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说韩信武蒯进策 划鸿沟楚汉议和
话说张良同韩信使者到了齐国,道达汉王之意,辞别回去。韩信受领王印,择定吉日,即了齐王之位,心中十分满足。正在调集军队,预备攻楚。一日,忽报项王遣使者武涉到来,韩信命其入见。
武涉见了韩信,说道:“项王闻足下为了齐王,甚是喜悦,特遣使者前来拜贺!足下与项王本有旧情,如今何不反汉为楚。在足下之意,必以为与汉王交情甚厚,殊不知汉王为人,反复无常,不可相信。从前汉王为项王所困,身居项王掌握之中者,不知几次,当其危急之时,服礼哀求,誓不敢负。一旦得脱,便背弃盟约,反来攻楚,可见其人不足亲信。此次迫于无法,强立足下为王,并非其心所愿,足下所以得安然无事者,只因项王尚在。将来项王若亡,足下亦不能保,为足下计,何不与楚联合,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若但知为汉攻楚,必致后悔,此乃智者所不为也。”韩信听了,因答道:“吾前事项王,已有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吾屡言事献计,项王不肯听纳,吾故背楚归汉。汉王授吾以上将军之印,付吾以数万之兵,解衣推食,言听计从,故吾得至于此。今人既如此亲信厚待,吾若背之,于心何安?敢烦使者回谢项王,所言不能从命。”武涉见说韩信不动,只得告辞回楚。
却说蒯彻随韩信在齐,因思:“楚汉战争,胜负未定,现在韩信已据齐地称王,汉王遣张良来催发兵攻楚,项王亦遣武涉来说背汉为楚。楚汉二国所以看重韩信者,只因韩信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是天下之权操自韩信。若为韩信打算,最好暂守中立。既不为楚,亦不为汉,方可长享一国。但默察韩信之意,却是一心为汉,便想用言词感动,使之醒悟,免被汉王利用。”蒯彻想罢,遂即入见韩信。
此时韩信身为齐王,自然比前不同,左右侍卫人等甚多。蒯彻当着众人面前,不便直说,心生一计,故意说道:“臣曾学相人之术。”韩信听了问道:“先生相法如何?请言大略。”蒯彻道:“凡人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三种互参,用以相人,万不失一。”韩信赞道:“先生相法甚是高明,请相寡人,看是如何?”蒯彻道:“乞屏退左右,以便面陈。”韩信便挥令左右退去。
蒯彻四顾无人,方始说道:“以臣愚见,若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而已,又多危险不安。但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不知蒯彻来下说词,却以为真谈相法,急问:“此是何故?”蒯彻道:“方今楚、汉分争,天下人民劳苦不息,项王起彭城乘胜逐北,至于荧阳,威震天下。然兵困京索,三年不进:汉王领数十万之兵,拒守巩洛,恁借险阻,然而屡战屡败,无尺寸之功。此二国者,智勇俱困,方今两主之命,系于足下。足下诚能听臣之计,两不相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则其势莫敢先动。以足下之贤能,拥甲兵之众,据强齐之地,西并燕赵,因民之欲,为众请命,四方响应,谁敢不服?然后分割强大之国,封建诸侯,天下莫不怀德畏威,而相率来朝于齐,此王霸之业也。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足下熟思之!”韩信听了,方知蒯彻借着看相为名,前来说他。因答道:“汉王待我甚厚,岂可见利忘义,为此悖德之事?”蒯彻道:“足下自以为与汉王相得,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当日张耳、陈余,布衣时为刎颈之交,后因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张耳逃归于汉,借兵东来,杀陈余于泜水上,为天下所笑!此二人岂非天下之至交?然而终至自相残杀。今足下欲以忠信固结汉王,纵使君臣极其相得,必不能胜过张耳、陈余之交谊。至于天下之事,比起张瞋、陈泽更为重大者,不计其数。由此观之,足下以为汉王必能终始保全者,实大误也!且臣闻‘勇略震主者必危其身,功盖天下者无可为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陉、诛陈余、服燕定齐、南破楚兵二十万,阵斩龙且,此所谓勇冠一时,功高天下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欲归楚,楚人不信:欲归汉,汉人恐惧。足下欲持此何归乎?臣窃为足卜危之!”韩信被蒯彻说得痛切,毛发慷然,心中已动,但尚犹豫未决。因对蒯彻道:“先生权且休息,容我细思。”删彻退去。
过了数日,蒯彻又见韩信,说道:“凡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愿足下依臣之计,决然行之,勿再疑虑!”蒯彻为韩信计,可谓切当之极。谁知,韩信此数日中想来想去,到底不忍背汉。又倚着自己功多,汉王必不夺我齐国,遂不听蒯彻之计。蒯彻见说韩信不动,心恐韩信杀他,转向汉王处献情。因假作癫狂,辞别韩信,迳自去了。
楚汉在广武相持数月,楚兵屡次索战,汉兵只是坚守不出。汉王不时遣兵接应彭越,断绝楚军粮道。又立英布为淮南王,使之领兵恢复旧地。一面专候韩信兵到,合力破楚。但因:“太公、吕后尚在楚军,恐项王到了事势危急之时,又将他出来挟制;更或一时性起,竟被杀害,亦未可知!必须设法救回,方免顾虑。遂欲趁此楚兵乏粮之际,遣人往说。”汉王想罢,因命陆贾前往楚军,假作讲和,请将太公、吕后送回,两下各自罢兵。
陆贾奉命到得楚营,见了项王,面陈来意。项王此时虽然兵少食尽,心中尚希望武涉能说动韩信,不来攻楚,仍可勉力支持,岂肯轻易放了太公、吕后,遂辞绝陆贾,不允所请。陆贾只得回报。汉王见事不成,又欲再遣一人往说。因想起侯公口才甚好,使命其再往楚军说和。恰好武涉已由齐国回来复命,备言:“韩信不肯听从,现已引兵来攻!”项王闻言,大惊!正在踌躇无计,人报:“汉营又遣侯公到来。”项王命其入见。侯公口如悬河,指陈和战利害,甚是贴切。项王默想:“自己势穷力竭,汉王既来说和,谅他一时不至背约。借此罢兵,也是善策。”遂允了侯公之请,定下和约,楚、汉两国以鸿沟一水为界。鸿沟之东属楚,鸿沟之西属汉。
汉四年九月,楚、汉和议既成,项王遂命将太公、吕后送回汉军。汉王亲率军队,出营迎接。见了太公、吕后,夫妻、父子复得相聚一处,自然悲喜交集!一班将士齐向汉王道贺,大呼“万岁”!汉王因侯公议和有功,遂封为平国君。后来侯公进见数次,汉王均拒绝不见。左右从官见了,不免疑惑,便问道:“侯公新立大功,并无不是之处,大王何故屡次不肯见他?!”汉王道:“汝等不知,此人乃是天下辩士,舌锋可畏。试看前次陆贾往说项王不动,偏他一去,立即成功!此等人所到之处,能倾覆人之国家,故号之为‘平国君’,我实在怕见其面!”左右闻言,方悟。
过了几日,汉王闻说项王已领兵离了广武,起程东归。自思:“我此次虽是假作请和,救回太公、吕后,但和议成立不久,未便立时背约。”因亦欲传令将士收拾行装,暂回关中歇息。旁有张良、陈平闻得汉王意欲回兵,二人连忙进前谏阻。只因此数句言语,又引起两国干戈!欲知二人所言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高颎·魏徵 列传第十八·刘昫 卷一百四·列伟第三十四·文学下·脱脱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选举二·宋濂 唐书直笔卷四·吕夏卿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佚名 卷之七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七九四 军机大臣奏应进全书内四十五本俱经沾渍交兵部行查片·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九·杜大珪 卷十一·司马迁 第十章 结论·梁启超 纲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