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和珅讦海兰察之短

超勇公海兰察不检细行,和珅与之龃龉,一日,于纯圣前讦其在甘肃剿贼回京,收受皮张等物。纯圣谕云:“海兰察能杀贼,皮张收以御寒,何必诘责?汝等既不能杀贼,亦岂能谢绝人情乎?”和珅语塞。

◎京师官场之称谓

前明王州《觚不觚录》云:“京师自内阁以至大少九卿,皆称老先生,门生称座主亦如之,盖称谓之最尊者也。外省则佥宪以上,悉以此称巡抚;若称按部使者,则止曰先生、大人而已。”阮亭《居易录》云:“京官沿明旧称,如内阁部堂彼此曰老先生,翰詹亦然,给事曰掌科,御史曰道长,吏部曰印君、曰长官,自国初以来皆然。余再入京师,则诸部郎官以下,无不称老先生者矣。”《柳南随笔》引此二条,而又申之曰:“阮亭所云康熙己巳年事,比州时风气已异,今则一登两榜,未有不老先生之者,盖三四十年风气又为之一变。”康祺入都,在同治初,所谓掌科、道长、长官者,绝无如此称谓,惟印君则六部掌印者皆然,不独吏部。而老先生三字,则贵贱上下,满朝无一人称者(按:词林掌故,翰林前辈称后辈曰老先生,近亦不行)。闻曩时新进士称先达曰前辈,此称甚古,而今则惟内阁、翰林院、吏部、礼部、都察院及军机章京,以此相呼;盖由赀郎日多,仕途淆杂,惟此数衙门尚须正途出身,故相沿未改也。余谓内阁衙门,今亦有以捐纳得官者(或输饷赏举人,报捐中书,或以恩贡、岁贡遵例捐纳),六部主事,每科以进士、拔贡蒙上点用者,亦不绝。凡科甲中人,正宜循前辈、后辈之称,而不必兼及哙等。功名志业,稍自矜奇,事虽细微,而所关亦巨也。

◎吴退旃尚书四反

吴退旃尚书椿,人言其生平有四反:体极羸弱,而豪饮之气,辟易万夫,一也;不喜谈文章,而屡司衡鉴,二也;家居极俭约,而推财济物,豪无所吝,三也;贰司空时,以不谙工作为歉,而督办浙江海塘,将数十年未修之工同时竣事,四也。

◎光禄卿典春官试

退旃尚书,道光己丑以光禄寺卿被命典春官试。凡礼部题请会试考官,光禄卿例不列衔,此特恩也。

◎诗人遭际以沈归愚为最隆

诗人遭际,自唐宋至本朝,以长洲沈尚书为第一,天下孤寒,几视为形求梦卜矣。当公进呈新诗时,中有“夜梦俞淑人”一首,未经删去。高宗见之,谓汝既悼亡,何不假归料理,因赐诗送行。还朝后,同内直诸臣恭和悼孝贤皇后挽章,中有儿字、亡字,难于措词,公独云:“普天俱洒泪,老耄似童儿。”又云:“海外三山杳,宫中一鉴亡。”命即写卷后,传示诸臣。又公告归,命大司马梁诗正奉御制十二本,令德潜逐日校阅,先缴进四本。上命之曰:“改几处,俱依汝。惟《大钟歌》中云‘道衍俨被荣将命’,汝改‘荣国’,因道衍封荣国公也。荣将本黄帝时铸钟人,汝偶然误会。然古书读不尽,有我知汝不知者,亦有汝知我不知者。余八本,尽心校阅,不必依违。”至于赐序私集,俯和原韵,称老名士、老诗翁、江浙大老,渥眷殊恩,几于略分,公亦何修得此乎。

◎吴中七子

归愚尚书主吴下坛坫时,门下士王光禄鸣盛、钱詹事大昕、王少寇昶、曹侍讲仁虎、赵少卿文哲、吴舍人泰来、黄明府文莲,汇刻吴中七子诗,以文章气节重天下,谈宗派者,至今称颂。康祺以为就今日论之,师徒著述,强半流传,二王、钱、曹诸公,其才学实出归愚上,而在当时,则陶成奖借,尚书未必无功。世之身负达尊,有气力足以庇士者,其亦留心雅道,收桃李门墙之效哉(成就人才,挽回世运,是当今第一事业。一命已上,均有此责。但为史书附传、学案渊源起见,犹浅论也)。

◎阎百诗题柱语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陶宏景语也。“遭人而问,少有宁日”,皇甫谧语也。百诗先生集以题柱,用自策勉,宜其邃学通经,积成儒硕与。

◎惠天牧幼慧

惠天牧先生初生时,父梦东里杨文贞公来谒,遂名士奇。年十二,善为诗,有“柳未成阴夕照多”之句,为名流激赏。弱冠补诸生,人戏谓之:卿熟《史记》、《汉书》,试为我诵封禅文。即应声朗唱,终篇略无讹脱。康祺昔作《幼慧论》有云:韩昌黎送张童子序,称其生九年,自州县至礼部试,一举而进,又二年,复通二经,有司复上其事,由是拜卫兵曹之命。唐四百年科第之蚤,当无其偶,而新、旧《唐书》曾未一见姓名。宋时以神童解者,岁至数百人,而成大名者不多得。盖极言天质之不可恃,观于先生,虽生有宿根,恐亦赖濡染家学,潜心稽古之效也。不然,吴中惠氏三世经师,岂元龙、定宇两先生,皆为名臣转世?

◎余仲林古经解钩沉

定宇先生之弟子最知名者,为江声叔坛、余萧客仲林。仲林撰《古经解钩沉》三十卷,书将成,适婴疾,无暇校正,遂有疵阙,然不能不谓之精博也。病愈,损其目,生徒求教,但以口授,时人称为盲先生。

◎江叔不书俗字

叔征士爱古成癖,平生不肯为俗字,尺牍书疏,皆依《说文》。其写《尚书》,水,依《淮南》作廛;汝乃是不[b194],依《尔雅》义作孟,人颇怪之,遂不改也。内行甚修,对家属如宾客,交友不妄取。孙渊如以一缣赠,累书千言,却而后受。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不仕,卒于家。征君常欲举经子古书,绳以《说文》,去其俗字,命曰“经史子字准绳”,此书若成,真不朽之业也。

◎乾隆朝举经学

乾隆朝举经学,顾、陈、吴、梁四君,同授司业。顾、陈以老辞;吴迁讲学,降侍讲;梁擢至少詹事。然顾先生虽未一日立朝,而眷遇之隆,在三君上。先生尝成进士,与陈司业同;其补中书、举鸿博,则陈所未有,此犹浮荣也。当先生诣阙祝皇太后万寿时,数被引对,曲加恩礼。既辞去,将发,制七言诗二章美之。高宗幸江南,又赐御书,加二秩为祭酒。三十年,谕曰:“儒林亦史传所必及,果经明学粹,不论韦布,岂以品位拘,如近日顾栋高辈,终使淹没无闻邪?”嗣是史馆始立儒林传,先生之所曹,殆视包咸、桓荣,有过之已。

◎顾栋高笃好左氏

无锡顾祭酒少治《春秋》,笃好左氏学,昼夜研诵,辄未暂辍。偶怀忿忄,家人以《左传》一卷置其几上,怡然诵之,不问他事。自壮至老,勤勤订述,常若不及。夏月闭户不见一客,卸衣解袜,据案玩索,膝摇动不止。每仰视屋梁而笑,人知其一通毕矣。

◎进呈著述

介休梁詹事著有《易经揆一》,始被荐,即录上之,高宗嘉焉,敕将梁锡屿所著经学,翰林、中书,各誊写一部,纸札给于官。金匮吴侍讲鼎所著《易例举要》、《东学案》,亦奉谕著录四库。我圣朝尊经重道,疏逖不遗,宜乾、嘉后朴学蔚兴,继四先生而起者,家许、马而人郑、孔也。

◎书院院长

四先生中,荐而未出者,仅常熟陈先生一人。先生自雍正元年礼部中式,不与殿试,拂袖南归,僦廛华汇之上,执冲慕道,清静自养,求执业者裹粮相从,不肯出门候人。惟长洲沈德潜、宜兴储大文,尝一诣之,褰裳苇间,率尔休畅。尝谓人曰:“吾老是乡矣。”会诏天下遍设书院,大吏聘为苏州紫阳院长,移徐州之云龙,又换安庆之敬敷,扬州之安定,皆强而后可,不久辞去。人问其故,愀然曰:“士习未醇,师道不立,惧负朝廷、招物议也。又此席似宋时祠禄,仕而不遂,可以处焉。吾不求仕而久据之,人纵不言,吾自汗无厝矣。”乾隆十五年,公卿交荐经学,终不肯起,天子重之,即家拜为司业。观先生行事,觉东西京处士风流,去今未远。

◎召对赐坐

凡王公大臣召对赐坐,故事:蒙谕宣赐,叩头即坐。自嘉庆初年,成哲亲王秉性谦温,谢而不坐,遂以为例。道光初,诸臣面奉谕旨,仍复旧制。

◎春官六座六师生

嘉庆十八年,铁冶亭尚书保、王文僖公懿修为大宗伯,秀楚翘、胡西庚长龄、英相国和、汪文端公廷珍为少宗伯。铁出王门,胡、汪、英、秀前后均出铁门,时有“春官六座六师生”之语。

◎仁宗留心词赋

嘉庆二十三年大考之次日,仁宗召英相国谕曰:“汝子奎照、奎耀试作,耀当在二等,照次之,今日阅卷,未尝宣露一字,俟拆封后看若何?”既而耀居二等,照列三等,仍为满洲第二名。越日,圣驾诣东岳庙,小黄门传谕云:“文章自有定评,日昨所断,竟不爽。”仁宗几暇留心词赋,当时操玉尺者,洵未易也。

◎年终赐福

列圣每于年终御书福字,赐中外大臣及翰林之值两书房者,其兼赐福、寿字为异数,其召入亲瞻御书,即时受赏者,尤为异数。至于嘉平朔日,圣驾在重华宫,以康熙年间赐福苍生,笔书福字斗方十幅,则用以张贴宫庭,从不颁赐臣下。道光三年,宣宗御此笔,于十幅外别书福字一幅,交总管太监梁宝,传旨赏协办大学士英和,实出非常恩遇,前后俱未有云。

◎成均十器

国学礼器,多贻自前朝。乾隆三十年,上复于大内尊彝中亲选十器,颁予成均,凡牺尊一、雷文壶一、子爵一、内言卣一、康侯鼎一、明簋一、雷纹觚一、召仲一、素洗一、牺首一,皆周以前法物,陈设于大成殿廷。同治壬申仲秋,康祺尝偕友盥祓瞻仰,典重扁,莫名其宝。归后拟分赋十器,辄以才薄呼奈何也(按:乾隆四年送阙里孔庙陈设祭器:爵一、十六、一、簋一、笾四、豆四,乃新制者)。

◎讲官设坐

顺治乙未冬,召日讲官五人进讲。王文靖公熙讲《尚书·尧典》称旨,奉谕:嗣后讲官不必立讲,遂侍坐。讲官之设坐自文靖始。

◎典簿博雅

康熙中修《四书讲义》,至《乡党》“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字为圣祖讳,叶文敏公方蔼商之同僚,均未有以对。翰林典簿穆维乾曰:“大字当仍原字以尊经,小字改元字以避讳。”文敏问何所本?对曰:“《中庸》慎独乃原字,小注改慎为谨。”文敏从之,大加敬礼。或曰:康熙年间,翰林遴选博雅,何至令典簿有言?康祺以为文敏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圣祖念林师

康熙甲戌,特旨令礼部取霸州廪生林佳荫充内官学汉教习,谕廷臣曰:“是朕教书林师之孙,其家甚贫也。”时上御极已三十余年,佳荫方为诸生,林师何人,而圣祖乃尔,录此以谂熟于国故者(此事《文献征存录》、《海岛录》均纪之,均未详其出处)。

◎老胡笳歌

回部噶尔丹叛,扰我喀尔喀各盟部,圣祖亲征凯旋,驻跸归化城,大飨军士。俘囚有老胡者,善吹笳,口辩,通汉语。上赐之潼酒,使歌之,曰:“雪花如血洒战袍,夺取黄河当马槽,灭吾名王兮虏我使歌,我欲走兮无骆驼。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乃伏地谢,众大笑。老胡一歌,传之后世,盖亦天山敕勒之嗣音也。

◎圣祖悯三等人

圣祖尝谕阁臣曰:“天下黎元,皆朕赤子,朕最悯念者有三等人:一读书寒士,一饥寒穷民,一无知犯法之人。”昔成汤之立贤无方,文王之哀无告,夏禹之泣罪人,我仁皇帝殆兼之矣。

◎史文靖为年羹尧所荐

溧阳史文靖公贻直,与年羹尧为齐年,年败后,世宗问文靖曰:“汝亦年羹尧所荐乎?”公免冠对曰:“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也。”世宗意解。

◎革职知县即升知府

漳浦蓝氏代产名将,独鹿洲太守鼎元博览前籍,有志经世,以循吏称。尝参从兄南澳总兵廷珍军事,经略台湾,多所筹画,闽中大吏如张清恪辈,咸倚信之。令广东普宁、潮阳,决狱平恕,治盗及讼师独严,民心大洽。忤惠潮道楼俨,诬以赃私。俨迁臬司,益周内成狱,总督鄂弥达知其冤,留之幕府,并具疏白受诬状。征诣阙廷,擢知广州府,赐赉褒异。初起废籍,即躐升阶,在圣朝自不屈一士。惜到官一月即卒,未及报世宗特达之知(按:鼎元以革职带罪知县,骤升知府,若依近年吏议,则第一次保免罪,二次保开复,三次保免缴捐复银两,四次保仍留本省以知县用,五次保免补本班以同知直隶州用,六次保补同知直隶州后以知府用,七次保免补同知直隶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八次保归入候补班。其间又有捐免保举、捐免引见之条,而所谓知府者,仍一听鼓应官之候补人员也。京外选补,大抵如此,有志之士,未免灰心。康祺人地卑微,何敢横生议论,窃见今日时势,部院行省,皆苦官多,而临事辄有乏才之叹。愚意以谓英奇有用之才,越二三阶而岂为幸授;茸无能之辈,列八九品而亦是滥跻。文法限人,资格困士,谁秉国成,亦思变计乎)。

◎一榜三经师

雍正元年,黄昆圃先生叔琳典江南乡试,填榜竣事,揖监临曰:“一榜三经师,可为朝廷得人庆矣。”盖谓荆溪任启运、常熟陈祖范、当涂徐文靖也。

◎丁氏藏书

八九十年来,吾郡教授以博雅著闻者,必推前丁后冯,冯即柳东先生(见前笔),丁盖小疋先生杰也。归安人,少以清苦建志,家贫不能得书,日就书肆中读,自朝至晡以为常。肆主闵之,为具食,不食也。久之,博学多通,应乡试,以策问《大戴礼》所对独精,遂中式。入都,交朱竹君、卢召弓、戴东原、程易畴诸君子,学益进,聚书益多。通籍得县令,以亲老乞为儒官,始来吾郡。先生所藏书,皆审定其句,博稽他本同异,以纸反覆细书,下签其中。孙颐谷侍御志祖尝戏之云:“君书颇不易读,遇风纸辄四散,不可复诠次,奈何?”乡先辈相传先生最宝爱其书,每厚糨黏纸八九层为面叶、底叶,见者辄笑曰:“此丁氏藏书也。”康祺幼时,见吾家邻街有小酉山房书肆者,其主人丁姓,每与之谐价购书,喜其朴呐,兵后不复见矣。嗣知小酉山房即小疋先生集名,而书肆主人,姓又适合,岂即先生一家欤?憾当时鄙陋尤甚,不及就询先生遗著,思之歉然。

◎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

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自嘉庆二十一年特旨赏托津、卢荫溥始,并谕嗣后军机大臣俱准穿用。

◎夫以妻荣

乾隆五十二年,军机章京给事中(按:近例科道无值军机者)刘谨之病故,其妻汤氏,夫亡殉节。事闻,赏谨之鸿胪寺卿衔,并赐银一百两治丧,汤氏特旨旌表,夫以妻荣,枢曹之异数也。

◎鹤楼三绝

毕秋帆尚书开府武昌,幕下宾僚,多一时方雅之士。会重修黄鹤楼成,江都汪中为之铭,歙县程瑶田书石,嘉定钱坫篆额。过客登楼,叹为三绝。

◎刘端临之孝行

宝应刘端临先生台拱,学宗康成,行仪紫阳,举乡试后两上公车,不复出,为丹阳训导。课士之暇,闭门著书。事继母至孝,常家信来,辄目先觉。一夕,忽心动,请急归视母,果病且剧,亟营医药以进。母爱之曰:“如吾子,不过所生耶?”连遭二亲丧,哀毁过情,蔬菲四年,人以为难。

◎淮海四士

青浦王侍郎尝曰:“吾于淮海得四士焉:给事中王念孙及子引之,善《苍》、《雅》之学;汪中为杨、马之文,刘台拱有曾、闵之孝。”时谓“四士三美”,宜矣。

◎焦里堂邃于易学

甘泉焦里堂孝廉循,乡举后仅一试礼部,遭母丧既免,病足,移居村舍,筑小楼数间,几榻之外,书研茶具而已。尝语人曰:“家虽贫,幸蔬米不乏,天之疾我,福我也,吾老于此矣。”孝廉为阮文达姻连,学邃于《易》,世多习之者。

◎汤文正之礼贤

汤文正公抚苏,步访徐枋,世谓枋避而不见,余既于一笔辨之矣。公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公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慕。考后汉陈蕃守豫章,礼下徐稚;守乐安日,亦特设一榻,以待周谬。自来贤者莅官,固无不以访隐求贤为汲汲也。

◎汤文正遗事(三则)

汤文正赴岭北道任,雇一骡载补被出关去,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

汤文正之奏革氵㸒祀,投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纪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氵㸒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

汤文正内召去苏,其夫人乘舆出,有败絮堕其舆前,老少见者为泣下。至京,贫益甚,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冬月入朝,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先义行公最喜谈于清端、陆清献及文正遗事,尝训康祺曰:“清俭非必皆名臣,名臣未有不清俭。”客曰:“倘家本殷富,入官必勉学寒素,亦似矫情。”先公曰:“褕衣珍食,声色狗马,其人本不宜官,若自奉厚薄,原可各行其素,但不可有意求精。盖于日用嗜好中多用一分心,必于民生国计上少用一分心,此即不肯清俭之病也。”不肖为外吏不远矣,世守先畴,势未能如掘门穷巷之夫,过自啬苦。惟于有意求精四字,庭诰在耳,岂忍背之,豫约妻孥,同遵彝训。

◎高顾两家子弟不坠家学(二则)

明季讲学诸家,入国朝后,东林高、顾两家子弟,颇能不陨其家学。攀龙从孙愈,世仍廉白,守静不苟,晚岁清窭至极,啜粥七日矣,方挈其子临城瞩眺,不改其乐。尝曰:“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始。”人有仇忿,至愈前,辄自愧曰:“是可令紫超见乎?”乡人以道学相诋其,至于愈,佥谓:“此醇备长者也。”同县顾栋高事愈谈经,诲诱不倦,栋高每叹曰:“便便之腹,真五经笥,但不为孝先之假卧耳。”仪封尚书抚吴,尝请主东林会讲,愈以疾辞。

愈从父世泰,亲受业攀龙,名尤高,学甚该究,晚葺道南祠、丽泽堂,以梁溪为讲习地。祁州刁包,闻声谒之,两人非同门学也,而更相切磋,学者以为美谈,由是“南梁北祁”之号起。陆清献、张清恪皆与友善,若孝感相国,则世泰之徒所成就者也。汪学圣讲学于歙,发挥圣道,颇杂玄言。既一至梁溪,惘然自病。学圣里人汪知默、陈二典、胡[C09A]、汪佑、吴慎、朱宏、施璜等,先于紫阳书院为文友之会,讲论闽学,因学圣至梁溪,遂各相从问道,奉书称弟子。二高先生含冲隐居,守先待后,他日有辑本朝学案者,当无得而遗焉。

◎卢抱经学士

卢抱经学士少传父业(按:学士父存心,尝举鸿博科,未仕),敦笃玩古。妇翁桑调元,时之盛德,甚推器之,以为风韵似其外祖冯景,其湛深乃过景也。学士父藏景遗稿于家,有示学士诗云:“外祖冯山公,文章惊在宥,衣钵无后人,瓣香落汝手。”学士谨识之,晚乃出景《解舂集》,请长洲彭绍升别择锓行。

◎抱铛图

调元世称甫先生,著述宏整,为工部郎,忽弃官遍游五岳,人竞高之。先生父文侯,真孝子也。家贫,粥角黍于市,亲病关鬲,合羊脂和粥以进,终不痊,抱铛而哭,人为绘《抱铛图》。万征君光泰赠诗云:“羊脂数合米一,病父在床唯啖粥,父能啖粥子亦甘,粒米胜于五鼎肉。升屋皋某无归魂,束薪断火铛寡恩,床前呼父铛畔哭,抱铛三日铛犹温。恨身不作铛中米,临没犹能进一匕,谓铛不闻铛有耳。”丁卯冬初,康祺乘轮船北上,狂飙巨浪中,泪涔涔下,同舟以为性惮波涛,其实见有携铛煮粥者,偶触万诗也。是编鲜录寻常诗词,以此首音节哀恻,足发至性,登之。

◎何义门身后赠官

何义门学士用李安溪荐,以一寒士赐举人,侍直南斋,再赐进士出身,改庶常,散馆入下等,仍留馆肄业,寻授编修,被参解官,仍令书局校书,圣祖之矜全极矣。然康、乾间,文士似此受知者尚多。惟义门殁后,奉旨赠侍讲学士。以被议七品官,卒于牖下,身后晋秩,特超坊局五阶,旷世之遭,义门果何德以堪此。

◎何义门行止不端

何义门声望骇俗,其所著书,所谓《道古录》者,既云为人窃去;其校定《困学纪闻》,则前让阎征君,后愧全吉士,至以词科习气讥厚斋尚书。正不知义门于词科之学,有无梦见,居然屡发大言(按:《四库提要》及《简明目录》《困学纪闻》条,于焯之妄肆诋摘,大有微词;谢山作《纪闻》序,亦诮为批尾家当)。若世所传流之《读书记》,即义门弟子,亦早云真赝参半,不出焯手矣。我圣祖之破格优崇,本出安溪乞请,姑令厕之编纂,以示一技之不遗。至康熙季年(按:为焯以己女寄皇子允礻異抚养,及为潘耒之子夤缘),雍正初年(按:为钱名世事)则何焯之不识恩义,行止不端,遂明见之两朝谕旨矣。海内人士,幸勿以浮名而震之(按:谢山表墓,称义门少尝选坊社时文行世,薄海之内,五尺童子皆道之,而不知其为刘道原、洪野庐辈。余以为谢山此数语,天下自有当之者,而义门非其人也)。

◎程易畴先生言志

程易畴先生瑶田,少入塾,师谓童子盍言尔志。曰:“无志,穷达由天。穷为匹夫,不得曰非吾志而却之也;达为卿相,不得曰吾志不及此而逃之也。”坐者起曰:“是圣贤之志也。”先生曰:“读书不当师圣贤耶?”

◎程易畴为嘉定教谕

易畴先生为嘉定教谕最久,斋规严整,踵法苏湖,士习为之一变。乞病归,邑人购忠烈名流手迹赠之,先生曰:“乡贤手迹,宜藏于乡也。”对曰:“先生不取吾邑一钱,岂破纸亦不受耶?”乃受之。王光禄诗曰:“官惟当湖陆,师则新安程。”康祺屡读《通艺录》,焯然知此语之不诬。

◎庄廷钅龙明史祸与戴名世南山集祸(二则)

《鲒亭外集》记本朝江、浙两大狱,一为庄廷钅龙史祸,一为戴名世《南山集》之祸,谈旧事者所当知也,录之。明相国乌程朱文恪公,尝作《明史》,举大经大法者笔之,已刊行于世,未刊者为《列朝诸臣传》。国变后,朱氏家中落,以稿本质千金于庄廷钅龙。廷钅龙家故富,因窜名己作刻之,补崇祯一朝事,中多指斥昭代语。岁癸卯,归安知县吴之荣罢官,谋以告讦为功,借此作起复地,白其事于将军松魁,魁移巡抚朱昌祚,朱牒督学胡尚衡,廷钅龙并纳重赂以免,乃稍易指斥语重刊之。之荣计不行,特购得初刊本上之法司,事闻,遣刑部侍郎出谳狱。时廷钅龙已死,戮其尸,诛其弟廷钺。旧礼部侍郎李令皙曾作序,亦伏法,并及其四子。令皙幼子年十六,法司令其减供一岁,则得免死充军。对曰:“予见父兄死,不忍独生。”卒不易供而死。序中称旧史朱氏者,指文恪也。之荣素怨南浔富人朱佑明,遂嫁祸,且指其姓名以证,并诛其五子。松魁及幕客程维藩,械赴京师。魁以八议仅削官,维藩戮于燕市。昌祚、尚衡贿谳狱者,委过于初申覆之学官,归安、乌程两学官并坐斩,而二人幸免。湖州太守谭希闵,莅官甫半月,事发,与推官李焕皆以隐匿罪至绞。浒墅关榷货主事李尚白,闻阊门书坊有是书,遣役购之,适书贾他出,役坐其邻一朱姓家少待,及书贾返,朱为判其价。时主事已入京,以购逆书立斩,书贾及役斩于杭,邻朱姓者因年逾七十免死,偕其妻发极边。归安茅元锡方为朝邑令,与吴之镛、之铭兄弟尝预参校,悉被戮。时江楚诸名士列名书中者皆死,刻工及鬻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廷钅龙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按:小说传奇,咸谓继佐由吴六奇得脱;渔洋文集亦云然,非也)。是狱也,死者七十余人,妇女并给边。盖浙之大吏及谳狱之侍郎,鉴于松魁,且畏之荣复有言,虽有冤者,不敢奏雪也。之荣卒以此起用,并以所籍朱佑明之产给之,后仕至右佥都。

桐城方孝标,尝以科第起官至学士,后以族人方猷于酉主江南试,与之有私,并去官遣戍,遇赦归,入滇受吴逆伪翰林承旨,吴逆败,孝标先迎降,得免死,因著《钝斋文集》、《滇黔纪闻》,极多悖逆语。戴名世见而喜之,所著《南山集》多采录孝标所纪事,尤云锷、方正玉为之捐赀刊行。云锷、正玉及同官汪灏、朱书、刘岩、余生、王源皆有序,板则寄藏于方苞家。都谏赵申乔奏其事,九卿会鞫,戴名世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朱书、王源已故免议,尤云锷、方正玉、汪灏、刘岩、余生、方苞以谤论罪绞。时方孝标已死,以戴名世之罪罪之,子登峄、云旅,孙世樵并斩,方氏有服者皆坐死,且锉孝标尸。尚书韩、侍郎赵士麟、御史刘灏、淮扬道王英谟、庶吉士汪份等三十二人,并别议降谪。疏奏,圣祖恻然,凡议绞者改编戍;汪灏以曾效力书局,赦出狱;方苞编旗下,尤云锷、方正玉免死,徙其家;方氏族属,止谪黑龙江;韩以下,平日与戴名世论文牵连者,俱免议。是案也,得恩旨全活者三百余人,康熙辛卯、壬辰间事也(庄廷钺事,前笔记之未详,故补采全氏语)。

猜你喜欢
  志第一 礼仪一·刘昫
  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柯劭忞
  慎言语第二十二·吴兢
  卷二三 漢紀十五·司马光
  卷七史三·何良俊
   第二节 在武汉·老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八·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四·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六十·佚名
  第三十四册 天聪五年正月·佚名
  十国春秋卷三十三·吴任臣
  封回传·魏收
  帝系一·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九·彭定求

        卷449_1 【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白居易   清晨承诏命,丰岁阅田闾。膏雨抽苗足,凉风吐穗初。   早禾黄错落,晚稻绿扶疏。好入诗家咏,宜令史馆书。   散为万姓食,堆作九年储。

  • 卷一百十·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    明 冯惟讷 撰 陈第三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摛之子初为梁晋安王参军累迁至散骑常侍仕陈历侍中安右将军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南徐州大中正建昌县开国侯气局深远清简寡欲为一代文宗】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六年六月辛未朔户部言江浙湖南福建诸路没官田产昨许人佃租近因钟世明请出卖而未有买者见佃人因此失业今乞仍旧给佃二月乙亥钟世明建请出卖上曰建议者不过利于得钱耳若许民租佃量立租课民必利之

  • 卷二十六 武宗·王夫之

      〖一〗   呜呼!士生无道之世,而欲自拔于流俗,盖亦难矣。文宗凭几之际,李玨等扳敬宗子成美而立之,仇士良废成美,立武宗。武宗立,玨与杨嗣复以是窜逐,于是而李宗闵之党不容于朝,政柄之归必于李德裕,此屈伸之势所必然者也。

  • 第一百四十三回 战博罗许崇智受困 截追骑范小泉建功·蔡东藩

      却说禄国藩听了赵宝贤一番议论,一时良心激发,十分不安,便笑道:“赵同志的话,自是不错,我也并非不愿前进,实在为着士兵没饷,不肯出发,也叫无可如何。就借士兵两字收场,方见饷糈上特加士兵二字妙处。现在大元帅既有命令,明天

  • 中兴小纪卷十七·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四年九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以遣使议和非便欲进兵恢复乙夘上谓宰执曰世忠为国之心甚切可谕以二圣在逺当遣使通问 丁夘合祀天地于明堂以太祖太宗并配大赦天下 庚午诏朱胜非听持余服服阕以为观文殿

  • 卷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八旗分志十八八旗佐领十八【蒙古佐领缘起 镶黄旗蒙古佐领 正黄旗蒙古佐领】蒙古佐领缘起天聪八年六月以和硕贝勒德格类公吴讷格所获察哈尔国千余户分给八旗九年正月以察哈尔国来归各官

  • 食货三五·徐松

    钞旁印帖徽宗崇宁三年六月十日,敕:「诸县典卖牛畜契书并税租钞旁等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除纸、笔、墨工费用外,量收息钱,助(瞻)[赡]学用,其收息不得过一倍。」 十一月十二日,尚书省奏白札子:「考城县典卖牛畜契,每一道今

  • 知人第十八·佚名

    龙之潜也,庆云未附,则与鱼鳖为邻;骥之伏也,孙阳未赏,必与驽骀同枥;士之翳也,知己未顾,亦与佣流杂处。自非洞明,莫能分也。故明哲之相士,听之于未闻,察之于未形,而鉴其神智,识其才能,可谓知人矣。若功成事遂然后知之者,何异耳闻雷霆而

  • 卷十四·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十四     宋 史浩 成王旣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周公旣成洛邑迁商顽民其富家大族所谓怙侈灭义骄淫矜夸闲之惟艰者皆已在洛矣则留商者实余民也周公忧深思远又虑余民狃

  • 卷八十五·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八十五卿大夫之孝法言易干文言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臣】按人之不诚尤易于言语见之不但修饰言辞出于伪为即言其所当言者而见之事有一毫之不称即为不诚而无可居之业矣九三终日干干夕惕若

  • 卷二十·朱公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二十  元 朱公迁 撰 鲁颂四之四 鲁少皥之墟在禹贡徐州蒙羽之野成王以封周公长子伯禽今袭庆东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辑录袭庆府今兖州府东平府今东平州海州今宁海州密州今高密县与

  •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

  • 照明品第四十一·佚名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耶。佛言是。舍利弗。舍利弗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作照明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者至竟清净故。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为有名字。世尊,般若波罗蜜者於三界无沾污。世尊,般若波罗蜜者除诸垢冥。世尊,般若

  •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相。佛告文殊师利。地波罗蜜。善修习乘身转集成。文殊师利。是如来法身相。当知复有不可思议相。有二因缘。谓彼离虚伪

  • 中星谱·胡亶

    一卷。清胡亶(生卒年不详)撰。胡亶号励斋,仁和(今杭州市)人。博览群书,精研天文。是书所订经星四十五,二十八宿之外增以大角、贯索、天市、帝座、织女、河鼓、天津、北落师门、土司空、天囷、五车、参左肩、参右足、天狼

  • 明熹宗实录·佚名

    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

  • 四分比丘戒本疏·定宾

     简称《四分律戒本疏》或《四分戒本疏》。律学著述。唐定宾撰。二卷。系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经以四门分别:总详诸教、别断此经、传译根由、依文判释。在“别断此经”门中又分四门:教所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