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盖四海九州之广,而岁上第者仅一二十人,苟非才学超出伦辈,必自绝意于功名之涂,无复顾藉。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开宝二年三月壬寅朔,诏礼部阅贡士十五举以上曾经终场者,具名以闻。庚戍,诏曰:“贡士司马浦等一百六人,困顿风尘,潦倒场屋,学固不讲,业亦难专,非有特恩,终成遐弃,宜各赐本科出身。”此特奏所由始也。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至景德二年三月丁巳,因赐李迪等进士第,赐特奏名:五举以上本科六十四人,《三传》十八人,同学究二十二人,《三礼》四十四人,年老授将作监主簿三十一人。此特奏之名所由立也。至景元年正月癸未,诏:“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进士三经殿试、诸科五经殿试,或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虽不合格,特奏名。”此特奏名所以渐多也。至大中祥符八年二月丙子,则命进士六举、诸科九举特奏名,并赴殿试。则又以人多而裁抑之也。况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而特奏之多,自是亦如之。英雄豪杰皆汨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故乱不起于中国,而起于夷狄,岂非得御天下之要术欤苏子云:“纵百万发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艺祖皇帝深知此理者也,岂汉、唐所可仰望哉。”

    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乃诏入策进士、终场经学,并试殿庭。三月庚午,御讲武殿覆试新进士宋准以下一百二十七人。是岁礼部所放进士十一人而已,《五经》止二十二人。艺祖皇帝以初御试,特优与取放,以示异恩。而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大哉宏模,可谓知所先务矣。

    国初承五季之乱,吏铨书判拔萃科久废。建隆三年八月,因左拾遗高锡上言,请问法书十条以代试判,诏今后应求仕及选人,并试判三道,仍复书判拔萃科。先是诸道州府参选者,每年冬集于吏铨,乾德二年正月甲申,诏选人四时参选。待之者甚厚,责之者甚至,真得驭臣之柄矣。后因铨部姑应故事,不分臧否,虽文纰缪、书不成字者,亦令注官。故真宗景德元年八月,令铨司引对,赍所试书判,以备奏御。仁宗即位之初,以诸路阙官,凡守选者并与放选,以示特恩。至景元年正月,遂废书判为铨试。议者以为奏补人多令人假手,故更新制。曾不思书判犹如今之帘引,虽有假手,不可代书,若铨试之弊,则又甚矣,虽他人代书可也,省试犹可,况铨试乎承平时,假手者用薄纸书所为文,揉成团,名曰“纸球”,公然货卖,亦由朝廷施刑浸宽故也。

    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建隆三年十二月癸巳,诏:“诸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俸与主簿同。”始令初赐第人为之,从赵普之请也。

    国初,选人有服绯紫,或加阶至大夫,故人以为荣,虽老于选调不悔。乾德二年六月庚寅,中书详定陶等议: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军事判官(今从事郎),三考加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留守两府节度推官(今文林郎),三考加承奉郎,试大理评事。掌书记、防御团练判官(今儒林郎),二考加宣德郎,依前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留守两府节度观察判官(今承直郎),一考加朝散大夫,试大理司直,依前监察御史,又转而为诸府少尹,申奏加检校官或加宪衔。观察判官以上服绯,又十五年服紫,但不佩鱼,谓之“阶绯”、“阶紫”,非有劳绩而历任无过失者,并不改官,故改官之法亦优。

    旧制,借绯、借紫皆不佩鱼。王诏为刑部侍郎,上奏云:“与胥吏无别,非所以示观瞻,乞与赐服人同佩鱼。”从之。然既许其佩鱼袋,则当改其衔为借紫金鱼袋、借绯鱼袋,今尚仍旧衔,此有司失于申明也。诏,化基之孙,举元之子,终工部尚书,享年七十九。

    旧制,县尉捕盗无改官者。乾德六年三月庚寅诏:“尉逐贼被伤,全火,赐绯;三分之二者,减三选、加三阶;五分之二者,减二选、加二阶;三分之一者,减一选、加一阶。县令获全火,升朝人,改服色。余如尉赏。身死者,录用的亲子弟。”又诏:“捕寇立定日限,已罹限外之责而终能获贼者,与除其罚,不得书为劳绩。”赏罚非不重也,若遽令改官亲民则过矣。

    今之司理参军,五代之马步军都虞候判官也,以牙校为之,州镇专杀,而司狱事者轻视人命。太祖皇帝开宝六年七月壬子,诏州府并置司寇参军,以新及第《九经》、《五经》及选人资序相当者充。其后改为司理参军。

    国初,进士尚仍唐旧制,每岁多不过二三十人。太平兴国二年,太宗皇帝以郡县阙官颇多,放进士几五百人,比旧二十倍。正月己巳,宴新进士吕蒙正等于开宝寺,赐御制诗二首。

    故事,唱第之后,醵钱于曲江为闻喜之饮。近代于名园佛庙,至是官为供帐,岁以为常。先是进士参选方解褐衣绿,是岁锡宴后五日癸酒,诏赐新进士并诸科人绿袍、靴、笏。自后以唱第日赐之,惟赐袍、笏,不复赐靴。

    世传堂吏旧用士人,吕夷简改用吏人,非也。太祖皇帝以堂吏擅中书事权,多为奸赃。开宝六年四月癸巳,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簿、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令、录除升朝官,余上县。五月庚辰,以姜寅亮、任能、夏德崇、孔崇煦为之。此太祖开基立国之宏规也。不特此尔,寇准为宰相,刑部、大理寺、三司法直副法直官,旧例以令史迁补,准番用士人。景德二年三月,诏铨司选流内官一任三考无遗阙者,引对,试断案,授之。盖仰体太祖谨重堂后官之意而推广之也。然改制之初,不能一扫而清之,新旧杂用,士大夫耻与为伍。又三年,为任人无固志,旧吏长子孙为世业,一齐不胜众楚之咻,太祖皇帝美意数传之后,寂然无闻,是可恨也。

    远方寒士预乡荐,欲试礼部,假丐不可得,则宁寄举不试,良为可念。谨按开宝二年十月丁亥,诏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举人并给来往公券,令枢密院定例施行。盖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于公家,如是而挟商旅于关节,绳之以法,彼亦何辞。今不复闻举此法矣。

    前代邮置,皆役民为之,自兵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而邮亭役民如故。太祖即位之始,即革此弊,建隆二年五月,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其后特置递卒,优其廪给,遂为定制。

    五季,武夫悍卒,以军功进秩为节度使者,不可数计,而班在卿、监之下。太祖皇帝以节度使受禅,遂重其选,升其班于六曹侍郎之上,此建隆三年三月壬午诏书也。故恩数同执政官,而除拜锁院宣麻尤异焉,非宗室近属、外戚国婿年劳久次,不得为此官。此外则殿帅而已,前宰执亦时有除拜者。崇宁以来,始有滥恩,其后官者皆得为之,殊失太祖改制之本旨矣。

    前代赐时服,惟将相、翰林学士至诸军大校而止。建隆三年,太祖皇帝谓宰相曰:“时服不赐百官,甚无谓也,宜并赐之。”乃以冬十月乙酉朔,赐文武常参官时服,自后遂为定制。

    唐制,为刺史者并借绯。太平兴国二年二月戊戍,诏常参官知节镇并借紫,防御、团练、刺史州借绯,候回日依旧服色。其服绯人任诸州亦借紫,惟军垒则否。

    国初,假试官乃以恩泽补授,不理选限。太宗皇帝即位,牧、伯皆遣子弟奉方物为贺,悉以试七选,吏部南曹赴调引对,始授以官,自后假试方得齿仕版矣。

    太祖皇帝以赵普专权,欲置副贰以防察之。问陶以下承相一等有何官以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对。乾德二年四月乙丑,乃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曾不思唐朝宰相名色最多,若仆射,若内史,若纳言,若参预朝政,若同二、同三品,其为相则均也。而为同平章事,乃资历之最浅者。自天宝之乱,多以资浅者为之,而此名一定不易矣。以儒学见重于太祖,而不考前代典故如此,此官之设几于宰相之属。其后至道元年四月戊子更制,令升政事堂,知印、押班一同宰相,仍合班为一。其后为相者渐多,而参政之权渐轻,不得有所可否矣。官制未改之前,凡宰执官自为一班,独出百官之上,虽前宰相以宫师致仕者,皆不得与宰执官齿。

    乾德元年,太祖因朝会见太子师侯益等班次在下,乃以闰十二月丙子降诏:凡一品致仕曾带平章事者,朝会缀中书门下班。自后礼绝百僚矣。

    先是选人不给印纸,遇任满给公凭,到选以考功过,往往于已给之后,时有更易,不足取信。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壬申,诏曰:“今后州府录曹、县令、簿、尉,吏部南曹并给印纸、历子,外给公凭者罢之。”自此奔竞巧求者,不得以公凭营私更易改给矣。

    唐末,藩镇诸州听命帅府,如臣之事君,虽或因朝命除授,而事无巨细皆取决于帅,与朝廷几于相忘。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右拾遗李翰极言其弊,太宗皇帝始诏藩镇诸州直隶京师,长吏自得奏事。而后天下大权尽归人主,潜消藩镇跋扈之心。今长吏初除,替满奏事自此始也。

    旧制品官服绯、紫,皆以品格,故选人久次多服绯、紫,京朝迁转之速者,反多服绿。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冬至,郊祀赦文:“令常参官衣绯、绿二十年,于吏部投状,具履历以闻。”始以实历。后以应格者少,改用莅事日为始,遂为定制。

    旧制中书舍人、谏议大夫权侍郎,并服黑带、佩金鱼。霍端友为中书舍人,奏事,徽宗皇帝顾其带问云:何以无别于庶官端友奏:非金玉无用红鞋者。乃诏四品从官改服红鞋、黑犀带、佩金鱼。今武臣大使臣以上,红鞋不知何所从始也。

    国初,士庶所服革带未有定制,大抵贵者以金,贱者以银,富者尚侈,贫者尚俭。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壬寅,诏三品以上钅夸以玉,四品以金,五品、六品银钅夸金涂,七品以上并未常参官并内职武官以银。上所特赐,不拘此令。八品、九品以黑银,今世所谓药点乌银是也。流外官、工商、士人、庶人以铁、角二色。其金荔枝钅夸,非三品以上不许服,太宗特新此钅夸,其品式无传焉。其后球文笏头、御仙又出于太宗,特制以别贵贱。而荔枝反为御仙之次,虽非从官特赐,皆许服。初品京官特赐带者,即服紫矣。鞍辔之别,亦始于太宗时,太平兴国七年正月,诏常参官银装鞍、丝绦,六品以下不得闹装,不得用刺绣金皮饰鞯。未仕者乌漆素鞍。则是一命以上皆可以银装鞍也。近岁惟郡太守犹存银装、丝绦之制,此外无敢用者。若乌漆则庶人通用,而鞍皮之巧,无所不至,其用素鞍者,鲜矣。

    国初仍唐旧制,有官者服皂袍,无官者白袍,庶人布袍,而紫惟施于朝服,非朝服而用紫者,有禁。然所谓紫者,乃赤紫,今所服紫谓之黑紫,以为妖,其禁尤严。故太平兴国七年诏曰:“中外官并贡举人或于绯、绿、白袍者,私自以紫于衣服者,禁之。止许白袍或皂袍。”至端拱二年,忽诏士庶皆许服紫,所在不得禁止。而黑紫之禁,则申严于仁宗之时,今虏中之服,乃是国初申严之制,此理所不可晓也。

    太祖皇帝收藩镇之权,虽大藩府不敢臣属其下,使之拜伏于庭,而为小官者亦渐有陵慢其上之意。咸平五年五月壬戍,知开封府寇准极陈其不可,乃诏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诸曹参军、知几县见知府并庭参设拜。自后诸州选人并拜于庭,故老泉上书亦尝言之,不知此礼废于何时。

    进士旧无免解之条,咸平二年六月丙戌,诏贡举应三举人,并免取解。若三举连中则是九年,三举不连中则有二三十年者,不若限以十八年之为均平也。若四举连中则亦罕有,不为滥矣。

    国初,士大夫往往久任,亦罕送迎,小官到罢,多芒屦策杖以行,妇女乘驴已为过矣。不幸丁忧解官,多流落不能归。咸平二年三月甲戌,诏川峡、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圣主端居九重而思虑至此,则从官远方者,不至于畏惮而不敢往。祖宗仁厚之泽大抵如此。其后以川峡距京师不甚远,至景德二年三月,复听川峡官丁忧,惟长吏奏裁。

    尉职警盗,村乡争斗,惮经州县者多投尉司,尉司因此置狱,拷掠之苦,往往非法。咸平元年十月己丑,有诏申警,悉毁撤之,词诉悉归之县。盖后生初任,未历民事,轻于用刑,县令权轻不能制伏,民受其殃,此令一行,至今无敢犯者。

    铨曹吏人奸弊最甚,掌铨者虽聪明过人,皆不能出。真宗朝有以为言者。咸平三年十二月丁未,诏选判司簿尉充吏部流内铨南曹主事。所以重士大夫之选,其视待流外者,霄壤不侔矣。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食货上六等·脱脱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张廷玉
  卷八十三·毕沅
  卷二·张预
  ●卷第十三·胡三省
  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刘若愚
  ○荣禄与袁世凯四则·许指严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二十九下·郝经
  第一卷 周至明·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纪昀
  一六○ 工部尚书福隆安奏《佩文韵府》定价发行情形折·佚名
  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觅得徐干学所刻经学各书开单呈览折·佚名
  八 书房·周作人
  十国春秋目录·吴任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三十四 贝琼 杂诗 祖龙帝六合不暇谈黄虞且复求神仙入海窥方壶置酒阜乡亭超然忘故都空留赤玉舄安期今有无 又

  •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宋濂

        ◎文宗四   二年春正月己卯,御制《奎章阁记》。行枢密臣言:“十一月,仁德府权达鲁花赤曲术,纠集兵众以讨云南,首败伯忽贼兵于马龙州,以是月十一日杀伯忽弟拜延,献馘于豫王。十三日。战于马金山,获伯忽及其弟

  • 卷二百五·杨士奇

    永乐十六年冬十月丁丑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 敕平江伯陈瑄曰天气向寒漕运士卒久劳可悉遣归休俟春暖复令就役○戊寅改保安左卫为怀来卫 夜有星如鸡子大青白色有光出太微垣东行至近浊○庚辰擢进士汪胜为北京道监察御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十一·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十一月。丙午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乙亥皆如之。内记注○谕内阁、仓场、顺天府奏、请拨通州粥厂赈米一摺。通州王恕园等处设厂

  • 八○二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八○二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广西巡抚臣姚成烈跪奏,为查缴违碍书籍,恭折奏闻事。窃照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接准部咨钦奉上谕:查缴违碍书籍,着通谕各督抚以接奉此旨之日为

  • 陆子隆传·姚思廉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县人。祖父陆敞之,梁嘉兴县令。父陆悛,封氏县令。子隆少时性格豪爽,有志于功名。初官东宫直后。侯景之乱发,他在乡里聚合徒众。当时张彪为吴郡太守,荐引他为将帅。张彪移镇会稽,子隆随他而去。及至世祖讨

  • 宇文瞖传·李延寿

    宇文瞖字公辅,河南洛阳人。其祖与周朝宗室同出一支。祖父直力勤,魏时任钜鹿太守。父宇文珍,曾任周朝宕州刺史。  宇文瞖情感激昂,有非凡的节操,学问广博,多所精通。出仕周朝,曾奉命出使邓至国和黑水、龙涸等羌族部落,前后投

  • 卷第九·董仲舒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

  • 子道篇第二十九·荀况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

  • 卷四·陈士元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四明 陈士元 撰田则考邻里乡党朱子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又曰二十五家为州元按周制有乡遂二法王畿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次国二乡二遂小国一乡一遂乡以治国中遂

  • 第三章 14·辜鸿铭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辜讲孔子道:“目前周朝的文明是建立在前两个朝代文明基础之上的,所有的艺术文化那么璀璨夺目!我特别喜欢现在周朝的文化氛围。”辜解与中国华夏文明对应的西方文明是古埃及文明,与

  • 提要·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总闻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质字景文兴国人博通经史善属文绍兴三十年进士官至枢宻院编修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此书取诗三百篇毎章説其大义复有闻

  • 卷之八·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

  • 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曹源道生

    侍者 道冲 编师在云居。受请云。安乐树边藏丑拙。浮生穿凿不相干。拄杖朝来刚[跳-兆+孛]跳。无端撞破赵州关。乃提起拄杖云。看看。唤作拄杖子。天地悬隔。不唤作拄杖子。天地悬隔。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

  • 读禅阅世·苏曼殊

    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篇结集,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

  • 音论·顾炎武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

  • 四十二章经疏·宋真宗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