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论易定事宜

  学士李绛奏曰:

  臣访闻易定事宜,今实蹙迫,人情惶骇,迪简忧危。盖缘府库空虚,村乡匮竭,赏给将士,徒设空言,密近强邻,势有反变。况易定地当要害,深在河北腹中,此镇不可不存,此急不可不救。又闻迪简以衣粮阙绝,解还军徒至多。以臣愚虑,便恐致乱。何者?易定举军归国,将谓从此保安,今乃困迫于前时,退散于今日,惧怨恨之辈,潜蓄奸谋,邻道诱扇,便生变故。事若一失,岂可复收?欲令诸道可以效顺,以此之故,不可不忧。今所赐绫绢五万匹,臣窃恐太少,赏给用度,未济事机。伏望圣恩更赐五万匹,通前十万匹,即冀救其急切,副彼忧危,稍悦人心,永引国计。安危所系,不敢不陈。

  宣:“依所奏。”

  ○镇州淮西事宜

  学士奏:

  臣等前后陈奏,缕尽利害机宜,伏冀圣恩备赐详览。今闻少诚病甚,计必不取,则淮西事势,与河北不同,须别除人,今正得便。何者?淮西不与诸贼邻接,四面尽是国家镇兵,势力孤危,援助悬绝,重立赏罚,必易指麾。若万一不从,则可议征罚,镇兵足用,事力自丰。臣所以愿舍镇、冀难致之谋,就申、蔡易成之计。倘若河北四面命将,不可淮西两处用兵。人既不堪其劳,财又不给其费,人情一阻,时事难量。脱镇、冀难兵,事未如意,蔡州有变,势可兴师,南北之役俱兴,财力之用不足。倘事不得已,即须赦承宗,则恩德虚施,威令顿废。不如早赐处分,已收镇、冀之心,用赴机宜,必获申、蔡之利。时固难得,事在不疑。伏望圣恩,俯赐裁断。

  ○论内库钱帛

  宪宗即位后,因德宗府库,而性俭约节用,四方进奉,并破刘辟、李锜没入,及于頔、王锷进献,钱帛盈益,充积内藏。学士李绛尝从容谏曰:

  臣闻王者积之于人,霸者积之于国,寻常之君,积于府库。陛下以超迈英姿,嗣膺宝历,蛮夷纳贡,山泽效珍,固当事冠百王,德垂万代,行可书之事,成不讳之朝。今内藏积财,来者必纳,唯顾进入之数,不问聚敛之由。方镇皆裒刻于人,以进献为号,因缘奸盗,半入私家,百姓积怨,兆人兴谤,殆非今日圣政所宜行也。又钱是通流之货,居之则物以腾踊;帛是衣著之物,贮之则岁转损烂。此皆出于人力,匪从天生,积难得之财,成无用之弊,圣心所宜留念。伏乞天慈量恩泽颁赐之所要,校制作移用之所费,三倍已外,悉付所司。倘经用者有余,即租税宽于外以令疲人苏息,内以表圣政光昭,存之策书,足示后嗣。

  上喟然曰:“朕岂不知积财货为不急之务,受进献非至圣之事?顾祖宗理化之所,法令赏罚不行。今两河州郡之殷,是中夏贡赋之地,四五十郡,国力不及,朝觐久废,征讨未加。又河湟郡县,没于蕃丑,列置烽堠,逼近郊圻。朕方欲练智勇之将,刷祖宗之耻,恶所用不征于人?储蓄之由,盖因于此。朕所以身衣浣濯,不妄破用;亲戚赐予,才表诚意而已。且汉明帝尝云:‘我为天下守财尔,岂得妄用耶?’诚哉是言!卿当深悉此怀。”

  ○论量放旱损百姓租税

  学士奏曰:

  伏以圣慈忧旱,务在恤人,将欲赦其流亡,无如减其租税,则下怀感悦,上动阴阳。昨正月中所降德音,量放江淮去年钱米。臣闻所放数内,已有征纳,纵未纳者,又多流亡。旱损州县,至今矜放钱米甚少,百姓未经丰熟,复纳今年差科,疲羸之中,征迫不及,人力困苦,却在今年。伏望天慈,更赐优恤,其江淮先旱损处,作分数更量放今年租税。当饥馑之际,承雨露之恩,感动人心,无甚于此。辄极愚款,上渎宸严。

  宣:“依奏施行。”

  ○请拣放后宫人

  学士奏:

  伏以圣哲之君,抚驭之要,必顺人情以作事,感天意以致和,从古以来,其道由此。陛下励精求理,损己推诚,风动四方,事贞百度,作范来代,掩美前王。后宫之中,人数不少,离别之苦,颇感人心,怨旷之思,有干和气。伏冀酌量所要,矜放其余,使其亲戚如初,复得宫掖省费。上以表大德如天之施,下以成群生遂性之乐,道映青史,化洽皇风。敢竭涓尘,庶裨万一,如蒙圣恩允许,便请入德音。

  后亦更论减放。

  ○论德音事

  学士奏:

  今日奉宣圣旨如前。臣等伏以时旱稍久,圣虑时深,思降德音,除人疾苦。比来方镇,过有进奉,因此聚敛,恣为剥害,遂使百姓积怨愁之气,陛下有纳进之名。臣虽频奏,已蒙宽纳,今特有处分,使载在德音,实王政之大猷,为时事之切务,上符天意,下感人心。和气既通,甘泽必应。其合进奉外尚虑方镇私有聚敛者,但德音严加约束,如有违越,令在必行,仍令御史台及出使郎官、御史察访闻奏。比来制敕虽下,多至因循不守,患在赏罚不立,不患朝廷不知,圣心不移,下谁敢犯?其岭南风俗,百姓多卖买,不得驱掠百姓为口,禁止条约,犯者依前令有司纠察闻奏。横贼扰乱,皆由于此,今有敕处分,足以感动其心。

  上并依所奏施行。

  ○贺德音状

  伏以圣恩缘时稍愆旱,特发德音,诚意忧勤,每事节俭,停罢进奉,降免囚徒,厩马宫人,既从减省,私率公债,又悉蠲除,戒长吏之贪求,禁远人之驱掠,大革时弊,特出圣怀,下感人心,上符天意,实帝皇之盛事,为史策之辉光。斯则唐尧虞舜之明,未过于此;贞观开元之盛,复睹于今。鼓舞亿兆之欢心,丕降至诚之德意。泽以周地,阴阳之候自和;德既动天,云雨之施何远?臣等叨居近地,获奉圣时,感汴忻欢,实倍常品。

  ○谢宣慰状

  今日中使某至,奉宣圣旨,恩私俯降,抃跃难胜。伏以恩泽所覃,积弊尽去,事关圣政,感极人心。臣等职忝禁闱,喜倍常分,奉章陈贺,未尽恳诚,曲蒙圣慈,更赐宣劳,感恩承命,荣幸实深。

  ○又谢宣慰状

  今日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阴阳差序,时雨愆期,朕每事增修,冀感和气,卿等悉心奉上,副朕忧勤。今有甘泽,与卿等同慰”者。臣伏以时雨既降,百姓欢欣,圣念猥加,特赐宣谕,喜戴交集,抃舞失图。臣闻唯天无私,去人不远,与圣合德,有感必通,福应之际,其犹影响。陛下以自春以来,阳候稍亢,虑成旱暵,妨此农功,忧勤之诚,既形造次,惕厉之志,不忘寝兴。爰降德音,大修政本,过自克责,勤求阙遗,绝贡献以字黎元,务减省以崇简易,去当今之甚弊,行历代之所难,发自宸衷,晓示天下。人心既感,和气自通,曾未浃旬,遂降膏雨,公私畅茂,动植生荣,麰麦可望于丰盈,耕耒不愆于节候,康衢士庶,鼓舞欢呼,感荷皇恩,致此甘泽。则知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事故罕救。此虽古先哲后,修己备灾,引六事以责躬,念一物之失所,感应遄速,岂过于斯?臣等职忝禁闱,亲承密命,无裨万一,喜遇圣明,理之当者无不行,政之失者无不革,累积盛??,将致升平,感抃欣荣,实倍常品。

  ○谢密赐宣劳状

  奉宣密旨,以臣所论奏事,颇切时要,特赐慰劳者。臣伏蒙奖擢,致于近密,苟有所见,即合启陈,敢望圣明照临,皆赐俯察,载降宣谕,曲示恩施,荣感交深,兢跼无地。臣所陈之事,非止一端,实政理之源,系安危之切。冀望重于所忽,防于至微,则亿兆生灵,同庆仁寿。臣无任云云。

  ○论许遂振进奉请驿递送至上都状

  元和五年,宣令许遂振,诏允依来奏乘驿递进奉者。学士奏曰:

  伏以本置馆驿,祗缘使命。有司所支食料减刻,已恐不充,今若进奉货财,悉令馆驿递送,岂唯馆驿不济,实虑州县难堪。且财货数多,差夫递送,便须防援,转益劳烦。伏恐人力凋残,物议喧谤。况馆驿所破,并是官钱,虚有省脚之名,实致扰人之弊,倘若有利无害,承前久合行之;脱若诸道悉然,即是制度紊乱。事伤圣政,不敢不言。伏望与遂振诏中处分,且依旧例,庶望公私通济,事体合宜。其诏草未撰,伏望圣旨。

  宣:“依。”

  ○论不召对疏

  上逾月不召对,而学士李绛等上疏曰:

  学非稽古,才昧济时,陛下过听,不以臣等愚懵无取,误置于严密之地。职居肘腋,任切腹心,宠食太官之珍,荣通禁门之籍。縻躯致命,讵报雨露之恩?殉节忘家,宁酬天地之德?所以继献章疏,冀增日月之辉;妄进恳诚,希添海岳之广。而不量力分,触冒危机,徒竭公尽忠,忤犯严旨,虽死不悔,当职所宜。臣以谓忠臣不避罪以匡君,正士不违患以污道。所贵上裨万一,仰酬顾遇,实臣等之心也;不顾忌讳,合置严谴,此又臣等之分也。一月已来,未蒙赐召,咫尺之地,无申就日之诚,跬步之间,莫获回天之顾,兢惕无地,惭惶失图。臣闻管仲对齐桓公云:“大臣持禄不敢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通,此害霸之甚也。”臣等不言度日,饱食过时,既无切谏之尤,复道如何?伏惟陛下以社稷宗庙为心,以四海万姓为虑,询访道理,开纳直言,知好问而自通,以博闻而自广。是天下之幸,岂臣等之幸耶!

  上览疏,令宣谕曰:“朕近者以方暑事繁,所以不得召对卿等,即宜明日二三殿对来。”

  ○延州事宜

  延州所管皆新蕃人。比来部落扰动,多因官吏贪克,失于思信,务于诛求,致控制无方,威惠不及。塞门要地,切在镇安。自朝廷初除延荣领延州,众情咸以为未当其选,今沙陀等果有不安,抚驭之间,必有所失,恐日久转弊,须务远图。伏望圣恩,令别择才识相当者充刺史,辞对之日,赐其诫敕。冀种落怀附,皇风宣畅,俯接京畿,使知典法。谨具奏闻,伏惟圣旨。

  宣:“依奏。”遂除浑镐为刺史。

  ○论简勘杨凭家产状

  学士李绛奏曰:

  伏以杨凭犯赃,宪司推勘,举正朝典,肃清人心,此盖理之宜然,法度之当尔。臣但不知杨凭所犯轻重,若所坐只缘赃污,法令且有明文,合待推勘事终后,征赃定罪。今所与宗儒诏,令一物已上,具数闻奏。即宗儒受诏之日,便合勘责家资,远近流传,有似簿录。簿录家产,皆是逆人,至犯赃不合同例。伏以圣恩再三,立法度必归至公。事体之间,贵于允当,臣苟有所见,不敢不陈。

  宣:“依,不用与宗儒诏命。”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一·欧阳修
  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宋濂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二·苏天爵
  孔氏杂说·孔平仲
  读礼通考卷六十·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佚名
  卷之九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七十二·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先进遗风卷上·耿定向
  通志卷一百八十二·郑樵
  赵世家第十三·司马迁
  李应祥传·张廷玉
  卷二十·佚名
  黄锦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至第二十一出·高濂

    第十二出 下第【菊花新】〔生上〕两度长安空泪洒。无栖燕傍谁家。梦魂化蝶入桐花。飘蓬人在天涯。毘陵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这裏蓬窗人静。谁家玉笛横秋。意如中酒。情如伤剑。叶落谁收。欲傍夜归未得。更

  • 夜是·戴望舒

    夜是清爽而温暖;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底香味,我的头是靠在你裸着的膝上,你想笑,而我却哭了。温柔的是缢死在你底发上,它是那么长,那么细,那么香;

  •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欧阳修

    孔巢父,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少力学,隐徂来山。永王璘称兵江淮,辟署幕府,不应,铲迹民伍。璘败,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抚江淮,荐为左卫兵曹参军。三迁库部员外郎。出为泾原行军司马。累拜湖南观察使,未行,会普王为荆襄副元帅,署

  •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下·佚名

    宋高宗十九壬午绍兴三十二年春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上在镇江。己巳,金人犯寿春府。壬申,上至建康府,判府事张浚迎谒道左。卫士见浚复用,至以手加额。浚见上,谢曰:『秦桧盛时,非陛下保全,无此身矣!』上惨然曰:『桧为人既忌且妒。

  • 鲁迅读古书·周作人

    关于鲁迅与古书的问题,普通有两种绝不相同的说法。甲说是主张用古文的一派:你们佩服鲁迅,他的新文学固然好,但那正是从旧文学出来的,因为他读得古书多,文学有根柢。乙说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在《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

  •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传·林献堂

    先二伯父文典公,讳万秩,字序卿,号礼斋;奠国公之次子也。母廖太孺人。时方鼎盛,先祖父甚爱之,故不治家人产。性洒落,谈吐风生。尝自念曰:「人居浊世,名利桁杨;千古会心人,唯有信陵君尔』。遂日持斗酒,娱声色,翛然自

  • 弇山堂别集卷八·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异典述三文臣监修国史国朝修实録例以内阁大臣总裁而元勋上公一人监修独髙庙实録初以曹国公李景隆监修户部尚书夏原吉副之中用太子少师姚广孝及夏公至嘉靖中修睿宗实録复用礼部尚书席公书吏部尚书廖公纪

  • ●重刊风宪约序·吕坤

    风宪约者中执法宁城吕公观察三晋时所与郡国大夫约也编中提刑之条五十二按察之条二十总之饬吏治以奠民生要旨如斯焉已考之元命苞曰刑者侀也说文曰刀守井也饮者陷井刀以守之割其情也繇天放已还艾服滋长而网滋密焉繁脂秋

  • 卷十四·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四   宋 李樗黄櫄 撰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    国风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有车邻邻有马白颠【都田反】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力呈反】阪【音

  •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一·佚名

    随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无边善方便行品第一  尔时婆伽婆。更游王舍鹫鸟丘中。共大比丘众。满千比丘。共菩萨摩诃萨。有八十俱致菩萨摩诃萨。种种佛刹来集。皆得陀罗尼忍三摩地一生补处。证得过去未来智道。言说清

  • 卷第八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八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无锡长泰德为宗禅师嘉禾陈氏子。示众森罗万象。常露现前。眨上眉毛。劒去久矣。伶俐的

  • 卷之三十一·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一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三十三世 善果宝禅师法嗣 常州府宜兴龙池一心幻有正传禅师 溧阳李氏子。年二十二。投荆溪静乐院乐庵芟染。庵示以本分事。师遂矢志曰。若不见性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 举古上 侍者 明远等 编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着。妙喜云。我不似云

  • 小把戏·凡尔纳

    《小把戏》(P'tit-Bonhomme)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作品共2卷31章。本书受狄更斯的影响,并且作者也将这本书题献给了狄更斯。在爱尔兰的一座小城,一个江湖艺人正在表演一场富丽堂皇的英国宫廷觐见场面,而使这

  •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杨显之

    全名《临江驿潇湘夜雨》,也称《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潇湘雨》。杂剧剧本。四折。元杨显之撰。刊行于明代。剧作描写一对夫妇悲欢离合,对得官弃妻的崔通多有鞭笞,同情女性苦难。崔通自私、嫌贫爱富、忘恩负义,与翠鸾

  • 甲乙集·罗隐

    诗集。唐人罗隐(833—909)撰。十卷,补遗一卷。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登(今浙江桐庐)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更名“隐”。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著作颇

  • 明名臣琬琰录·徐紘

    明徐纮编。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辑洪武至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载一百十七人,续录载九十五人,资料主要来源于碑、铭、志、传、地志、言行录等。其中少量人物事迹,虽有矛盾,但大部分无缘饰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解释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