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四十九 元豐七年(甲子,1084)

  起神宗元豐七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丁卯朔,詔支末鹽鈔三十萬緡,付河東路轉運司市糧草。

  詔湖南邵州武崗縣減將下防拓弩手二百【一】,以其錢糧募土人入溪峒。從鈐轄司請也。

  御史蹇序辰乞令諸路提點刑獄司每季具以論決詳覆大辟事狀以聞,付刑部注籍,點檢案治失誤。詔提點刑獄司季申刑部。

  戊辰,點檢諸陵器物所言:「安陵東有青龍河,越數小澗。用透槽行水,可以徧及三陵下宮,於熙陵之西退入白虎澗,達于洛下。」太史局以為不可,從之。

  詔景靈宮管勾內品雷迪罰銅十斤,送西京灑掃班。坐欲移用美成殿奉祠物,及應宿不直也。

  己巳,駙馬都尉錢景臻對,因謝父知鄆州暄除寶文閣待制。上曰:「暄為郡有聲,朝廷自以才用。」又謝子忱賜名,上曰:「主賢,宜有子也。其勉以學。」(九月戊午,中散大夫、知鄆州錢暄除寶制。)

  同經制熙河蘭會路邊防財用馬申言:「糴買全在冬春之交,乞十月後印給次年鹽鈔,限正月至本路。」戶部言:「若本路豫得鈔,招誘入中,牽制秦鳳等四路鈔價。乞依秦鳳等路,吏部差使臣於正月下旬押赴經制司。」從之。

  詔:「涇原、鄜延兩路發赴城、寨、堡、鎮防秋諸軍,比諸路特早,並與特支錢。」(十一月四日可考。)

  庚午,大名府路安撫司言:「近以修閉水口,發德、博州夫萬二千。今水口已塞,欲因此夫修廂軍營,及築上下水關。」詔:「食庫、館驛舍等令轉運司依先降指揮。其修城,令安撫司具實用人功以聞。」

  權開封府界提點范峋等言:「諸縣尉專捕草市賊盜,及通管縣務,歲下鄉常以百數。若省縣尉,恐一主簿不能辦事,乞依舊存留。」從之。

  吏部言:「宗室子漪換通直郎,年十八。宗室授殿直者,二十聽出官,無文資法。」詔子漪候年二十許出官。

  詔支錢鈔二十萬緡,付河北轉運司市糧草。

  壬申,詔河東經略司:「近諸處雖有牒報,即非大點集。其葭蘆、吴堡寨守禦保甲可放散。」

  是日,西夏犯涇原,民多以火死。(二十二日奏。)

  先是,殿中侍御史翟思言:「知樞密院韓縝受知石州、文思副使燕復所遺馬一匹,市價二百千,縝償以四五十千。開封府界保甲司勾當公事、右侍禁楊嵩亦嘗遺縝馬一匹,價直與復之馬等,而縝亦以三四十千買之,以與兄絳。」詔縝分析。於是縝言:「知石州燕復嘗為臣買馬,令其子孝嗣言,元買券直絹四十匹。臣先以銀十兩償孝嗣道里費,許償以山東絹八十匹。右侍禁楊嵩【二】自言,入西界得一馬駒,欲賣為路費,臣諭通直郎李士京以三十千買之。後士京云,馬不可乘,又患疥瘙。今欲各付其主。」手詔:「縝因買馬以致人言,辨析厥初,契約咸在,朕豈以一眚督過大臣?宜特釋罪。」後三日,思罷侍御史,試國子司業。(翟思言縝,在九月二十六日;改司業,在此月九日,并書之。)

  是日,(十月六日壬申。)西夏寇靜邊寨,將官彭孫擊卻之。(此據御集追書,仍附注御集二事。涇原路將官彭孫下,初六日靜邊砦捍賊有勞,曾出戰漢、番兵員可等第與特支:禁軍七百文【三】,人員增上;廂軍兵民、蕃兵五百,增上,準此。仍降指揮下走馬承受龐卞喝賜。所有得功人,仰經略安撫司疾速保明聞奏。元豐七年十月十五日下。又賜劉友端:勘會今月六日涇原路靜邊寨駐劄將官彭孫等禦捍夏國大兵功狀顯異,兼熙河路定西城守禦大兵不多,及經略安撫制置司已有排辦下準備賞罰銀盌不少,可以支用得足。仰限指揮到,除將帶去銀盌二千隻依已得指揮俵散外,餘三千隻更不得卸納,依舊用元打角車子裝載,躬親前去涇原路,計會盧秉推排,當日諸將元出戰馬軍人給一隻,依熙河路俵散令裝載,以賞異功,即不得夾雜無勞人在內。仍宣諭盧秉:靜邊若非經略安撫使預備有方,必不能致是推沮賊鋒,安靜一道,候宣諭俵散訖,疾速赴闕。)

  甲戌,詔石州葭蘆、吴堡兩寨各置水軍一指揮,以百人為額。

  詔供備庫副使、知會溪城王令宣追一官勒停。坐擅殺官牛,與蠻立誓,取公使庫無名額錢,悔過以償也。

  乙亥,給事中韓忠彥為禮部尚書。忠彥入謝,上諭曰:「先令公之勳,朕所不敢忘。卿復盡忠朝廷,此未足以酬卿也。」(文彥博私記云:王珪謂遷忠彥太峻,獨蔡確左右之。上曰:「此特為其父故,不可為例也。」且云:忠彥方許確婚,故得確助。此當考。)

  中書舍人兼侍講蔡卞試給事中;朝奉郎、守起居郎楊景略,朝散郎、守左司郎中錢勰,並為試中書舍人,免召試。景略、勰奉使高麗方還,在道,並擢之。

  詔應歿於王事補授人,並許依舊條指射差遣。

  又詔內藏庫支綢絹各五十萬匹,於熙河經略司封樁。

  涇原路經略司言,蕃官告諭部族買戰馬,賞絹撫養,庫闕錢。詔於鳳翔府封樁李元輔經制絹內給萬匹。

  詔劉昌祚:「西賊大兵已寇熙河路,其鄜延路守禦保甲,速詳度放散以聞。」(新紀書:乙亥,夏人寇熙州。舊紀不書。)

  丁丑,吏部言:「經制變運川峽路常平積剩錢所增息錢二百三十二萬緡【四】,乞推恩。」詔李元輔遷兩官,史君俞、張茂先候改官日各遷一官,減磨勘年有差。

  詔殿前司:「馬軍年四十以上,武藝不及二等者,給限一季習學。限外藝不進,轉支馬與闕馬教頭。」

  詔:「諸路封樁闕額禁軍錢穀,並依元豐令,隨市直變易。其不得減過元糴納價法除之。」

  光祿卿呂嘉問言:「近者,牛羊司典吏李璋犯乞取贓,已論決。竊惟朝廷捐數十萬緡,行一重法於天下,欲得吏清政平,待之固已至矣。而無忌憚之吏,已漸弛於法行之初,蓋由本法與錢之人纔減取錢之人二等。乞定河倉法,斷遣刑名,自陳告首之賞,與引領過度一切如舊外,其行用者止以不應得為坐之。」下刑部參詳:其與若許者依律得罪,或依在京請求非法公事條得在罪重;并官員在京行用非請求曲法不坐,并輸稅人行用非覽納及行求枉法者不坐之類,並依本條外,乞如嘉問所定。從之。

  戊寅,詔廣西經略司勾當公事、連州軍事推官【五】譚掞特改京官,權通判邕州。經略使熊本薦也。

  賜軍器監度僧牒千,市材料。

  詔:「定西城守城漢、蕃諸軍并百姓婦女,城上與賊鬥敵者,人支絹十匹;運什物者,七匹;城下供饋雜役者,男子五匹,婦人三匹。」

  庚辰,詔廣西進士黎易從、陳蒙特免將來文解。以入黎峒說諭陳被,被等歸明故也。(張頡傳有陳被事跡,當考。)

  詔饒州童子朱天申對於睿思殿,賜五經出身。天申,天錫再從兄。禮部言,天申年十二,試誦十經通也。(四月丁丑,天錫見。)

  辛巳,朝獻景靈宮。

  癸未,密州商人平簡為三班差使,以三往高麗通國信也。

  福建路轉運副使王子京言:「建州臘茶舊立榷法,商賈冒販利甚厚。自熙寧三年官積陳茶,遂權聽通商,自此茶戶售客之茶甚良,官中所得惟常茶,稅錢極微。南方遺利,無過於此,乞仍舊行榷法。建州歲出不下三百萬斤,南劍州亦出二十餘萬斤,欲盡買入官,度逐州軍民戶多少及約鄰路民用之數計置【六】,即官場賣,嚴立告賞,禁建州賣私末茶。乞借豐國監錢十萬緡為本【七】。」並從之,所乞均入諸路榷賣,委轉運司官提舉:福建王子京,兩浙許懋,江東杜偉,江西朱彥博,廣東高鎛。(御集載子京奏云:榷賣臘茶所收淨利,不減鹽課。當考。八年二月七日,并榷通商地分;元祐元年二月二日,依舊通商。食貨志第五卷,七年,福建路轉運副使王子京言:建州舊榷臘茶,而商賈冒販獲厚利。熙寧三年,官茶陳積,乃聽通商。自此茶戶以善茶售賈人,官所得皆下,稅錢為耗,請榷之便。建州歲出茶不下三百萬斤,南劍州亦二十餘萬,官盡買之,度逐州及鄰路當用數為多寡,均與榷賣,委轉運官一員領之,以助經費,園戶亦便。假豐國監錢十萬緡為本。並從之。如是兩浙、江東西、廣西路皆委官,而福建以委子京。其法盡索種茶民,使自占歲造茶數,悉賣於有司,而重禁福建、兩浙、江南東西、廣西之鬻建茶者。明年,戶部言,子京又請禁兩浙、江南、廣東茶,詔惟畿南、陝西路通商【八】,餘皆為榷茶地云。)

  乙酉,上批:「知青州鄧綰言:『本路夏秋豐稔,米斗直五七錢。』未知虛實,宜令京東西路提舉司具州縣米穀市價以聞。」既而綰言:「昨以秋成,故奏菽粟斗六七錢,今慮提舉司奏物價稍增,乞照察。」上以綰佞,知其初奏不實也。

  禮部員外郎何洵直言:「伏見永昭陵下宮帝后神御同幄,朔望上食、時節,並同薦獻。安陵合祔昭憲皇后,其下宮惟有宣祖神御,及永昌、永熙、永定陵下宮各無諸后神御。大節帝后異宮酌獻,朔望上食等特酌獻帝一位,而諸后皆不豫饗,乞並於下宮同幄奉安。」詔諸后止設位牌,同酌獻。

  樞密言:「西賊近寇熙河、涇原,勢已敗北,深冬苦寒,必不能大舉奔衝。涇原、秦鳳防秋軍馬並在極邊,坐耗芻粟。欲委經略司審度,抽兵各歸近裏。」從之。以陝西轉運司言,賊退乞減邊兵也。

  丁亥,詔:「應職事官以除授先後為序,同日除者以寄祿官。」

  上批:「今月丙戌,大理寺、開封府見禁罪人以千數,勘結濡滯如此!歲將大寒,可令晝夜結絕,無久繫留。」先是,賜獄囚食,有司以數聞,故申敕之。

  戊子,敕交趾郡王乾德省:「廣南西路經略司奏:『昨準朝命,安南奏以溪峒勿惡、勿陽等州峒疆至未明,令本司計會本道,差職官辨正。今準安南報差黎文盛等至,邊界已辨正,乞降詔旨付安南遵守。』向觀奏牘,陳敘封疆,特命邊臣計議辨正。卿保膺寵祿,世載忠純,欽奉詔旨,申飭官屬,分畫州峒,本末以明。勿惡、勿陽二峒已降指揮,以庚儉、邱矩、叫岳、通曠、庚巖、頓利、多仁、勾難八隘為界,其界外保、樂、練、苗、丁、放近六縣、(六縣下恐有脫字,時政記亦然。)宿、桑二峒,並賜卿主領。卿其體此眷私,益懷恭順,謹遵封約,勿縱交侵。」

  初,熙寧十年,乾德言,乞詔回大兵,即遣使謝罪奉職貢。詔從其請,令安撫司遣人畫定疆界,而宣撫使郭逵以為昨大軍至富良江,交趾納欵日,偽文思使矯文膺已嘗議定,大兵所至,即是封疆,令太平寨主成卓往分畫。元年,乾德遣使陶宗元入貢,乞四州。上詔令交趾盡歸所略邕、欽、廉三州人口,即給廣源等州。而交趾所送人口二百有六,年十五以上額刺曰「天子兵」,二十以上面刺曰「投南朝」,婦人左手刺曰「官客」。安撫司復索三州官吏、婦人,而交趾固稱無有,以故久之不決。五年九月,交趾知上源州楊壽安寇歸化州,宿兵謀入順安等七州峒。歸化州,故勿陽峒穴也,而知邕州、西京作坊使劉初以為皆廣源州故地,開寶中,廣源道坦綽儂民富願以管下古耽、覆和十州比七源蠻內附輸稅,朝廷授民富以官,知廣源州事。後雖因劉紀納土,朝廷以通儂州賜智會。智會,民富之宗也。交人無厭,失信妄動,不若因此處置,以息將來邊患。而交人以為昨采銅於勿陽峒,即不知有歸化州。經略司熊本亦言:「嘉祐中,儂宗旦以勿惡等峒歸明,賜名順安州。治平中,儂智會以勿陽峒歸明,賜名歸化州。今儂氏所領州峒,初不隸南平,而歸化等州係江右控扼咽喉之地,制御交趾、大理九道白衣諸蠻之要路【九】。乞詔交趾,詰其侵犯歸化州之故,及令盡還略去生口,絕其長惡未萌之心。」

  是歲,成卓、鄧闢乃與南平使黎文盛、阮陪定議,如十月己巳詔書。而黎文盛寓書熊本曰:「成卓言:上電、下雷、溫、潤、英、遙、勿陽、勿惡、計、城、貢、淥、頻、任峒、景思、苛紀縣十八處【一○】,從南畫界,以為省地。陪臣小子惟命是聽,不敢爭執。然儂氏所納土,皆廣源之屬也。幸遇聖朝【一一】,萬政更張,何愛此磽确瘴癘之地,不以回賜本道,存庇外臣?或曰:『昨王師所取者當還,其守吏挈而歸明者難復也。』文盛以為土有主屬,守吏挈而逃去,盜主之物也。主守自盜不赦之贓,盜物寄贓,法亦不許,況可污於省籍乎?」而本及卓以文盛雖有求地之言,然又言「惟命是聽,不敢爭執」,以為大意已定,故降詔焉。(六月四日壬申、八月二十一日可考。舊紀書:戊子,詔:安南地瘴癘,戍守者多死,其分畫交趾界,以六縣、二峒賜之。新紀但書「詔分畫」云云。密院時政記有辯正事四段,今附此。七年八月七日,令熊本勒成卓等供析:黎文盛等公牒及面議,並不曾言儂宗旦所納州峒等更不敢爭占,今來便稱各得歸着了當,有何照據?及因何便乞降詔并恩錫?具詣實聞奏。八月十七日,熊本奏:成卓申:「黎文盛牒內稱些小溪峒,若係省地,請供申經略使衙聞奏朝廷,惟聽回詔指揮等事擬定。」欲令熊本子細看詳成卓等前後所申,或本官已到本司,即當司審問,及詳黎文盛累次公牒并對答詞意,如有可執據,委是分明交人將來得詔不致反覆,即具結狀保明聞奏。八月二十日,熊本奏:成卓等申:「黎文盛將出公狀,於勾陽、順安等處從南畫斷地界等事。」同奉旨擬定將隘外八處縣峒給賜交趾詔書,并賜黎文盛、阮陪物色敕書進呈。八月二十三日,昨為歸化、順安州峒本道未悉本末因依,令經略司差官辯正,及詔乾德遣人分畫。今據廣西經略司奏:差成卓與交趾差來官黎文盛等辯析指諭,已見本末,乞降詔。今已安南恭順,分畫已定,其叫兵隘外,保樂練苗丁放近六縣、宿桑二峒共八處,特賜交趾主領,依此降詔開諭等事。同三省奉旨,令學士院依此草詞,候廣西經略司勘會到隘名修寫;其黎文盛等並賜紬衣著,文盛二百匹,阮陪一百匹。)

  詔:「宗室孀婦與子孫,於所請俸料從一多給,子孫二人以上者通此。」

  涇原路經略司言:「今月壬申,西賊犯境,燒柴草積,民多火死者。」詔給死者男丁絹七匹,小兒五匹。

  詔:「諸路兵官、緣邊都監武臣、知城縣堡寨主,如尚書在左司禁謁法。」

  己丑,手詔李憲:「累得奏,以夏賊大入定西城地分,攻圍城壘,及分兵龕谷,燒毀族帳事。繼聞羌眾並已遁散,其禦賊得功傷中漢、番兵民,已下本司保明,及已差內侍劉友端乘騎往本路支散茶藥,及喝賜銀絹去訖。宜契勘賜人預準擬合用之數,於側近排辦,無令乏少。有輕重傷中等,於格該別賞之人,可依詳之降朝旨,取近日隨功狀輕重大小保明聞奏,勿令差漏遺落。」(朱本。)

  庚寅,中書省言:「樞密承旨司傳宣事已得旨,如別無奏稟,合作錄黃過門下省覆奏【一二】,本省更不入進文字。」從之。

  泰寧軍節度推官、知大名府莘縣晁端禮追三任官,罰銅二十斤,勒停,千里外編管。坐以官錢貸進士閻師道,及師道請求豫借保甲錢買弓箭,為提舉保甲司所劾也。

  辛卯,樞密院奏,乞以自來御前批降指揮,備載於冊,以為樞密府龜鑑。從之。

  癸巳,手詔李憲:「得所論夏賊即今國中虛實、形勢強弱、用事首領舉動妄謬之狀,甚善。賊情大概其盡於此矣。然夏國自祖宗以來,為西方巨患,歷八十年。朝廷傾天下之力,竭四方財用,以供饋餉,尚日夜惴惴然,惟恐其盜邊也。若不乘此機隙,朝廷內外并力一意,多方為謀經略,除此禍孽,則祖宗大恥,無日可雪;四方生靈賦役,無日可雪;一時主邊將帥得罪天下後世,無時可除。俯仰思之,所以今日有此申諭。昨得涇原奏,體訪去興、靈州迂直道徑,方知蘭州渡河去賊巢甚邇。今若於四五月間,乘賊人馬未健,加之無點集備我之際,預於黃河西上,以蘭州營造為名,廣置排栰,尅期放下,造成浮橋,以本路預集選士、健騎數萬人,一發前去蕩除梟穴,縱不能擒戮大憝,亦足以殘破其國,使終不能自立。未知其計如何,宜密謀於心,具可否,令至親謹密之人親書奏來,無或少有洩露。昔王濬取吴,高熲平陳,曹彬等下江南,莫不出此計,卒皆能立奇功,除一時巨患。爾宜親閱其實,加意潛謀審念之。又得譯錄到溫錫心等蕃字,及遣來蕃僧祿尊口陳邊謀,甚悉。苟真如來約,實大利也。不知羌酋信誕所在,爾更宜加意置心經營。蓋時者難得而易失,古今通患。其人多〈口夌〉丁若委如所謀,從中而起,外以漢兵,如今月二十一日所諭【一三】,合勢而東,則大事成矣。惟在爾多方以智圖之,則巨患可除,國憤紓有日矣。」(朱本有此,墨本無之。今月二十一日所諭,當考。)

  熙河蘭會路制置司言:「九月乙丑,西賊圍定西城等,五副將秦貴等奮死禦敵,乞推恩。」第上蕃官左藏庫使堅多克等雜功六百二十三人。詔:「秦貴照管定西城,遷一官,賜絹三十匹,貴子賜絹十五匹;內殿崇班韋萬等十八人,分地救護南北門釣橋,韋萬、崔綱、李忠、寇士元各遷一官,閻倍等十人各減磨勘二年,陳臨等四人各減一年,餘賜有差。」

  甲午,戶部言:「廣西轉運判官劉何乞榷買桂州修仁縣等處茶。前此官司未嘗經畫,欲且施行,候及一年就緒,令提舉官立法。所乞借常平錢及差官一員提舉,當候詔旨。」詔提舉官差劉何【一四】,其借提舉司錢,限三年還。(元祐元年閏二月二十二日,罷此。)

  詔:「樞密院說與陳睦:如到北界,見高麗舊曾相接或祗應人等,若俯近,可以語言相通,即與問勞。」(密記二十八日。)

  乙未,御史中丞黃履言:「御史黃降彈察編敕所受朝旨兩項不依條錄報【一五】,其編敕所稱一時所受事不為條貫,開封府定奪乃以為當。臣伏詳若以一時指揮為暫行事,誠有未安。」詔門下外省定奪。(竟如何,當考。)

  涇原路經略使盧秉言:「西賊入靜邊寨,攻第十六堡,彭孫等併兵敗賊,無所傷折,殺其首領人多〈口夌〉丁,乞加倍賞。彭孫、郭振總領將兵,出塞遇賊,邀逐有序,措置精審;姚麟等雖不見賊,總兵張大聲援;雜功將副十五人、部將等三百七十九人。」詔:「彭孫通磨勘并先出界未賞功,除果州團練使、本路都鈐轄;郭振遷三官,就差本路都監;雜功下盧秉委彭孫分三等以聞。」(兩紀並書:乙未,夏人寇靜邊寨,涇原路鈐轄彭孫敗之。蔡絛叢說云:西羌唃氏久盜有古涼州地,號青唐,傳子董氊死,其子弱而羣下爭強,遂大患邊。一曰人多〈口夌〉丁,一曰青宜結鬼章,而人多〈口夌〉丁最黠,鬼章其亞也。元豐末,神廟詔諸將:「人多〈口夌〉丁俶擾王土,既擅其國,則彼用兵之際,若旌麾之屬,豈無獨異其狀者?宜募猛士,如能殺之或生捕得,若有官,雖白衣並拜觀察使。」不半歲,有禆將彭孫者,果臨陣踴躍而斬人多〈口夌〉丁,以其首獻,詔封彭孫觀察使。於是鬼章之勢孤【一六】,未幾,又生得之,屬元祐初也,遂以其事奏告祐陵焉。擒鬼章之功,蓋多得一時名臣、文士歌詠,因大流播,然世獨不知殺人多〈口夌〉丁,此青唐所以亡。通略:臣克謹據神宗國史【一七】,人多〈口夌〉丁乃西夏首領,而絛以為青唐將,恐誤。按絛所云彭孫殺人多〈口夌〉丁事,在七年十月乙未。自元豐四年十二月丁卯,責金州監當;五年七月甲辰,權涇原鈐轄、知欽州;七年六月辛巳,以從姚麟出塞歸,自內藏庫使、忠州刺史遷皇城使;十月乙未,通磨勘并先出界功,除果州團練使。初未賞除觀察使,不知絛何所據,殆妄說也。其意似欲抹殺元祐擒鬼章之功。賊子敢爾,姑具注此。)

  故供備庫副使致仕翟儀子元建言:「父任澶州巡檢,元豐四年十二月乞致仕。澶州失盜,乃五年三月。轉運使蹇周輔奏父儀避責罰乞致仕,朝旨依衝替人例,乞定奪。」刑部考實如元建所言。詔翟儀落衝替,周輔罰銅十斤。

  成都府、利州路經制買馬司奏請:「雅州碉門、靈關,嘉州中鎮等寨,各選委官置場,買四尺二寸以上堪配軍馬。其茶馬禁法,並依元奏施行。所有逐州蕃蠻因來賣馬將到物貨,並乞依黎州所得朝旨博馬。」從之。(此據嘉州編錄冊增入,乃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敕也。九月二十八日,王存云云。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一日罷。提舉陝西等路買馬監牧公事陸師閔奏:「勘會成都府、利州路經制買馬司昨準朝旨,於雅州靈關、嘉州中鎮等寨置場買馬數內,雅州靈關寨並無蕃蠻馬,元未曾置場外,其嘉州中鎮寨雖曾置場,亦無買到馬數,今來未敢廢罷。奉旨令成都府、利州路鈐轄司相度聞奏。本司今相度雅州靈關、嘉州中鎮等寨置場買馬並廢罷。」從之。乃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聖旨。此據嘉州編錄冊,今依本月日增入。初置場在元豐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注 釋

  【一】詔湖南邵州武崗縣減將下防拓弩手二百「弩」原作「等」。按:宋荊湖南路全、邵、道、永四州皆置弩手,番戍砦柵,見宋史卷一九一兵志,此處「等」顯為「弩」之誤,據改。

  【二】右侍禁楊嵩「右」原作「又」,據上文改。

  【三】禁軍七百文「禁」原作「楚」,據閣本改。

  【四】二百三十二萬緡「三」,宋會要食貨五三之一三作「九」。

  【五】連州軍事推官「事」原作「州」。按宋制,各州有推官、判官,小州或不並置,見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連州為軍事州,見宋史卷九○地理志,此處「州」顯為「事」之誤,故改。

  【六】度逐州軍民戶多少及約鄰路民用之數計置「用」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三六之三三補。

  【七】乞借豐國監錢十萬緡為本「乞」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八】詔惟畿南陝西路通商「畿南」,宋會要食貨三○之二五作「在京及開封府界」。

  【九】制御交趾大理九道白衣諸蠻之要路「道」原作「路」,據長編紀事本末卷八七討交趾改。

  【一○】十八處上列地名不足十八處,疑有誤。

  【一一】幸遇聖朝「朝」,長編紀事本末卷八七討交趾作「明」,義長。

  【一二】合作錄黃過門下省覆奏「合」原作「令」,據閣本及宋會要職官一之二二改。

  【一三】如今月二十一日所諭「諭」原作「論」,據閣本改。

  【一四】詔提舉官差劉何「詔」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三○之二四補。

  【一五】受朝旨兩項不依條錄報「項」原作「頃」,據閣本改。

  【一六】於是鬼章之勢孤「孤」原作「憯」,據鐵圍山叢談卷二改。

  【一七】臣克謹據神宗國史「神」字原脫。按:此處所記乃神宗時事,熊克南宋初年人,所據當為神宗國史,故補。

猜你喜欢
  ●卷三 德安守御录上(汤璹)·陈规
  卷三 真宗·王夫之
  卷之八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七百九十三·佚名
  皇王大纪卷十九·胡宏
  卷四·王当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録·佚名
  凡例·佚名
  列传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一百三十·郑麟趾
  凡例·吴德功
  王玄载传·萧子显
  僧玄奘传·刘昫
  齐荣显传·宋濂
  卷三十 昭怀太子之诬·李有棠
  卷二百·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乾曜·唐圭璋

      丑奴儿   蓦地厮看时。赤怕那、迪功郎儿。气岸昂昂因权县,厅子叫道,宣教请后,有无限威仪。   先自不相知。取奉着、划地胡挥。甚时得归京里去,两省八座,横行正任,却会嫌卑。

  • 黄鸟·闻一多

    哦!森林的养子, 太空的血胤 不知名的野鸟儿啊!黑缎底头帕, 蜜黄的羽衣, 镶着赤铜底喙爪—— 啊!一只鲜明的火镞, 那样癫狂地射放, 射翻了肃静的天宇哦!像一块雕镂的水晶, 艺术纵未完成, 却永映着上天底光彩—— 这样便是他吐出的

  • 卷二十二·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二阳城城,字亢宗,北平人。世为宦族。早年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其学。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寻迁谏议大夫。时裴延龄等进用,陆贽等遭诬贬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书,几获罪,时论许为直臣。后改国子司业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五·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四)◆臣林记(嘉靖臣四)邵宝杨廉鲁铎王廷相陆深张邦奇朱裳梁材唐冑熊浃张治何瑭寇天叙崔铣魏挍吕柟舒芬马理王道邵宝杨廉鲁铎玉廷相陆深张邦奇朱

  • 尚史卷六十二·李锴

    列传四十陈诸臣传辕涛涂 辕选 辕侨 辕颇 辕买 【辕咺宗防附】辕涛涂字宣仲为大夫事宣公宣公三十七年【僖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及楚盟于召陵师退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

  • 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司马光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壬午,公元322年) [1]春,正月,郭璞复上疏,请因皇孙生,下赦令,帝从之。乙卯,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郭璞再次上疏,请求以元帝皇孙司马衍出世为契机,颁布赦免令,元帝允准。乙卯(初一),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为永昌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孔子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

  • 为政第二·智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禅解】“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以德”者,以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知是性具三德

  • 卷三十二·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三十二     婺源江永撰喪禮義    凶禮十六補喪者亡人死謂之喪言其亡不可復得見也不直言喪何為孝子心不忍言尚書曰武王既喪知㩀死者稱喪也生者哀痛之亦稱喪孝經曰孝子之喪親也是施生者

  • 卷十·张洽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宋 张洽 撰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春王【公羊传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哀多

  • 卷六·王志长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六明 王志长 撰地官司徒第二疏郑目録云象地所立之官司徒主众徒地者载养万物天子立司徒掌邦教亦所以安扰万民○朱子语类云问司徒职在敬敷五教而地官言教

  • 难四·韩非

    一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或曰:天子失道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   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卽應爲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爲說慈悲.思覺多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澄观

    世主妙严品第一(从第二经尽第五经)自下大文第七称扬赞德分。亦是发起序。文中有三。第一总结威仪住。第二此诸众下。总显德行因缘。第三所谓下。别明得法赞佛。前中有三。初结众集。次明相异。后显意同。今初。数广德

  • 卷第五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十一所辩随眠及随烦恼。于中有几唯依意地。有几通依六识地起。颂曰。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论曰。略说应知诸见

  •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八卷·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八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修多罗品第八已说定。修多罗今当说一切智所说修多罗妙义我今当少说修行宜善听知一切故说一切智。一切者。谓十二入。于彼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说者。一切

  • 照世杯·酌元亭主人

    清代短篇小说集,共4集,各自独立成卷。作者酌元亭主人,真实姓氏生平不详。书名源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书中说:“撒马罕儿在西边,其国有照世杯,光明洞达,照之可知世事。”作者取其照世之意,意即观此书可明达世事。第1卷《七

  • 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穆时英

    短篇小说,穆时英著。《骆驼·尼采主义者和女人》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意涵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并未被篇幅限制,并且作者与男主人公选择的相似使本篇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灵魂是会变成骆驼的”——这便是男主人公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