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户口 科差 税法

  元中叶以后,课税所入,视世祖时增二十余倍,即包银之赋亦增至十余倍,其取于民者可谓悉矣。而国用日患其不足,盖縻于佛事与诸事戚之赐赉,无岁无之,而滥恩幸赏,溢出于岁例之外者为尤甚。至大二年,中书省臣言:“常赋岁钞四百万定,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定,常年所支止二百七十万定。今已支四百二十万定,又应支而未给者尚百余万定。臣等虑财用不继,敢以上闻。”

  及仁宗即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言:“每岁应支六百万余定,又土木营缮之费数百万定,肉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内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今帑藏裁余十一万定,安能周给不急费。亟应停罢。”

  夫承平无事之日,而出入之县绝如此。若饥馑荐臻,盗贼猝发,何以应之。是故元之亡,亡于饥馑资贼盖民穷财尽,公私困竭,未有不危且乱者也。今为《食货志》,其目二十有二:曰户口,曰科差,曰税法,曰田制,曰农政,曰洞冶课,曰盐课,曰茶课,曰酒醋课,曰市舶课,曰常课,曰额外课,曰斡脱官钱,曰和籴和买,曰钞法,曰海运,曰岁赐,曰禄秩,曰入粟补官,曰赈货,曰内外诸仓,曰惠民药局。凡措办之得失,出入之赢绌,略具于此矣。后世制国用者,尚其鉴之哉。

  元之取民,计户、订丁、计亩。丁税、亩税者,历代之所同也。至民户之充差发,则开除于分拨,收系于添额协济者,其事尤胶葛烦碎,为历代所未有焉。今摭其大概,着于篇。

  世祖至元八年,命尚书省阅实天下书口,以条画谕天下。初,太宗四年,括中州户得七十三万有余。八年,复括中州户,续得一百一十万有余。宪宗二年,再籍汉地户口。至是,因争理户计者,往复取勘,不能裁决,乃谕尚书省依累降圣旨,分别定夺。凡合当差发户数,再行添额,并令协济额内当差之户。其条画所列,收系充当差发者:曰诸王、公主、驸马并诸官员户计。凡随营诸色人等,于壬子年籍后投来或各处容留人等,不曾附籍,并诸投下人员招收附籍、漏籍、放良、还俗等户。曰五投下。凡系好投拜人户,及在后投属,或本投下招收,别无身役者。曰各投下军站户。凡壬子年籍后投来,别无身役者,又诸色人等有田宅妻子者。曰军户。查照军籍内无姓名者,又原籍贴户不曾应当差役者。曰站赤户。查照原籍贴户,及附籍内不见户数者。曰诸色人匠。诸投下壬子年原籍不当差役人户,附籍军人诸色人等无改拨充匠明文者,诸漏籍户改正为民者。曰驱良。依甲竿年合罕皇帝圣旨,军前虏到驱口随处附籍者。本使附籍户下漏抄驱口,及不当本使差役者。附籍户口在外另籍者,或本使于军籍内作驱攒报者。曰驱良。乙未年附籍民户,壬子年他人户下抄上作驱或漏籍已改正为民者。本抄过者,本使户下附籍驱口在外另作驱口或容留附籍者。本使户下不曾附籍,驱口在外,壬子年不曾抄上者。主奴俱漏籍另居,今次取勘,不见本使下落者。曰放良。民户良书写便住坐,或为良者。驱口壬子年以前得良书,却于他人户下为驱附籍者。诸投下放良户,良书写不得投属别管,官司者抄过为良,依良书另立户名者。巳放为良,本使再立津贴钱物或分当差役文字仍依良书为民者。壬子年附籍漏籍户已经分拨与各投下,并诸官员户计本主放良者。曰新案主户。犯刑官吏已经断没家属,及户下驱奴并依已断发付者。断事官及各属达鲁花赤官擅自断讫之杂犯人等改正为民者。曰输脱户。曰回回畏兀儿户。现住民户城里者。曰答失蛮迷里威失户。有营运产业者。曰打捕户。壬子年附籍打捕户,因争差户计经官陈告者,附籍打捕户揭照壬子年原籍不系打捕户计者,手状称打捕户不纳皮货亦不当差者。曰儒人户。中统四年附籍漏等儒人,或壬子年别作名色附籍,并户头身没子弟读书,又高智耀收到驱儒从实分拣不通文学者。此外诸色人户下子弟深通文义者,止免本身杂役。曰析居户。军站急递铺驾船漏籍铁冶户下人口析居,揭照各籍所无者。民匠打捕鹰户诸色附籍漏籍人等户下析居者。灶户下人口所析居者。但充当丝料。曰招女婿养老。女婿妻亡另居者,或已将原妻休弃者。良人驱户女婿者。年限女婿,年限满而不归者。曰诸人户下漏抄驱口,今已成丁者。曰随朝并各位下诸色承应人见不应承者。曰涿州、合兰水、西京忽兰、南京张子良各管户计革罢,原委头目者,皆籍为当差户数之添额也。

  至元二十七年,准尚书省议,籍定儒医户计,拟令除免杂泛差役外,续收儒户医户,别无定夺。

  至大四年,诏诸色人等各省定籍,今后各投下诸色,并遵世祖皇帝以来累朝定制,不得擅招户计,诱占驱奴,违者罪之。

  其户口总数:中统元年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有九,迨至元二十八年,户部上天下户口,内地一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

  科差之名二:曰丝料,曰包银。

  丝料之法,太宗八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出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于本位。

  包银之法,宪宗五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至是止征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

  及世祖而其制益详。

  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格。各路年例应纳官存留包银并丝料粮税等差发,依原籍民户数目从实科放,勿循近年虚例勘定,合科差发总额,府科与州验民户多寡,土产难易,以十分为率,作大门摊。

  其广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

  元管户内丝银全科系官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

  全科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包银之数与系官户同。

  减半科户,每户输系官丝八两,五户丝三两二钱,包银二两。

  止纳系官丝户,若上都、隆兴、西京等十路,十户十斤者,每户输一斤,大都以南等路十户十四斤者。每户输一斤六两四钱。

  止纳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

  交参户内丝银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

  漏籍户内止纳丝户,每户输丝之数与交参丝户同。止纳钞户,初年科包银一两五钱,次年递增五钱,增至四两,并科丝料。

  协济户内丝银户,每良输系官丝十两二钱,包银四两;止纳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之数与丝户同。摊丝户,每户科摊丝四斤。

  储也贝八速儿所管户,每户科细丝,其数与摊丝同。

  复业户并渐成了户,初年免科,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科,与旧户等。

  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

  于是以合科之数分为三限输纳,初灾之地听输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时估为则。

  二年,复定科差之期。丝科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未限十二月。

  三年,又命丝料无过七月,包银无过九月。

  至元二年,敕所有诸王并诸投下人户,除匠人、打捕户、鹰房子、金银铁冶户外,有分拨民户五户丝投下交参户,每年合纳丝绵、包银并五户丝,与本路民户一体验贫富科征。

  十八年,以应当差发者,多系贫民,其豪强往往侥幸苟避,饬依验人户事业多寡,品第高下,攒造鼠尾文簿科敛。

  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诸差税皆司县正官监视,诸夫役皆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皆先多丁、后少丁。

  成宗大德六年,又令巳输丝户,每户俸钞中统钞一两,包银户每户科二钱五分,摊丝户每户科摊丝五斤八两。丝料限八月,包银俸钞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旧而损益之云。

  科差总数:

  中统四年,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斤,钞五万六千一百五十八锭。旧纪作丝七十万六千四百一斤,钞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锭。

  至元二年,丝九十八万六千九百一十二斤,包银等钞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四锭,布八万五千四百一十二匹。旧纪作丝九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斤,钞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二锭。

  三年,丝一百五万三千二百二十六斤,包银等钞五万九千八十五锭。

  四年,丝一百九万六千八四百十九斤,钞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定。

  天历元年,包银差发钞九百八十九锭,贝八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一百一十九索,丝一百九万八千八百四十二斤,绢三十五万五百三十匹,棉七万二千一十五斤,布二十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匹。旧纪,天历二年赋入之数:金三万二十七定,银一千一百六十九定,钞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定,帛四十万七千五百匹,丝八十八万四千四百五斤,棉七万六百四十五斤。

  税法。行于内地者曰丁税、地税。

  太祖时,命诸色人等,凡种田者,依例出纳地税。

  太宗元年。命汉人以户计出赋,西域人以丁计出赋。每户科粟二石,复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

  九年,乃定科征之法,命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斗,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其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以征之。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地,商贾验丁。虚配不实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杖一百。

  至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会计之法始备焉。

  中统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凡该纳丁税,蒙古、回回。河西、汉人并人匠及诸投下各色人等,依例征纳地税外,蒙古、汉人军站户减半输纳。其后汉军又额定赡军地四顷免税,余悉征之。

  至元三年,诏窎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科之。地税于种田之所验地科之,漫散之户逃于河南等路者,依见居民户纳税。

  八年,又令西夏中兴路、西宁州、兀剌海之处,地税与前僧道同。

  十七年,定诸路差税课程,增益者即上报,隐匿者罪之,不须履亩增税,以摇百姓。

  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斗。

  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

  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

  协济户:丁税每丁粟石,地税每亩粟五斗。

  随路近仓输粟。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费钞二两,富户输远仓,下户输近仓。郡县各差正官一员部之,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粮到仓之时,收受出给朱钱,权豪结揽者罪之。仓官、攒典、斗脚人等飞钞作弊者,并量诸法。若近下户计去仓远,愿出脚钱,就令附近民户带纳者听。凡纳粮,用官降斛斗收受,一色乾圆洁净之新米,但有糠秕,责仓官人等赔赏。

  批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未限十二月。违限者,初艰笞四十,再犯杖八十。其失限或税石不足,各处之达鲁火赤,管民官、部民官、部粮官,不分首从,一同科罪。其任满官,有拖欠税石。勿给由。

  大德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复定上都、洒间输纳之期。上都初限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未限七月,河间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

  七年,江南行御史台言:“法有万世不改者,亦有随应改者,不可一概论也。切谓汉军旧例每户额定赡军地四顷,其余亩数皆令纳粮,虽曾累行文字,然实难能行。今军户口累渐多,所当军役屯守去处,南至南海,北至和林,别有征行,则南者益南,北者益北,动又至于数千里外,去家万里,家中又与民户同当一切杂泛差役,侍卫差役尤为浩大。其余科差且置勿论,只计其起发所需,每户该钞至有八十定者。农家别无生计,若不典卖田土,何处出办。往日军户,地有至三二十顷,今皆消乏破坏,不可胜计,中等人家庄田尽废。现今乞匈为生者处处有之。若更拘勘未曾消乏,现勘当役军户地亩存四顷之外者,必要尽数纳粮,此事果行,不过数年,军户必尽破散,人无雇籍,不可复用。近日民间多有告讦有隐藏地亩者,地主惟随其所欲承奉买主。

  又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最军户地亩,以此为名协敛钱物肢足,方能释免。但凡地过四顷之家,长杯扰俱。今于紧急用兵之时,有此事端,深为可虑。去年枢密院奉旨,约各处管民官司不得打量军户地亩,文字在官,百姓不知,狡猾之徒,恐协军户与旧无异。若令每衬置一粉壁,其上但写不得讦告军户地亩数字,如此则军户皆得免其逼协侵据之患。四顷纳税一节,待边境事宁,用兵稍缓,然后别议似为长便。”从之。

  至秋税、正税之法,但徵田税,无丁税,行于江南。本沿宋之旧制。世祖平江南,除江东、浙东二路,其余便徵秋税而已。

  至元十九年,用柳州总管姚文龙言,命江南税粮依宋旧制折输绵绢杂物。是年二月,又用中书右丞耿仁言,令输米本分之一,余并人钞,以七万定为率,岁得羡钞十四万定。其输米者,止用实斗斛。

  元贞二年,始定徵江南夏税之制。于是秋税止令输租,夏税则输木棉、布绢、丝棉等物。其所输之物,视粮以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输三贯者,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龙兴等路也。输一贯者,福建省泉州路也。输一贯五百文者,江浙省绍兴路、福建省漳州等五处也。江西各路秋税纳粮,有用现行斛斗,比宋文思院斛抵一斛半者,故免其夏税。两广以盗试多、民失业,亦免之。独湖广省以阿里海涯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为门摊,每户一贯二钱,增课钱至五万定,至是宣慰使张国纪复科夏税,民病甚。大德二年,御史台臣言其弊,成宗命中书省趣罢之。三年,又改门推为夏税而并征之,每石计三贯以上,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

  至大三年,中书省臣言:“腹里百姓当一切杂泛差役,更纳包银、丝绵、税粮,差役甚重。江南收附四十余年,百姓纳田税外,别无差发,请除两广、福建,其余两浙、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淮、荆湘等路,验纳粮民户见科粮数,一斗添荅二升。”从之。

  泰定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每顷量出助役田,具书于册甲乙以次汇之,岁收其人,以助差役之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外,其余亦验其多寨,令出田助役焉。

  凡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一万四千七百八石。

  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行省,九百八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十八石:

  辽阳省,七万二千六十六石。

  河南省,二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六十九石。

  陕西省,二十二万九千二十三石。

  四川省,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石。

  甘肃省,六万五百八十六石。

  云南省,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

  江浙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

  江西省,一百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

  湖广省,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七石。

  江南三省天历元年夏税钞数,总计中统钞十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三定三十三贯。

  江浙省,五万七千八百三十定四十贯。

  江西省,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五定十一贯。

  湖广省,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定二贯。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三·杨仲良
  第九十五回 张献忠伪降熊文灿 杨嗣昌陷殁卢象升·蔡东藩
  ●卷第二·胡三省
  提要·金履祥
  ●卷十四·陈康祺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三十四·佚名
  一○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成德履历情形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佚名
  两汉笔记卷六·钱时
  田一俊传·张廷玉
  卷九十·佚名
  卷三十·雍正
  卷三十二·佚名
  卷六十二·佚名
  卷七十七、假饰立宪及组织贵族内阁·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汤显祖

    第二十一齣 杏苑题名【天下乐】〔文武官上〕玉署春光紫禁烟。靑云有路透朝元。三天日色黄图外。四海云光绿字前。列位请了。今日殿试放榜。圣旨亲点了陇西李益书判拔萃。堪爲状元。早到五凤门外恭候也。〔生上〕【卜

  • 卷六十四·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槀卷六十四 宋 陆游 撰 养疾 齿耄婴新疾才衰减旧名短筇扶蹇步小院惬幽情卜叟言灾退医翁贺脉平饭香炊?稏羮美馣芜菁菊頴寒犹小枫林晓渐頳清诗披客贽佳着指僧枰家塾灯前课村陂雨外畊从今尚何事赖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一帝系太祖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人元至正丁未称呉元年戊申建元洪武在位三十一年諡曰圣神文武钦明起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有御制诗集五卷】成祖皇帝【讳棣太祖第

  • 李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玉」生平不详。《花庵词选》录其词一首。 ●虞美人·春情 李玉 篆缕销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 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

  • 卷七十·志第二十三·律历三·脱脱

        ◎律历三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步五星   岁星总:七十九万七千九百三十一、秒五。   平合:三百九十八日、八千八百五十七、秒二十八。   变差:空、秒一十六。   荧惑总:一百五十六万一百五

  • 卷一百二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年五月甲申朔赐在廷文武百官扇○乙酉○瓦剌顺宁王马哈木等遣其知院海答儿等随指挥孙观保来朝且言既灭本雅失里得其传国玺欲遣使进献虑为阿鲁台所要请天兵除之又言脱脱不花之子今在中国请还之又言其部属伯颜阿吉

  • 卷之六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十一·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一江南浑潮塞北风沙偷驴贼圭斋许氏赠公碑集句成谶海市土薄岁入少缉事军○江南浑潮塞北风沙江南并海之河江港■〈氵义〉通潮汐者,土人谓之浑潮。来一日,泥加一箬叶厚。故河港常须疏

  • 綦连猛传·李延寿

    綦连猛,字武儿,代地人。他的祖先姓姬,六国末年,因躲避战乱西出塞外,居住在祁连山,因而把山名作为自家的姓氏。塞外人语言不标准,所以叫作綦连。父亲綦连元成,任燕郡太守。  他从小就很有志气,骑马弯弓,十分娴熟。他开初为..朱

  • 四十一年·佚名

    (乙未)四十一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春正月1月25日○壬戌,獻納申靖夏疏論:湖西左道京試官金有慶,不由直路,拕過家鄕,盤桓郡邑,淹延時日。湖中士風偸薄,每疑考官行私,而有慶作事謬妄,乃至於此。宜趁未開場前拿推,以嚴科場。從之,代送他試

  • 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目录卷首圣制纲领卷一曲礼上第一之一卷二曲礼上第一之二卷三曲礼上第一之三卷四曲礼上第一之四卷五曲礼上第一之五卷六曲礼下第二之一卷七曲礼下第二之二卷八曲礼下第二之三卷九檀弓上第

  • 涅槃无名论第四·僧肇

      表上秦主姚兴。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涅槃之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佚名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佛调译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从痴为所作行。三者从作行为所识。四者从所识为名色。五者从名色为六衰。六者从六衰为所更。七者从所更为痛

  •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净居天宫不可思议种种庄严一切菩萨众会中住。及诸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等星宿天仙。皆是十地菩萨方便化现。在于此会。尔时世尊坐莲华藏界。观察大众诸天仙

  • 序·心圆

    清 心圆拈别 火莲集梓揞黑豆集序宗门中事。明取脚跟下。本无实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岩头云。百不思时。名为正句。欲得识句。向事上觑则疾。向意根下摸索则迟。但於机用上。略露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紹興府雲門顯聖寺語錄崇禎七年,甲戌臘月十二日,入寺。三門。「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為什麼倚肩踏躡?大眾!且道:喚甚麼作門?」良久,曰:「莫待當來問彌勒。」大殿。「洞山麻三觔,名不須虛;雲門乾屎橛,跡不須實。且隨我

  • 御制千字诏·洪秀全

    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之一。1854年(咸丰四年)刊行。全书以四言为句,共276句,共1104个字。它与《三字经》、《幼学诗》同为太平天国的儿童识字课本。其内容包括自然知识、生活常识、拜上帝会教义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历程

  • 龙虎中丹诀·佚名

    龙虎中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代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内丹功诀。内载颂诗六首(龙虎作用颂、胎阳颂、胎室颂、胎神颂、胎灵颂、胎化颂),咒诀三首(真火咒、真水咒、行火咒),卦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