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

  王无党 吴进义 谭行义李勋 樊廷 武进升马负书 范毓皛

  王无党,直隶万全人。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累迁广西梧州协副将。贵州台拱九股苗为乱,无党率师讨定之,擢左江镇总兵。九股苗复为乱,无党驰抵古州,分兵赴八寨督剿。经略张广泗檄无党分攻台拱大台雄,克之。平交上等三十馀寨,擒其渠巴利,会收牛皮大箐。乾隆元年,署贵州提督。从广泗抚定上下九股诸苗从为乱者。二年,真除。疏陈黔省急务,请筹积贮,筑城垣,整墩台塘房,禁掠卖人口,下部议行。定番州属姑卢寨苗视险强肆,广泗与无党遣汉、土官兵三千馀,分道毁寨搜箐,擒其渠老排,十馀日而定,上褒其妥协。四年,陛见,赐孔雀翎。

  六年,移湖广提督。黑峒苗为乱,大学士鄂尔泰以无党在贵州久,熟苗事,留使戡定乃上官。八年,上以湖广军政废弛,无党至官未有所整理,下诏诘责。十三年,坐提标兵救火攘衣物,兵部论无党徇庇,当夺官,命诣京师引见,左授湖南沅州协副将。迁云南楚姚镇总兵。内擢銮仪使。复外授福建漳州镇总兵。迁浙江提督。以目疾乞罢。卒,谥壮悫。

  吴进义,字子恒,陕西宁朔人。父开圻,康熙二十七年一甲三名武进士,官至云南元江副将。进义入伍,从振武将军孙思克征噶尔丹,劄署守备,发江南借补千总。累迁江南寿春镇总兵。擢江南提督,疏言:“太湖界江、浙,渔船奸良难辨。请照海洋例巡哨,支河小汛,饬两省陆路兵巡查,则声势联络,奸宄敛迹。”有旨嘉奖。久之,移浙江,再移福建,复还浙江。时有伪为孙嘉淦疏稿语讦上,进义与浙闽总督喀尔吉善以闻。上令究所从来,语连提督廨胥吏,喀尔吉善劾进义隐讳,命解官听谳。进义力辨未尝隐讳,其幕客证进义已见稿。浙江巡抚雅尔哈善论进义当重辟,上愍其老,命贳罪。复以疏稿未得作伪主名,令江苏巡抚庄有恭会鞫。有恭疏陈进义实未见稿,浙江承审诸吏牵合附会。事下军机大臣覆讯,得实。上以进义无辜废斥,召来京,命以提督衔署直隶宣化镇总兵。未几,授古北口提督。进义请限操演火药,增设河屯协弓兵,皆允行。二十三年,加太子少保。二十七年,卒,年八十四,加太子太保,谥壮悫。

  进义家世多武功,从祖坤,贵州永北总兵,尝征四川苗及金川有功。坤子开增,自武举官至浙江温州总兵。

  谭行义,四川三台人。康熙时,以武举授陕西西宁卫千总。雍正初,从军平青海,再迁河南城守营参将。河东总督田文镜劾行义送陕西军马疲瘦,夺官,上令来京引见,召对称旨,赐编刻上谕、貂皮、香珠,复原官。再迁广东高雷廉总兵。总督鄂弥达檄行义将五千人协剿贵州乱苗,进击滚纵、高表诸寨。经略张广泗令赴援上江,攻乌婆、摆吊诸险要地,搜牛皮大箐,获其魁。历福建漳州、湖南镇筸诸镇。

  乾隆四年,授广西提督,帅师会讨楚、粤乱苗。宜山县土蛮恃险劫掠,行义与总督马尔泰、署巡抚安图令游击杨刚讨之。破白土、丘索二村,执其渠,斩以徇。忻城土县外八堡有剧盗曰蓝明星,恃险焚劫。行义檄副将毕映捕治,明星遁入山,搜捕得之。有黄顺者,匿湖北、广东错壤处,谋为乱。贵州人黎阿兰与相应,散旗印,将起事。行义诇知之,督兵攻克贼巢,擒斩首从七十馀,事乃定。柳州兵皆居草舍,患火。行义请发白金四千贷兵建瓦屋,分三年还帑,从之。又有李彩者,纠众聚迁江石版村谋犯县城,行义既捕治,请城北设汛。寻以擅发仓穀贷于兵,左授登州镇总兵。十一年,迁江南提督。十四年,移浙江提督。十六年,再移福建陆路提督。十八年,卒,谥恭悫。

  李勋,贵州镇远人。入伍,稍迁守备。从征台拱九股生苗,广泗檄同剿羊吊、洞里、羊色诸地,搜牛皮大箐,勋亦在行间。累迁湖广提督。缅甸乱,移云南提督。疏请自普洱驰往孟艮捕治乱渠召散,上以其老,不胜瘴疠,命还普洱。勋已至孟艮,督总兵刘德成、华封等葺堡寨,防要隘,得召散兄猛养等。勋还,卒于途。加太子太保,谥庄毅。

  樊廷,陕西武威人。初入伍,更姓名王刚。从征乌蒙、青海、西藏,积功累迁甘肃肃州镇总兵。自陈复姓名,改籍四川潼川县。准噶尔犯科舍图卡伦,盗驼马,其众二万馀。廷率副将冶大雄等将二千人御之,转战七昼夜,与总兵张元佐等军合,杀贼无算,尽还所盗。时提督纪成斌护宁远大将军印,闻上,诏褒廷以寡敌众,忠勇冠军,赐白金万,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授陕西固原提督、都督佥事。入觐,请从军,命从署宁远大将军查郎阿出师屯南山。副将军张广泗侦贼伏乌尔图水,檄廷将千五百人自硷泉子进剿,至哈洮遇贼,夺据山梁,连败之。越噶顺抵鄂隆吉大坂,杀贼四百,擒三十六,收其粮械。

  乾隆初,上从查郎阿请,发甘、凉诸镇兵五千人驻哈密,置总统提督,以授廷。廷至军,疏言:“乌尔克为极西第一要隘,兵出侦洮赖大坂北芦草沟、噶顺沟东乱山子及乌尔图水,夜辄有火光。守隘兵寡,请量增。”又疏言:“哈密兵在山南烟墩沟诸地牧驼马,请分山北防兵巡护。”皆用其议。在边二年,以病乞罢,命还固原治疾,遣医往诊。寻卒于哈密。遗疏论防边事甚切,上深愍之。命查郎阿经纪其丧,归葬凉州。赠都督同知,谥勇毅。

  子经文,官至广东右翼总兵。经文子继祖,官湖北副将。继祖子从典,请改籍湖北恩施。从典子燮,官湖南永州镇总兵,同治中,坐事罢。

  武进升,山西宁乡人,其后改籍江南江宁。初以张姓入伍。稍迁浙江温州镇标守备。雍正初,闽浙总督满保疏荐,引见,授三等侍卫,属怡亲王允祥。寻外授江宁游击。累迁福建陆路提督。言:“闽省不习骑射,加意督率,弓力渐增。马兵出马收马较前改观。”高宗谕以“如此方不负任使,然亦不可欲速,尤贵为之以实,要之以久”。进升与总督喀尔吉善忤,疏言:“喀尔吉善外似和平,心实刚愎。令臣密察水师提督张天骏营伍,臣辞以水师非所辖。督臣正言厉色,必令臣密察。及察知水师陋规,告之督臣,督臣置不问,反与天骏契合。臣察漳州营马值,总兵马负书为督臣旧部,巧为徇私。令臣无地自容。”又疏言喀尔吉善衰惫状,上斥进升支离狂率。喀尔吉善亦劾进升徇所属,纵兵行窃。因左授江南狼山镇总兵,进升疏谢,谕曰:“汝无他过,祗好胜多事,故左授示薄惩。若不知改,或遂委靡,一切姑息,皆不可也。”居数月,擢江南提督,以老罢。再起,终浙江提督。卒,年八十馀,谥良毅。

  马负书,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元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累迁福建漳州镇总兵。疏言:“漳州民好斗,有所谓‘闯棍’,结党肆行,土豪养为牙爪,请严治之。”上下其章喀尔吉善,令体察惩治。历琼州、金门、台湾、狼山诸镇。署古北口提督,疏言:“兵习阵法,无济实用。应于秋冬收穫后,择地成列,为仰攻旁击势。分合进退,以金鼓为节。常月教场演习,仍依营制。”得旨允行。授福建陆路提督。卒,谥昭毅。

  范毓皛,山西介休人。范氏故巨富。康熙中,师征准噶尔,输米餽军,率以百二十金致一石。六十年,再出师,毓皛兄毓馪请以家财转饷,受运值视官运三之一。雍正间,师出西北二路,怡亲王允祥荐毓馪主饷,计穀多寡,程道路远近,以次受值,凡石米自十一两五钱至二十五两有差,累年运米百馀万石。世宗特赐太仆寺卿衔,章服同二品。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馀石,毓馪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师既罢,米转运近地,户部按近值核销,故所受远值,责毓馪追缴,凡白金二百六十二万,复出私财采蓡,市铜供铸钱以偿。

  毓皛以武举授卫千总,以驼佐军,擢守备。累迁直隶天津镇总兵。自河南河北镇移广东潮州,疏请令潮州营兵如河北例,兼习长枪、短棍、连接棍诸艺。世宗命与总督鄂弥达、提督张溥商榷。鄂弥达等上言:“广东山海交错,军械惟鸟枪最宜,次则弓箭、藤牌、挑刀、大炮。毓皛所议与广东不甚宜。”上韪鄂弥达等议,仍谕毓皛初至,当嘉其肯言。嘉应、潮阳遇飓,海岸决。毓皛以闻,命加意抚绥。乾隆初,署广东提督。故事,市舶至,诣海关纳税。或遇风未至所往地,中道暂泊,亦论税如例。毓皛虑民避屡税,遇风不敢泊,致倾覆,疏请商舟寄泊,非即地市易不徵税,上命待审察。毓皛以忧归,服终,授直隶正定镇总兵。湖广总督阿尔赛请移任苗疆,上不允,谕以“毓皛富家子弟,谨慎无过。苗疆事重,不能胜也”。上巡五台,毓皛言兄毓馪子清注具羊千、马十备赏赉,上却之。寻以老罢。卒。

  论曰:提镇虽专阃,然受制于督抚,所辖兵散处诸营汛,都试肄武,虚存其制耳。无党、进义皆能勤其官者,行义捕盗,廷屡从战,皆有劳。进升龂龂不欲旷其职。毓皛与其兄出私财助军兴,几倾其家而不悔,求诸往史,所未有也。

猜你喜欢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范晔
  第六十回 因祸为福仲卿得官 寓正于谐东方善辩·蔡东藩
  平蛮录·王轼
  卷之十六·佚名
  ●奇女子传卷之四·吴震元
  第九十六卷 文苑 二 三·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 载记十一·纪昀
  一四三四 军机大臣奏将发下《二程文集》错误处询问纪昀片·佚名
  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访查李清所著书一并销毁事致江浙等省督抚函·佚名
  绎史卷十二·马骕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班固
  梁肃传·脱脱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八·彭定求

        卷98_1 【陪张燕公登南楼】赵冬曦   抑郁何以欢,阴氛亦登望。孤岛轻雾里,行舟白波上。   目劳西北云,心醉东南嶂。昔日青谿子,胡然此无状。   卷98_2 【酬燕公出湖见寄】赵冬曦   纶綍有成命,旌麾不可攀

  •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佚名

    头折(冲末扮兀颜统军领畨卒子上)(统军云)乆镇辽邦统大军,六韬三畧显英雄。四州总领为头将(者),独占畨夷百座城(又)。某乃大辽国兀颜统军是也。为某文通三畧,武觧六韬,领大小军卒,所管各州将校,能知吕望兵文,深晓孙呉战策,善能排兵布阵

  • 卷四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三    宋 陈起 编高似孙疎寮小集 入余杭县 明发遵西陆驱车月流光佳山迎车来知是古余杭危树露如雨平野日未阳支流滀清源弱羽无高翔人家丛灌下世载山水乡扣门作午憩白飰羞文鲂邂逅有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五下·陈厚耀

    秦始皇帝史【始皇本纪】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年十三嵗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此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

  • 卷之三十九·佚名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上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乃诏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为监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为总裁徵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禧陶凯陈基赵

  • 进实录表·杨士奇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英国公臣张辅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臣闻自古帝王有大德以及于万民则必有信史以传于万世是故尧舜之道载诸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汉唐而下莫不皆然钦惟宣宗宪天崇道英明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成化十年十二月壬午朔 上视郊祀牲○命金吾右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支源子林代父原职本卫指挥使○巡抚大同右都御史董方等奏山西备边都指挥高昇河南备边都指挥干源及把总指挥千百户等官百二十二人俱以所部官军逃亡失伍法当

  • 卷之六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一八五 军机大臣奏将《乐律全书》校正条例交六阿哥等添改进呈片·佚名

    一一八五 军机大臣奏将《乐律全书》校正条例交六阿哥等添改进呈片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昨蒙发下《乐律全书》校正条例,已交六阿哥同邹奕孝等将案语首条添改,谨夹签进呈。俟发下,交武英殿纂修缮写,并恭录御制诗二篇冠于

  • 六七 日本的衣食住上·周作人

    我对于日本的平常生活方式,即是衣食住各方面的事情,觉得很有兴趣,这里有好些原因,重要的大约有两个,其一是由于个人的性分,其二可以说是思古之幽情吧。我是生长于东南水乡的人,那里民生寒苦,冬天屋内没有火气,冷风可以直吹进被

  • 谕旨·佚名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六月初一日,大学士忠勇公臣傅恒奉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着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猺黎獞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

  • 义理·张载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工商之辈,犹能晏寐夙兴以有为焉。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人到向道后,俄顷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大文第三十行疏。十中初三三宝持下疏文有四。一取论意释。二然第十地下会论同异。三既数名下会论同释。四上辨陀罗下会三处持字可知(五十四经)疏夫说法下即净名目连章中。时目连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

  •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代别举。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云。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云。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代云。启予者多举。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云。说定法。又问。今日说何法。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

    指脂砚斋加有评语的《红楼梦》抄本,简称“脂评本”或“脂本”。脂砚斋为《红楼梦》最早评论者别号,真实姓名不详,观其评语,当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今称的“脂评”非皆脂砚斋一人所写,其他署名的评者尚有畸笏、绮园、鉴堂、

  • 死去了的情绪·蒋光慈

    死去了的情绪,蒋光慈文学评论集。在书中作者谈了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界、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苏俄文学家皮涅克、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革命文学等。布林、米里慈可夫斯基

  • 白莲集·齐己

    诗别集。唐僧齐己撰。齐己《白莲集》系其卒后由门人西文收集、孙光宪编辑而成的,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勒成十卷,共八百十篇。据《直斋书录解题》云,《白莲集》十卷外,尚附《风骚旨格》一卷。此书北宋曾刊行,传世既久,湮

  • 学术辨·陆陇其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流,中篇叙述议论王学之错误所在,弊之根由,下篇论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