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國語卷第二十一

  越語下

  1 越王句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一〕,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二〕,有定傾〔三〕,有節事〔四〕。」王曰:「為三者,奈何?」對曰:「持盈者與天〔五〕,定傾者與人〔六〕,節事者與地〔七〕。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八〕,盛而不驕〔九〕,勞而不矜其功〔一0〕。夫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一一〕。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一二〕;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一三〕。今君王未盈而溢〔一四〕,未盛而驕〔一五〕,不勞而矜其功〔一六〕,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一七〕,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於人〔一八〕。王若行之,將妨於國家,靡王躬身〔一九〕。」王弗聽。

  〔一〕 句踐三年,魯哀元年也。

  〔二〕 持,守也。盈,滿也。

  〔三〕 定,安也。傾,危也。

  〔四〕 節,制也。

  〔五〕 與天,法天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

  〔六〕 與人,取人之心也。人道好謙,傾危之中,當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

  〔七〕 與地,法地也。時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彊成之屬。

  〔八〕 陽盛則損,日滿則虧。

  〔九〕 盛,元氣廣大時。不驕,不自縱弛。

  〔一0〕勞,動而不已也。矜,大也。不自大其功,施而不德也。

  〔一一〕隨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一二〕作,起也。攻者為客。起謂天時、利害、災變之應。

  〔一三〕人事,謂怨叛、逆亂之萌也。先動為始。

  〔一四〕未盈,國未富實而君意溢。

  〔一五〕道化未盛而自驕泰。

  〔一六〕未有勤勞而自大其功。

  〔一七〕吳未有天災而欲伐之。

  〔一八〕天應未至,人事不起,故逆於天而失人和也。

  〔一九〕妨,害也。靡,損也。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一〕;兵者,凶器也〔二〕;爭者,事之末也〔三〕。陰謀逆德,好用凶器〔四〕,始於人者,人之所卒也〔五〕;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六〕,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七〕!」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八〕,不勝,棲於會稽。

  〔一〕 德尚禮讓,勇則攻奪。

  〔二〕 言害人也。

  〔三〕 言賢者修其政德,而遠方附事之德不行,然後用武,故曰:「爭者,事之末也。」

  〔四〕 陰謀,兵謀也。勇為逆德。

  〔五〕 始以伐人,人終害之。

  〔六〕 淫佚,放盪。

  〔七〕 貳言,陰謀、淫佚也。

  〔八〕 五湖,今太湖。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於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一〕?」對曰:「卑辭尊禮〔二〕,玩好女樂〔三〕,尊之以名〔四〕。如此不已〔五〕,又身與之市〔六〕。」王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曰:「請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七〕。」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往,曰:「請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八〕。」吳人許諾。王曰:「蠡為我守於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於國,與范蠡入宦於吳〔九〕。

  〔一〕 已在傾危,故先問與人。

  〔二〕 言當卑約其辭、尊重其禮以求平。

  〔三〕 玩好,珍寶也。女樂,謂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

  〔四〕 謂之天王。

  〔五〕 不已,謂吳不釋也。

  〔六〕 市,利也,謂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

  〔七〕 重器,寶器也。

  〔八〕 委,歸也。屬,付也。管籥,取鍵器也。月令曰:「修鍵閉,慎管籥。」

  〔九〕 宦,為臣隸也。


  三年,而吳人遣之〔一〕。歸及至於國,王問於范蠡曰:「節事奈何〔二〕?」對曰:「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三〕。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後受其名而兼其利〔四〕。美惡皆成,以養其生〔五〕。時不至,不可彊生〔六〕;事不究,不可彊成〔七〕。自若以處〔八〕,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九〕,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一0〕,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闢,府倉實〔一一〕,民眾殷〔一二〕。無曠其眾,以為亂梯〔一三〕。時將有反,事將有閒〔一四〕,必有以知天地之恆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一五〕。事無閒,時無反〔一六〕,則撫民保教以須之〔一七〕。」

  〔一〕 句踐以魯哀元年棲會稽,吳與之平而去之。句踐改修國政,然後卑事夫差,在吳三年,而吳人遣之,此則魯哀五年也。

  〔二〕 欲更修政,故問節事。

  〔三〕 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時也。

  〔四〕 受其名,受其功名也。利,謂萬物終歸于地。

  〔五〕 物之美惡,各有所宜,皆成之以養人也。

  〔六〕 物生各有時。

  〔七〕 究,窮也。窮則變,生可因而成之。

  〔八〕 若,如也。自如,無妄動也。

  〔九〕 不先唱,待其來而就正之。

  〔一0〕功,農穡、絲枲之功。

  〔一一〕貨財曰府,米粟曰倉。

  〔一二〕殷,盛也。

  〔一三〕曠,空也。梯,階也。無令空日廢業,使人困乏,以生怨亂,為禍階也。

  〔一四〕時,天時。事,人事。反,還也。閒,隟也。時還則祚在越,而吳事有釁隟也。

  〔一五〕恆,常也。制,度也。

  〔一六〕吳事無釁隟,天時未在越。

  〔一七〕保,守也。


  王曰:「不穀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時節三樂〔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二〕,五穀睦熟,民乃蕃滋〔三〕,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四〕。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五〕,柔而不屈〔六〕,彊而不剛〔七〕,德虐之行,因以為常〔八〕;死生因天地之刑〔九〕,天因人〔一0〕,聖人因天〔一一〕;人自生之,天地形之〔一二〕,聖人因而成之〔一三〕。是故戰勝而不報,〔一四〕取地而不反〔一五〕,兵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而名聲章明,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為之〔一六〕。

  〔一〕 三樂,三時之務,使人勸事樂業。

  〔二〕 從事有業,故功不亂。因時順氣,故不逆。

  〔三〕 睦,和也。蕃,息也。滋,益也。

  〔四〕 交,俱也。

  〔五〕 陰陽,謂剛柔、晦明、三光盈縮、用兵利鈍之常數。

  〔六〕 外雖柔順,內不可屈。

  〔七〕 內雖彊盛,行不以剛。

  〔八〕 唐尚書云:「言無德行虐習以為常。」昭謂:德,有所懷柔及爵賞也。虐,有所斬伐及黜奪也。以為常,以為常法也。

  〔九〕 死,殺也。刑,法也。殺生必因天地四時之法,推亡固存亦是也。

  〔一0〕因人善惡而福禍之。

  〔一一〕天垂象,聖人則之。

  〔一二〕形,見也,見其吉凶之象。

  〔一三〕因吉凶以誅賞也。

  〔一四〕敵家不能報也。

  〔一五〕不復反敵家也。

  〔一六〕為,治國也。


  2 四年,王召范蠡而問焉〔一〕,曰:「先人就世,不穀即位。〔二〕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吾百姓之不圖,唯舟與車〔三〕。上天降禍於越,委制於吳〔四〕。吳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五〕。吾欲與子謀之,其可乎?」對曰:「未可也。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六〕,彊索者不祥〔七〕。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八〕。失德滅名,流走死亡。有奪,有予,有不予〔九〕,王無蚤圖。夫吳,君王之吳也,王若蚤圖之,其事又將未可知也〔一0〕。」王曰:「諾。」

  〔一〕 說云:「魯哀三年。」昭謂:四年,反國四年,魯哀九年。

  〔二〕 先人,允常。就世,終世也。

  〔三〕 好游田,故唯舟與車。

  〔四〕 委,歸也。

  〔五〕 那,於也。甚焉,言見困苦。

  〔六〕 考,成也。言天未成越,當守天時,天時反,乃可以動。

  〔七〕 索,求也。

  〔八〕 言得天時而人弗能成,則反受其殃。夫差克越,可取而不取,後反見滅是也。

  〔九〕 有奪,予而復奪也。有予,天所授也。不予,天所去也。

  〔一0〕未可知,或時不得也。


  3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二〕,亂民功,逆天時;信讒喜優〔三〕,憎輔遠弼〔四〕,聖人不出〔五〕,忠臣解骨〔六〕;皆曲相御,莫適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七〕?」對曰:「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諾。」

  〔一〕 反國五年,魯哀十年。

  〔二〕 樂,聲色也。

  〔三〕 優,謂俳優。

  〔四〕 相導為輔,矯過為弼。

  〔五〕 聖,通也。通智之人皆隱遁也。

  〔六〕 賈、唐二君云:「解骨,子胥伏屬鏤也。」昭謂:是時子胥未死。解骨,謂忠良之臣見其如此,皆骨體解倦,不復念忠。

  〔七〕 御,猶將也,言皆曲意取容,轉相將望,無復相非以不忠正者也。偷,苟且也。


  4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驟諫其王,王怒而殺之,其可乎〔二〕?」對曰:「逆節萌生〔三〕。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四〕,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五〕。王姑待之。」王曰:「諾。」

  〔一〕 反國六年,魯哀十一年。

  〔二〕 子胥數諫,王不聽,知吳必亡,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王聞之,賜之屬鏤以死。在魯哀十一年。

  〔三〕 害殺忠正,故為逆節。萌,兆也。

  〔四〕 形,見也,天地之占未見。征,征伐也。

  〔五〕 雜,猶俱也。刑,害也。


  5 又一年〔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二〕?」對曰:「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三〕,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四〕,妄其欺不穀邪?吾與子言人事,子應我以天時;今天應至矣,子應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對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五〕。今其禍新民恐〔六〕,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七〕,彼將同其力,致其死,猶尚殆〔八〕。王其且馳騁弋獵,無至禽荒〔九〕;宮中之樂,無至酒荒;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一0〕。彼其上將薄其德,民將盡其力〔一一〕,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一二〕,乃可以致天地之殛〔一三〕。王姑待之〔一四〕。」

  〔一〕 反國七年,魯哀十二年。

  〔二〕 蟹食稻。 案攷異卷四:「禮記月令疏引韋注『稻蟹,謂蟹食稻也』,疑此為韋注完本。」

  〔三〕 謂飢困、愁怨之事,未盡極也。

  〔四〕 固,故也。

  〔五〕 參,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六〕 稻蟹,新也。

  〔七〕 支,猶堪也。

  〔八〕 殆,危也。言伐吳,於事尚危。

  〔九〕 使越王為此者,示不以吳為念。

  〔一0〕肆,放也。常,舊法。

  〔一一〕言吳王見越馳騁射獵,不以為意;必不修德而縱私好,以盡民力。

  〔一二〕怨望於上,而天又奪之食。

  〔一三〕殛,誅也。

  〔一四〕且待時也。自此後四年,乃遂伐吳。


  6 至於玄月〔一〕,王召范蠡而問焉,曰:「諺有之〔二〕曰:『觥飯不及壺飧〔三〕。』今歲晚矣,子將奈何?」對曰:「微君王之言〔四〕,臣故將謁之〔五〕。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六〕。」王曰:「諾。」遂興師伐吳,至於五湖。

  〔一〕 爾雅曰:「九月為玄。」謂魯哀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吳。

  〔二〕 諺,俗之善語。

  〔三〕 觥,大也。大飯,謂盛饌。盛饌未具,不能以虛待之,不及壺飧之救飢疾。言己欲滅吳,取快意得之而已,不能待有餘力。

  〔四〕 微,無也。

  〔五〕 謁,請也,請伐吳也。

  〔六〕 蹶,走也。


  吳人聞之,出而挑戰,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許之〔一〕。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臣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贏縮轉化,後將悔之。〔二〕天節固然〔三〕,唯謀不遷〔四〕。」王曰:「諾。」弗許。

  〔一〕 不忍其忿。

  〔二〕 贏縮,進退也。轉化,變易也。

  〔三〕 固然,有轉化也。

  〔四〕 謀必素定,不可遷易。


  范蠡曰:「臣聞古之善用兵者〔一〕,贏縮以為常,四時以為紀〔二〕,無過天極,究數而止〔三〕。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四〕,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五〕。陽至而陰,陰至而陽〔六〕;日困而還,月盈而匡〔七〕。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八〕後則用陰,先則用陽〔九〕;近則用柔,遠則用剛〔一0〕。後無陰蔽,先無陽察〔一一〕,用人無藝,往從其所〔一二〕。剛彊以禦,陽節不盡,不死其野〔一三〕。彼來從我,固守勿與〔一四〕。若將與之,必因天地之災〔一五〕,又觀其民之饑飽勞逸以參之。〔一六〕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一七〕。宜為人客,剛彊而力疾;陽節不盡,輕而不可取〔一八〕。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一九〕。凡陳之道,設右以為牝,益左以為牡,〔二0〕蚤晏無失,必順天道〔二一〕,周旋無究〔二二〕。今其來也,剛彊而力疾〔二三〕,王姑待之。」王曰:「諾。」弗與戰。

  〔一〕 謂若黃帝、湯、武。

  〔二〕 以為常,隨其贏縮也。紀,猶法也。四時有轉運,用兵有利鈍也。周語曰「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是也。

  〔三〕 極,至也。究,窮也。無過天道之所至,窮其數而止也。

  〔四〕 皇皇,著明也。常,象也。

  〔五〕 明,謂日月盛滿時。微,謂虧損薄蝕時。法,其明者以進取。行,其微時以隱遁。

  〔六〕 至,謂極也。

  〔七〕 困,窮也。匡,虧也。

  〔八〕 隨其轉運、虧盈、晦明之常。

  〔九〕 後,後動。先,先動。用陰,謂沈重固密。用陽,謂輕疾猛厲。

  〔一0〕敵近則用柔順,示之以弱;遠則抗威厲,辭以亢禦。

  〔一一〕後動者太舒靜,為陰蔽也。先動者太顯露,為陽察也。

  〔一二〕藝,射的也。無藝,無常所也。行軍用人之道,因敵為制,不豫設也,故曰從其所也。 案述聞卷二一:「韋說非也。『用人無藝』,當屬上二句為義;『往從其所』,則屬下句為義。『用人無藝』者,人,猶眾也,言用眾之道無常也。『後無陰蔽,先無陽察,用人無藝』,三『無』字相應為文。『往從其所』者,『其所』,敵人之所也,言往從敵人之所,而彼尚能以剛彊禦我,則其陽節未盡,未可即滅,故曰『不死其野』也。『蔽』、『察』〔古讀若『際』〕、『藝』為韻,『所』、『禦』、『野』、『與』為韻,以是明之。」

  〔一三〕言敵以剛彊來禦己,其陽節未盡,尚未可克,故曰不死其野。

  〔一四〕勿與戰也。

  〔一五〕彼有災變,則可。

  〔一六〕言雖有災,民尚逸,飽則未也。

  〔一七〕彼陽勢已盡,而吾陰節盛滿,則能奪之。

  〔一八〕先動為客。於時宜為人客,剛彊力疾,陽數未盡,雖輕易人猶不可得取也。

  〔一九〕時宜為主人,安徐重固,陰數未盡,雖柔不可困迫之。

  〔二0〕陳其牝牡,使相受之。在陰為牝,在陽為牡。

  〔二一〕晏,晚也。

  〔二二〕究,窮也;無窮,若日月然也。

  〔二三〕言吳陽勢未盡,未可擊也。


  7 居軍三年,吳師自潰〔一〕。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二〕。使王孫雒行成於越〔三〕,曰:「昔者上天降禍於吳,得罪於會稽〔四〕。今君王其圖不穀,不穀請復會稽之和。」王弗忍,欲許之。范蠡進諫曰:「臣聞之,聖人之功,時為之庸〔五〕。得時不成,天有還形〔六〕。天節不遠,五年復反〔七〕,小凶則近,大凶則遠〔八〕。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九〕。』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王曰:「諾。」不許。

  〔一〕 魯哀二十年冬十一月,越圍吳。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滅吳。

  〔二〕 姑蘇,宮之臺也,在吳閶門外,近湖。或云:「賢,賢妃。良,良貨。」唐尚書云:「重祿,寶璧也。」昭謂:賢良,親近之士,猶越言君子,齊言士。吳語曰:「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賈侍中云:「重祿,大臣也。」

  〔三〕 雒,吳大夫;王孫,姓也。

  〔四〕 使越棲於會稽時也。

  〔五〕 庸,用也,因天時以為功用也。

  〔六〕 還,反也。形,體也。

  〔七〕 節,期也。五年再閏,天數一終,故復反也。

  〔八〕 小凶,謂危敗。大凶,謂死滅。近,五年。遠,十年或二十年。

  〔九〕 先人,詩人也。「執柯伐柯,其則不遠」,以言吳昔不滅越,故有此敗,此戒亦不遠也。


  使者往而復來,辭愈卑,禮愈尊〔一〕,王又欲許之。范蠡諫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二〕?王姑勿許,其事將易冀已〔三〕。」王曰:「吾欲勿許,而難對其使者,子其對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四〕,曰:「昔者上天降禍於越,委制於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今吳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不忌其不祥乎〔五〕?」范蠡曰:「王孫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六〕,故濱於東海之陂〔七〕,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八〕。余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九〕?」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雒請反辭於王〔一0〕。」范蠡曰:「君王已委制於執事之人矣〔一一〕。子往矣,無使執事之人得罪於子〔一二〕。」

  〔一〕 愈,益也。

  〔二〕 十年不收於國,勤身以謀吳也。

  〔三〕 冀,望也。易望已,謂不勤難也。

  〔四〕 提,挈也。

  〔五〕 忌,惡也。

  〔六〕 子,爵也,言越本蠻夷小國,於周室爵列不能成子也。周禮,諸子之國,封彊方二百里。

  〔七〕 濱,近也。陂,涯也。

  〔八〕 鼃黽,蝦蟆也。水邊亦曰渚。

  〔九〕 靦,面目之貌。諓諓,巧辯之言。方欲距吳之請,故自卑薄以不知禮義。

  〔一0〕請以辭告越王。

  〔一一〕執事,蠡自謂也。

  〔一二〕無使我為子得罪。


  使者辭反〔一〕。范蠡不報於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於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二〕。

  〔一〕 反報吳也。

  〔二〕 「事將易冀」是也。


  8 反至五湖,范蠡辭於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越國矣〔一〕。」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謂者何也?」對曰:「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王曰:「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於越國。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范蠡對曰:「臣聞命矣。君行制,臣行意〔二〕。」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一〕 勉王以德,欲隱遁也。

  〔二〕 制,法也。意,志也。


  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一〕,浹日而令大夫朝之,〔二〕環會稽三百里者以為范蠡地〔三〕,曰:「後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於越國〔四〕,皇天后土、四鄉地主正之〔五〕。」

  〔一〕 以善金鑄其形狀,而自朝禮也。

  〔二〕 從甲至甲曰浹。浹,帀也。

  〔三〕 環,周也。

  〔四〕 此誓告也。

  〔五〕 鄉,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當征討之,正其封疆也。

猜你喜欢
  辽史拾遗卷七·厉鹗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第五章汇票·佚名
  一二九五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议纪昀查勘热河书籍分别办理折·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一·阿桂
  绎史卷十四·马骕
  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郑麟趾
  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三十八·吴任臣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班固
  皇后传·萧子显
  清乡所见·沈从文
  卷一百四十八·赵汝愚
  四十四年·佚名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三·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三钱塘 王琦 撰诗文【五十九首】调张籍           韩 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羣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

  • 卷一百七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七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五十二 陆游 种桑 孔明百亩桑景略十具牛岂无子孙念饱煖自可休种桑吾庐西微径出南陌三月叶暗园四月椹可摘戴胜枝上鸣仓庚叶间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一·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货殖记◆货殖记太史公传货殖谓本富为上得非勤力治田畆躬行孝弟笃于仁义者耶高帝初定天下征江南诸郡民称大家者悉赴阙既至造于廷亲训谕之凡天地阴阳性命仁义古今治乱纪纲法度赋役供给

  • ●卷四·朱彭寿

    ◎科名盛事本朝乡会殿三试皆第一者:一钱,江苏长洲人,乾隆己亥解元,辛丑会元、 状元;一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嘉庆癸酉解元,庚辰会元、状元(按前代中三元 者:唐张又新、崔元翰;宋孙何、王曾、宋庠、杨、王岩叟、冯京;金孟宗献; 元

  • 五十九 曹寅奏报雨水收成并请圣安摺·佚名

    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十五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窃臣包衣下贱,蒙皇上豢养多年,屡沐天高地厚之恩,捐麋莫报。今年銮舆巡幸,复蒙圣恩有加无已,举家妻孥老幼,尽沾雨露。臣自分何人,辄邀如此宠眷。虽粉身碎

  • 第三一认充结状光绪四年三月一一二○四-三·佚名

    灰匠首金万和认充具认充结状人金万和,今当大人台前,认得和接充灰匠首额缺,在衙当差,自当小心奉公,不敢玩误差事。合具认充状是实。光绪四年三月□日具认充结状人金万和(画押)

  • 第一节 土地开垦之沿革·佚名

    第一 禀呈 第二 禀呈 第三之一 抚垦规则 第三之二 札饬 第四 札饬 第五 禀呈 第六 札饬 第七 札饬 第八 禀呈 第九 禀呈 第一○ 移交册 第一一 札饬 第一二 禀呈 第一三 移文 第一四 谕示 第一五 移文

  • 学史卷九·邵宝

    (明)邵寳 撰○戌【凡二十九章】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

  • 沈法兴传·欧阳修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人。父亲沈恪,任陈朝广州刺史。法兴在隋代大业末年任吴兴郡守,东阳贼寇楼世干攻略其郡,炀帝下诏与太仆丞元..一同进讨。义宁二年(618),江都兵乱,法兴自认为世居南方,同宗数千家,为远近所向服,便与元..部将

  • 绍古儿传(附忽都虎传)·宋濂

    绍古儿,姓麦里吉台氏,随太祖征讨,攻克信安,占领河西,太祖赐他金虎符,授氵名、磁等路都达鲁花赤。后领兵出征,再次伐金,攻下河南。太宗时,命他统领济南、大名、信安等处军马。后又随国王答石出征。宪宗元年(1251)卒。忽都虎为绍

  • 晋纪十七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辰、332)·司马光

    晋纪十七 晋成帝咸和七年(壬辰,公元332年) [1]春,正月,辛未,大赦。 [1]春季,正月,辛未(十五日),东晋大赦天下。 [2]赵主勒大飨群臣,谓徐光曰:“朕可方自古何等主?”对曰:“陛下 神武谋略过于汉高,后世无可比者。”勒笑曰:“人岂不自知!

  • 目录·佚名

     吏部  选部   选官    作缺    类选    抄选    衙门   官制   还职役官吏人材生员   给假  司封部   封爵    见封    袭封    封赠    加赠    追封   

  • 第20章·老子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3)。我独泊兮,其未兆(4)。沌沌兮(5),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6)。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 卷九·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卷九     灵璧知县马骕撰叔孙竖牛之乱【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聘且贺城王嘉其有礼也赐之大路 【昭四年】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问其行告

  • 卷十一·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十一 宋 严粲 撰 唐    国风 【谱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後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尧之故墟曰唐侯南冇晋水至子爕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

  • 第十二 符言 4·王诩

    【原文】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①。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一奸一者干君②。右主赏③。【注释】①“刑赏”句:陶弘景注:“赏信则立功之士,致命捐生;刑正则受戮之人,没齿无怨也。言

  • ·“一以贯之”的功夫··王守仁

    薛侃&middot;录薛侃(?&mdash;&mdash;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阳明的学生,力倡阳明心学。进士,后困上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原文】侃问:&ldquo;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rdquo;先

  • 全宋诗·佚名

    诗总集。收录诗人9800余人,荟萃了两宋300年间的全部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