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七出 幼海议本

【瑞烟浓】〔末扮董传策上〕愤发丘园遭遇早登天府。传世文章幸无负。立朝忠义。会禁闼未开言路。休误。还须把嘉猷匡佐。

〔鹧鸪天〕年少曾耽万卷余。幸然身到凤凰池。每悬玉佩听鸡入。曾戴宫花走马归。三尺剑。万言书。要诛奸佞转淸时。直从宇泰收功后。始信天生我不虚。下官礼部主事董传策是也。庚戌榜中。最为年少。春官署内。颇信知名。纨袴膏粱。恒患弗堪大任。锦衣玉食。每思难报皇恩。争奈奸相严嵩。父子济恶。自夏太师典刑之后。大臣无不战兢胁服。自杨椒山被祸以来。谏官尽皆屛息忘言。边上总制之臣。朝中直言之士。不知被他害了多少。近日邹林二进士颇有风力。朝野方倚为重。却被远逐去了。下官目覩其奸。不容不奏。岂不知直言取祸。只是忠佞不两立。甘为杨椒山的下稍耳。昨已约兵部张鹤楼工科吴惺斋联名劾奏。谅他必来议本。

【菊花新】〔小生上〕胸悬鸂■〈氵束鸟〉佩铜符。名列黄门职掌科。奸佞未消磨。封事条陈细数。

下官工科给事吴时来是也。昨约董部长同劾奸臣。今日到他家议本。那来的想是张部长。待他同进。

【前腔】〔外上〕班随郞署沐恩波。诛佞曾将宝剑磨。忧国鬓萧踈。何日朝廷淸妥。

下官兵部郞中张翀。特来董部长处议本。呀。老掌科。你先在此了。〔小生〕下官在此拱候。请同进去。〔末接见介〕请了。〔揖介〕〔浣溪沙〕〔小生〕靑琐初开散御香。〔外〕掀髯长笑入朝阳。〔末〕触邪自信有神羊。〔小生〕枕上梦魂因甚散。〔外〕镜中华发为谁班。〔末〕忧民忧国减容光。〔小生〕请问董兄。本曾完否。〔末〕略已草完。但未知二兄主意如何。〔小生〕那厮罪恶。不能悉数。下官要把他父子盗权。欺罔朝廷。陷害忠良为主。〔外〕下官要把他树立朋党。私卖官爵。实迹开后。〔末〕下官正是此意。请二兄赐览。〔出本看介小生〕正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就此联名进去便了。

【三换头】〔小生〕忠怀写诉。喜得辞情俱可。为勋臣元宰。陷奸雄佞徒。况生贼子。坏朝纲成病蛊。我若不除那贼臣呵。梦魂中难消怨魔。〔外〕吴兄之直谏。何异吴竞之春秋。〔小生〕直笔思吴竞。诛奸作范模。〔合〕为国捐生。未卜君王意若何。

【前腔】〔外〕犯颜纠谬。养成平素。心盟尽吐。想天敎吾辇。歼除豺虎。这词章眞泣诉。进本虽由于我。听言则在于君。愿重瞳明彰罪罟。〔末〕张兄之犯颜。卽唐太宗之张玄素也。〔外〕抗旨追玄素。当为烈丈夫。〔合前〕

【前腔】〔末〕人生祸福。皆由前数。况君恩感激。肯私心自诬。羣狐期扫灭。孤臣甘锧斧。今我三人之心。惟天可表。遇同心忠言幸符。〔小生〕董兄如此忠鲠。也不愧董宣之强项了。〔末〕立志希强项。何愁贵戚多。

〔合前末〕二位长兄。今日之举。死多生少。下官孤身在京。无父母妻子之累。慷慨赴死。不足为难。吴掌科萱堂暮景。不免乌鸟之情。张部长幼子娇妻。恐有鸳鸯之念。倘赴死之时。少有勉强留恋。不免取讥后世。二兄也要斟酌。〔小生〕幼海兄。此身未仕。乃父母之身。委质为臣。卽朝廷之身也。遭逢不偶。忠孝怎能够两全。况我老母节义持身。忠诚教子。若闻我剖腹当朝。他必含笑入地矣。归当拜别老母。明早入朝。谅无牵挂也。〔外〕幼海兄。五伦之中。君臣为重。夫妇为轻。古人烹童杀妾。莫非为君。下官虽不能取法古人。决不为妻子所累。今晚卽将荆妻犬子。送归本乡。纵有惨祸。不使他见闻。明日暴尸市朝。亦何足惜。〔末〕旣如此。同拜吿天地。

【一封书】〔合〕同心奏远谟。为朝廷憸壬多。君心恐未孚。望神明默佑扶。稂莠芟除嘉谷长。鸱鹘歼夷凤鸟和。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外〕心志相孚义气投。

〔小生〕皂囊亲捧入龙楼。

〔末〕事君不惧频加辱。

〔合〕不剪奸雄死不休。 

猜你喜欢
  稼轩词 一·辛弃疾
  第十五章 士女私奔·屠隆
  第十一回 吕国材暗陷忠良 高廷赞奉诏辞乡·萧晶玉
  第一折·佚名
  卷上·吴可
  三集卷六十二·乾隆
  巻二十八·胡震亨
  卷七十二·陈起
  卷十五·陈思
  巻二十二·邵浩
  卷之十四·佚名
  卷八十三·徐倬
  卷三十七·沈季友
  卷三十一·沈季友
  申忠愍诗集巻五·申佳胤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

  • 马瑊·唐圭璋

      瑊字中玉,合肥人。   玉楼春   来时吴会犹残暑。   去日武林春已暮。   欲知遗爱感人深,   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   别酒多斟君莫诉。   从今宁忍看西湖,   抬眼尽成肠断处。

  • 卷四十四·阮阅

      ●卷四十四·怨嗟门  王元之精于四六,同时在玉堂而大拜者,元之启贺曰:“三神山上,曾陪鹤驾之游;六学士中,空有渔翁之叹。”以白乐天尝有诗云:“元和六学士,五相一渔翁。”〔《青箱杂记》〕 

  •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起神宗熙寧九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丙辰朔,詔:「邕州緣邊州峒來降首領,宜多方存卹,無令失所。」時交賊已退,溪峒首領儂廣琳等皆求效順故也。   上批付王中正:「茂州管下恭、靜州等蕃部作過,已翦滅,其脅從蕃族,如能悔過歸

  • ○伪银行与伪法币·陶希圣

    ◎一、简单经济学日本军队初进北平的时候,在西直门内陆军大学旧址,设立“宣传办事处”。日本人把招牌上面的“办”字写成“辨”字,汉奸无人敢于说他写错,于是“宣传辨事处”的牌子,就一直挂下去了。汪逆伪组织的杏黄旗,本定

  • 第三节 物权之得失·佚名

    第一 归管圹地字 第二 归管字 第三 杜卖尽根归管水田山场字 第四 归管字 第五 归管水田屋宇契字 第六 归就字 第七 归就字 第八 归就字 第九 尽根归就契字 第一○ 归就尽根水田契字 第一一 归就杜卖尽根水田山埔契字

  • 卷四·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甲申(一六四四)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淮南雨黄沙,大风蔽日。当涂有星陨;清源门内刘姓家陨火十余处如白昼,异鸟来作恨声,俗谓之「恨虎」。明年,当涂城被屠,焚烧过半,是其验也。四川日月无光,赤如血;人仰视

  • 王方翼传·刘昫

    王方翼,并州祁人,是高宗王庶人堂祖父家的哥哥。祖父王裕,武德初(618)为隋州刺史,王裕的妻子就是高祖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太宗时,因公主辈尊年长,所以特别敬重不同一般,多次亲临王裕的宅第,赏赐的东西成千上万。方翼的父亲王

  • 卷二十四·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十四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学校儒学国初两京及中都俱设国子监天下府州县俱设儒学其後裁中都国子监而各都司卫所亦有设学者今具列在外儒学事例於後而两京

  • 卷二十三、雍正清察·黄鸿寿

    世宗雍正元年,春正月,颁谕旨十一道,训饬督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帝在藩邸四十馀年,于人情世态,无不洞悉。见当日政治腐败,达于极点,慨然思有以整饬之,故即位即首颁振肃纪纲之诏。 二月,甄别翰林詹事官不职者,勒令解退。 禁部员

  • 目录·拜住

     大元通制序  卷第二  户令一   户例    投下收户    官豪影占    非法赋敛    以籍为定    冒户    搔扰工匠  卷第三  户令二   隐户占土    亲在分居    收

  • 重政第十三·苏舆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擊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

  • 卷四·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四宋 吕祖谦 撰楚侵随【桓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防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恊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

  • 华严七处九会颂释章序·澄观

      昔者圭峰禅师有华严纶贯之作。其书亡逸而不传。复庵纶贯本为禅者作。故虽痛快直捷而不便于学教之士。尝欲仿法华纶贯别作一书。愧无旭师之笔而止。客冬于华顶入信精舍得七处九会颂释。乃清凉观大师之所著也。其书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仪业复有三种。谓别解脱律仪所摄。静虑律仪所摄。无漏律仪所

  •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佚名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集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

  • 伊滨集·王沂

    元代诗文别集。24卷。王沂撰。王沂文集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题名王沂《伊滨集》的诗文若干篇,重编为《伊滨集》24卷。卷1为赋、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3为五言古诗,卷4—5为七

  • 记丁玲续集·沈从文

    本传记和《记丁玲》,最初曾以《记丁玲女士》为题,共分21节一同连载于1937年7月24日~12月18日的《国闻周报》第10卷29~50期,前6期署名从文,自34期起署名改为沈从文。连载时文字已被大量删削。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