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治体

此卷论治本。盖明乎出处之义,则得时行道,务在提纲挈领,端阙治原,庶使天下知儒术之非迂疏而寡效也。

朱子曰:古先圣王所以立师傅之官,设宾友之位,置谏诤之职,凡以先后从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刻之间,或失其正而已。朱子曰:惟圣尽伦,惟王尽制,固非常人所及。然立心之本,当以尽者为法,而不当以不尽者为准。

朱子曰: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苟察,无以存大体,而朝廷之气为之不舒。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机,而天下之事日入于坏。均之二者皆失也。

朱子曰:大臣者,人主所与分别贤否,进退人材,以图天下之事,自非同心一德,协恭和衷,彼此坦然,一以国家为念,而无一毫有己之私间于其间,无以克济。

朱子曰: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

人主以渺然之身,居深宫之中,其心之邪正若不可得而窥,而其符验之著于外者,常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不可掩。

是以古先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虽在纷华波荡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而所以精之一之克之复之,如封神明,如临渊谷,未尝敢有须臾之怠。朱子曰: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

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可得而正。

朱子曰:须是自闺门衽席之微,积累至薰蒸洋溢,天下无一民一物不被其化,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朱子拟上封事曰:臣所读者,不过《孝经》、《语》、《孟》之书;所学者,不过尧舜周孔之道;所知者,不过三代两汉以来治乱得失之故;所讲明者,不过仁义礼乐天理人欲之辨;所遵守者,又不过国家之条法。考其归趣,无作欲为臣者忠为子者孝而已。

朱子曰:做宰相只要辩一片心,一双眼。眼明则能识得贤不肖,心公则能进退得贤不肖。

问:论治便当识体。朱子曰:然。如作州县,便合治告讦,除盗贼,劝农桑,抑末作。如朝廷,便须开言路,通下情,消朋党,如为大吏,便须求贤才,去赃吏,除暴敛,均力役,这都是定格局合如此做。如为天子近臣,合当謇谔正直,又却恬退寡默,及至处乡里,合当闭门自守,躬廉退之节,又却向前要做事,便都伤了大体。

朱子曰: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朱子曰:为政不在用一己之长,而贵有以来天下之善。

朱子曰:人主当务聪明之实,不可求聪明之名。信任大臣,日与图事,反复辩论,以求至当之归,此聪明之实也。偏听左右,轻信其言,此聪明之名也。

朱子曰: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路判矣。

朱子曰:《诗》曰:「秉心塞渊,騋牝三千。」此见人之所以成其富强之业者,非必权谲计数之为务,而在于诚实深厚之中也。朱子曰:天下之事,决非一人之聪明才力所能独运。是以古之君子,虽其德业智谋足以有为,而未尝不博收人才,以自裨益。方其未用,而收置门墙,劝奖成就,己不胜其众。是以至于当用之日,推挽成就,布之列位,而无事之不成也。

朱子曰:古之君子有志于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贤为急。而其所以急于求贤者,非欲使之缀缉言语,誉道功德,以为一时观听之美而巳。盖将以广其见闻之所不及,思虑之所不至,且虑夫处己接物之间,或有未尽善者,而将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博,其礼之不得不厚,其待之不得不诚,必使天下之贤,识与不识,莫不乐自致于吾前以辅吾过,然后吾之德业,得以无愧乎隐微,而究极乎光大耳。

朱子曰:治天下当以正心诚意为本。

朱子曰:天下国家所以长久安宁,惟赖朝廷三纲五常之教,建立修明于上,然后守藩述职之臣,有以禀承宣布于下,所以内外相维,小大顺序,虽有强猾奸宄,无所逞志。不然,以一介书生,置诸数千里军民之上,亦何所凭恃而能服其众哉。

朱子曰:昔者圣王,作民君师,设官分职,以长以治。而其教之目,则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朱子曰:国计所资为甚广,而民情所患为甚深,若不根索弊原,别行措画,窃恐民力日困,亦非国家久远之利。

朱子曰:仗节死义之士,当平居无事之时,诚若无所用者。然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盖以如此之人,临患难而能外死生。则其在平世,必能轻爵禄,临患难,而能尽忠节;则其在平世,必能不诡随。平日无事之时,得而用之,则君心正于上,风俗美于下,足以逆折奸萌,潜消祸本,自然不至真有仗节死人之举也。

惟其平日自恃安宁,便谓此等人才必无所用,而专取一种无道理,无学识,重爵禄,轻名义之人,以为不务矫激而尊宠之,是以纪纲必必坏,风俗日偷,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而一旦发于意虑之所不及,平日所用之人,交臂降叛,而无一人可同患难,然后前日摈弃流落之人,始复不幸而著其忠义之节。

以天宝之乱观之,其将相贵戚近幸之臣,皆已顿颡贼庭。而起兵讨贼,卒至于杀身灭族而不悔,如巡、远、杲卿之流,则远方下邑,人主不识其面目之人也。使明皇早得巡等而用之,岂不能销患于未萌!巡等早见用于明皇,又何至为仗节死义之举哉!

朱子曰:欲图大者当谨于微,欲正人主之心术,未有不以严恭寅畏为先务,声色货利为至戒,然后乃可为者。

猜你喜欢
  经解·戴圣
  卷十九·郑玄
  卷五十九(哀十二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箴石第三十一·桓宽
  概论·洪应明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梁启超
  浮邱子卷三·汤鹏
  洪范正论卷四·胡渭
  卷二十·史浩
  卷十二·孔颖达
  御制三礼义疏序·鄂尔泰
  大雲初分电转健度第十三·佚名
  论即身成佛·太虚
  楞 伽 大 旨·太虚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162_1 【远别离】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

  • 第三十一回 赐三尺剑严办仇人·佚名

    诗曰:贤德贞烈赵兰英为救夫主寻伯兄若使动心抛彩事那得金殿受皇封闲话休提,书要相续:话说兰英闻得孙继高被刑部所奏,强奸不从,害死使女,业行勾决之言,认以为实,不由的心如刀割。又听圣上叫他抛彩重婚,只想有死无生,望着皇爷说:“

  • ●丙寅(同治五年)·林占梅

    致新任台湾道吴桐云(大廷)观察二首凤池奏罢出朝端,昼日心诚一点丹;已见扬鞭游绝塞,曾经决策息狂澜。衡才惟务华而实,持律能兼猛与宽。絃诵堂幽萧牍简,皋比豸服共瞻观。胸怀叔度叹汪洋,揽辔澄清志四方;善政几多传泐颂,仁风到处羡

  • 中州乐府·元好问

    金元好问集○吴学士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彦高北迁后为故宫人赋此时宇文叔通亦赋念奴娇先成而颇近鄙俚及见彦高此作茫然自失

  • 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脱脱

        ◎艺文二   史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别史类,四曰史钞类,五曰故事类,六曰职官类,七曰传记类,八曰仪注类,九曰刑法类,十曰目录类,十一曰谱牒类,十二曰地理类,十三曰霸史类。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

  • ●卷二十七·赵翼

    ○辽史《辽史》太简略。盖契丹之俗,记载本少。太宗会同元年,虽诏有司编始祖奇善(旧名奇首。)可汗事迹,然《辽史》所载仅记其生于都庵山,徙于潢河之滨而已,盖已荒渺无可稽也。历朝亦有监修国史之官,如刘慎行、邢抱朴、室、刘

  • 卷之五十九·佚名

      顺治八年。辛卯。八月。丙午朔。上自南苑还宫。  ○赠殉难总督两广兵部尚书佟养甲、为太子少保。巡按广东御史刘显名、为太仆寺少卿。湖广郴桂兵备道佥事李懋祖、为光禄寺卿。各荫一子入监读书。  ○丁未。

  • 张觉传·脱脱

    张觉,平州义丰人。在辽国中进士,任辽兴军节度副使。辽兴军百姓杀死节度使萧谛里,张觉平定叛乱,州人推举他领州事。燕王耶律淳死后,张觉知道辽国必亡,征召壮丁五万人,一千匹马,练兵备战。萧后派时立爱来做知州,张觉拒不接受。金

  • 247.张献忠奇袭襄阳·林汉达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

  • 卷三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三十六户部二十一盐法二事例洪武初定盐引目内条例凡两淮运司遇客商贩卖盐货每盐二百斤为一引给与半印引目每引纳官本米若干收米入仓随即给引支盐凡各塲竈丁人等

  • 张福良·周诒春

    张福良 年二十八岁。生于上海。已婚。女一。初学于上海南洋中学。及圣约翰大学。以国语演说。得金牌奖。宣统元年。以官费游美。入耶路大学林科。民国二年。得学士学位。民国四年。得硕士学位。曾入校中足球队。民国

  • 林鉴诚·周诒春

    林鉴诚 年二十七岁。生于天津。父雨亭。任上海人寿保险公司总理。已婚。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该校英文教员。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入勿吉尼亚大学。习土木工程。民国元年。入康奈尔大学。民国二年。复入勿吉尼

  • 卷三 庶人章第六·邢昺

    [疏]正义曰:庶者,众也,谓天下众人也。皇侃云:“不言众民者,兼包府史之属,通谓之庶人也。”严植之以为士有员位,人无限极,故士以下皆为庶人。“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太虚

    ──十六年冬在杭州灵隐寺编── 叙论    第一章 能知现实之方法     第一节 现比真似      一 何谓现比真似      二 自相与共相      三 能知之现量心      四 现量之所知

  • 生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佛说水牛经第三十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昔去世有异旷野闲居。彼时有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

  • 六 集·佚名

    第一之五十第一 应请品一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二“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

  • 云南野乘·吴趼人

    小说。清末吴趼人撰。三回,未完。趼人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已著录。书叙云南史事。拟取自庄蹻开辟滇池,直至晚清情形,尽列入书内。其时正有割弃云南予英、法帝国主义之趋势,此作欲向读者表明“古人开辟的艰难,就不容今

  • 盂兰盆经疏·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二卷。是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注释书。宗密自序云:“早年丧亲,依此经追荐亡灵。后还乡里,应乡亲之请,制此新疏。”书中判此经属律藏,为人天藏所摄,以拔苦报恩为宗。疏分四段:一教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