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注释

  [1] 朱熹云:「『仓』或作『苍』。」「闲」,祝(充)、文(谠)、魏(怀忠)本作「间」。下同。

  [2] 文本「渠牟」上有一「韦」字。

  [3] 「景」,原文当作「丙」,以避世祖讳,改为「景」。下同。

  [4] 「寤」,文本作「悟」。

  [5] 「戚」,文本作「蹙」。

  [6] 祝、文、魏本「颇」上有一「伾」字。

  [7] 「邪」,文本作「耶」。

  [8] 魏本注云:「一有『宠』字。」

  [9] 「无」,文本作「何」。

  [10] 朱熹云:「或无『召』字,或无『入』字。」今按:祝、文、魏三本并无「召」、「入」二字。

  [11] 朱熹云:「或无『决』字。」今按:文本无「使」字。祝本、魏本无「决」字。

  [12] 朱熹云:「或无『兼』字。」「冢」,文本误为「家」。

  [13] 朱熹云:「纾,或作『杼』。」祝本「纾」作「杼」。李纾生平失考。

  [14] 朱熹云:「逵,或作『达』。」祝本「逵」作「达」。郑云逵,荥阳人。两唐书有传。

  [15] 「太常少卿」,原本及诸本并作「太常卿」。今按:许氏贞元末任职,旧书本传作太常少卿,而《实录》作太常卿。据官秩迁转,元和初许氏不过侍郎。则贞元末,尚不得为正三品之太常卿。时太常卿为杜黄裳,当以旧传为是。今本《实录》「太常」下,当脱一「少」字。据补。「谥议文」,原本及诸本并作「议文」。今按:「议文」语不通。《文苑英华》卷八四○有许孟容《德宗谥议》一首。《唐大诏令集》卷十三题作《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谥议》,《全唐文》卷四七九标目同。则《实录》「议」上当脱一「谥」字。今据补。

  [16] 朱熹云:「以,或作『已』。」文本「以」作「已」。

  [17] 「列」,祝本、文本作「烈」。「修」,魏本作「修」。

  [18] 文本无「上」字。

  [19] 「望」,文本作「惟」。

  [20] 朱熹云:「三,或作『四』。」《旧唐书?顺宗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21] 朱熹云:「或无『使』字。『可』,史作『兼』。」祝、文、魏本并无「使」字。《旧唐书?顺宗纪》「可」作「兼」。

  [22] 「辛亥」,朱熹云:「史作『辛卯』。」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辛卯」,《新唐书?顺宗纪》作「辛亥」。然二月辛丑朔,无辛卯,旧纪误。

  [23] 「侍郎」,朱熹云:「史作『郎中』。」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郎中」,《新唐书?顺宗纪》作「侍郎」。检《旧唐书?韦执谊传》及诸本《授韦执谊尚书左丞平章事制》,均作「郎中」,《实录》误。「左丞」,朱熹云:「史作『尚书右丞』。」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顺宗纪》校勘记云:「左丞,各本原作『右丞相』。据本书一三五《韦执谊传》、《新书》卷七《顺宗纪》改。」今检顺宗制文,实作「尚书左丞」,旧纪误。

  [24] 「三年」下之「不」字、「国家故事,未葬不祭」等九字,原本及诸本并脱,据《册府元龟》卷九五一补。「竢」,祝、文、魏本并作「俟」。

  [25] 「诏」,朱熹云:「此下或有『词一道』三字。」祝本作「诏词一道曰」。

  [26] 朱熹云:「『曰』下或有『京尹』二字,或作『嗣道王实』。」祝本云:「一有『京尹』二字。」魏本云:「『实』上一有『京尹』二字。」

  [27] 朱熹云:「『歉』或作『暵』。」祝本作「暵」。

  [28] 「嗟」,文本作「叹」。

  [29] 「蠹」,文本作「弊」。

  [30] 朱熹云:「『文』或作『乃』。」本文、魏本并作「乃」。

  [31] 文本无「一」字。

  [32] 朱熹云:「或无『贷』字。」祝、文、魏本并注:「一无『贷』字。」

  [33] 朱熹云:「『陵』或作『凌』。」祝本注:「一作『凌』。」文本、魏本并作「凌」。「已」,魏本并作「以」。

  [34] 「尝」,祝本作「常」。

  [35] 「壬戌」,朱熹云:「洪云:『史作壬寅,误。』」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壬寅」。然二月辛丑朔,无壬寅。

  [36] 朱熹云:「『书』或作『读』。今按:前云『上学书于王伾』,后云『以侍书得幸于上』,则此当从史作『书』为是。」祝、文、魏三本并作「侍读」。

  [37] 「依前翰林待诏」,朱熹云:「史作『充翰林学士』。」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作「充翰林学士」。《旧唐书?王伾传》作「依前翰林待诏」。

  [38] 文本「物」上多一「间」字。魏本「物」上多一「有」字。

  [39] 朱熹云:「『其』,疑当作『与』。」

  [40] 魏本无「仍」字。

  [41] 朱熹云:「『待』,或作『得』。」

  [42] 朱熹云:「『有』,或作『必』。」

  [43] 「殴」,祝本作「欧」。文本、魏本作「驱」。

  [44] 「匹」,祝本作「疋」。

  [45] 魏本无「入」字。

  [46] 「驱」,魏本作「欧」。

  [47] 「驱」,魏本作「欧」。

  [48] 「愧」,祝、文、魏本并作「媿」。

  [49] 「春」,魏本作「东」。

  [50] 文本注云:「一无『物』字。」

  [51] 魏本无「而」字。

  [52] 朱熹云:「『遂』,或作『逐』,非是。」文本、魏本「遂」作「逐」。

  [53] 文注:「一有『上』字。」

  [54] 「左」,原本及诸本均作「右」,惟文本作「左」。今按:两唐书《吐蕃传》「右」并作「左」。今检《全唐文》卷六二五,有吕温永贞元年《代孔侍郎蕃中贺顺宗登极表》一道,称「六月十六日,入蕃告哀使,左金吾将军兼御史中丞田景度至吐蕃别馆」云云。则田景度职衔,当为「左金吾将军」,文本得之。

  [55] 「刺史」,祝本作「别驾」。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四:「『刺史』二字当作『别驾』。缘上苏弁之文传写致误。」陈景云《点勘》:「按陆相贬忠州别驾,卒于贬所。未尝有刺史之授,详见《实录》第四卷。此『刺史』二字误。」

  [56] 朱熹云:「『闻』下或有『于』字。」祝、文、魏本「闻」下均有「于」字。

  [57] 朱熹云:「『赐』,或作『余』。」魏本「赐」作「余」。

  [58] 「骤」字之上,祝、文、魏本多「又惧」二字。

  [59] 朱熹云:「『藉』,或作『籍』,或无『藉』字。」祝本「藉」作「籍」。魏本注:「一无『藉』字。」

  [60] 朱熹云:「『之』,疑当作『己』。」

  [61] 「制」,朱熹云:「下或有『曰』字。」

  [62] 「巳」,魏本作「丑」。今按:永贞元年三月庚午朔,无癸丑。两唐书《顺宗纪》及《通鉴》并作「癸巳」。魏本误。

  [63] 「寮」,文本、魏本作「僚」。

  [64] 「」,祝本作「赧」。

  [65] 朱熹云:「『郢』下或有『郑』字。」魏本「高郢」下作「郑珣瑜」。

  [66] 文本无「之」字。

  [67] 朱熹云:「或无『不』字,非是。」文本无「不」字。

  [68] 「岐」,文本作「歧」。

  [69] 「礼」,文本注:「一作『书』。」

  [70] 「寅」,文本作「夤」。

  [71] 「扬」,文本作「杨」。

  [72] 「断决」,文本作「决断」。

  [73] 「迨」,祝本、魏本作「逮」。

  [74] 「减」,魏本作「降」。

  [75] 「质」,祝本作「贽」,误。

  [76] 「恤」,文本作「恤」。

  [77] 「癸丑」,原本及诸本并作「癸酉」。魏本、廖本注曰:「当作『丑』。」今按:《旧唐书?顺宗纪》四月癸丑:「赠入吐蕃使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张荐礼部尚书。」据改。

  [78] 「词」,文本作「辞」。

  [79]「浙西」,原本及诸本并作「江东」。朱熹云:「『江』,或作『浙』。」文本、魏本「江」并作「浙」。今按:两唐书《张荐传》载表荐张荐者,并作「浙西观察使李涵」。则此处「江东」,当作「浙西」。

  [80] 魏本无「兼」字。

  [81] 「回纥可汗」,原本及诸本并作「回纥子」。《新唐书?回鹘传》:「(永贞)十一年,可汗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以使者来。诏秘书监张荐持节爱滕里逻羽录没蜜施合胡禄毗伽怀信可汗。」今按:怀信可汗乃奉诚可汗相,而非其子。此处作「册回纥子」,疑误。查《册府元龟》卷六六二「奉使部」载张荐三使异国事。自贞元「四年」至「吐蕃传归其柩」止,文字并同于《实录》,当出自《实录》者。而其中「回纥子」作「回纥可汗」。则知《实录》原文当作「回纥可汗」,宋初馆阁所藏原本尚不误。

  [82] 「纥辟驿」,原本及诸本并作「回纥辟」。朱熹云:「『辟』字恐误。」魏本注:「孙曰:荐涉蕃界二十余里,至赤岭东被病,返于回纥壁驿,年六十一。」陈景云《点勘》:「按旧史,张荐使吐蕃,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此回纥辟乃传写之误。」今按:孙注、《点勘》,均引《旧唐书?张荐传》。「二十」今本旧传作「二千」。回纥辟:旧传作「纥壁驿」。《册府元龟》卷六六三记张荐使吐蕃事,作「纥辟驿」。是「回纥辟」当为「纥辟驿」之误。

  [83] 「辅」,文本作「相」。「居」,文本作「言」。

  [84] 文本「观察」下多一「使」字。

  [85] 朱熹云:「『立』,或作『以』。」

  [86] 朱熹云:「『收』,或作『牧』。」文本「收」作「牧」。祝本、魏本注曰:「洪曰:『收』字,今本误作『牧』。」

  [87] 「估」,原本作「佑」。祝、文、魏本并作「估」,是。据改。估:直也。

  [88] 朱熹云:「『可』,或作『所』。」文本「可」作「所」。

  [89] 「右」原本及诸本并作「左」。朱熹云:「『左』,或作『右』。」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两唐书本传、《册府元龟》卷七七七均作「右丞」。观下文郑余庆授左丞,则皐当为右丞。据改。下文同。

  [90] 朱熹云:「『主』,或作『在』。」

  [91] 朱熹云:「或无『因』字。」祝、文、魏本并无「因」字。

  [92] 「至」,文本作「之」。今按:此句文义不明。《新唐书》本传:「阴许以荆南帅节。」是后文有房启迟留荆南之事。

  [93] 「使」上,原本及诸本并有「武昌军节使」五字。今按:《新唐书?方镇表》元和元年:「罢奉义军节度使,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增领安黄二州。」是「武昌军节度使」之名,始得于元和元年。方顺宗时,尚无其名,《实录》误。据《旧唐书?顺宗纪》,韩皐外放之职衔,为「鄂岳沔蔪都团练观察使」。《旧唐书》本传作「鄂州刺史,岳鄂蔪沔等州观察使」。《册府元龟》卷九四三同。且「节度使」一名,已囊括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职衔在内。如《实录》原文作「武昌军节度使」,则其上不应有「鄂岳观察」字样。是此处「武昌军节使」五字当为衍文。今删。

  [94] 「商」,文本作「啇」。

  [95] 「乃」,文本注云:「一作『仍』。」「一入」,文本作「至」。

  [96] 「为」字,原本及诸本均作「不沾」。朱熹云:「今按,此数句重复不可读。疑因后来修改,已增新字,而不去旧文。」今按:《册府元龟》卷四八○载王叔文事,其文字与《实录》略同:「初,叔文欲依前带翰林学士,内官俱文珍等恶其专擅,削去翰林之职。叔文见制书,大惊,谓人曰:『叔文须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带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其党散骑常侍王伾即疏请,不从,再疏,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去学士之名。与归登同日赐紫,内出象笏赐登,而叔文为文珍等所恶,独不得赐,繇此始惧。」持此与《实录》对勘,「不沾」二字作「为」,即语意通畅,此当为韩氏原文。

  [97] 「此」,文本作「是」。

  [98] 「得」,魏本作「德」。今按:《旧传》作「峘荷晏之举。」《新传》作「峘内德举」。方成珪《笺正》:「王惺斋云:『得』当作『德』,诸本并误。」

  [99] 文本无「已」字。

  [100] 「杜」,文本讹作「仕」。

  [101] 朱熹云:「『即』,或作『则』。」文本「即」作「则」。

  [102] 「杖」,文本讹作「杜」。

  [103] 文本无「述睿」二字。注云:「一本不重述睿字。」长告,朱熹云:「『告』,或作『者』。长告,谓长假也。」

  [104] 「参」,祝、文、魏本并作「叅」。

  [105] 怏怏:祝本讹作「映怏」。

  [106] 「袜」,朱熹云:「或无『袜』字,又或作『秣』,非是。」祝、文、魏本并无「袜」字。今按:「袜首」,即「抹头」,亦作「抹额」。「袜」、「抹」字通。

  [107] 「鞫」,魏本作「鞠」。

  [108] 「修」,文本作「修」。

  [109] 「答」,祝、文、魏本并作「荅」。

  [110] 「己亥」,诸本并作「乙亥」。朱熹云:「『乙』,或作『己』。」今按:贞元二十一年六月戊戍朔,无乙亥,《实录》误。

  [111] 文本「不」上多一「云」字。

  [112] 「支」,原本及诸本并作「节」。「节度副使」,两唐书本传及《通鉴》卷二三六作「支度副使」。今按《旧唐书?宪宗纪》:永贞元年十月「戊戍,以宰臣剑南安抚使袁滋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以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给事中。」十二月「己酉,以新除给事中、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据此,知刘辟为节度副使,在永贞元年十二月。方六月时,辟仍为剑南支度副使。则此处「节」字,当为「支」字之讹。据改。

  [113] 「于」文本作「干」。

  [114] 「某」,朱熹云:「『某』,或作『辟』。」

  [115] 「其」,朱熹云:「『其』,疑当作『某』。」魏本作「某」。

  [116] 朱熹云:「『尚』下或有『以』字。」祝、文、魏本均有「以」字。

  [117] 朱熹云:「『士』,或作『贬』。今按:『士』上当别有『贬』字。」

  [118] 文本无「书」字。「骑」上多一「善」字。

  [119] 「颖」,祝、文、魏本作「颖」。「川」,文本作「州」。

  [120] 「颖」,祝、文、魏本作「颖」。「川」,祝本、魏本作「州」。

  [121] 「杲」,魏本作「东」。今按:许杲,许敬宗子。见《元和姓纂》卷六。

  [122] 「劝」,原本作「勤」。朱熹云:「『勤』,或作『劝』。下同」祝、文、魏本及《册府元龟》卷六九四均作「劝」。两唐书《张万福传》及《通鉴》卷二二四亦作「劝」,据改。下同。

  [123] 朱熹云:「『拥』,或作『权』。」文本作「权」。

  [124] 朱熹云:「『女』,或作『人』。」

  [125] 「护」,原本及诸本均作「获」。方成珪《笺正》:「『获』当作『护』,笔误矣。」今按:《册府元龟》卷六九四正作「护」。据改。

  [126] 「固」,祝、文、魏本并作「因」。

  [127] 「船」,文本作「舡」,下同。

  [128] 「勑」,魏本作「敕」。

  [129]「卒」字上原有「元和元年」四字。诸本并同。魏注:「孙曰:『元和元年』字误。盖贞元二十一年五月卒。」今按:《旧唐书》本传:「贞元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其年五月卒,年九十。」今删。

  [130]「均」,原本及诸本并作「垍」。《通鉴》卷二三六、《册府元龟》卷二五九并作「均」,据改。

  [131] 朱熹云:「『一日』,或作『日百』。非是。」文本「书诏」作「诏书」。魏本「一日」作「日百」。

  [132] 「己」,诸本作「巳」,惟祝本作「己」。今按:此处两「巳」字,皆当作「己」。「巳」,当为形近致讹。

  [133] 「词」,文本作「辞」。

  [134] 「回」,文本作「回」。

  [135] 「人」,文本作「夫」。

  [136] 文本无「议者咸以为德宗」七字。

  [137] 「惟」,祝本、魏本作「唯」。

  [138] 「竢」,祝、文、魏本并作「俟」。

  [139] 「参」,祝本、文本作「叅」。下同。

  [140] 文本无「置」字。

  [141] 「岁」字,原本及诸本并无。今按:「以」字上,《唐会要》多一「岁」字,《册府元龟》多一「年」字。《新志》语同《唐会要》,两传作「每年置选」,是。此据《唐会要》、《册府元龟》增入。

  [142] 文本无「常」字。

  [143] 文本无「所」字。

  [144]「与」字,原作「以」。朱熹云:「『以』当作『与』。」魏注:「『以』,一作『与』。」据改。

  [145] 朱熹云:「『皆』,或作『多』。」文注:「一无『者』字。」

  [146] 「亢」,祝本、魏本作「元」。今按:两唐书本传均作「亢」。

  [147] 「陕」,原本及诸本并作「沧」。朱熹云:「『州』,或作『洲』。非是。」沉钦韩《补注》:「《寰宇记》:中条山在陕中夏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国史补》云:阳城居夏县。旧作沧州,误。」方成珪《笺正》:「按《元和志》:中条山在河内道安邑县南二十里。沧州或系陕州之讹讹。」今按:阳城居夏县,《旧传》有明载。《新传》谓其隐中条山,其地亦在陕州。又《国史补》称「阳城居夏县。」(《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干子》称「阳城贞元中与三弟隐居陕州夏阳山中。」(《太平广记》卷一六七)则阳城居陕州夏县中条山,班班可考。知「沧」当为「陕」之讹。据改。

  [148] 朱熹云:「『想』,或作『相』,非是。」祝本「想」作「相」。

  [149] 朱熹云:「『子』或作『下』,非是。」文本、魏本「子」作「下」。「厌」,文本作「猒」。

  [150] 「及客」二字,原本及诸本均作「牟容」。今按:《旧唐书》本传纪其事:「城方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新唐书》本传纪其事:「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是所谓「及客」者,谓阳氏兄弟与客人共饮。《实录》传本误「及客」为「牟容」,当以形近致误。今据旧传校改。

  [151] 朱熹云:「句上或有『强与坐』字。」祝、文、魏本均有「强与坐」。

  [152] 祝本无「毁」字。

  [153] 「趋」,魏本作「趍」。

  [154] 朱熹云:「『臣』或作『言』。」

  [155] 祝、文、魏本并无「也」字。

  [156] 文本无后四字。

  [157] 文本「亲」下多一「者」字。

  [158] 「徙」,祝本作「徒」,误。

  [159] 「生鲁郡」三字,原本及诸本并作「王鲁卿」。魏本注:「一本『王』作『生』,『卿』作『郡』,『傥』作『偿』。」今按:柳宗元《遗爱碣》:「太学子鲁郡季傥、庐江何蕃等百六十人,投业奔走,稽道阙下,叫阍吁天,愿乞复旧。」据此,今本《实录》「太学王鲁卿、李傥」当为「太学生鲁郡李傥」之讹。魏本所录别本尚未致误。据改。

  [160] 「赋税」,朱熹云:「或作『税赋』。」文本作「税赋」。

  [161] 「怪」,祝本、魏本作「?」。

  [162] 朱熹云:「『按』,或作『安』,非是。」文本作「桉」。

  [163] 「侍」,文本作「待」。

  [164] 朱熹云:「『生』,或作『甥』,或作『男』。」

  [165] 「寅」,原本及诸本并作「午」。今按《旧唐书?顺宗纪》:永贞元年七月戊寅「以户部侍郎潘孟阳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副。」据下文,王伾称疾去职亦在此日。叔文自六月二十日丁忧,此后王伾请起复叔文为相并摠北军不得,又请为威远军使平章事不得,且疏三上不报,以上诸事,非一日可办。则王伾去职,决非叔文丁忧之日,孟阳副盐铁,当依旧纪作「戊寅」。据改。

  [166] 「第」,祝本作「弟」。

  [167] 「勾」,文本作「句」。

  [168] 「拘」,文本作「抅」。

  [169] 「均」,原作「洎」。见前注 [130]。

  [170] 「演」字,原本及诸本均脱。两唐书《刘贞亮传》载其事,有「尚衍、解玉」二人。则《实录》「尚」下当脱去「衍」字。《册府元龟》卷二九五、卷六六八载其事,文字并同《实录》,当出自《实录》者,而作「尚演、解玉」。则知宋初《实录》本不误。后世传本误脱一字。据补。

  [171] 「金銮」,原本及诸本并作「德」。今按:两唐书《俱文珍传》均作「金銮殿」。《册府元龟》卷二五九、卷六六八载此事,文字与《实录》同,当出自《实录》者,亦作「金銮殿」,据改。

  [172] 朱熹云:「『诏』或作『诰』。」魏本「诏」作「诰」。

  [173] 「太」,文本作「大」。

  [174] 「太」,魏本作「大」。

  [175] 朱熹云:「『逸』,或作『给』。今从《史》。」祝、文、魏本并作「给」。

  [176] 朱熹云:「『无』,或作『弗』。今从《史》。」祝、文、魏本「无」并作「弗」。

  [177] 「睿」,祝本作「浚」。

  [178] 「爱敬」,朱熹云:「或作『仁爱』,今从《史》。」祝、文、魏本及《大诏令集》「爱敬」并作「仁爱」。

  [179] 「勑」,魏本及《大诏令集》作「敕」。

  [180] 文本无「勤」字。

  [181] 「号位」,朱熹云:「或作『位号』。」

  [182] 「知闻」,文本作「闻知」。

  [183] 「闲」,祝、文、魏本并作「间」。

  [184] 朱熹云:「『常』,或作『尝』。」祝本、魏本「常」作「尝」。

  [185] 朱熹云:「或无『至』字。」文本无「至」字。

  [186] 朱熹云:「按杜诗,『用』作『捷』。」文本「用」作「捷」。

  [187] 「窃」,文本作「切」。

  [188] 「驰归」、「之」三字,原本及诸本并无。《册府元龟》卷四八○记其事,作「韩泰驰归白之」,语较通畅,今本《实录》当有脱漏。据补。

  [189] 朱熹云:「『已』,或作『以』。」文本「已」作「以」。

  [190] 朱熹云:「『弟』疑当作『事』。」

  [191] 「寅」,原本及诸本并作「戍」。朱熹云:「『戍』,史作『寅』,下同。」祝本、魏本并注:「洪曰:『戍』当作『寅』,下同。」陈景云《点勘》:「按顺宗之崩在正月甲申,则此月之朔非景戍也,『戍』作『寅』为是。」今按:据两纪、《通鉴》均作「寅」。《册府元龟》卷一六记其事,亦作「正月丙寅朔」。此当因其年为丙戍,相涉而至误。据改。

  [192] 「寅」原本及诸本并作「戍」。祝本、魏本注:「一作『寅』。」今按:《大诏令集》、《全唐文》卷六三均作「景寅」。据改。

  [193] 朱熹云:「『强』,或作『疆』,非是。」魏本、《大诏令集》、《全唐文》「强」并作「强」。

  [194] 「诰」,魏本作「诏」。方成珪《笺正》:「『诰』,王本作『诏』,非是。」今按:此诰见录于《唐大诏令集》卷十二,题作《顺宗遗诰》。又见《全唐文》卷五五,题作《遗诰》。

  [195] 朱熹云:「『闻』或作『观』。」祝本「闻」作「观」。

  [196] 「殷」,祝本作「政」。

  [197] 「十五」,魏本作「五十」。

  [198] 朱熹云:「『居』或作『君』,非是。」祝、文、魏本「居」并作「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 袁淑·沈约
  本纪第六 明帝·萧子显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八十五·赵尔巽
  卷六·谷应泰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三·王祎
  卷六史二·何良俊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八·佚名
  ●九、生活一斑·秦翰才
  一百六十四 内务府奏请补放连生为主事掌织造关防摺·佚名
  续后汉书音义卷三·萧常
  九一 赤羽桥边·周作人
  孝文本纪第十·司马迁
  汉制攷卷四·王应麟
  卷八十七之卷九十八并阙文·宋敏求
  食货一四·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四·彭定求

        卷104_1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馀字】萧至忠   望幸三秋暮,登高九日初。朱旗巡汉苑,翠帟俯秦墟。   宠极萸房遍,恩深菊酎馀。承欢何以答,万亿奉宸居。   卷104_2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四·谢章铤

    秋风乍起,忽染沉疴,病间则冬已深矣。续纂词话,辍业者累月。丛残满案,零落殊可惜。红日上窗,寸心渐暖,乃于严寒瑟缩之中,负暄而重录之。其词名素著及位高望重者,有所见则论及,否则本集在,不赘也。孙锡雪帷韵竹词 雪帷韵竹

  • 第四出·徐渭

    【传言玉女】〔外扮周丞相上〕要选乘龙,虎榜偶然得宋。若待襄王,定赛赋高唐梦。秦楼弄玉,谁好伴他骑凤?端详,惟有这个门生共。(老夫失偶多年,素有向平五岳之想,所以誓不再娶。止因前荆生有一男,唤名凤羽,一女唤名凤雏,至今未曾婚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二·阿桂

    十一月丁丑丰升额舒常奏言【臣】等察看贼情自攻毁善坝山梁碉卡后达尔图贼众防守愈严虽此时士气奋扬然攻取日久加以贼畨増防若照旧攻击实属有名无实是以详细熟筹未肯轻举兹奉上谕将派赴日隆之楚兵二千内再拨一千赴宜喜

  • 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宁宗即位朱熹召至阙未几予祠校书郎项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言御笔除熹宫祠不经宰执不由给舍径使快行直送熹家窃揣

  • 卷第四十·佚名

    皇女五封拜五衍福公主特改封衍福帝姬制门下。朕光膺景命。寅奉丕图。稽神考之燕谋。酌成周之盛典。眷言懿女。肇易华称。其孚号于大廷。以猷告于多士。衍福公主、分辉宝婺。毓秀璇源。迪德有常。虽未即公宫之教。率礼

  • 卷十一·黄道周

    <子部,儒家类,榕坛问业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十一明 黄道周 撰暑后借王家园与诸友晤防许汝翼适近隣舍集坐顷汝翼因问天下大患治道不效岂患圣学不明汉之地节甘露唐之贞观开元宋之景祐康定当时四夷賔服闾左蕃庶士大

  • 静女·佚名

    ——天真烂漫的幽会【原文】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④。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女美⑦。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①静:闲雅贞洁。姝(sh

  • 提要·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书仪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书仪十卷宋司马光撰考隋书经籍志谢元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有书仪二卷以至王宏王俭唐瑾皆有此着又有妇人书仪八卷僧家书仪五卷盖书

  • 修身原文·洪应明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 四事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加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不可计。一切大圣神通以达。辩才无碍慧不可量。诸根寂定见一切本。应病与药靡蒙济。为法桥梁度脱三界也。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时

  • 卷二百一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五善现,无性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无性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无性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

  • 大寶積經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無量夀如來會第五之二   復次阿難彼極樂界無諸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妙高山[一]等。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四天   王天三十三天既無諸山依何而住。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

  • 卷第二·契嵩

    传法正宗记卷第二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middot;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middot;天竺第二祖阿难尊者传&middot;天竺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middot;天竺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middot;天竺第五祖提多迦尊者传&m

  • 易学启蒙意见·韩邦奇

    明韩邦奇撰。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旨在阐明朱熹《易学启蒙》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一卷曰《本图书》,二卷曰《原卦画》,皆推衍邵氏之学,详为图解;三卷曰《明蓍策》,亦发明古法,而附论近世‘后二变不挂’之误;

  • 战斗在滹沱河上·李英儒

    当代长篇小说。李英儒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第2版时,作者写了《后记》。小说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冀中地区的“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描写滹沱河岸沿河村的抗日群众,在共产党的

  • 金陵百咏·曾极

    宋诗别集。1卷。曾极著。皆七言绝句。咏建康(江苏南京)古迹,“词旨悲壮,有磊落不羁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名为百咏,只有91首诗,恐为传抄者遗漏所致。《乐官山》诗:“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

  • 宝带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