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二:袁宏传及其轶事

  (一)晋书袁宏传

  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 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 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 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 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 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 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 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 “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胡奴乃止。 

 

  后为三国名臣颂曰: 

  夫百姓不能自牧,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代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 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虽遭罹不同,迹有优劣,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 兴,五臣显而重耳霸。中古陵迟,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斯荣,御员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 乱而时不治,故蘧宁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乐毅古之流矣。夫未遇伯乐, 则千载无一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之得贤,于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 次。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难,患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 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 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而至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谭,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人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受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三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謇谔而已哉!然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沈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 

  夫诗颂之作,有自来矣。或以吟咏情性,或以纪德显功,虽大指同归,所讬或乖。若夫出处有道,名体不滞,风轨德音,为世作范,不可废也。复缀序所 怀,以为之赞曰:火德既微,运缠大过。洪飙扇海,二溟扬波。虬兽虽惊,风云未和。潜鱼择川,高鸟候柯。赫赫三雄,并回干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凤不及 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停菊。 

  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公达潜朗,思同蓍蔡。运用无方,动摄群会。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愔愔幕里,算无不经。亹亹通韵,迹不暂停。虽怀尺璧,顾哂连城。智能极物,愚足全生。 

  郎中温雅,器识纯素。贞而不谅,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轨度。志成弱冠,道数岁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虽遇履尾,神气恬然。行不修饰,名节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忠存轨迹,义形风色。思树芳兰,翦除荆棘。人恶其上,世不容哲。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震霜雪。运极道消,碎此明月。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和而不同,通而不杂。遇醉忘辞,在醒贻答。 

  长文通雅,义格终始。思戴元首,拟伊同耻。人未知德,惧若在己。嘉谋肆庭,谠言盈耳。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邈哉太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全身由直,迹洿必伪。处死匪难,理存则易。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六合徒广,容身靡寄。君亲自然,匪由名教。爱敬既同,情礼兼到。 

  烈烈王生,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灵,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氛雺!宗子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 

  士元弘长,雅性内融。崇善爱物,观始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夙夜匪懈,义在缉熙。三略既陈,霸业已基。 

  公琰殖根,不忘中正。岂曰模拟,实在雅性。亦既羁勒,负荷时命。推贤恭己,久而可敬。 

  公衡冲达,秉志渊塞。媚兹一人,临难不惑。畴昔不造,假翮邻国。进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纷纭,人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讬孤,惟贤与亲。辍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奇,乃构云台。 

  子瑜都长,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将命公庭,退忘私位。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伯言謇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亦献替。谋宁社稷,解纷挫锐。正以招疑,忠而获戾。 

  元叹邈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点。立行以恒,匡主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 

  种翔高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屡摧逆鳞,直道受黜。叹过孙阳,放同贾屈。 

  莘莘众贤,千载一遇。整辔高衢,骧首天路。仰揖玄流,俯弘时务。名节殊涂,雅致同趣。日月丽天,瞻之不坠。仁义在躬,用之不匮。尚想遐风,载揖载味。后生击节,懦夫增气。 

  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尝与王珣、伏滔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 者!疚巴父之洞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珣云:“此赋方传千载,无容率耳。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 送之致,似为未尽。”滔云:“得益写韵一句,或为小胜。 ”温曰:“卿思益之。”宏应声答曰:“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珣诵味久之,谓滔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 

  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 

  宏见汉时傅毅作显宗颂,辞甚典雅,乃作颂九章,颂简文之德,上之于孝武。 

  太元初,卒于东阳,时年四十九。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 

  三子:长超子,次成子,次明子。明子有父风,最知名,官至临贺太守。 

  (二)檀道鸾晋阳春秋

  袁宏字彦伯,陈郡人。为大司马府记室参军,稍迁至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守,卒。(载文选卷四七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李善注。按书名本当作续晋阳秋) 

  (三)世说新语

   言语篇曰:“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注曰:续晋阳秋曰:“袁宏字彦伯,陈郡人, 魏郎中令焕六世孙也。祖猷,侍中。父勖,临汝令。宏起家建威参军、安南司马记室。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 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性直亮,故位不显也。在郡卒。” 

  文 学篇曰: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 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注曰:虎,袁宏小字也。续晋阳秋曰:“虎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而贫, 以运租为业。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住听之。乃遣问讯,答曰:‘是 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胜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 

  又曰: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 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注曰:续晋阳秋曰:“宏从温征鲜卑,故作北征赋,宏文之高者。”宏集载其赋云:“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恸泣, 似实恸而非假,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感不绝于余心,□流风而独写。”晋阳秋曰:“宏尝与王珣、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 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 应声而益,王、伏称善。” 

  又曰:“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 “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箸书。注曰: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 王浚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 

  又曰: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又曰:袁宏始作东征赋,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 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注曰:续晋阳秋曰:“ 宏为大司马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时桓温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时伏滔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 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问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 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 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二说不同,故详载焉。 

  宠礼篇曰: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轻诋篇曰:“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而 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 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又曰:袁虎、伏滔同在桓公府,桓公每游宴,辄命袁伏。袁甚耻之,恒叹曰:“公之厚意,未足以荣国士,与伏滔比肩,亦何辱如之!”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五·赵尔巽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赵尔巽
  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二·赵尔巽
  卷二十三·连横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十·鄂尔泰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一·阿桂
  第九章 接受改造 八 再次参观·溥仪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司马迁
  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班固
  卷四·吴师道
  卷五 韩延徽辅政·李有棠
  柴春霖·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淑姬·唐圭璋

      永乐大典卷八百零八诗字韵引张侃拙轩初藁载吴淑姬诗,用陆龟蒙诗“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句,疑即此人。   小重山   春愁   谢了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

  • ◆江南吟士倪道原(太初集)·顾嗣立

    道原,字太初,安仁人。以明经就试,弗利于有司。工诗文,好游览山川,所至吟咏弗辍,后没于都下,朝廷贵重而葬之,题曰「江南吟士之墓」。 寄简吴宗师 奉呈虞侍讲三首 题张真人觐回行卷后 送道者归闽省亲 送人入京二首 赠人远游 题

  • 第四十一回 新夫人归宁父母·陈端生

    第十一卷第四十一回新夫人归宁父母陈寅恪评: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诗,其间结构组织,出于名家之手者,则甚精密,且有系统。然若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诗而成之巨制,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过取多数无系统或各自独立

  • 第二出 游杭·周履靖

    【破齐阵引】〔生上〕风月烟霞情致。琴书熏茗襟期。富贵云如。功名梦耳。毕竟亲同蝼蚁。拈花弄月须乘少。问水寻山莫待迟。从人笑绝痴。〔鹧鸪天〕少小摇华振雅音。淸泉白石在胸襟。马非蹀躞宁酬价。人不婵娟肯动心

  • 说鱄诸伍员吹箫·臧懋循

    说鱄诸伍员吹箫杂剧(元)李寿卿撰●说鱄诸伍员吹箫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继浣纱渔翁伏剑 正名 说鱄诸伍员吹箫第一折〔冲末扮费无忌引卒子上

  • 卷394 ·佚名

    王禹偁 投迤殿院 南面修文德,东吴纳土疆。 苍生思抚育,丹诏择循良。 乌府官新转,龙头桂旧香。 渡江骢马瘦,重地绣衣长。 纶阁材知屈,苏台俗必康。 恩流一车雨,威凛柏台霜。 休假寻山寺,行春

  • 列传第一百三十·刘昫

    ○硃克融 李载义 杨志诚 张仲武 子直方张允伸 张公素 李可举李全忠 子匡威 匡筹 硃克融,贼泚之从孙也。祖滔,父洄。克融少为幽州军校,事节度使刘总。总将归朝,虑其有变,籍军中素有异志者,荐之阙下,时克融亦在籍中。宰

  • 京口耆旧传卷三·刘宰

    吴淑【子遵路】周孚邵饰【弟餗等】诸葛赓王存顾方陈辅吴淑防有隽才为文敏速韩熈载潘佑以文章名江左一见深加器重曰吴正仪中林之兰蕙也尝问以唐太宗杜淹论乐同异淑曰志气未动则声能致和哀乐既形则乐乃思变二子叹曰足以

  • 卷四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凖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九乾隆二十三年春正月戊申申谕和硕齐唐喀禄等搜捕逸贼上谕军机大臣曰阿桂等奏称和硕齐唐喀禄遵防将哈萨克使臣送至边界即前往额尔齐斯之和尼迈拉呼布空郭勒地方堵截逋逃贼众等语

  • 赵挺之传·脱脱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考中进士前几名。熙宁年间建立学校,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哲宗即皇位,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拿着白梃冲进府衙。郡守躲避,官吏们都逃走。挺之坐在

  • 蒲宗孟传·脱脱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中进士第,调任夔州观察推官。治平年间,发生水灾地震,蒲宗孟上书,斥责大臣及宫禁、宦寺。熙宁元年(1068),改任著作佐郎。宋神宗看见他的名字,说:“是那个曾经上书谈水灾地震的人哪!”又召试学士院,用为

  • 秦纪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司马光

    秦纪三 秦二世皇帝二年(癸已,公元前208年) [1]冬,十月,泗川监平将兵围沛公于丰,沛公出与战,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1]冬季,十月,秦王朝名叫平的泗川郡监,率军将刘邦包

  • 卷五十五、平靖滇回·黄鸿寿

    文宗咸丰五年,冬十二月,云南回民杜文秀起蒙化,袭据大理府,提督褚永昌死之。先是,滇省汉民觊觎永昌回族腴田,于是句结奸胥,朦禀地方官吏,所有回民,一律驱逐徼外。回人失其故业,往往联结黔苗,沿边滋扰,以逞报复。至是,推文秀为渠帅,占

  • 卷十七·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七     宋 沈棐 撰战大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诸侯有不率者告於王王命方伯伐之锄乱去暴所向披靡故天子之师有征无战周衰征伐之命不请於上诸侯各恃兵威以相抗敌始有列国交战之事故春秋

  • 卷五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月藏分第十二忍辱品第十六之二尔时世尊告诸龙众阿修罗言:汝等莫斗应修忍辱。仁者,若能离於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处。何等为十。一者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轮王。二者毗楼博叉天王,三者毗楼勒叉天王,四者提头赖吒天王,五者毗

  • 大光明藏目录·宝昙

    卷上 七佛 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舍浮佛 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 释迦文佛 西竺二十八祖 初祖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旁出一人末田底迦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

  • 翰苑群书·洪遵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

  • 注大乘入楞伽经·佚名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