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仁宗时,有染工自南方来,以山矾叶烧灰,梁紫以为黝,献之宦者洎诸王,无不爱之,乃用为朝袍。乍见者皆骇观,士大夫虽慕之,不敢为也。而妇女有以为衫礻爰者,言者亟论之,以为奇袤之服,浸不可长。至和七年十月己丑,诏严为之禁,犯者罪之。中兴以后,驻跸南方,贵贱皆衣黝紫,反以赤紫为御爱紫,亦无敢以为衫袍者,独妇人以为衫礻爰尔。(服紫始末,已见前卷。)

    真宗时,试进士初用糊名法,以革容私之弊。张士逊以监察御史为巡铺官,因白主司有亲戚在进士,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士逊乃自言引去。真宗是之,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移试别头。别试所自此始,且以御史为巡铺,决无容私矣。易以宦官,不知始于何年也。

    唐设武举以选将帅,五代以来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天圣七年,以西边用兵,将帅乏人,复置武举。至皇元年,边事浸息,遂废此科。治平元年九月丁卯,复置,迄于今不废,淳熙甲辰,距治平百二十载矣。仲父轩山公知贡举,武举林票、陶天麟等来拜谢,仲父问之曰:朝廷设此科以择将帅,而公等不从军,何也答以不堪笞之辱。仲父因奏孝宗皇帝,乞更旧制,申饬三衙、沿江军帅待以士礼。至淳熙十四年,事始施行,进士皆愿从军。至绍熙庚戌,仲父以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唱进士第,复奏光宗皇帝,命武举进士从军,不许军帅笞辱,大罪按奏,小罪罚俸。此令一出,皆愿从军,而军中无所容之。乃自三衙立同正员之额,以至江上诸军,每举以二十四员为额,七年为任,第一名同正将,第二名、第三名同副将,第四名以下同准备将,而第二十五名以下只注巡尉。自后军帅亦仰承朝廷优恤之意,待遇之礼与统领官等,或令其兼同统领职事,遇出战多领守寨,必自愿亲行阵者,始听之。盖军史自统制以下,多是假摄,或以准备将而权统制者,每于文移、公牍、书札、榜子削其本职,为写权职为正。遇东班便自居通判之上,唯知凶暴,陵驾士大夫。一闻钲鼓之声,则惴惴战栗。士大夫信其伪衔,不复与较。故以守阙进勇副尉为统制者,往往而是,若于武举中选愿亲行阵者,使久于其任而序进之,必能趋事赴功矣。

    部吏卖阙之弊,自昔有之。皇中,赵及判流内铨,始置阙亭。凡有州郡申到阙,即时榜出,以防卖阙,立法非不善也。然部吏每遇申到,匿而不告。今州郡寄居,有丁忧事故数年不申到者,亦有申部数年,而部中不曾改正榜示者,吏人公然评价,长贰、郎官为小官时皆尝有之,亦不暇问。太宗皇帝曰:“亻幸门如鼠穴,不可塞也。”岂不信哉

    国初,宦者不过数十人,真宗时渐众,盖以遇郊恩,任子皆十数岁小儿,积累至多故也。皇五年闰七月戊辰,言者以为久弊当革,乃诏自供奉官至行门,以百八十员为额,遇阙额方许奏补。至元二年二月,又诏自供奉官至黄门,以百人为额。然流弊之久,终不能革,至宣、政间,动以千数矣。

    仁宗朝,言者以士大夫不安职守,惟务奔竞,乞申严戒励。庆历八年五月丁卯,诏中外官满二年方许差替,其三年、三十月为任者,仍旧。此诚良法也。中兴以来,职事官犹计资考,故有须次一两政者,至于三丞以上,至于郎官卿监有三四年不迁者,故人无苟且之心。近年,满年不迁则为人指目,居其位亦恐惧求去,是不谙祖宗典故尔。

    旧制,御试诗赋论,士人未免上请于殿陛之下,出题官临轩答之,往复纷纭,殊失尊严之体。景元年三月丙子,诏进士题具书史所出,御药院印给,士人不许上请。自后进士各伏其位,不敢复至殿庭。

    国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元。天圣五年,诏臣僚薨卒,当赐谥,而本家不陈乞者,令有司举行。又兄弟同在朝者,令连状封赠。此推恩泉壤,泽及幽冥也。九年十二月癸丑,诏流内铨,选人父母年八十以上,权听注近官。此教人以孝,且厚风俗也。康定元年六月壬子,诏臣僚之官罢任,所过山险去处,差军士防送,无过送迎人之半。此闵其道路羁旅,恐不得其所也。仁宗施恩于臣下者如此,可谓仁矣。先是,咸平六年,真宗诏命官迁谪岭南亡殁者,并许归葬,官给缗钱,如亲属年幼,差牙校部送至其家。盖其人虽犯罪,而其死则可闵,威以惩其罪,恩以恤其死,施于死者犹尔,况生者乎施于有罪者犹尔,况无罪者乎仁宗可谓能弘家法矣。

    宗室年五岁则官为廪给,此祖宗旧法也。皇二年,判大宗正事允让请自三岁廪给。仁宗以太过,三月甲辰,诏宗室三岁以上,官为给食。今又复以五岁为限矣。

    西京学校,旧为河南府学。景元年,诏改为西京国子监,以为优贤之所。

    商税之任,今付之初官小使臣,或流外校尉、副尉,州郡县令亦鄙贱之。曾不思客旅往来,乡民入市,动遭竭泽,又复营私,掩为己有,害民有甚焉者。真宗景德二年三月癸未,诏商税三万贯以上,选亲民官监给,通判添支。所以重讥征之寄。近时理亲民资序为监当者,未之闻也,往往以为浼己,不肯亵就矣。然朝廷以场务之寄,责之长贰、县令,知监当之难于其人也。故康定元年六月壬子,诏:“天下州县课利场务,十分亏五厘以下,知州、通判、县令罚俸一月;一分以下,两月;二分降差遣。增二分,升陟差遣。”赏罚不及于监当,有深旨矣。

    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己未,越州言会稽县民裘承询同居十九世,家无异爨,诏旌表其门闾。屈指今二百三十六年矣,其号义门如故也。余堂至其村,故听事犹在,族人虽异居,同在一村中,世推一人为长,有事取决,则坐于听事。有竹亦世相授矣,族长欲挞有罪者,则用之。岁时会拜,同族咸在,至今免役,不知十九世而下,今又有几世也。余尝思之,裘氏力农,无为士大夫者,所以能久聚而不散,苟有骤贵超显之人,则有非族长所能令者。况贵贱殊涂,炎凉异趣,父兄虽守之,子孙亦变之,义者将为不义矣。裘氏虽无显者,子孙世守其业,犹为大族,胜于乍盛乍衰者多矣。天之裘氏者,岂不甚厚乎

    国初,进士词赋押韵,不拘平仄次序。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词赋自此整齐,读之铿锵可听矣。

    司天监官自挈壶正转保章正,灵台郎直长、局丞至冬官正,仅五迁尔。旧制五年一转,或谓较之武臣洎医官则太优,欲增其等级。庆历五年六月乙卯朔,诏自保章正至五官正,十年一迁官。虽循转甚迟,然比承信郎转至武翼郎,犹为优矣。

    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尚方多不过千,少或百数。其后州郡苞苴权要,负担者络绎,又以易腐多其数,以备拣择,重为人害。天圣六年四月庚戌,诏三州不得以贡余为名饷遗近臣,犯者有罚。然终不能禁也。今惟温有岁贡岁馈,鼎、广不复有之矣。

    五季日寻干戈,其于军卒,尤先激励,凡军头非有战功,皆号伴饭指挥使。皇朝一统,边境无虞,伴饭者众,乃诏以处有罪者。凡为此职,人皆望而知其犯罪也。大中祥符二年二月,诏改军头伴饭指挥使为散指挥使。然自此人不复以为耻,而激励之权微矣。

    皇朝初下江南,置水路、陆路发运二使,运江南之粟以赡京师。其后以陆路不便,悉从水路。雍熙四年四月己亥,诏合水路、陆路发运为一路,以王继升掌之,董俨为同掌,自此迄于宣和不改。

    国初,进士期集,以甲次高下率钱刊小录、事游燕,或富而名次卑,所出无几,或贫而名次高,至于假丐,熙宁六年三月庚申,诏赐进士乃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为期集费。一时歆艳,以为盛事。次举熙宁九年三月戊寅,练亨甫奏罢期集钱,止赐钱造小录,及第五百千,诸科二百千,而游燕之费复率钱为之。至元三年三月甲戌,诏复增进士钱百万、酒五百壶为期集费。相仍至今,定为千七百缗。而局中凡所率钱,皆以小录为名,而同年得与燕集者无几。又为职事者,日叨饮食,所得小录、题名纸札装潢皆精致,不费一金。其不与职事者,出钱而所得绝不佳,不沾杯勺,无乃太不均乎

    元丰四年二月乙卯,诏东南团练诸军为十三将。盖太祖皇帝初下江南,虑人心未一,分禁旅以戍之,岁月浸久,与州郡之兵无别故也。淮东第一,淮西第二,浙西第三,浙东第四,江东第五,江西第六,湖北第七,湖南第八,全邵永第九,准备广州应援,福建第十,广东第十一,桂州(今静江府)第十二,邕州第十三。廪给特厚,与禁卫比。若江上诸军,乃诸郡兵额,因勤王入援,失其土地,故以驻札名之,其廪给与将兵不同,况州郡之兵乎。

    僧道度牒,每岁试补刊印板,用纸摹印。新法既行,献议者立价出卖,每牒一纸,为价百三十千,然犹岁立为定额,不得过数。熙宁元年七月,始出卖于民间,初岁不过三四千人,至元丰六年,限以万数。而夔州转运司增价至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建中靖国元年,增至二百二十千。大观四年,岁卖三万余纸,新旧积压,民间折价至九十千。朝廷病其滥,住卖三年,仍追在京民间者毁抹,诸路民间闻之,一时争折价急售,至二十千一纸,而富家停榻,渐增至百余贯。有司以闻,遂诏已降度牒,量增价直,别给公据,以俟书填。六年,又诏改用绫纸,依将仕郎、校尉例。宣和七年,以天下僧道逾百万数,遂诏住给五年。继更兵火,废格不行。南渡以后,再立新法,度牒自六十千增至百千。淳熙初,增至三百千,又增为五百千,又增为七百千。然朝廷谨重爱惜,不轻出卖,往往持钱入行都,多方经营而后得之。后又著为停榻之令,许客人增百千兴贩,又增作八百千。近岁给降转多,州郡至减价以求售矣。

    至和元年二月乙未,因大雨雪,诏天下长吏详酌公私房钱,与放三日,非遇大雨雪,不许蠲放,仍每岁不得过三次。是时天下承平百余年矣,仁宗皇帝凝神穆清,而念虑及于细微,真圣主也。

    国初,凡事草创,学校教养未甚加意。皇三年七月壬子,诏太学生旧制二百人,如不足止百人为限。其简如此。元丰二年十二月乙巳,神宗始命毕仲衍、蔡京、范镗、张ロ详定,于太学创八十斋,三十人为额,通计二千四百人,内上舍生百人,内舍生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崇宁元年,徽宗创立辟雍,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养于太学;外舍生三千人,教养于辟雍。废太学自讼斋,太学之不率教者,移之辟雍。以祭酒总治两学,辟雍别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录各五人,分为百斋,讲堂凡四所。其后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废之,而辟雍之士,太学无所容矣。

    自江南既平,两浙、福建纳士之后,诸州直隶京师,无复藩府。惟河北、河东、陕西以捍御西北二虏,帅臣之权特重,其他诸路,责任监司按察而已。嘉四年五月丁巳,始诏扬、庐、江宁、洪、潭、越、福七路兼本路军马钤辖,各置禁军驻泊三指挥,越、福二指挥,以威果为额,每指挥四百人,各路兵马都监二员,越、福一员。其后二广经略、京东西路安抚、江东西路安抚,皆因事令守臣兼领,而加以钤辖之名,以至两浙、四川皆以调发之故,后又改钤辖为总管,而四川至今仍旧名。开端于嘉之时,而定制于中兴之后。然帅臣大抵权轻,当缓急之时,罕能成功,承平无事,惟事教阅而已。矧自勤王诸将分为驻札,州郡之额阙不复补,名存实亡。然人存政举,苟择人而用之,仍委以久任,庶几缓急有所恃也。

    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者。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落。嘉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是一叛逆之贼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

    通判举人改官与太守同,自提举常平使者列于监司,诸路顿增员数。熙宁元年十二月,始诒通判不得举人改京官。元丰初,诏改官人五日引一甲,一甲三人,岁以百四十人为额。至元元年四月,罢诸路提举常平,再命通判岁终举改官一人,或县令一人间举。十二月,以改官员多,吏部侍郎孙觉请岁以百人为额,从之。绍圣三年,吏部乞以每甲五人,引见不拘数,则是岁有三百余员也。中兴以来,改官人数绝少,岁不过数十人,虽令选人举官,逐员放散,数亦不增。至绍熙初,号为顿增,亦公三十余员。庆元以后,岁有溢额,盖孤寒路绝,得举官五员俱足,而不得者多不破白,势使然也。

    纳粟补官,始以拯饥,后以募民实粟于边。自王安石开边,国用不足,而致粟于边颇艰,应募者寡。元二年八月,诏进纳人许其改官,历四任十考,增举主二员、职司二、常员五。自此人乐于应募。此法虽明,未闻有改秩者,或谓中兴以后,有一人官至太守,忘其姓名。

    旧制,监司、太守举京官有定数,县令初不限员数。皇二年五月庚午,京西提点刑狱张易举十六人县令,乃诏河北、陕西漕举十二员、宪六员,河东、京东西、淮南漕十员、宪五员,两浙,江东西、福建、湖南北、广东西、益、利、梓路漕、宪各四员,夔路漕四员、宪二员,六路制置发运使、副六员,开封府诸州军各一员。然立法之初,举县令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有举主二人,移注近县令,任满无赃私升幕职,再任知县,再任满引对改京官。则是受举之后,历知县两任六考改官,此天圣七年闰二月甲辰诏书也。至熙宁四年,诏再任知县、县令人,须有安抚、转运、提刑、知州、通判奏举五员,方许再任,内有职司二人者亦听。此乃就任改官也。政和间,又以州县增官员,复增举员。中兴以来,一循前例,然亦时有增损。旧制,特迁官者,其理磨勘并自受告日为始,故有垂当磨勘,忽拜特恩,前功俱废。熙宁六年八月丙申,诏文武臣僚特迁官者,不隔磨勘,施恩甚均,人蒙实惠,至今仍之。

    景三年五月,诏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盖臣子远宦,熟无坟墓宗族亲戚之念,其能专人驰书,必达官贵人而后可。此制一颁,则小官下位受赐者多。今所在士大夫私书多入递者,循旧制也。

    国朝因唐制取士,只用词赋,其解释诸经者,名曰“明经”,不得与进士齿。王安石罢去词赋,惟以经义取士。元元年十一月,立经义、词赋两科,用侍御史刘挚之言也。

    国初,致仕以旌表士大夫之恬退者,非如后世已死伪为之也。真宗时,主客郎中谢泌言:致仕官如清名为众所推,粗有劳效,方可听其纳禄。咸平五年五月丙戌,诏年七十退者,许致仕,如因疾或历任有赃犯者,不在此限。大中祥符九年正月,诏乞致仕者,审官院具历任有无赃犯检勘,吏部申上取旨。仁宗天圣四年,始诏郎中以上致仕,与一子官。明道元年二月甲子,又诏员外郎以上致仕者,录其子为秘书省校书郎,三丞以上为太庙斋郎。二年正月庚寅,又诏三丞以上致仕,无子,听官嫡孙若弟侄一人,降一等。凡此者,皆以利诱之也。景三年六月甲戌,侍御史司马池上言:“文武官年七十,令自陈致仕,依旧敕与一子官,如分司给全俸,违者御史台纠察,特令致仕,更不与子官及全俸,诏榜朝堂。”皇三年二月戊子,又诏文武官年老无子孙,奏期亲一人。至和元年十二月庚子,又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未致仕,更不考课迁官,有功于国,有惠于民,勿拘。嘉三年十二月辛未,又诏年七十,居官犯事未致仕,更不推恩子孙。凡此者,皆以法绳之也。庆历二年六月壬申朔,御史中丞贾昌朝上言,臣僚年七十筋力衰者,优与改官致仕。诏从之。此以赏劝之也。况法初行,须受命之后陈乞恩泽,病者尚不许,岂容已死伪为。其后又限以受命后身故者,方许陈乞恩泽。后又但以陈乞后身故者放行,而诈伪者公行不忌矣。今士大夫解官持服,批书丁忧月日,或与其父致仕月日自相抵牾,有司未尝诘也。至徽宗朝,始放行员外致仕恩泽。政和二年,张克公乞依武官副使非降黜中身亡者,听荫补。从之。详考前后诏令,肇端于真宗之朝,而详密于仁宗之朝,待之甚厚,防之甚严,责之甚备。然上劳圣训丁宁,至于六七而不已,亦可见风俗之日趋于薄,而士大夫能守知足之戒者鲜矣。

    真宗以朝官注拟于堂,贫者留滞逆旅,无以为资,乃置朝集院于朱雀门外。此咸平四年四月癸丑诏也。院既成,诏升朝官以上到阙,并馆于院中,官给公券,出入则乘马,开封府差兵士随直,惟可至庙堂省部铨曹官听而已,虽欲出入市廛,不可得也。故升朝官以上造朝,则先匿于亲戚故旧之家,俟所干置悉备,方敢报ト门放见。盖ト门即日关报朝集院,开封府人马即至,迎入院中,虽不可出入,而同院中士大夫日夕游,从情如兄弟,或商榷文字,或彼此询问风土,或因而结交,互相推荐,其况味与栖栖逆旅者大不侔矣。景二年十月辛亥,诏复增置,以士大夫之来者日多故也。

    国初,擢用人才不问资序,有初补京官便除知州,或差通判,既不知仕涂之艰苦,小官往往遭其慢视;又县未历民事,不谙民间疾苦。淳化四年十月庚午,苏易简上言:“初任京官未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从之。然惟施之常调尔,若人主特除,则又不在此例。吕公弼年十九,以水部员外郎即知庐州,正如易简所论,不以改制而止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徐梦莘
  第六十八回 窦桂娘密谋除逆 尚结赞狡计劫盟·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六·徐乾学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九·佚名
  今献备遗卷十三·项笃寿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四·纪昀
  卷十三·高士奇
  弁言·佚名
  卷十五上·班固
  尧君素传·李延寿
  卷八十一·佚名
  卷之九十  平夷賦(明)趙輔 撰·邓士龙
  中法天津条约·佚名
  卷二十四·赵汝愚
  卷八·王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雪愤·李渔

    〖西地锦〗(末冠带,外扮值堂吏,引众上)到日螟蝗出境,来时龟鹤同行。俸钱食罢留余剩,还愁累却清名。作赋西京旧有才,一行作吏手慵抬。苏州刺史能诗例,到任三年尚未开。下官苏州知府卜康民是也。率吏多方,爱民有术,忠能自许,清畏人

  • 卷一·丁复

    ●钦定四库全书 桧亭集卷一 (元)丁复 撰 ○古体【四言】 有鸟【前集】 有鸟有鸟鸣声嘐嘐自东有居则西于巢有翩者翼载戢载翘害往害否中心摇摇有鸟有鸟鸣声孔悲生此东隅息彼西枝有翩者翼逝将奋飞我行迟迟莫知所依惟东有

  • 卷三百八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八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待清轩遗稿潘音字声甫天台人宋季躬耕不仕筑室南洲山中诏征天下遗逸亷访使檄赞之行固辞有待清轩遗稿采芝歌【四首】晔晔紫芝在彼高冈于以采之可以充肠

  • 卷十八 后赵录八·崔鸿

    石世 石世字大业虎之幼子刘曜幼女安定公主所生也宣等被杀张豺劝立之虎死即伪位尊母刘氏为皇太后刘氏临朝称制进张豺为丞相豺辞不受请以彭城王遵义阳王鉴为左右丞相以慰其心刘氏从之豺与太尉张

  • 卷五十三·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三 【起丁巳唐昭宗乾宁四年 尽丙寅唐昭宣帝天佑三年】凡十年 【丁巳】四年春正月诏罢诸王所领兵及殿後四军 【韩建奏睦济韶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九·徐乾学

    宋纪一百九【起重光大渊献十月尽阏逢摄提格三月凡二年有六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元年冬十月乙丑诏蔡京王黼门人实有才能者公举叙擢 参知政事李回罢回不为吕颐浩所喜乞罢政遂出为江南西路

  • 卷六·班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武帝纪第六 孝武皇帝【荀悦曰讳彻之字曰通应劭曰礼諡法威强叡德曰武】景帝中子也母曰

  • ·致僚属手札·丁曰健

    卷查台属积案累累,贵处尤多。固由民情刁诈,而历任因循之咎亦不能辞。但一经催提,或旧案复起波澜,或新案愈增讦控。兹择其要者,令张县丞前往催提。该员在嘉任捕官年余,情形较熟,且逐案委人亦不胜其烦扰,是以各札

  • 李彬传·张廷玉

    李彬,字质文,凤阳人。父李信,随从太祖渡江,积功任为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承袭父职,随从颍国公傅友德出塞,斩杀和缴获很多。回来后,参与修筑各个边城。成祖起兵时,李彬归附,做前锋,转战有功,累升为右军都督佥事。永乐元年(1403)四

  • 卷第一百十七·佚名

    典礼二封禅下禁泰山樵采诏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丙申朕将陟介邱。祗答鸿贶。方遣先置。已谕至怀。而岳镇之宗。神灵攸处。尤宜安静。以表寅恭。虑草木之有伤。在斧斤之不入。庶致吉蠲之恳。式符茂育之仁。应公私不得于泰山

  • 卷二·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二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君道二上神宗要务十事    钱 顗臣每读书传见忠义之臣事圣明之君诚无所不通言无所不从臣虽至愚未尝不掩卷感激思得其位以竭臣子之节庶几有所补报也而蒙陛下不以臣

  • 卷十二·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二 吉礼十二 藉田享先农 总序 祭法曰王为羣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王社亦曰帝社郑玄谓王社在藉田之中诗载芟序云春藉田而祈社是也又周官龠章凡国祈年于田祖吹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郑氏曰

  • 十九年·佚名

    (癸亥)十九年清乾隆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辰,上具冕服,御仁政殿階上,率宗親、文武百官,陳賀于大王大妃殿。禮畢,登殿,受百官賀。前一日,掖庭署設版位當中北向,軒懸、儀仗如常儀。鼓三嚴,上就版位四拜訖,捧致詞官北向跪告曰:『國王

  • 本相猗致经正文·佚名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

  • 善现启请分第二·朱棣

      时长老须菩提。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

  •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八月初旬,陈真如、黄忏华、潘怀素、张剑峰等诸居士不约而同集缙云山。至八日、大雨滂沱,暑气顿消。太虚大师以时机难得,于此新凉之际,在大讲堂召开一佛法座谈会。出席者,前述四人及陶冶公、金觉范、龚星楼、卫立民诸居士,暨

  • 卷第四·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四波罗夷法之四(杀戒)佛住毗舍离。时毗舍离有一病比丘。婴患经久治不时差。看病比丘心生疲厌。便语病比丘言。长老我看病。久不得奉侍和上阿阇梨。亦不得受经诵经思

  • 绿光·凡尔纳

    《绿光》(Le Rayon vert)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全书共23章。小说写于1881年,传说太阳在海平面上徐徐下落时射出的最后一缕光芒是绿色的;传说看见过绿光的人便不会在情感问题上走错路;传说绿光的出现会摧毁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