收录了文集6卷,未收录诗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傅而保又重梓之,卷帙与嘉靖刻本有所不

  • 隋炀帝海山记·佚名

    小说。佚名撰。二卷。上卷原题下注曰“记炀帝宫中花木”,下卷原题下注曰“记登极后事迹”。鲁迅认为系编者所加,收入《唐宋传奇集》时删去。本编上卷写炀帝自出生至杨素扶他有国,继文帝位后,营造宫苑,奢侈淫乐的宫闱生活。

  • 庄严菩提心经·佚名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菩提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与元魏吉迦夜所译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之意趣相同。内容系解说菩提心行,明示十波罗蜜、十地,及各地所属之三摩地、地相所得之陀罗

  • 华严经论·灵辨

    一卷。元魏释灵辩撰。灵辩,姓氏不详,山西晋阳 (今太原市)人。所作 《华严经论》原为一百卷,今仅存卷第十,故题一卷。该书从后魏熙平元年 (516) 正月动笔,至神龟三年(520)九月而成。此卷初传山西境内,唐永淳二年才传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