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六十三

列传四十六

  丁度字公雅开封祥符人也祖顗尽其家赀以置书至八千卷且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父逢吉为光禄寺丞度力学有守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除直集贤院同判太常礼院上书请博延儒臣劝讲道谊増置谏官切劘治体垦辟荒莱安集流庸以为殿最章献后善之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见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奏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又作王鳯论讽章献以检外戚歴知湖州为京西转运使太史上言永昌陵有白气当徙陵以厌之度奏陵寝大事也不可轻议乃止除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兼侍读学士初刘平石元孙战没仁宗问御边计度奏曰中国宜以智胜难以力克今当谨亭障逺斥堠控扼要害因上备边十防迁承旨时西事未宁知枢密院宋绶私忌不给假度谓大臣给假宜如故且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仁宗从之为羣牧使上言天圣中牧马至十余万其后言者以天下无事遂废八监陜西河东嵗市马二万二百尤能补京畿塞下之阙自用兵数年所市马比常嵗特三之一请下令河东京东京西淮南籍丁壮为兵处有能蓄一战马者与免二丁仍不升户等以备缓急如此则国马蕃矣久之迁端明殿学士仁宗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用才谏官孙甫论度此言是自求柄用也仁宗曰度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未尝及其私岂有是哉因除工部侍郎枢密副使明年改参知政事居顷之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懐敏枢密使夏竦于上前请使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闗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上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罢为紫宸殿学士议者以紫宸非人臣所称改观文殿学士判尚书都省积官至尚书右丞卒年六十四赠吏部尚书諡曰文简度性资纯直不事威仪左右无姬侍喜论时事在经筵仁宗呼为学士而不名尝问以蓍占应事对曰不若以古之治乱为蓍也仁宗出欹器以示之曰朕欲临天下以中正对曰臣等亦愿以中正事陛下在政府一日召诸子谓曰王旦为宰相十二年卒之日其子犹未官自今吾不复有请矣着迩英圣览十卷鉴精义十二卷庆歴兵録五卷编年緫录八卷

  吴育字春卿建州建安人也为人明敏劲果彊学博辨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知临安诸暨二县又知襄城县宗室多葬襄城以中贵人典护民患其扰育请所须皆从官给非特省费民甚便之举贤良方正防入三等有国以来制举惟育入三等前此未有也除著作郎直集贤院通判苏州加太常礼院育言礼文残缺愿诏诸儒裁定乃诏修礼书故事尚书省集议在朝则先职入省则先官官卑而职髙者常托事不至景祐中遂罢两制清望有议而不集非所谓求至当者也乃请使异席不相压则适中矣众议是之为三司判官知谏院赵元昊反慢书始闻朝廷为之忿然张士逊为相即议絶和问罪时西边弛备已久人不知兵识者以为忧元昊既称帝还所授旌节议者皆谓宜发兵逐之育独曰元昊虽名藩臣而乃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度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敢妄动然后隂勅边臣密修战备使年嵗之间战守之计立则元昊虽欲妄作不能为深害矣时方鋭意于必讨故皆以育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元昊亦归过自新仁宗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育言而虚中国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迁起居舍人为翰林学士久之知开封府庆歴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数月除参知政事章懿皇后升祔真宗庙言者请覃恩育力谏止之山东盗起仁宗遣中使察视还言盗不足虑也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甚尊爱之臣以为忧仁宗欲徙二人者育曰盗诚无足畏小人乘间以撼大臣此可虑也议遂寝育在政府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育论辨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乃复为枢密副使明年竟罢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育严保伍之法以检制盗贼拜资政殿学士徙知河南府又徙陜州永兴军以父防免服除且将召之育辤以疾遂知汝州又辤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分台旧不领民事育在西京河阳之民以张尧佐裁决稽积多诣育育判于纸尾尧佐畏恐即奉行疾少愈复知陜州加拜资政殿大学士召还判尚书都省除宣徽南院使判延州夏人既纳欵而并边种落数侵为患厐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因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则争而受患者麟府也乃移文河东又与籍书及疏于朝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以罪去以疾求解边事乃复以为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中府徙河南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諡曰正肃有集五十卷弟充

  充字冲卿举进士尝为国子监直讲兼吴王宫教授他官与宗室狎习无诲导之谊充独以严见惮为宗室六箴以献一曰视二曰聼三曰好四曰学五曰进徳六曰崇俭仁宗命分冩遍赐皇族英宗书之坐右授集贤校理权判吏部南曹欧阳脩判流内铨胡宿之子宗尧改官有言其私者乃出脩知同州充上疏言脩以忠直结陛下之知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脩复留充亦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崩大臣意欲隆其礼王洙判太常寺礼院吏以印纸行文书而僚属不知充即移开封治吏罪府不受充持之不置防温成神主祔新庙以杨察摄太尉充献官赵抃与充监礼仁宗又遣内臣临视祭事内出圭瓒以灌鬯充言于察曰礼亲享太庙则用圭瓉若有司摄事则用璋瓉今使有司祭温成庙而用圭瓉是薄于太庙而厚于姬妾也请奏易之察有难色曰日色暮矣明日行事言之何益而内臣视祭者已闻之密以闻即改用璋瓉明日御史劾开封观望不治吏罪执政疑充讽之出知髙邮军召还为开封府推官三司户部判官知陜州移京西淮南河东三路转运使召入为三司盐铁副使知制诰同知谏院熈宁初为龙图阁直学士三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木征逃窜充建议请委韶招诱木征授以官爵令自守岷洮领部族长为外臣不必留屯絶塞列置郡县屈力费财居位五年拜工部侍郎枢密使逾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性谨密在西府数言王安石政事非是充为相务以安静不遣使不滋长法令隂欲变更新法之不便者乞还司马光吕公着韩维苏颂又荐孙觉李常程颢等十数人于是王珪忌之于时知谏院蔡确以撃搏进充素恶之初相州尝勘劫盗为堂后吏所驳有陈安民者佥判相州惧得罪诣京师歴抵亲识求救诏御史台劾吏请属命确杂治确捕充亲戚官属繋考钩致充语神宗独明其无他充数为同列所危然素多病至是疾益侵慈圣崩不能入临力辞位不许明年除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西太一宫使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諡曰正宪充神采秀澈词气温厚内行修饬事兄甚谨将终戒妻子无以私事干朝廷神宗对辅臣每叹其孤立云子安诗安持安诗在元祐时为谏官起居郎安持为都水使者迁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安诗子储侔官皆至员外郎始张壊素以妖术妄説灾福见储以为福当似姚兴须赖懐素之力可以王闗中储信之大观元年因星变谋与侔起事为人所告懐素储侔并诛死

  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人也举进士为广济军判官从薛奎辟为秦州节度判官奎徙益州又辟知録事参军程琳代奎奏为佥书节度判官通判夀州奎又称镐有廊庙材遂除开封府推官权京东益州路转运使嵗歉民无积蓄盗贼闲发镐为平其物价募民为兵人赖以安坐失按察降知同州元昊防延州起为陜西转运使敌破金明砦既去议修复其城帅臣拥兵不即进而镐止领百余骑亲督将士一月而成又尝阅同州厢军得材武者三百人教以彊弩奏为清边军最骁勇其后陜西河东悉置此军迁直史馆知陜州徙江淮发运使未行擢天章阁待制河东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进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知成徳军入知开封府王则反于贝州以镐为安抚使城未下命参知政事文彦博宣抚河北以镐副之贝州平以功迁端明殿学士给事中进三司使彦博相以镐参知政事未几而卒年六十赠礼部尚书諡曰文烈镐端重寡言所至安静有体临事不茍既卒人多伤之

  髙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人也十嵗丧父寓家卫州因居焉举进士授彰徳军节度推官知咸阳金堂商河三县商河多圭田旧令或假民工种以治之若讷独弃而不耕人以为清入为监察御史里行再迁知谏院时范仲淹知开封府与宰相吕夷简争论于上前贬知饶州余靖尹洙相继被斥欧阳脩移书责若讷为谏官阿附宰相而不言若讷忿而缴奏其书且言自仲淹贬职之后臣不敢妄有营救欧阳脩移书诋臣谓仲淹平生刚正通古今朝列中无与比者责臣不能辨仲淹非辜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至谓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仍言今日天子与宰相忤意逐贤人臣谓贤人者国家所以为治也若陛下忤意逐之臣当谏诤臣愚以谓仲淹以狂言取谴岂谓之非辜恐中外闻之诚谓天子以忤意逐贤人也请令有司召脩戒谕免于惑众脩亦谪夷陵令而若讷遂为士君子所耻至谓为不肖加直史馆为侍御史知杂事若讷言古者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岂能尽万机之事宜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仁宗然之擢天章阁待制迁龙图阁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为御史中丞贾昌朝与吴育数争事明年春大旱仁宗从容问所以然者若讷引洪范故事以谓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与育皆罢而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公议非之王则反于贝州议者多欲招降独若讷言河朔重兵所聚今释不讨且启乱议乃定改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拜枢密使皇祐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丞判都省卒年五十九赠右仆射諡曰文荘若讷苦学善记于申韩管子之书尤其所好亦习毉书虽国毉无以过也然拘古方治疾多不效皇祐间累诏参定尺以制钟律论久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随书定审天下之尺十五钟上之有集二十卷

  臣称曰乌虖士之举指云为不可以不审也观若讷为人非有大过特始也不能辨仲淹之无罪而缴进脩书终也挤吴育去位而躐取政柄遂为清议所薄方仁宗之世求贤如不及若讷既有位于朝荣名厚禄何患不得而乃败名挠节以侥幸一时士而至此不足以言士矣使若讷砥砺廉隅不叛名节未必无可取云

猜你喜欢
  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土 北汉主穷蹙乞降·蔡东藩
  第三十二回 弃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宫倾心内嬖·蔡东藩
  第一百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会 争胶澳勉抗强权·蔡东藩
  卷二百二十六·杨士奇
  卷之二·佚名
  卷之九百十四·佚名
  卷之八十六·佚名
  一一五○ 谕内阁《明史纪事本末》言李自成败因不足传信着重行改正·佚名
  卷十·班固
  袁聿修传·李延寿
  卷五十五·阿桂
  卷第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六·佚名
  卷83·陈邦瞻
  卷九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朱彝尊·龙榆生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鬯,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人。明崇祯二年(一六二九)生。清康熙已未(一六七九),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寻入直南书房,出典江南省试。罢归后,殚心著述。工诗,与王士祯为南北二大宗,论者谓

  • 四集卷四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戊戌三】全韵诗【有序】四声切韵之书始自周顒成於沈约其书虽不传而拈韵者必以是为准则然韵非自二人创之击壤卿云何一非韵句乎不啻此也羲经尚书多有韵语则尤古于三

  • 卷九十三·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二十 黄淊【字文江莆由人】 送僧归北岩寺 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上智失扣关多被浮名误

  • 卷二百三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三佛类四言古念佛三昧诗       【晋】王齐之妙用在兹渉有览无神由昧彻识以照麤积微自引因功本虚冺彼三观忘此毫余其二寂漠何始理元通微融然忘适乃廓灵晖心游缅域得不

  • 列传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魏收

    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年十四,召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斑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氐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

  •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历象志上·脱脱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五十五·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五十五各省驻防将军等官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五十五各省驻防将军等官国朝官制直保定府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沧州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寳坻县防

  • 220.《窦娥冤》感天动地·林汉达

    由于元世祖采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使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处。为了满足蒙古贵族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元世祖还任用了一批管理财政的大臣,帮助他搜刮财

  • 卷一百二十八·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二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十六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月令】考异古本注建午之辰也也作者疏五月五日在井十六度【一叶右七行】宋板下

  • 卷十一·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一庄公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公羊传】其言归于酅何隠之也何隠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叔者纪季也妇人谓夫之弟曰叔】【谷梁传】国而曰归此邑也其曰归何也吾女也失国喜得其所故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四   復次善勇猛五藴不可施設有去有來有住有不住.十二處十八界等亦不可施設有   去有來有住有不住.如是藴處界等無去無來無住無不住是謂般若波羅蜜多。復次

  •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太虚

      ──十五年初夏在佛学院讲──  一 引言  二 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  三 五趣有情各类能知上所知之宇宙  四 三乘共慧上之所知蕴等  五 大乘根本智之现证真如  六 大乘后得智之唯识如幻诸

  • 卷六十三·性音

    宗鉴法林卷六十三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六世 抚州疎山匡仁禅师(洞山价嗣) 因僧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何不问疎山老汉。僧无对。 养子方知在上慈。亲言无味外人疑。欲穷沧海深深处。听取渔家傲莫迷。(投子青) 石龙生翅忽

  • 铁壁机禅师语录引·铁壁慧机

    铁壁机禅师语录引宗门语句有遮有表随表随遮随遮随表遮何以故原无言说故表何以故私通一线故表随遮何以故使人自悟故遮随表何以故发人疑情故祖庭秋晚波旬议横语录盛行未摸宗旨以为遮则呕尽心脾以为表则茫无消息一盲众盲

  • 认识与谬误·马赫

    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赫的主要著作之一,1905年在莱比锡出版。作者在书中立足于从他提出的要素论来讨论经验主义认识论问题。马赫认为,知识中不含有多余的、经验之外的存在,知识开始于感觉要素。马赫说,比如我

  • 唐愚士诗·唐之淳

    诗文集。明唐之淳(1350—1401)撰。四卷。之淳字愚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建文初拜翰林侍读,与方孝孺同领修书事,寻卒。有《萍居稿》、《文断》等。是集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约四万七千余字。正文含诗文四卷。文

  • 介庵进禅师语录·介庵悟进

    《介庵进禅师语录》,十卷,清 悟进说,真理等编,附源流颂。收上堂、示众、小参、拈古、颂古、行实、机缘、问答、垂问、佛祖赞、自赞、法语、书问、偈颂、疏引、序跋、箴铭、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