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十

附録八

  交趾本南粤之地汉武帝平南粤分其地为儋耳朱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凡九郡置交趾刺史以领之后汉置交州晋宋齐因之又为交趾郡梁陈亦因之隋平陈废郡置州炀帝废州为郡唐改交州总管又改安南都防五代之际有曲承美者以土豪専有其地刘龚遣将伐而执之并其地后有杨延艺受刘氏爵命延艺为其牙将皎公羡所杀延艺故将吴权攻交州杀公羡遂居其地权死子昌岌立昌岌死其弟昌濬立昌濬死牙将争立境内大乱初杨延艺以牙将丁公着摄驩州刺史部领即其子也公着死部领继之部领与其子琏率兵平境内部民推以为帅号曰大胜王以其子琏为节度使凡三年琏袭父任太祖既下岭南琏遣使内附授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防开寳八年封部领为交趾郡王太平兴国初部领及琏皆死弟璿尚防大将黎完幽丁氏宗族代揔其众太宗怒以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八作使张濬左监门卫将军崔亮将兵伐之黎完为丁璿表求袭兄位不报是时王师大破交趾兵斩首万级又破其兵于白藤江口转运使侯仁寳帅前军先进为交趾所杀遂班师孙全兴亦坐诛丁璿遣使谢罪八年黎完废丁璿自称交州三使留后遣使请命太宗因而抚之喻以丁氏袭三世朕欲令璿为统帅以尔副之若璿将材无取犹有童心则宜遣其母子及亲属来归俟其入朝却授尔以节旄凡兹二途尔宜审处其一是时黎完已専据其地不听命雍熈中上表求正领节镇太宗因授以静海军节度使南安都防遣其子明提入贡景徳二年卒子龙钺立其弟龙延杀之自立于是诸子争立境内大乱羣臣多请伐之真宗曰未加吊恤而伐其丧岂王者所为命邉臣抚安之防海安抚使邵晔上邕州至交州水陆图真宗曰祖宗开疆如此其大守之而已安用劳民以贪无用之土乎若封略之内有叛者则不得不除耳未防龙延上表请命又遣其弟明昶来遂授以静海军节度使赐名至忠至忠苦虐其大校李公蕴常隂賛之故特见亲信因令冐姓黎氏大中祥符二年至忠卒弟明提明昶争立公蕴发兵皆击杀之自称留后请命于朝真宗曰初黎完劫丁璿自立公蕴亦尔然蛮夷岂足以礼义责也遂授公蕴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防封交趾郡王公蕴因捕狄獠冦如洪砦诏追所掠生口因戒饬之天禧元年封南平王天圣中令其子弟率众入冦诏发峒丁讨捕未防而卒年四十四子徳政自称留后来告哀除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防交趾郡王景祐三年冦邕州之防陵等州及诸峒略牛马焚室庐而去诏责问令捕酋领正其罪寳元元年进南平王侬智髙反率兵二万助王师平智髙诏却其兵而厚赐之乆之卒子日尊遣使来告哀即除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防交趾郡王嘉祐三年来贡异兽曰麟也枢宻使田况曰非麟也止云异兽谢答之英宗即位加同平章事神宗即位进南平王加开府仪同三司袭位十八年而卒子干徳嗣朝廷命以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防交趾郡王沈起知桂州妄意朝廷有攻取之议不能懐辑乃以溪峒防集土丁又禁交趾与州县贸易于是交趾贰遂谋入冦宁八年干徳大举兵连陷钦亷二州遂围邕州知邕州苏缄日夜劳苦士卒御敌前后射杀万五千余人城中人心益固而救不至被围四十二日而城陷缄死之三州死者无虑十余万人神宗以赵禼为招讨使緫九将军进讨既又以郭逵为宣州使而禼副之逵至长沙督诸道进兵复邕州逵遣将防永安州于是溪峒悉降逵次思明州遣燕逹讨广源州降其观察使刘纪师次富良江交趾承船迎战逵破之获贼将洪真太子贼势蹙干徳乃奉表乞降是时王安石与吴充以交趾事争上前安石以为可取充曰得之无益至是干徳归顺神宗许之哲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元祐中进南平王干徳厯哲宗徽宗两朝未尝犯顺宣和元年加守司空至靖康初干徳尚无恙后二年乃死杨换立

  臣称曰自公蕴以来中国所以懐柔者防意备至故得蛙藏井底蚁聚穴中焉然黎全劫丁璿再而遽亡公蕴簒提昶数世而未殒岂非其幸与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八·杨仲良
  第一百五十回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 急北伐缓攻陈炯明·蔡东藩
  ●卷七·赵翼
  卷之八十五·佚名
  第八回 德律风传儿女话 侵晨雪请高堂安·陈蝶仙
  卷之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孔宋财阀·恽逸群
  第十四卷 江都 甘泉 仪征·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九十八·纪昀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三·佚名
  虞庆则传·魏徵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一·雍正
  卷一百十三·宋敏求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秦湛·唐圭璋

      湛字处度,秦观子,官宣都郎。绍兴二年(1132),添差通判常州。四年(1134),致仕。   失调名   藕叶清香胜花气。   卜算子   春情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

  • 卷三十二·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一调六十一体,起一百三字至一百四字安平乐慢二体 望南云慢一体 情久长一体 西江月慢二体 杏花天慢一体 探春芳五体又名探春 眉 妩三体又名百宜娇 湘江静二体又名潇湘静

  • 第二十八章 展叟单骑·屠隆

    【女冠子】〔旦贴上旦〕归装纔解。又向天涯郞君潇洒。非关薄幸。栖心物外。兵戈连四海。还愁路阻江淮。〔贴〕萍踪何在。隔盈盈衣带。目盼断银河一派。〔旦〕步摇。相公纔到家。就往金陵访道。安禄山僭据

  • 第八折 忠梦·李玉

    【金菊对芙蓉前】[生巾服上]异愤难舒,孤忠独抱,抚膺倍觉心焦。我周顺昌杀贼心坚,锄奸念切。今日偶至逆祠,因见逆像,不觉怒气填胸,被我大骂一场。咳!我周顺昌若身在都门,定当连上几疏,劾奏逆贼,就是粉身碎骨,也说不得。必须感悟君

  • 竹坡词原序·周紫芝

    竹坡先生少慕张右史而师之稍长从李姑溪游与之上下其议论由是尽得前辈作文关纽其大者固已掀揭汉唐凌厉骚雅然名一世矣至其嬉笑之余溢为乐章则清丽宛曲当【阙】 是岂苦心刻意而为之者哉昔【阙】 先生蔡伯评近世之词

  • 第六回 方氏骂官·蒲松龄

    秀才衣巾上咳!军门把公呈审坏,又听说追究那做呈子的。有一个亲戚在刑房当差,对我说道:"今日院票来到县里了。"想是就要拿人。张鸿渐是个好人,俺悄悄的对他说着,他也好安排。不免急走则个。呀!来到庄里,天有半夜,待俺叫门。把

  • 七集 二卷·钱德苍

    金雀记乔醋(小生上)【引】承恩命,除授新任河阳令;种花满县,曷胜荣幸?赋罢气凌霄汉,文成口吐珠玑。夜扶老叟青藜,杖上红光焰起。下官自到任以来,且喜黎民从约,士子循文,坐致物阜民安,一见太平景象。又得山公近与嵇阮诸君子会集于此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正德九年五月癸亥朔太子太傅新宁伯谭佑奏鹰扬等卫所舍余王通等乞加添月粮户部覆奏通等本都御史甯杲所招募近因贼平奉例取回送团营操备与军一体食粮后以查省冗食奏定月给米六斗难再改议得旨准月给一石终其身逃亡者勿补

  • 卷之七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五卷 艺术 六·缪荃孙

    扬 州 府 汉吴 普吴普,广陵人。从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一 后妃传一·纪昀

    后妃传唐 【一】○唐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帝纪之后次以后妃传自汉迄隋宫壶之鉴备焉厥后史家著作互有异同旧唐书列武后于帝纪新书则纪传 兼收五代史立家人传后妃与宗室同科宋尊杜太后于卷首而辽金并溯先代金史又载睿宗显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三·阿桂

    上谕军机大臣曰阿尔泰自上年十二月加恩赏给散秩大臣令其在章谷専办粮务折内诸事均应早为筹画奏闻何其至今始行入告此必因福隆安阿桂均到南路向伊言及粮马台跕事事稽误始以一奏塞责着传旨申饬仍以散秩大臣留川専办南运

  • 肃宗本纪·刘昫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名亨,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名杨氏,乃元献皇后。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生。初名嗣升,两岁封为陕王,五岁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各蕃邦部落大使。皇上仁爱英俊聪颖,得之于自然;等到年长,聪明

  • 弇山堂别集卷一百·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中官考十一嘉靖六年寳抵县七里海有荒地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一顷计二百五十二里随时旱涝占者无常先是太监汪直立庄于其中相传为御用监公物而民垦其内者亦千四百六十余顷至是有水退地百余顷奸民投献内监欲夺

  •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索隐】:按:阳晋,卫地,後属齐,今赵取之。司马彪郡国志曰今卫国阳晋城是也。有本作“晋阳”,非也。晋阳在太原,虽亦赵地,非齐所取。【正义】:故城在今曹州乘氏县

  • 维摩经意大纲·太虚

    ──十五年九月在星洲讲──    一 维摩诘之故事    甲 维摩诘释名    乙 维摩诘之历史    丙 本经所演维摩诘之事实   二 示病及佛法与病之关系    甲 老病死三事之区别    乙 病

  • 第三十八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七(夜摩天之三)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作如是念。彼天大乐。胜于此间夜摩天王。如是思惟。于须臾间。心动不定。于境界乐心生爱乐。复更深着。观诸乐处。普于天众何者何者受乐之事。一切皆见。次第安详游历彼

  • 清一统志台湾府·佚名

    本书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