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

钱澄之

顾炎武

袁孙贻

谷应泰

刘献廷

王士祯

钮琇

徐鼒

魏源

钱澄之

钱澄之,初名秉镫,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有阉党为御史,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澄之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由是,名闻四方。

崇祯朝,以明经贡京师。屡上书言时政得失,不报。游吴、赵间,复社、几社名流雅相引重;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云间陈子龙、夏允彝、嘉善魏学渠,与相友善;又尝问「易」于漳浦黄道周。后避党祸至震泽,遇兵跳身南遯,崎岖闽、粤间。

乱定归里,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着「田间易学」十二卷,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道周之余绪也。后乃讲求义理,参取注疏及程传本义,而本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抟「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极为允当。又着「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与「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即今舆纪,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外,凡二程、张子至明黄道周、何楷共二十家,持论精核,无所攻、亦无所主;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他着有「屈宋合诂」二册、「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二。

--见原书卷六十八「儒林传」(下)。

顾炎武

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南昆山人。生而双瞳子,中白边黑;读书一目十行。年十四,为诸生。耿介绝俗,与同里归庄善,时有「归奇顾怪」之目。见明季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

炎武三世俱为显官。母王氏,守节,孝于姑;明亡,不食卒。叛仆陆恩见炎武家中落,欲告炎武通海;炎武沈之水。仆婿投里豪复诉之,系奴家,危甚。会曲周路泽农救之,得免。遂去之山东,垦田长白山下;复北历关塞,垦田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后客淮安,莱州黄氏有狱词连炎武,乃赴山东听勘。富平李因笃营救之,狱始白。自是,往还河北;最后至华阴,置田五十亩,因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谓『经学即理学;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不知舍经学,则其所谓理学者,禅学也』。于同时诸人,虽以苦节推孙奇逢、李容,以经世之学推黄宗羲,而论学则皆不合。其与友人论学云:『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性、命之理,着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颜子几于圣人,犹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笃实无如子夏;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遍览诸史、图经、文编、说部之类,取其关于民生利病者;且周流西北历二十年,其书始成。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尤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言古韵者,始自明陈第;然创辟榛芜,犹未邃密。炎武乃推寻经传,探讨本原。又「诗本音」十卷,其书主陈第「诗无协韵」之说,不与吴棫「本音」争,亦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之韵互考,且证以他书,明古帝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证正确。又「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韵补正」一卷,皆能追复三代以来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变。又撰「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与经史相证;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其论治综核名实,于礼教尤兢兢;谓风俗衰,廉耻之防溃,由无礼以维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又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作「杜解补正」三卷。其它著作有「石经考」、「九经误字」、「五经异同」、「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谲觚十事」、「菰中随笔」、「救文格论」、「亭林文集」、「诗集」,并有补于学术、世道。国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作「广师篇」云:『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锡阐;读书为己、探颐洞微,吾不如杨瑀;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尔岐;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山;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容;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泽农;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弨。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次年,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并力辞,不赴。

二十一年,卒;年七十。

--见原书卷六十八「儒林传」(下)。

袁孙贻

彭孙贻,字仲谋;浙江海盐人,明拔贡生。天性孝友,读书过目成诵。与同邑吴审昌创瞻社,为名流所重;时称武原二仲。貌魁伟,好诙谐,豪于饮,人有「长鲸」之目。生平耻为龌龊士,动以古人自命。痛父殉国难,蔬食箨冠,终身不仕。

工诗,七言律诗效放翁,为王士祯所赏;其「虔台寒食怨」一篇,感刘生之义,实抱先人隐痛焉。着有「甲申亡臣表」、「流寇志」、「方士外纪」、「彭氏旧闻录」、「五言妙境茗斋集」。

--见原书卷七十「文苑传」(一)。

谷应泰

谷应泰,字赓虞;直隶丰润人。聪敏,能强记。少工制举文;及长,肆力经史,于书无所不窥。顺治四年进士,改户部主事;寻迁员外郎,授浙江提学佥事。校士勤明,所拔多一时名俊;陆陇其,其尤粹者也。杭州擅湖山之胜,应泰衡校之暇,辄登临眺览,创书舍为游息地。既去官,浙人怀之,为修葺勿置。

应泰嗜博览,思采集有明一代典章事实;购得山阴张岱石匮藏书,用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例,为「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时「明史」未经钦定,靡所折衷;如纪惠帝逊国历载黔滇游迹、懿安后死节而以为青衣步入成国公第,皆不免沿野史传闻之误。然排比次序,首尾秩然。每篇论断,仿「晋书」体以骈偶成文,遣词隶事,曲折详尽;取材博而用力勤,论者多韪之。又着有「筑益堂集」。

--见原书卷七十「文苑传」(一)。

刘献廷

刘献廷,字继庄;顺天大兴人。先世本吴中,以祖父官太医,遂家顺天。献廷年十九,复寓吴;居吴江者三十年。晚更游楚,复之燕,后返于吴。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四十八。

少颖悟绝人。嗜读书,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与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及长,博览经史百家;慨然负大志,不肯为词章之学。尝言『圣人所以谓「人为天地之心」者,以天地不能为者,人心之知能为之。剥复否泰,存乎运而转移者心之仁。人苟不能斡旋气运,徒以其知能为身家之谋,则不得谓之人;何足「为天地之心」哉』!故其为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器之属,旁而岐、黄者流以及释、道之言,无不留心。生平讲学之友严事者,无锡顾培、衡阳王夫之;而尤心服者,南昌彭士望也。昆山徐干学善下士,又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献廷游其间,超然独得,议论不随人后。鄞万斯同于书无所不读,最心折献廷;引参明史馆事。顾祖禹、黄仪长于舆地,亦引献廷参「一统志」。献廷谓『诸公考古有余,而犹未切于实用』。其论向来方舆书:『大抵详于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闻。当于疆域之前,别添数则。先以诸方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度,制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后先、日蚀之分杪、五星之陵犯,占验皆可推矣。诸方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已开、桃李腊月已开,而吴下梅开于惊蛰、桃李开于清明:相去若此之殊。今世所传七十二候,本诸「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今之中原与七国之中原不合,则历差为之。今于南北诸方细考其气候,取其核者详载之为一则,传之后世;则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吴下水皆东南流,故必东南风而后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风而后雨。诸方山水之向背分合,皆当按籍而列之;而风土之刚柔暨阴阳燥湿之征,又可次第而求矣』。其论水利,谓『西北乃二帝、三王之旧都,二千余年未闻仰给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刘、石云扰以讫金、元千余年,不知水利为何事。故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湮没民居,无地可潴、无道可行。虞集始奋然言之,郭守敬始毅然行之;未几竟废,三百年无过而问者。有圣人者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西北水利,莫详于「水经」郦注;虽时移势易,十犹可得六、七。郦氏略于东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当详,正在西北』。欲取「二十一史」关于水利农田、战守者,详加考核,附诸家论说为之疏,以资异日施行者之考证。又言:『朱子「纲目」,非其亲笔,故多迂而不切,而关系甚重者反遗之;当别作「纪年」一书』。凡献廷所撰着;其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虽言之甚殷,而难于毕业:是亦其好大之疵也。

其生平,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穷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其悟自「华严」字母入,而参之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腊丁话」、「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证之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同时吴殳自谓苍颉以后第一人;献廷则曰:『是其于「天竺」以下书皆未得通,而但略见「华严」之旨者也」。献廷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阳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迭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泰西腊丁话」女真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北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各有五子,而万有不齐声之摄于此矣。尝闻康甲夫家有红毛文字,惜不得观之以合「泰西腊丁话」之异同;又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谓『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盖五行气运所宣之不同;各谱之为一则,合之土产,则诸方人民性情、风俗之征,皆可推而见矣』。又言:『圣王之治天下,自宗法始;无宗法,天下不可得治。宜特为一书以发明之』。亦未就。故有赀数千金,以从游者众,有困乏或罹患难,则倾赀济之;用是遂匮。

倦游归,方谋舆同志著书,不一年而殁。殁后,其弟子黄宗夏辑其遗书为「广阳杂记」;鄞全租望称为薛季宣、王道甫一流云

--见原书卷七十「文苑传」(一)。

王士祯

王士祯,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十六年,授扬州推官。圣祖仁皇帝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疏荐其品端才敏,奉职最勤;总河朱之锡亦以「委盘河库综核精详、协助堤工剔除蠹弊」疏荐。下部叙录,内升礼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部。八年,司权清江关;还,迁户部郎中。十一年,充四川乡试正考官;还,丁母忧。十五年六月,仍补户部郎中。十七年正月,召对懋勤殿;谕吏部曰:『王士祯诗文兼优,以翰林用』;遂授侍讲。二月,转侍读。十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十九年二月,迁国子监祭酒。

二十二年十月,同司业刘芳哲疏言:『自汉高帝时以太牢祀孔子,至唐、宋、元而隆以王号,明化、治间,尊以八佾、十二笾豆。其改大祀而为中祀,则嘉请九年张璁之议;谓孔子「生未得位,不当舞八佾」。不知以位言之,非但不得舞八佾,并不得舞六佾;乃前代尊崇之有加无已者,以道德、不以位也。且礼「祭从生者」,以天子而祀其师,自当用天子礼乐。乞敕礼臣与臣详议笾豆、乐舞之制』。又疏言:『从祀诸贤诸儒名号、位次,尚宜厘正。如十哲之位,自明嘉靖间议去封爵之后,称冉子者凡三,未有辨别两庑诸贤诸儒从祀者也。至有明一代,理学肇自霍州学正曹端,其学以「诚敬」为主。礼郡尚书章懋由博返约,敛华就实。国子监祭酒蔡清所著「蒙引」,尤见穷理之功。礼部侍郎吕柟、左春坊赞善罗洪先、刑部侍郎吕坤操履笃实,咸有著书发明圣道:此明儒之当从祀者也。有绛州贡生辛全生值明末,力以正学为己任,著书甚富;以时代稍近,未敢轻议。乞敕进遗书,或可仰裨圣学之万一』,又疏言:『国子监所贮「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版刊,自明初至崇正十二年修补后,迄今四十余载,不免漫漶残缺。宜及时鸠工修补,并敕江南督、抚察访前明南监经史版如未散佚,即行令学臣收贮儒学尊经阁中,以嘉惠来学』。四疏并下部议。部臣以笾豆、乐舞、名号、位次,应俟颁发「会典」,遵循增祀;诸儒及征进遗书,均俟「明史」告成核定。其经史南北版修补收贮事,如所请行。

二十三年十月,迁少詹事。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二十四年,请假归里;旋丁父忧。二十九年二月,补原官。三月,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寻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十月,迁兵部督捕侍郎。三十年二月,充会试副考官。三十一年八月,调户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六月,转左,充「渊鉴类函」总裁。三十五年正月,奉命祭告西岳、西镇、江渎。三十七年七月,擢左都御史。三十八年六月,御史郭金城奏裁冗员,事下吏部同都察院酌定应留御史员数;士祯言「御史二十四员必不可减」,从之。十一月,迁刑部尚书。四十年四月,请假迁葬;上谕廷臣曰:『山东人偏执好胜者多,惟王士祯则否。其作诗甚佳;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可给假五月,不必开缺』。十月,仍赴京任事。四十三年七月,步军统领托合齐以宛平县民薛应元控诉捐纳通判王五、太医院吏目吴谦送刑部治罪,刑部奏:『王五逼索私债、纵仆斗殴,革通判职;吴谦不知情,免议』。得旨下三法司严审:王五系已革工部匠役改名捐纳通判,屡逞凶毙命,应斩;吴谦同谋诈索,应绞。原审未得实之部臣降革有差,士祯降三级调用。九月,左都御史舒辂等奏:『据革职刑部司员孙叔贻、关福、席尔璊赴诉:原审王五、吴谦先以取定口供,续派办稿;有云南司主事马世泰嘱开脱吴谦,是以但拟王五流徙。士祯同侍郎陈论谓一流徙、一免议,轻重太觉悬殊;令改稿,乃改流徙为褫革。请旨集质』。复得王府护卫色尔弼以开脱吴谦嘱长史穆尔泰转嘱马世泰状,各论罪如律;士祯与陈论辩未受嘱,坐瞻循,革职。四十九年十二月,诏加恩「公事罣误、年臻耄耋」在籍诸臣,复士祯尚书衔。

五十年五月,卒于家;年七十有八。所著有「带经堂集」、「皇华纪闻」、「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分甘余话」、「粤行三志」、「秦蜀驿程」、「陇蜀余闻」、「渔洋诗话」、「国朝谥法考」诸书。兄士禄,顺治十六年进士,官考功司员外郎;士佑,康熙九年进士:并能诗。士祯为编录成集。今上乾隆三十年四月,谕阁臣曰:『原任刑部尚书王士祯积学工诗,在本朝诸人中流派较正;从前未邀易名之典,宜示裦荣,以为稽古者劝。其察例议谥』。赐谥「文简」。其名久作士正,三十九年十二月,谕曰:『王士正之名,原因恭避庙讳而改;但所改「正」字与原名音太不相近,恐流传日久,后世几不复知为何人。今改为士祯,庶与其弟兄行派不致混淆。凡各馆书籍记载,俱一体照改』。

--见原书卷九「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六)。

钮琇

钮琇,字玉樵;江苏吴江人。康熙十一年拔贡生,历知河南项城县、陕西白水县,兼摄沈邱、蒲城事;后终广东高明县。

项城多旷土,民逋赋逃亡;琇悉捐旧逋,具牛种以招徕之,皆复业。其由项城署沈邱也,始至阅狱,有男女六人讼系已十七年;问之,乃江南之狱所株连者。琇毅然释之,以状闻上官,使归故籍。前令方迁太常博士,将行,诣琇拜曰:『我在官十三年,不敢出此人。君到三日,即释之;才识过我多矣』!蒲城岁方祲,白昼剽劫;率吏卒捕其魁,沈诸河。其余党之蔓延者村民缚以来,尽杀之;盗乃息。高明虽小邑,正供之外,尚有杂税,听民输纳,岁不过十一、二。公需不给,则省官用以足之。邑有地名大沙围,赋繁而多水灾;琇下车,即鸠工筑堤数百丈。自是,水潦无害。卒于官,旅榇萧然。越数年,乃得归葬;高明人祀之名宦祠。

琇博雅,工诗文;簿书之暇,不废笔墨。宰高明时,成「觚剩」一书,记明末,国初杂事;能举见闻异词者折衷之,可补正史之阙。其文幽艳凄动,有唐人小说之遗。诗少作,惊才绝艳,方驾齐梁。中岁,则婉丽悲激,长于讽谕;如「和杜」、「秋雨叹」、「泣柳词」,皆有关理乱,足备诗史。着有「白水县志」十四卷、「临野堂集」十三卷、「文集」十卷、「诗余」二卷。

--见原书卷七十「文苑传」(一)。

徐鼒

徐鼒,字彝舟;江苏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寻擢御史,出知福宁府,调延平。同治元年,卒于官。

鼒负经济才。咸丰三年,粤匪犯江宁;鼒在籍,与六合令温绍原募壮士数千人为团练。贼三犯东沟,辄败之。奉命留办团防,守六合五年,贼不得逞,时称「纸糊扬州、铁铸六合」;六合团练之名闻天下。鼒以常胜之众易于骄,骤积之财易于匮;撤勇则可虞,养勇则多费:乃创保卫章程。

既出守福宁,日以振兴文教为事;葺近圣书院,购储经史。郡东南滨海,盗艘出没;鼒募水勇,严斥堠,一以六合团练法行之。擒巨盗李水等十二人,置于法。屡蹙贼于浙东,克复台州、处州各府。尝具疏请禁开矿助饷;极言足国之要在重农桑、贵榖帛、禁淫侈,妮妮数千言。又为「务本论」二卷,多广前人所未备。

事亲孝,自幼至长如一日;疾,侍汤乐,衣不解带者数月。生平博通经史,初入史馆时,叙明福、唐、桂三王及台湾郑氏事,为「小腆纪年」二十卷。其书博采稗官诸家之说,实事求是,而窃取「春秋」纲目之义;历五载乃成。团练时,月夜登陴,辄举书中忠义事与诸同人口讲指画,众多感奋。又着「读书杂释」十四卷,考据详明,有裨经传。又有「未灰斋文集」八卷、「未灰斋外集」一卷、「周易旧注」十二卷、「礼记汇解」、「月令异同疏解」、「四书广义」、「补毛诗」、「尔雅注疏」、「说文引经考」、「明史艺文志补遗」、「小腆纪传」、「度支辑略」、「延平春秋」、「老子校勘记」、「淮南子校勘记」、「楚辞校注」、「未灰斋诗钞」等书。

--见原书卷七十三「文苑传」(四)。

魏源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顺天举人;试卷进呈,宣庙手批嘉赏,名籍甚。入赀为内阁中书,改知州。二十四年,成进士;发江苏以知州用,权东台、兴化县事。二十九年,大水,河督将启闸;源力争不能得,则躬赴制府击鼓。总督陆建瀛闻报,立往勘,始得免启;七州县士民皆德之。未几,补高邮州;坐驿递迟误,免。寻以缉获枭匪功,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复其官。咸丰六年,卒;年六十三。

源经术湛深,读书精博。初,崇尚宋儒理学。后发明西汉人之谊,于「书」则专申「史记」伏生大传及「汉书」所载欧阳、夏侯、刘向遗说以难马、郑,撰「书古微」十二卷。于「诗」则谓「毛诗」晚出,顾炎武、阎若璩、胡渭、戴震皆致疑于毛学而尚知据三家古义以证其源,因表章鲁、韩坠绪以匡传笺,撰「诗古微」二十二卷。于「春秋」则谓「汉书」「儒林传」言董生与胡母生同业治「春秋」,而何休注但依胡母生条例、于董生无一言及;近日曲阜孔广森、武进刘逢禄皆「公羊」专家,亦止为何氏拾遗补缺,而董生之书未之详焉。若谓董生疏通大义、不列经文,不足颉颃何氏;则其书三科九旨灿然大备,且宏通精淼、内圣而外王,蟠天际地,远在胡母生、何休章句之上,撰「董子春秋发微」七卷。他所著有「庸易通义」、「说文儗雅」、「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论语孟子类篇」、「孟子小记」、「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孝经集传」、「曾子章句」、「明代食兵二政录」、「老子本义」、「孙子集注」、「元史新编」,多未成;其例目,见集中。性兀傲,高自标树。惟论古今成败、国家利病、学术本末,反复辨论不少衰,四座皆屈。尝谓『禹分天下为九州岛,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而朔南所暨,说者谓北距大漠,不能越乎其外。至我朝而龙沙雁海之国、万潼亿毳之民,独峰驼、无尾羊之部,奔走万里,臣妾一家』。因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参以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闻,排比经纬、驰聘往复,成「圣武记」十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又喜谈经济,其论河务,谓宜改复北行故道。咸丰五年铜瓦厢之决,河复北流由大清河入海;适与所论相合。又作「筹鹾篇」上两江总督陶澍,谓『鹾政之要,不出化私为官,而缉私不与焉。自古有缉场私之法,无缉邻私之法;邻私惟有减价敌之而已。非减价,何以敌私?非轻本,曷以敌减价?非裁费,曷以轻本?非变法,曷以裁费』?迨陆建瀛当汉岸火灾之后,始力主行之。晚遭夷变,谓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因据粤督林则徐所绎西夷之「四州志」及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近日夷图夷语,成「海国图志」一百卷。番禺陈澧常叹以为奇书;又谓『其调客兵不如练士兵及裁兵并粮、水师将弁用舵工炮手出身诸条为最善。惟「议攻篇」以夷攻夷之说,尚有可议』。后源至粤,闻其说大悦,因定交焉。其虚心受善如此。所自着有「古微堂文内集」三卷、「外集」七卷、「诗集」六卷;而贺长龄所著「皇朝经世文编」,亦源襄辑之力居多。

——见原书卷六十九「儒林传」(下)。  

猜你喜欢
  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房玄龄
  列传第十九 万俟普 子洛 可朱浑元 刘丰 破六韩常 金祚 韦子粲·李百药
  史佚书·史佚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一十五·佚名
  卷之八十七·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九·徐紘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一·佚名
  战国策卷八·鲍彪
  蠕蠕传·魏收
  王振传·张廷玉
  卷一百八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一·佚名
  施肇基·周诒春
  二十八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

  • 诚信第十七·吴兢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

  • ●卷八十九·徐梦莘

      靖康中帙六十四。   起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己未,尽四月四日癸亥。   是日太上皇帝渊圣皇帝銮舆北狩。   曹勋北狩闻见录曰: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晨起上皇在蕊珠殿(缘城破迁入延福宫)进素膳报李石周矧吴开莫俦来

  • 卷十·吴广成

      大中祥符八年春三月,德明表请市盐,复责入质,不遣。边,辄鬻其所德明以西盐不通,蕃部困敝,遣牙内指挥白守贵诣京师陈请。朝议德明必欲通盐禁,惟子弟入质方许,盖以必不肯从之事绝之也。德明果不肯遣,于是禁盐如初。月,德明掠 

  •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袁宏

      建初元年(丙子、七六)  春正月,敦煌太守王遵、酒泉太守殷彭将兵五千人破车师〔一〕。耿恭遣吏范羌迎军资于敦煌,羌还与大军俱西。 及车师破,诸将欲还,羌请迎恭,诸将不肯,羌固请之,乃分兵二千人至疏勒城。城中夜闻兵声,以

  •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一、雍正收用密亲王妃嫔的谣言·雍正

      编者按:曾静供出谣传雍正收用密亲王妃嫔一事(参见《大义觉迷录》卷三),使雍正大为恼火,下令广西巡抚追查出此造谣人为谁,广西巡抚这份奏章,便是接到谕旨后的表态,而使曾静案牵连进一步扩大。  【原文】  广西巡抚臣金

  • 卷二百七十四·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癸卯朔 龙轝度开平○甲辰○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御马监少监海寿至自行在致 大行皇帝遗命 皇太子哭恸几绝强起拜受命进荣等问故复恸哭 皇太孙亲王皆恸哭易服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 皇太子命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五月壬子朔四川道御史田生金<锍-釒>称纪纲倒持可虑 圣明整饬宜先是非曲直国家磨钝之大操柄也从来无两是亦无两非无两直亦无两曲 皇上一概置之甚至邪说之横诋自负 圣明之特知枉直未判劝惩莫分此纪纲

  • 卷之八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春正月乙巳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太和门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朝鲜国王李焞、遣陪臣李偘等、

  •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本文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

  • 封轨传·魏收

    封回的族叔封轨,字广度。封轨为人朴实稳重,勤奋好学,博通经传。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交情很好,孙惠蔚屡次推举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的义理,不但在章节句读上有不同的分析,而且他能标明其纲要和格式,概括其旨意和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吕思勉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

  • 卷十六 无逸第十七·孔颖达

    周公作《无逸》。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好,呼报反。无逸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疏]传“中人”至“无逸”○正义曰: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不能勉强,多好逸豫,故周公作书以戒之,使无逸

  •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赞辞·太虚

    ──三十四年五月作──人类的文明,在过去实由几个民族的宗教、几个世界的宗教促成,迨至今日,已有钻天入海缩万里于比邻的物质能力,然人类的精神能力,未善调御所产生的物质能力,使用之得当,遂不能尽其利而反致屡相残杀之大害

  •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二(初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四波罗夷法之二佛在跋耆国跋求摩河上。是时佛语诸比丘。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我等当勤修习。诸比丘作是念已。

  • 卷第九·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原书阙

  • 正一法文十箓召仪·佚名

    《正一法文十箓召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载十种早期天师道法箓。即元命赤箓、青甲箓、赤甲箓、武甲箓、文甲箓、圣真神箓、黄图中纲箓、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