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汉会要卷十二

文学中

国史

永平十五年明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东平王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东平王传】

马严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严传】

明徳马皇后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曰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着也【后纪】武帝时司马迁着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班彪乃继采前史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彪卒子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作国史者有诏收固系狱固弟超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竒之召诣校书部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帝乃复令终成前书综其行事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殚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无不讽诵焉【班固传】

曹世叔妻名昭班彪女也博学髙才兄固着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后又诏马融兄续继昭成之【列女传】

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张衡参论其事防并卒而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疏请得専事东观收检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又以为王莽本传但应载簒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冝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书数上竟不听及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张衡传】

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本传】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邓太后多徳政欲令早有注记上书安帝曰皇太后正位内朝化流四海汉之旧典世有记注宜令史官着长乐宫注圣徳颂以敷宣景耀帝从之【后纪】

安帝时李尤受诏与刘珍等俱撰汉记【李尤传】

永寜元年太后又诏珍与刘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刘珍传】

应奉着汉书后序多所述载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巻名曰汉事【本传】桓帝元嘉中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纪又自采集古今删着事要曰伏侯注上自黄帝下尽汉质帝为八卷【伏湛传】

荀爽集汉成败事可鉴戒者谓之汉语【本传】

蔡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説等撰补后汉记防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着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犹前书十志也律厯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帝嘉其才宥还本郡及诛董卓司徒王允收邕付廷尉邕陈辞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防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徳复使吾党防其讪议日防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闻皆画像而颂焉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蔡邕传】

卢植蔡邕杨彪韩説等并在东观补续汉记【卢植传】献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乃令荀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本传】

景祐元年秘书丞余靖言谨按后汉明帝诏班固陈宗尹敏孟异作世祖本纪及建武时功臣列传后有刘珍李尤杂作建武以后至永初间纪传又命伏无忌黄景作诸王王子恩泽侯并单于西羌地理志又边韶崔寔朱穆曹夀作皇后外戚传百官表及顺帝功臣传成一百一十四篇号曰汉纪嘉平中马日防蔡邕杨彪卢植续为东观汉记吴武陵太守谢承作汉书一百三十卷晋散骑常侍薛莹作后汉记一百卷泰始中秘书丞司马彪始取众説首光武至孝献作续汉书又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后汉书九十七篇祠部郎谢沈作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秘书监袁山松作一百卷至宋宣城太守范益集诸家作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凡百篇十志未成范被诛至梁世有剡令刘昭者补成之唐章懐太子贤招集当时学者右庶子张太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革希学士许叔牙成一史藏诸周寳寜等同集范后汉书注仪鳯初上之诏付秘书省传之至今

图书【校雠】

东观学者称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窦章传】

藏书阁【曹大家传】 兰台【百官志兰台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

石室【李固传陛下冝开石室陈图书】秘馆【贾逵传】

秘书【儒林传序】中书【卢植传】

秘书监【桓帝置官】 东观郎【李尤传】

校书郎【马融传】 校书部【班固传】

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儒林序】

班固永平中为郎与傅毅贾逵同校秘书【本传】

贾逵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献之显宗重其书冩藏秘馆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本传】建初二年赐东平王苍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本传】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纪】

邓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太家受经书兼天文筭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雠校传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后纪】

安帝永初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与校书郎刘騊駼马融及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悮是正文字【本纪及蔡伦刘珍传】

太仆邓康荐窦章入东观为校书郎【窦章传】

顺帝永和元年诏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伏湛传】

灵帝熹平四年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以经籍去圣久逺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乃与杨赐马日防张紃韩説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学晩儒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冩者车乗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蔡邕传洛阳记曰太学讲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壊东行论语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防议郎蔡邕名】卢植上书愿得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専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裁定圣典刋正碑文歳余拜议郎与马日防蔡邕杨彪韩説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蔡邕卢植传】

吴恢欲杀青简以冩经书子祐谏乃止【吴祐传】

杜林尝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独寳爱之每遭困阨自以不能济于众也犹握抱此经独叹息曰古文之学将絶于此耶济南徐巡东海卫宏更受林以前所得一卷古文尚书林曰林危阨西州时常以为此道将絶何意二生复得之耶此道不坠于地矣【袁纪】

董卓迁都关中王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王允传】

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籍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乗道路艰逺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儒林传】

经学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専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防不逺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髙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専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説故扬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之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从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髙第终能逺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彊之臣息其闚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意者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挠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羣英乗其运世徳终其祚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歴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儒林论】光武中兴未及下车先访儒雅四方学士云防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毛礼大小戴春秋严顔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儒林传】

祭遵奏置五经大夫【本传】

章帝建初八年诏曰五经剖判去圣逾逺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羣儒选髙才生受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防学广异义焉【纪】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説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世疑而莫正郑括嚢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刋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専以郑氏家法云【郑论】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以五经久逺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上疏曰汉承乱秦经典废絶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徴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逺防防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所以示人好恶改敝就善者也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隠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輙行诤讼议论纷错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説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臣以为博士及甲乙防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髙説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防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本传】

五经诸儒

马融字季长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才髙博给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皆其徒也着三传异同説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井丹字大春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

许慎字叔重少博学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慎以五经传説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传于世

蔡字叔陵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顺帝诏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

郑字康成少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厯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后马融荅北地太守刘瓌及荅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卢植字子干少与郑同事马融能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并本传】

易家

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寛丁寛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夀别为京氏学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又沛人髙相传易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为髙氏学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髙二家未得立

施氏易 刘昆

孟氏易 袁安【子京孙彭】洼丹 任安 夏恭

梁丘易 范升 杨政 张兴

京氏易 戴凭 孙期 魏满 郎顗 樊英

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尚书家

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乗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寛寛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髙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欧阳尚书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尹敏 杨震

桓荣 丁鸿 张兴

大夏侯尚书 张紃 贾逵 牟融

小夏侯尚书 王良

古文尚书 周防 孔僖 杨伦 杜林

中兴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

诗家

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训诂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鲁诗 髙诩 包咸 魏应 陈重

齐诗 伏恭 任末 景鸾

韩诗 薛汉 召驯 杨仁 赵 李恂

毛诗 卫宏

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后马融作毛诗传郑作诗笺

礼家

前书鲁髙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徳及徳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徳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后传其书未有名家中兴已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相传不絶然未有显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习庆氏学传其子褒遂撰汉礼事在褒传

大戴礼

小戴礼 郑

庆氏礼 曹充 曹褒 董钧

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作周官注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春秋家

前书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顔安乐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春秋顔氏学又瑕丘江公传谷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贾谊为春秋左氏训诂授赵人贯公

公羊严氏春秋 丁恭 周泽 钟兴 甄宇 楼望

程曾 樊鯈 张霸 张楷

公羊顔氏春秋 张 李育 何休

谷梁春秋

左氏春秋 郑兴 郑众 陈元 贾徽 贾逵

服防 頴容 谢该 李封 吴祐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羣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复补【并儒林传】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脱脱
  卷二十二 睿宗·王夫之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十四·乾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梁序·杨捷
  殿阁词林记卷三·廖道南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纪昀
  孟怀玉传·沈约
  丁玉传·张廷玉
  卷六十一·宋敏求
  卷22·陈邦瞻
  卷七十九·佚名
  同治三年三月廿八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山先生诗集【三】真德秀夀外舅杨开国大中大夫汉千户子男一位周诸侯人生到此不易得况复寳带悬精镠虽然三者皆外物达人睨视如云浮天公最啬是眉夀七

  • 卷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二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二正始【下】沈佺期有所思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緑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帷临高台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廽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逺望河

  • 卷三百八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四张籍蓟北旅思【一作送远人】日日望乡国空謌白苎词长因【一作於】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失意还独语多愁祗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江南春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苹晴沙

  • 卷四·王铚

    钦定四库全书雪溪集卷四      宋 王銍 撰律诗寒食故国千峯外孤舟一水滨天涯未归客江上欲残春雁去销魂久花开坠泪频东风吹晩雨芳草路边人病中久知身是幻况复病相侵古寺松篁瘦山空雨雪深定知书不达岂有客相寻

  • 本纪第一 高祖·欧阳修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 ,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

  • 庄宗纪三·薛居正

    天祐十六年春正月,李存审城德胜,夹河为栅。帝还魏州,命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权知幽州军府事。三月,帝兼领幽州,遣近臣李绍宏提举府事。夏四月,梁将贺瑰围德胜南城,百道攻击,复以艨艟扼断津渡。帝驰而往,阵于北岸。南城守将氏延赏

  • 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张廷玉

        杨最 冯恩 杨爵 周怡 刘魁 沈束 沈炼 杨继盛 杨允绳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鐩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

  •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弑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蔡东藩

      却说段速骨等引着乱兵,进逼龙城。城中守兵甚少,由慕容盛募民为役,始得万人,登陴奋力拒守。速骨等人数虽多,但同谋不过百人,余皆胁从为乱,并无斗志。惟尚书顿邱王兰汗,本为慕容垂季舅,又是慕容盛妇翁,他偏起了歹心,与速骨等

  • 第四回 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蔡东藩

      却说刘铤被杀,全军丧亡,大众入枉死城中,还是莫明其妙。实则夹入的杜军,统是满洲军假冒。满洲大贝勒代善,杀尽杜军,得了盔甲旗帜,教军士改装,扮作杜军模样,从界藩城来应太祖,巧巧碰着两军恶战,他便竖起杜字旗帜,踹入刘铤军中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六 载记三·纪昀

    载记 【三】前蜀○前蜀王建衍 【附】 王宗涤王宗弼王建王衍附△王建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后为忠武军卒稍迁队将黄巢陷长安僖宗在蜀忠武军将鹿晏弘以兵八千 属杨复光讨贼巢败走复光以其兵为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二十一原庙下朝拜朝拜太祖忌辰亲祠仪礼大定五年十月宣徽宗院申已行礼数十一年同十九年奉勅防三庙行礼不同往日只奠一盏酒冷淡又奉勅防忌辰奠酒用乐不是只奠茶太子大王不须奠只依旧例其日三品以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丙子朔夜,岁星犯垒壁阵。 丁丑,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上命晋王总宋国公冯胜等所统河南、山西马步军士出塞,胜及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

  • 错币第四·桓宽

    大夫曰:“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调,民有相万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

  • 《尚書古文疏證》卷一·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一《漢書》《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

  • 公子牟子·魏牟

    公孙龙问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几太息,仰天而笑

  • 香港登九莲华山佛教公墓弁言·太虚

    十方佛土,亦复皆空,觅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何生养死葬之有!然理性常寂,而事缘恒差别无尽,现通自出神火而化,佛与阿罗诃尚矣。舍利建塔,以作人天福田,本异乎世俗之墓,隋信行禅师,高唱第三阶普法;寂后,其徒多依附师塔而葬,不期形成佛教公

  •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僧肇

    不思议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什曰。法身大士身心无倦。声闻结业之形。心虽乐法身有疲厌。故发息止之想。身子于弟子中年耆体劣。故先发念不用现其累迹。又以维摩必悬得其心。故直念而不言也。寻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