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隱晉書卷四

  瑞異記 史通書志云。王隱後來加以瑞異。斯則自我作故。出乎胸臆。而諸書所引。則又有作石瑞記。或作名瑞記者。其瑞異分記云。不能定也。故除別錄引作石瑞記。及實見為石瑞記外。姑依晉書五行志前後錄出。以俟攷。

  元康五年十月。武庫災。焚累代之寶。文選關中詩注。

  蒼梧太守吳臣據郡邑。不恭王命。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喻臣。臣照鏡不見其頭。騭因入斬之。御覽三百六十四。

  咸寧三年起居注。載燉煌郡上金洞中生金。百陶不消。可以切玉。御覽八百十。

  甘卓家金匱鳴。聲似槌鏡。清而悲。師言金匱將離。是以悲鳴。尋而卓下吏將軍周慮等。承望王敦意害卓。御覽七百十三。

  賈后作頡字髻。太子見易之象也。御覽百四十八。

  惠帝元康六年。陳國有雞生雄雞無翅。既大。墜坑而死。王隱以為雄者胤嗣子之象。坑者地事為母象。今雞生無翅墜坑而死。此子無羽翼。為母所陷害乎。於後賈后誣殺愍懷。殆一作此。其應也。宋書志二十四。 晉書志十七。

  咸寧元年。洛陽太祖廟中。有青氣。占者云。以為東莞王後當有天子。後改封琅琊。江東之應也。御覽十五。

  建興四年。丞相府督軍令史淳于伯刑於建康市。百姓諠譁。咸曰伯冤。於是大旱三年。御覽八百七十九。

  大興元年。河水竭斷百餘步。兩頭深淺如故。中絕不流。開元占經第一百卷。

  洛中歌何德真。二人共披一幡。牽離奈何。左校令成夔以為德真將死也。御覽八百十九。

  惠帝時謠曰。二月盡。三月初。桑生裴雷柳葉舒。書鈔引作華生襄藩柳葉舒。

  荊筆楊版行詔書。宮中大原此下有司字。馬幾作原為作幾。驢。既而楊駿荊王反。御覽六百六。

  元康九年。是時童謠曰。東宮馬子莫聾啌。前至臘月纏汝鬉。同上一百四十八。

  愍帝初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類聚八十五。 御覽八百四十一。

  王浚在幽州。謠曰。幽州城門使藏戶。中有伏屍王彭祖。御覽五百四十九。

  棗嵩用事於王浚時。謠曰。十囊五囊入棗郎。同上七百四。

  石勒時有謠云。一杯食。有兩匙。石勒死。人不知。同上七百六十。

  泰始元年。白麟見。群獸皆從。改年曰麟嘉。類聚九十八。 案晉書帝紀。泰始元年有麟見事。未聞改年曰麟嘉。惟載記呂光傳。太元十四年麟見金澤。百獸從之。光以為瑞。僭即三河王位。年號麟嘉。

  咸寧五年。白麒麟見平原。同上。

  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時尚書郎索靖議稱半虎。博士王銓為文曰。般般白虎。觀釁荊楚。孫吳不逞。金皇赫怒。同上九十九。

  中宗詔問王隱曰。荊州送兩足虎。其徵何為也。隱曰。謹案先臣銓傳。太康時兩足虎。因作詩以諷。銓意以為晉金行也。金在西方。其獸為虎。虎有四足。猶國有四方。無半勢而又見獲。將有愍懷之禍也。占經一百十六。

  王浚居幽州。有狐踞浚府門中。翟雄入廳事。遂為石勒所殺。御覽八百八十五。

  太康十年。洛陽宮西宜秋里。門東向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人多祀之。編珠一。

  永康元年。襄陽郡上言得鳴石鍾。鍾字當依晉五行志作撞。聞七八里。御覽五十一。

  懷帝永嘉元年。有玉龜出灞水。唐類函二十五。

  石勒鄉里所居原上地中。石生日長。類鐵之象。御覽五十一。

  元康九年夏。桑生於東宮西廂。日長尺餘。數日枯。御覽百四十八。

  永嘉元年。洛陽城內東南角廣里中。地陷。中有二鵝。其一蒼者飛。其一白者不能飛。問博士不能對。陳留孝廉浚儀董養。字仲道。聞而歎曰。昔周所會盟狄泉。即此地也。今有二鵝。蒼者胡象。後胡當入侮。白者諱也。言國家之象。書鈔。 稱名瑞記。

  王浚居幽州。翟雄入廳事。遂為石勒所殺。御覽八百八十五。

  元康九年正月。月暈。赤黃數重。御覽百四十八。

  元康九年。晉書五行志作永康元年。三月尉氏雨血。同上。

  祖約為豫州。府內地皆赤如丹。其後果凶。占經四。

  東海王越自陽成帥甲士四萬。京邑移徙。次許昌。以馮嵩為左司馬。越領豫州牧。三月四日。日有赤光散流。其光若血下流。其光之所照皆赤。則七十二日。大夫不忠。青色。則六十三日。諸侯驕蹇。黃色。五十四日。昏刑。庶孽中官之輩謀作奸。白色。四十五日。卿士伏兵。四夷並動。黑色天子臨危。命在四方。占經五。

  元康九年。三月十八日。滎陽、河南、潁川、繁霜殺桑及桃李杏花。御覽百四十八。

  元康九年三月。城中有音聲若牛。出許昌城。占經十四。 御覽百四十八。

  蘇峻外營將表曰。鼓自鳴。峻自斫鼓曰。我鄉里時有此則空城。有頃。詔書徵峻。世說注四。

  元康九年十一月。天連日大風。發屋折樹。御覽百四十八。

  郭洗牛生犢。兩頭八足。御覽八百九十八。

  太寧元年。黃霧四塞。王敦之應也。御覽十五。

  太康五年。龍見武庫井中。車駕親幸。有喜色。內外咸議曰。當賀。劉毅獨表舊典無賀龍之禮。詔報、政德未修。慶賀之事。宜詳依舊典。御覽五百四十三。

  齊王冏輔政。太安元年。有婦人詣大司馬門寄產。吏驅之。婦人曰。我截齊便去耳。言畢不見。識者聞而惡之。至二年謀反誅。御覽三百七十。

  齊王冏為大司馬。十二月有白頭老人走入司馬府。大呼。有大兵起。不出甲子旬。即收都衛考問。竟考死。占經一百十三。

  元康九年三月。宋志作正月。日中有若飛燕者。積數月乃消。漢中平中亦有此變。皆為太子也。以為愍懷廢死之應。宋書志二十四。御覽一百四十八。

  鎮南劉弘以故刺史王毅子、衡陽太守矩、為廣州。矩至長沙。見一人。長大。著白布單衣。自一無自字。上有白字。又一上無白字。而有自字。持奏在岸上。矩省奏云。京兆杜靈之。仍入船共語。稱敘稀闊。矩問君京兆人。何時發來。答曰。朝發。矩怪問京兆去此數千。那得朝發今到。杜答云。僕今在天上。京兆去此乃數萬。何止數千乎。類聚七十九。 御覽八百八十三。

  蘇韶字孝先。安平人也。仕至中牟令。咸寧初亡。韶伯父承為南中郎軍司而亡。諸子迎喪到襄城。韶伯父第九子節。夢見鹵簿。行列甚肅。見韶使呼節曰。卿犯鹵簿。罪應髡刑。節俛受剔。驚覺摸頭。循見頭髮視截如指大。明暮與人共寢。夢見韶曰。卿髡頭未竟。即復剃如前夕。其日暮自備甚謹。明燈火設符。刻復夢見韶髡之如前夕者五。節素美髮。五截而盡。此節亦依見御覽三百七十三稱王隱晉書。間六七日。不復夢見。後節在車上。晝日見韶自外人。乘馬著日黑介幘黃疏。一作練又、八百十七引作絹。單衣白襪絲履。憑節車轅。節謂其兄弟曰。中牟在此。兄弟皆愕視。無所見。問韶君何由來。韶曰。吾欲改葬。即求去。曰當更來。出門不見。數日又來。兄弟遂與韶坐。節曰若必改葬。別自敕兒。韶曰。吾將為書。節授筆。韶不肯。曰死者書與生者異。為節作其字像胡書也。乃笑。即喚節為書曰。古昔魏武侯。浮於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河山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吾性愛好京洛。每往來出入。瞻視邙一作芒。山上樂乎哉。此萬世之基也。北背孟津洋洋之河。南望天邑濟濟之盛。此志雖未言語。銘之於心矣。不圖奄忽。所懷未果。前去一作至。十月。可一作便。速改葬。在軍司墓次。買數畝地便自足矣。此節亦略見御覽五百五十四。稱王隱晉書。節與韶語。徒見其口動。亮氣高聲。終不為傍人所聞。延韶入室。設坐祀之。不肯坐。又無所饗。謂韶曰中牟平生好酒魚。可少飲。韶手執盃飲盡。曰佳酒也。節視杯空。既去。杯酒乃如故。前後三十餘來。兄弟狎翫。節問所疑。韶曰。言天上及地上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為修文郎。凡有入人。鬼之聖者。今項梁成。賢者吳季子。節問死何如生。韶曰無異耳。死者虛。生者實。此其異也。節曰。死者何不歸屍骸。韶曰。譬如斷卿一臂以投地。就剝削之。於卿有患不。死之去屍骸如此也。節曰。厚葬以美墳壟。死者樂乎此否。韶曰無在也。節曰。若無在。何故改葬。韶曰。今我誠無所在。但欲述生時意耳。弟曰。兒尚小。嫂少。門戶坎軻。君顧念否。韶曰我無復情耳。節曰有壽命否。韶曰各有。節曰。節等壽命。君知之否。曰知。語卿也。節曰。今年大疫病何。韶曰。劉孔才為太山公。欲反。擅取人以為徒眾。北帝知孔才如此。今已誅滅矣。節曰。前夢君剪髮。君之鹵簿導誰也。韶曰。濟南王也。卿當死。吾念護卿。故以刑論卿。節曰。能益生人否。韶曰。死者時自發意念生。則吾所益卿也。若此自無情。而生人祭祀以求福。無益也。節曰。前夢見君。豈實相見否。韶曰。夫生者夢見亡者。亡者見之也。節曰。生時仇怨。復能害之否。韶曰。鬼重殺。不得自從。節下車。韶大笑節短。云似趙麟舒。麟舒短小。是韶婦弟也。韶欲去。節留之。閉門下鎖鑰。韶為之少住。韶去。節見門故閉。韶已去矣。韶與節別曰。吾今見為修文郎。守職不暇得來也。節執韶手。手軟弱。握覺之。乃別。自是遂絕。御覽八百八十三祗稱晉書。 廣記三百十九鬼四明標王隱晉書。

  夏侯愷字萬仁。病亡。愷家宗人兒狗奴素見鬼。見愷數歸。欲取馬及其弟阮公。將去。阮逃狗奴家解喻。及冬得止。愷長子統向其家說。昨夢人見縛。與力大爭。爾乃得解。語訖。閤門忽有光明如晝。見愷著平上幘、單衣入坐。坐如平生。坐西壁大床。悲笑如生時。聲訖。便切齒作聲言。人易我門戶。誣統藏人袒衫見縛。賴我遣人救之。得解。將數十人。大者在外。小行隨愷。阮牽床離壁。愷見語阮。何取床。又說家無主不成居。阮答何不娶妻。愷曰卿與其居爾許年。而作此語也。諸兒中當有一人達。阮問誰。愷曰。兒輩意不足悅也。呼見孫兒。云少者氣弱。勿令近我。又說大女有相。勿輒嫁之。愷問阮。欲見亡女可呼之。阮曰女亡已久。不願見也。愷曰數欲見父。而禁限未得見。又說我本未應死。尚有九年官。記室缺。總召十人。不識書不中。皆得出。我書中。遂逼留補缺。廣記三百十九。

  刑法記

  何曾云。在家之女。從父之刑。既醮之婦。從夫之戮。書鈔。 案晉書刑法志。稱魏法犯大逆者誅及已出之女。毌邱儉之誅。其子甸妻荀氏應坐死。其族兄顗匄其命。詔聽離婚。荀氏所生女芝。為劉子元妻。亦坐死。荀氏詣何曾乞恩。求沒為官婢。曾哀之。使主簿程咸上議。云云。作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

  劉頌上書曰。古者刑以止刑。及今反以刑生刑。以徒生徒。諸重犯亡者。髮過三寸。輒重髡之。此以刑生刑。逃亡加作一歲。此以徒生徒也。亡者積多。繫囚猥蓄。議者因曰不可不赦。復從而赦之。此謂刑不制罪。法不勝姦。民知法之不勝。相聚而謀為不軌。故自頃以來。姦惡陵暴。所在充斥。漸以滋蔓。日積不已。弊將所歸。議者不深思此故。而曰肉刑於民慢聽。逆聽孰與盜賊不禁。聖主之制肉刑有深重。其事可得而言。非徒懲其畏剝割之痛而不為也。乃去其為惡之具。使夫姦民無用。不復肆其志。止姦絕本。理之盡也。亡者刖其足。無所用復亡。盜者截其手。無所用復盜。淫者割其勢。理亦如之。除惡塞源。莫善於此。又非徒然也。此等已刑之後。使各歸家。父母妻子。其相養恤。瘡愈可役。上準古制。隨宜業作。雖以刑殘。不為虐也。生育繁阜之道自若也。今宜取死刑之限重。生刑之限輕。及三犯逃亡、淫、盜。悉以肉刑代之。其三歲刑以下。宜杖罰。又宜制其罰數。使有常限。後刑不復生刑。徒不復生徒。而殘體為戮。終身作械。民見其痛。畏而不犯。必數倍於今。且為惡者。隨發被刑。去其為惡之具。豈與全其為姦之手足。而戚居必死之窮地同哉。而又曰肉刑不可用。臣竊以為不識務之甚也。御覽六百四十八。 案晉刑法志。稱劉頌為廷尉。表復肉刑。不見省。又上言云云。

  曹彥疑作曹羲。議云。嚴刑以殺。犯之者寡。刑輕易犯。蹈罪者多。臣謂玩常苟免。犯法乃眾。黥刖彰刑。而民甚恥。且創黥刖。見者知禁。彰罪表惡。亦足以畏。所以易曰。小懲大戒。豈蹈惡者多耶。假使多惡。尚不至死。無妨產育。苟必行殺。為惡縱害而不已。將至死無人。天無以大。君無以尊矣。故人寧過不殺。是以為上寧寬得罪。若乃于張聽訟。刑以止刑。不可革舊過。此以往肉刑宜復。肉刑於死為輕。減死五百為重。重不害生。足以懲姦。輕則知禁。禁民為非。所謂相濟經常之法。議云不可。或未知之也。御覽六百四十八。

  尚書梅陶問光祿大夫祖納。漢文帝故當為英雄。既除肉刑。而五六百歲無能復者。納答曰。諸聖制肉刑。而漢文擅除已來。無勝漢文帝者。故不能復。非聖人者無法。何足為英雄。於是陶不能對。隱曰。征西大將軍曰。夫政未可立。則思制度。全育民命。富國強兵。叛盜之屬。斷肢而已。是好生惡殺。叛盜皆死。是好殺惡生也。斷支若謂之酷。截頭更不謂之虐。何其乖哉。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也。蠻夷猾夏。則皋陶作士。此欲善其末。則先制其本也。自古多人。猶惜民命。得以禦寇。況今千不遺一。益宜存在。以伐大賊。今若得改之。則歲活數。所孕數亦如之。若此千載。生各數萬。斷肢之後。隨刑使役。不失民。不乏用。富國強兵。此之謂也。御覽六百四十八。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五 寶元二年(己卯,1039)·李焘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赵晔
  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陈球伸正议 规嗣主蔡邕上封章·蔡东藩
  卷二十八·张九成
  大明英宗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四·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第四章 徽商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佚名
  卷八·佚名
  干宝传·房玄龄
  全普庵撒里传·宋濂
  罗钦顺传·张廷玉
  卷三十八 奚酋僭号·李有棠
  魏纪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司马光
  祝毓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东京赋》原文·张衡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缪公于宫室,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核是非,近于此惑?”“周

  • 猫与狗·刘半农

    猫与狗相打。猫打败了,逃到了树顶上,呼呼的向下怒骂。狗追到树下,两脚抓爬着树根,向上不住的咆哮。 猫说:“你狠!我让你。到你咆哮死了,我下来吃你的肉。” 狗说:“你能上树,我抓不到你。到你在树上饿死了跌下来,我吃你的肉。”

  • ●霓裳续谱 卷八·王廷绍

    ○杂曲△读书未就【弹黄调】读书未就,要将书本儿抛,(嗳娘子嗄)我是宁可买卖经营,要去学肩挑,在街坊赚些个钱和钞,将将就就度昏朝,娘子听,泪双抛,(咳官人嘎)你是瘦怯怯的书生,怎好去学肩挑,书中自有黄金屋,你贸意的心肠是志不高,只要你

  •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姚思廉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领着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

  • 名山藏卷之八十九·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列女记(一)◆列女记(一)范氏徐妙锦郭真顺高妙莹李氏宋氏韩氏女黄善聪陈氏妾林淑圆苏氏胡卢朱静庵李淑人黄氏戴纶妻张氏徐德英吴扶阳范氏徐妙锦郭真顺高妙莹李氏宋氏韩氏女黄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秦国将领白起和王翦的合传。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传文全面、简要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国尉,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

  • 林逋传·脱脱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县人。幼年丧失父母,致力求学,不为句读训古之学。性情恬淡好古,不追求荣誉利益,家里贫穷衣食不足,心安理得。起初远出游览长江、淮河流域之间,很长时间才返回杭州。在西湖孤山构屋居住,二十年脚不踏及城市

  • 卷九 礼四(吉礼 )·龙文彬

    ◎宗庙吴元年九月甲戌朔,太庙成。四世祖各为一庙:中德祖、东懿祖、次仁祖、西熙祖、皆南向。每庙:东西有夹室,帝两庑、三门、门设二十四戟,缭以周坦,如都宫之制。(《吾学编》。 )洪武元年正月,制太庙祭器。太祖曰:“近世泥古,

  • 卷二百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封建考异姓封建明制封功臣及外戚公侯伯凡三等皆有流有世功臣则给铁劵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

  • 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写杨节母碑额,久不作篆,生涩殊甚,乃知天下万事责熟也。见客三次,写李少荃围棋一局,习字一纸。中饭后写沅甫信。前闻洋船过芜湖来者,言十三日三山夹火光烛天,心以季弟营盘为忧。本日,沅弟寄到季十三日一信,乃为

  • 二十一年·佚名

    (己未)二十一年大明正統四年春正月1月1日○庚辰朔,上率王世子及文武群臣行望闕禮,御勤政殿受王世子及群臣朝賀。諸道進箋進方物,忽剌溫指揮都里也老奴好、骨看亏知哈指揮時仇時方哈、吾都里千戶甫古老、吾郞哈指揮都時於古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显庆元年三月谢慈恩寺碑成终三年正月随车驾还西京显庆元年春三月癸亥 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讫。时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与法师。鸿胪寺又有符下寺。甲子法师率寺众诣阙陈谢曰。沙门玄奘言。被

  • 佛教当把民间的信仰组织起来·太虚

    中国人的普通心理,于生人则求“多福、多寿、多子孙而无疾病”;对亡灵则求“超升安乐”,依此演成民间种种通俗的信仰。在昔乃由儒、释、道三教中的释、道两教混合应付著,而僧尼、道冠寺观庵院亦即依此而存活,近今则除昔日儒

  • 道安法师念佛赞·佚名

      □十三天佛最尊  万物中贵不过人  一世眼□□□□  妙□相劝入善门  只恐众生造诸恶  经律法教□修身  食肉众生短命保  缘佛慈悲征谏君  莫道□□□□□  善恶童子每知闻  好事恶事□□□ 

  • 粗解刑统赋·傅霖

    北宋末年律学士傅霖《刑统赋》所作的注释书,孟奎解。

  • 能改斋词话·吴曾

    吴曾撰。其所著《能改斋漫录》之第一六、一七两卷为乐府门,计69则,唐圭璋师《词话丛编》析出收录,题《能改斋词话》。他卷及逸文亦时有话词条目,计约30馀则。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博闻强记,知名江西,应举不第,以献

  • 大戴礼记·戴德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