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節 四聲

四聲,這裏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裏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他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麽字歸甚麽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汚,平聲,形容詞,汚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裏,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衹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一節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猜你喜欢
  刘鉴·唐圭璋
  ◎卷上·瞿佑
  北江诗话卷一·洪亮吉
  第三十六出 珠赎·陆采
  第二折·乔吉
  声调谱卷三·赵执信
  哭庵词集·易顺鼎
  卷二·周权
  游子谣·戴望舒
  卷二十一·佚名
  卷四十八·冯惟讷
  珊瑚·徐志摩
  卷三·孟郊
  卷二十七·陈元龙
  卷二·蔡正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十七     明 冯惟讷 撰 汉第七 乐府古辞 杂曲歌辞 蜨蝶行 蜨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披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纒之传欂栌间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揺头鼓翼何轩奴轩 伤歌行【外

  • 卷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九七言律沈佺期从幸香山寺【一统志香山寺在河南府城西南龙门】南山奕奕通丹禁【谢朓诗况复南山曲何异幽栖时诗奕奕梁山隋书百官志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北阙峩峩连翠云【史记高祖纪

  • 卷二百二十九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起神宗熙寧五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辛巳朔,御大慶殿受朝。   己丑,廢內物料庫入御廚,從編修三司敕孫亶請也。   詔鄜延路經略使趙卨詢問降羌如有願歸夏國者,先以名聞。諸路準此。仍牒宥州令于逐路界首交割。  

  • 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敕修○丙寅召太医院官诊视进方 赐院官银六十两○谕免永顺宣大山西等处逋税先是首 谕撤回税珰复 谕七月以前拖欠者一概蠲免至是因太监张烨之奏 上复谕曰永平等府并宣大山西顺天所属州县未完四十八年春夏额税已徵在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四十册 天聪五年八月至九月·佚名

    第四十册 天聪五年八月至九月十三日,阿济格台吉、墨尔根戴青遣派伟齐,招降大凌河城东隅河岸之台。内有男丁三十五人、妇孺三十三口、牛十八、驴十七,即付丁副将养之。我汉军炮攻城东面之台、台俱毁,台上六人中炮死,其馀明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纪昀

    奸臣传宋 【一】 ○宋一 蔡确【吴处厚】邪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确 【吴处厚】 邢恕 吕惠卿 章惇 曾布 安惇△蔡确 【吴处厚】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嶭向行部

  • 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四。○(乙巳)十四年春正月戊辰遣密直副使金庾如元请执送德兴君。 庾至辽阳知枢密院事黑驴谓庾曰: "帝 臣杖塔思帖木儿还其本国今

  • 张文襄公选集一·张之洞

    日本商务可允球案宜缓折(奏议)台防重要敬举人才片日本商务可允球案宜缓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一日)窃惟日本擅灭琉球,中国屡行责问,彼遂赂我两岛,而因以推广商务,改立新约为请。近闻其使臣屡催总署,迫我速结。臣以为此不可不审也。

  • 卷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八圣治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闰三月甲午上谕大学士等曰前命直隶各省督抚将钦件部案限内完结及未完结之处逐季奏报是以迩来盗案按限具题者

  • 卷七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六 朱批石云倬奏摺 雍正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江西南赣总兵官【臣】石云倬谨 奏为密陈 天听事窃【臣】蒙 皇上隆恩忝任封疆重寄惟有矢忠矢愼

  • 21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林汉达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

  • 能言第四十·桓宽

    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蓬头苞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

  • 卷六·赵汸

    <经部,春秋类,春秋属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六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六七十一内特相盟内为志书及外为志书防隠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桓元年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文十七年六月癸未

  •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太虚

    ──九年夏作──一 绪论  二 宗门与学术思潮  甲 反信教的学术思想  1 反信教的精神  2 学术的精神  乙 反玄学的实用精神  丙 反理论的直觉精神  丁 反因袭的创化精神  戊 全体融美的精神 

  • 陈刚中诗集·陈孚

    元诗别集。3卷。陈孚撰。卷1题为《观光稿》,卷2题为《交州稿》,卷3题为《玉堂稿》。《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天顺四年(1460)沈琮刊本(刻于广州府学)、数种清抄本。明天顺四年刊本卷首有

  • 贤首经·佚名

    佛说贤首经,一卷,乞伏秦圣坚译。并沙国王夫人颰陀师利(此曰贤首),愿闻十方佛菩萨土之名。佛为说之。次问离女身之法。佛答以十事。梵Bhadraśri,-śiri(Siras之不规则女姓)。

  • 续古今译经图纪·智升

    全一卷。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辑录译经缁素二十二人及所译经典一七一部,七一四卷。本书系继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四卷之后,图纪玄奘以后之译经三藏,传其功绩。作者智升另编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