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卷之三十一
鹤
杨子曰。鹤。羽族灵也。而变小大不同。金九火也。而变生焉。七年一小变。十六年再变。百六十年大变。千六百年变极。而与圣人同隐显。灵其至矣。
陈州倅卢其畜二鹤甚驯。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卢勉饲之。乃就食。一旦。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耶。有天可飞。有林可栖。不尔羁也。鹤振?翮云际。数四徊翔乃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黄蒲溪上。晚秋萧索。曳杖林间。忽有一鹤盘空。鸣声凄断。卢仰祝曰。若非我陈州之鹤。果尔。当即下。鹤竟投入怀中。以喙牵衣。旋舞不释。卢抚之泣曰。我老无血胤。形悲影吊。尔幸留者。当如孤山并老。共此残年。遂引之归。为写溪塘泣鹤图。中绘己像。置一鹤其傍。后卢殁。鹤亦不食死。家人瘗之墓左。
羣鹊招鹳
某氏园亭中有古树。鹊巢其上。伏卵将雏。一日。二鹊徊翔屋上。悲鸣不已。顷之。有数鹊相向鸣。渐益近。百首皆向巢。忽数鹊对喙鸣。若相语状。扬去。少顷。一鹳横空来。阁阁有声。鹊亦尾其后。羣鹊向而噪。若有所诉。鹳复作声。若允所请。瞥而上。捣巢衔一赤蛇吞之。羣鹊喧舞。若庆且谢者。盖鹊招鹳搏蛇相救也。
徐司训觐。宅近启圣祠。纵奴射鹳。合邑之鹳。无不带箭者。一日。鹳衔火焚祠。有鹳数百。盘旋烈焰之傍。若快心者。徐坐焚祠去官。奴亦瘖哑。事在世宗初年。
燕巢
宋时淄青一民家。燕巢累年。增广至三尺。燕雏既飞。忽一旦。野禽来集庭除。甚众。驱之不去。已而巢破。有白凤雏。长三尺余。往西南飞去。诸禽皆骇散。其家亦隳。
鸟之属
鸟之孝者名曰戴鹊。
众鸟雄大雌小。惟鸷反是。
众鸟三指向前。一指向后。鹦鹉两指向后。
取鸟之未生毛者。以丹和牛肉使吞。至长。羽毛皆红。今之红鹦鹉或此类也。
乌鹊之掌。缩于腹下。
鸟之雌雄。别其翼。右掩左者雄。左掩右者雌。
云南百夷中产黄鹦鹉。永乐中常贡此。金文靖有黄鹦鹉赋。成化间。海南进红鹦鹉。朱衣翠裳。沈启南见而图焉。
隆万间。缅甸有鸟。四足而肉翅。其大如鹅。其鸣似鹤。能飞而不能远。其雏胎生。飞行则负雏于背。不践稼穑。不食生虫。杀之必见不祥。
北方有慈鸟。状似大鸡。善啄物。见牛、马、橐驼、脊间有疮。辄啄而食之。往往致死。若饥不得食。虽砂石亦食焉。虏人呼为沽罗。
秃鹙。似鹤而大。高八尺。善与人鬬。尤好啖蛇。万历壬辰春。武宁山中。有大鸟。高七八尺。似鹤而苍。顶秃无毛。其喙有觚棱七八痕。所在之处。无物不啖。鱼鸟为之一空。盖秃鹙也。
蜀中山谷间。有一种百舌鸟。毛采翠碧。蜀人多畜之。一名翠碧鸟。善效他禽语。凡数十种。非东方所谓百舌也。往往矜鬬。至死不解。桂林有乌凤。如鹊而绀碧。髡头有冠。尾垂一弱骨。各长一尺四五寸。其末始有毛羽。大略如凤。鸣声清越。又能为百虫之音。生在右江溪洞中。泽州产石英处。有鸡如雉。体热无毛。腹下毛赤。飞翔不远。常食碎石英。
广西有山凤。状如鹅。而凤喙。巢两江深林中。雌伏卵时。雄以木枝。杂桃胶。封其巢。仅留一窍取食。子成即发封。不成。则窒其窍而杀之。又有大头凤。飞则羽声响若转轮。所止之处。百鸟不敢鸣。
皂雕。一产三卵。内有一卵为犬子。灰色短尾。随母景而走。所逐之禽无不获者。陶九成云。北方凡皂雕作巢处。官司必穷探之。如一巢而三卵者。其一必狗也。取以饲养。进之于朝。但尾上多毛羽数茎而已。田猎之际。雕则戾天。狗则走陆。所逐同至。名曰鹰背。
海(□鸟)神俊。善辟蛟螭。邺城镇将得而宝爱之。南陂。蛟常为害。持(□鸟)往。忽投陂水中。攫一小蛟出。食之且尽。
新宁县有鸟。其大如鹄。其色苍。其鸣自呼曰独足、独足云。
东海有鸟。文身。赤口。而一足。唯食虫豸。不害稻梁。其鸣如人啸声。昼伏夜翔。或时昼出。则羣乌噪之。俗名触触。或曰山噪。疑即商羊也。
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飞集有度。俗呼其黄白色。有翼有绶。飞独高者为君长。居前正赤者为五伯。正黑者为铃下。缃色杂赤者为功曹。左胁有白带者为主簿。各有章色。庐郡东。多有之。
越王鸟出新州。似鸢而勾喙。喙中可受二升。南人以为酒巵。此鸟不践地。不饮江湖。不唼百草虫鱼。唯噉木叶。粪似熏陆香。可治杂疮。
山经言禺?鸟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见则大旱。万历壬辰七月初。豫章城中。此鸟来集永宁寺屋上。高二尺许。燕雀从而羣噪之。其年五月晦至七月中。酷暑无雨。田禾尽枯。
鹭。萱录号碧继翁。陆龟蒙号丝禽。三辅黄图号属玉。东坡诗号雪衣儿。所称不同。皆言其白。性畏露。畜之虽驯。至白露。必飞扬而去。
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鼵。今咸阳有鸟鼠山。唐诗中往往及之。
成都、福州、贵阳、省下多枭。各府亦如之。无一夕不闻枭声。成都学道署。柏树参天。上有枭巢。好事者伐其巢。得九子。福州下令。献一枭赏三十文。无日无献者。贵阳用鸟铳惊之。其声稍远。然铳声。昔昔不绝。宦其地者。初至甚恶之。竟亦未必为殃。盖多则不足怪也。
紫荆山无翡翠。或移置其中。辄飞去。汴梁城内无萤火。无蝉声。太湖洞庭山无虎。无蛇。无雉。雁宕山无荆棘。有虎不伤人。
史载昌邑王求长鸣鸡。夫鸡安得有长鸣者。滇志。云南镇沅州有鸡。形矮小。鸣无昼夜。与中国鸡声异。得非长鸣鸡耶。
汉时公膳。日食双鸡。庖人窃易之以鹜。因此知鸡贵而鹜贱。虽然。日食双鹜而易之鸡。不又曰鹜贵鸡贱耶。
工部徐谧。兴化县人。畜一天鹅。徐有往。鹅必从之。或入朝。则鹅盘旋云汉。候退朝乃飞下。人以鹅卜其去住。家有亭曰问鹅。又同县鲍氏鴈媒。飞去年许矣。忽闻网中鴈声。主人惊曰。此吾家老黑头来也。合网得之。则见鴈媒。将羣雏俱丽网中。不怖不惊。而足铜环宛然。
鸟田
吴越春秋。禹崩之后。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地理志。山上有禹井、禹祠。下有羣鸟耘田。水经注。鸟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
白鹿
世庙末年。进白鹿甚多。胡默林在浙。获而进者二。一齐云山。一舟山。舟山在海中。不甚深邃。亦产此。异矣。盖天生以应世王之求。不在山之浅深也。
万历戊申。七月望日。嵩山马峪居民。获一小白鹿。通身如雪。目睛周围如丹砂。而瞳子如漆。献于县官。畜之凡二年。角将生。遂纵于玉柱峯之下。踰月中使来。求之不得乃已。抱朴子曰。鹿千岁白。五百岁黄。此一说也。今幼鹿而角渐露。可见又有奇生别种。不可以岁年论也。
张鲂。字叔鱼。江曲人。有学行。晋明帝时。为合浦令。英敏有惠政。白鹿羣游。因鲂所筑城。及南山。皆以白鹿名。志奇政也。因取一似献。诏征为尚书郎。夫白鹿称瑞。而至于羣游。则又千古所少。晋史中多载奇异小说。而独此不载。何耶。
异兽
永乐己亥秋。海外忽斯汉等国。各遣使来进麒麟、狮子、天马、文豹、紫象、駞、 【 高七尺。】 福鹿、 【 似駞而花文可爱。】 灵羊、长角马哈兽、 【 角长于身。】 五色鹦鹉。又交趾进白鸟、山凤、三尾龟。
狮彖
成化十九年。西域诸国。若速檀阿黑麻王偕遣使以方物来贡。有狮子。牝牡各一。雄姿诡状。世罕曾睹。西汉书谓狮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与今所贡正同。而梵书谓有青绿色。及五色备者。盖不常有。或夸言也。轩辕纪。帝登黄山。于海得白泽神兽。能言语。达于万物之情。穆天子传。狻猊日行五百里。尔雅。狻猊类虥猫。食虎豹。世谓白泽狻猊。皆即狮子耳。
彖。豕类也。张腹而藏毕露者也。今人读彖曰毕。世而不知其义。可乎。
犬
李明道。丰城人。家富于赀。乘乱起兵。附徐寿辉。后附陈友谅。及见获于胡大海。太祖宥之。命为行省参政。令与曾万中等守吉安。两人不相能。明道复叛。附于友谅。及友谅败灭。明道复走归丰城。剪其须发。逃匿武宁山中。有茶客识之。缚送武昌。上数其反复之罪。明道无以对。遂磔于鲇鱼口沙上。明道尝有所畜犬。为我军所得。携至武昌。犬见明道被戮。嗥鸣踯躅不已。衔聚其肉。跑沙瘗之。上义此犬。因命敛葬明道。
秦邦者。家饶。好货殖。永乐初。年已四十。将往京师。卜之不利。妻许氏。苦谏不听。邦畜一白犬。相随出入。甚有灵性。是日解缆。犬忽呼号踯躅。跃入舟中。衔邦衣裙。若阻行者。邦不悟。遂挈之偕行。舟次张湾。有寇登舟。俱被刺。死于水。惟白犬从后舱跃出。啮一盗手几殒。众持刃来逐。犬赴水遁。贼既去。犬潜尾到家。默认其处。昼则觅食。夜伏水次。守邦。如是数月。人皆异之。未几。巡河御史吕希望至。见白犬号呼岸傍。状如泣诉。异之。曰。此必有冤。命吏卒从。犬足爬地。果见邦尸。犬嗥叫尸傍不去。希望曰。此必故主被谋害。但不知凶人何在。犬能指其处乎。犬摇首遂行。命吏随之。里许。至一室。贼方会饮。犬径入啮之。吏缚贼至。拷掠未服。忽一人。啼而前诉曰。某乃秦邦仆也。吾主被劫死。某亦被刺落水。幸而不死。此尸即吾主也。贼遂伏罪。其仆舁主柩还。犬亦随到家。昼夜跧伏柩侧。时或悲号。葬甫毕。犬触树而死。许氏义之。埋犬冢傍。许氏守节终身。被旌。
王日就。字成德。分水县人。少负侠气。夜猎。从骑四出。有畜犬。呜呜衔衣。捶之不却。且道且前。怪之。亟随以归。明日覆视其处。虎迹纵横。叹曰。犬。人畜也。犹知爱主。吾奉父母遗体。不自爱。可乎。散其徒。读书。中年传家政于子。坚坐二十余年。淳熙元年年六十五。正衣冠。泊然而逝。
杀狗磔县四门。起于秦德公。盖狗别宾主。善守御。故以为禳。以辟盗贼。月令曰。犬者。金属。抑金以毕春气。使不为害。令万物遂成其性。今惟夷狄行之。中国则否。
狗后有悬爪者曰犬。善警苟食。故目人之卑污者曰狗。古者有田犬。有吠犬。有食犬。记曰。士无故不杀犬、豕。指食犬也。
江口备倭官宋儒。畜一黑犬。至夜辄踰出。或窃邻肉以归。邻患之。诉于儒。儒因伺之。良是。售之狗屠。得百钱。旦日启扉。犬已逃至。摇尾就儒作乞怜状。儒与犬约。自后勿复窃邻肉。则贷汝一死。仍以原钱归屠。犬即弥耳驯伏。投以骨。一嗅辄去。甘守糠窍。见者咸叹异云。
余氏有老仆。畜一犬。甚猛。仆怪其囓人。每欲杀之。犬辄遁去。异日复还。囓人如故也。后竟杀之。犬忽凭仆之妻。佯狂而啼。具言我前生猎徒也。再世为秀才。今为犬。后生将复为人。我无罪。何妄杀我。始我匿竹中数日。谓汝意已解。故复来归。汝竟杀我。我何罪耶。啼数日。寻愈。后亦无恙。
虎
昔有人北试。道经彭城。过乡落间。见一义虎桥。询诸父老。曰。昔有商于齐鲁之墟者。夜归。迷失故道。悞堕虎穴。自分必死。虎熟视不加噬。昼则出取物食之。夜归若为之护者。月余。其人稍谙虎性。乃嘱之曰。吾因失道至此。幸君惠我。不及于难。吾有父母妻子。久客于外。思欲一见。仗君力。能置我于大道中。幸甚。虎作许诺状。伏地摇尾招之。商喻其意。上虎背。跃而出。置诸道傍。顾而悲跳。分去后。历数载。商偶经此地。见诸猎缚一生虎归。将献之官。熟视。乃前虎也。虎见之。回睨。其人感泣。遂与众具道所以。亟出重赀赎之。众亦义其所为。相与释缚。纵深山之曲。后人于其地为桥。表焉。
长兴臧进士邻人。薄暮为虎所囓。闻空中呼曰。业畜莫转牙。背而行。如风雨声。天明抛一大寺前。僧百余。曝朝曦补衲。问之。曰。天台方广寺也。旁店。老妇人傍端立一子。可五六岁。见而招之曰。汝久饥。当以粥啖汝。泣拜谢之。因谓曰。吾已无夫。止一子。肯留否。又拜泣。告以思家不能留。笑曰。去此不知几千万里。家岂可到。遂大哭求死。老妇沉吟曰。当令吾子送归。第命合眼随而行。风雨声如前。久之。喝曰。已到。看。看。其子忽不见。时夜半月明。识其家。扣门。妻子兄弟。皆以为鬼。不敢应。比明。人也。乃抱而恸哭。庆更生。时离家已念余日矣。其人至今尚存。
处州蒋姓者善杀虎。人问其故。答曰。百兽难杀。惟虎易杀。盖它兽。见人奔走。逐之或不能及。虎恃勇。见人。负嵎振威。磨牙掉尾。欲扑人而食之。吾得铁叉。对虎中立。二人执鎗旁佐之。叱虎令前。徐以叉接其项。二鎗夹进。折而仆之无难者。使其见人即走。吾乌能尽得志。可为好食人者之戒。世有猛而贪得者。殆此之类也。
正德十年中秋。清河县有虎自梁山而来。踰城。入察院。升大槐枝颠。眈眈下视。咆哮甚厉。知县张纶用壮民李万等搏杀焉。
小说中。力士尤昌四杀虎。以铁鎗为弱。削坚竹。炙以油。未毕而虎至。两手执其膊。一手擎定。一手取竹刺杀之。其说未知果否。而要之。竹刺之可用明矣。丁巳。杭州有虎入城。营军三百尾之。出钱塘门。将官多力者持鎗进。辄被拉断。一医生见而笑之。众因就问。请计。医士取鎗迭试。皆曰。软不可用。亦削竹如前法。刺虎中之。按竹。奋臂覆转。虎亦随转。就毙。盖难不在刺而在转。转时铁鎗都折。折则虎奋。犹能脱鎗伤人。惟竹劲不可折。得施全力故也。医士又云。凡虎。蹲定不肯去。作咆哮声攫拿势者。一人以铁叉直立俟之。虎跳而扑。中口。二人持棍击其腰。可以立毙。其曳尾前行。不睨人而睨地。目光反照。见人缓急。因之行止。又不作声势。此殆有神。未可易视。盖虎性燥烈。声势可畏。能怖人。却亦易竭。可擒。惟沉沉迤逦无所恋。不作声势。固自难制。少年在处州山中曾见其一猎士。数百人随之。一人援矛而前。虎反跃。啮其项。弃之。直冲而驰。仆地者十余人。有死者。竟越山去。
徐恩。山阴人。家贫。不甚知书。而孝友由天性。与兄文。刈薪项里岭。日未午。一虎从丛筱中出。噬文。牙贯肩项。恩急顾。得一木棓。趋击虎。数十下。持不可夺。则蹑文足。自后(打去丁改掔)之。虎乃释文走。恩度必复来。于是曳文首。前向立。跨尸以待。且大呼曰。天乎。吾于虎何雠。虎杀吾兄。天尚相与杀此虎。复兄雠。少选。虎迂行。负上势。奔突而下。恩侧身承势。横扼而挤之。虎辄失足。旁逸。若是者凡数四。邻族闻者。或匿林薄间。呼恩弃尸自脱。恩厉声曰。汝能助。助我。不能。无挠我。今日断无弃兄理。我不与虎俱生矣。虎欲骋不得。复奔突如前。垂至。则人立不动。亦若出奇设疑。意在乘间以逞者。恩直前批之。适中其鼻。虎创甚。始却步。徐行而去。然犹数回视焉。既而救者咸至。共舆尸以归。恩力竭。病累月死。方恩病时。人有以义士誉之者。恩怆然涕曰。吾恨力止此。不能磔此虎。以祭吾兄。吾乃以是得众人誉。吾独何心哉。邑大夫萧鸣凤。传其事而为之赞。
何兆三。山阴人。弟出采薪。虎突至。衔其首。兆三呼号奔救。以筱击虎。虎遽舍之去。弟乃得生。兄弟为樵十余年。稍有所储。兆三曰。我老矣。当为弟娶似延宗祀。若有子。即吾子也。于是弟遂娶。生子。而弟死。弟妇悍。不能奉事其伯。兆三不免冻饿。亦无悔云。
曹小娥。黄岩人。嘉熙二年二月晦。同其母范。及邻居二十人。采笋陆婆坑。范为虎所得。众悉惊溃。娥执母手。推虎而叫。范知不免。瞀瞀然命之去。娥叫执愈疾。亟行数百步。虎掉尾拂娥。踞坐熟视。娥以身翼母。推之下山。尚喘息。会救者至。以布衾裹归。母死而尸得完。里人吊之。娥不能言。徐曰。黄虎也。吾不得代吾母死也。
夏孝女少。字阿九。亦黄岩人。时年十五。一日。随父与其邻樵于山。父前与虎遇。邻人惧。亟升木避之。女见父陷虎口。噭号直前。执薪鞭虎。且鞭且泣。踰十步。虎弃其父。而啖之。
余杭方祥。买山于古城。山主朱氏。既毕事。朱复诬谓未受直。与其徒三人。邀议于山舍。方弗校。即更与之。第指天矢之曰。吾苟负若。出门即死于虎。若负吾。当亦如之。朱出门。上马。已觉体战栗。转顾。虎突来。攫其骑。咥其臀。方奋呼。举火燎虎。虎乃释去。朱以缊着厚。得不死。乃自讼而语诸人。方又一日黎明。凌霜过潘板桥。桥布木。狭而修。下瞰湍流甚险。行将半。见彼岸缟衣伟男子。大言梁断矣。勿过。因即返。候明。桴而渡。视梁果断。霜路无伟人迹。意村叟也。访谢之。通村无此人。而旁有周赧王祠。疑神助。每过。必入拜焉。
神考某年。梦有豹。掉尾来啮。恶之。令豹房绝食。俱饿死。兽亦遭阨。至惊动圣天子也。
牛
齐河县洪店有盗杀人于王臻户前。众执臻。已诬服久矣。知县赵清过洪店。一牛奔清前。跪而悲鸣。若有所诉。清曰。谁氏之牛。众曰。王臻牛也。清曰。臻其有冤乎。抵邑。即辩释臻父子。后鞫大盗王山。得其杀人状。齐河人称神明。作义牛记。清。代州人。成化癸卯乡荐。
生善道
平阳县初筑垂杨埭。屡筑屡圮。官用巫者言。将以牛祭。时有了兴法师在万泉乡。牛径衔刀奔至师前。逐者踵至。师止其杀。解袈裟付之。曰。若以置埭址下。埭自可固。慎勿用牛。已而果然。牛放山中。师建塔院。咒牛曰。汝能练泥乎。牛俛首受役。塔成七日而牛死。师曰。此牛已生善道矣。瘗之。有香气触人。十余日不散。
两牧犊相卫
桯史。有收犊相卫。得免虎患。太祖御制文集称滁阳亦有此事。唐时刘汇为歙州刺吏。野媪将为虎噬。幼女号呼搏虎。俱免。
相牛法
古之视牛者以耳。病则耳燥。安则温润而泽。诗云。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是也。旧又云。牛相。壁堂欲阔。膺廷欲广。豪筋欲就。隽骨欲垂。插颈欲高。排胁欲密。尾不用至地。头不用多肉。角欲得细。身欲得圆。眼欲得大。口方易饲。鼻广易牵。倚欲如绊马。行欲如羊。形欲如卷。悬蹄欲如八字。乱睫好触。龙颈突目好跳。毛拳角冷有病。毛少骨多有力。岐胡有寿。常有似鸣有黄。嘉泰志。中州针火?平潼取酥酪。以雍酥为冠。晋王武子指羊酪示陆士衡云。卿江东何以敌此。疑当时南方尚未有也。
牛禁
宣武门外多回夷聚居。世以宰牛为业。巡城杨御史四知榜禁之。众皆鼓噪。诸大臣知状。弛其禁。乃定。此戊子年事。盖禁杀牛。自美事。而京师不可行。想各边亦当然。
韩滉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犯令者诛及邻伍。滉特禁屠。以盗贼为名。可重其罚。此机变也。
猴
汪中丞可受。黄梅人。尝令金华。有丐者作猴戏乞钱。遂饱所欲。旁一丐者。忌且羡之。因醉丐者以酒。诱至破窑内。椎杀之。绳其猴。从己。亦作戏乞钱。而汪呼导声至。猴忽啮绳断。脱走车前。作诉冤状。即令人随之。至破窑内。得尸。又令人行捕。得后丐者。鞫问伏辜。杖之死。方焚前丐者尸。烈焰始发。猴又号鸣。赴火抱尸。共为煨烬。
猫
姑苏齐门外陆墓。一小民负官租。出避。家独一猫。催租者持去。卖之阊门铺商。忽小民过其地。跃入怀。为铺中所夺。辄悲鸣顾视不已。至夜。衔一绫帨。内有金五两余。投之而去。
豕
万历初。浒墅关王序三家养一豕。忽衔主衣裙行。异之。随所往。以嘴掀土。出瘗金千两。家遂大饶。自是饲豕以饭。澡以泉。衣绵席毡。凡十年。大可比牛。远近皆来观。称其家金为豕金。
兽之属
凡兽。自虎、豺、而外。久驰。则血耗而肉不佳。鹿为尤甚。
山中夜静时。无杂兽之声。则必有虎。虎去月余。而后兽稍有至者。山之居人以此为验。
貀似虎而白。无前两足者。
马八尺为駴。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豕?尼。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鹍。此皆就绝大而高者名也。
梅圣俞有马曰铁獭。王元之有奴曰青猿。曲端有马曰铁象。
虎、豹、一跃六丈。熊十二丈。虎、豹、可擒。熊虽追及围守。亦不可擒。盖毛深而滑。受射。若飞沙着冰柱。纷纷堕地。人既难近。鎗戟亦无所施。
正德十年十二月。麻城县有熊。飞过县治。获之。此可证飞熊之说。
狨似猿猱而长尾。尾色红。去来林间如飞。能食猿猱。猿猱每出采山核。狨至。莫不俯首帖服。狨择其肥者噉之。
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兽曰野皤。黄发椎髻。跣足裹形。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已下。有皮累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壮夫。遇男子必负去。求合。或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剖视。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
云贵深山中产一种兽。形类猕猴而白毛。巢于高树之上。其子孙以次巢下枝。老者鲜出。唯居下者。出觅果物传致其上。老者已食。众乃敢食。名曰宗彝。尚书传所谓虎蜼也。又有神鹿。生而两头。能食毒草。
西夏有竹牛。重数百斤。角甚长。而黄黑相间。用以制弓。尤健劲。
辽东有駞鹿。重三百斤。彼人能效其声。致而取之。
凉州狗大如驴。汉乐浪郡有果下马。高三尺。日南郡出果下牛。亦高三尺。
松潘出六角羊。土人云。羊与鹿交故多角。郭青螺在蜀得二只。临行。以送周友山大参。周名思敬。
猿。山家谓之鞫侯。皮陆俱有诗。见山川志。猿好践园蔬。所过狼藉。山间豆、麦、胡麻、莱菔、蔬果、竹萌之类。多被残。天衣寺僧法聪令捕一老猴。被以衣巾。多为细缝。使不得脱。纵之使去。老猴喜得脱逃。跳趋其羣。羣望而畏之。皆舍去。老猴趋之愈急。相逐。日行数十百里。其害稍息。
猫。一名乌圆。其目睛。旦暮皆圆。子午时即敛如线。鼻极冷。惟夏至一日暖。盖阴类。其应若此。
麞无胆。兔无脾。鳖以眼听。
似马而小者曰驴。驴与马相牝牡而生者曰骡。尤相健。能负物致远。
唐弘道初。凉州仓有鼠长二尺余。为猫所啮。羣鼠数百。少选。聚万余鼠。州发人击之。乃散。
龙
大禹治水。至震泽。斩黑龙以祭天。本朝永乐间。大获龙骨。吴江史鉴为之志云。
龙坟。在今秀水县复礼乡小律原。此距太湖可六七十里。初由村氓耕田。往往得龙骨而未识也。永乐间。有一渔者始识之。因潜持出。以售于苏州南濠徐氏药肆中。岁以为常。一日。徐问有龙角否。其人曰。有。乃以一枝遗徐。有朱永年过徐肆中。见之。惊问。得之何所。曰。适有人来售。朱问。其人去远近。曰。未远。因急追及之。盖是时有左珰号李黄子者。方受命求采珍异。朱以买办户。出入珰所。欲以为奇货也。遂偕其人告于珰。珰檄郡县。调夫船。具畚锸。躬往掘之。初入。见有状如浮屠氏所谓金刚神者数辈。俨然如生。众方骇异。及见风随化尽。惟余骨尔。遂得龙骨、角、齿、牙。凡数十舰。献于朝。窃取者不与焉。时方贵龙角带。自非诸王勋戚。不能得。一銙直十余金。及是。价为之顿贱。秀水在当时犹为嘉兴。宣德间始分为秀水。今其田可六十亩许。不加粪治。而收获倍于他田。岁每大风雨。则拔木发屋。而禾稼反无损。耕者犹时时得龙骨田中。意当时已尽取。不应有遗。岂其地为龙所窟。而潜蜕其中欤。至大禹治水。至震泽。斩黑龙以祭天之文。不知出于何书。历考吴越春秋、吴郡志、苏州志。无所经见。不敢强为之说。
刘洞微善画龙。一日。夫妇造门。曰。龙有雌雄不同。公知之乎。曰。不知。其夫笑曰。不知。如何轻自下笔。洞微怅然。曰。子能言之乎。曰。能。因请其状。曰。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鬐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烨烨。雌者角靡凹平。目浅鼻直。鬐圆鳞薄。尾壮于腹。洞微曰。尔何人。能知之。其人曰。吾即是也。化为二龙飞去。
陈容。字公所。长乐人。端平二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善画龙。世称所翁龙者是也。
宋文帝以宜都王自江陵入即位。江中有黑龙负舟。人以为瑞。梁武陵王纪自成都率兵下峡。亦有此异。是日江水初尚可揭。及登舟无雨。骤长六尺。咸以天赞为贺。未几败死。文帝亦终死于元凶之手。瑞乃为祸如此。要知黑龙非瑞。必如大禹神圣。黄龙负舟。乃始为奇耳。然禹视如蝘蜓。原不以为瑞也。
温州府乐清县岭店驿居民至七月二十日皆闭户不敢出。其日必有风雨。满街积有虾、蟹。相传百年前。有女汲于河。龙神见而悦之。化为男。与交。遂有娠。后生二小龙。剖腹而出。龙神即摄女尸。葬于山顶。盖七月之二十日。至今小龙以其日至。若祭墓然。时刻不爽。
嘉靖初。扬州石坝集民家夜尝有物窃瓮水。主人每伺之不得。一日。黎明。将秣马远行。忽见中溜。火光烨烨。欲腾而上。主人急以田器击之。铿然坠地有声。视之。金龙。首大于五斗釜。乃惊愕。急以布数十裹而瘗之。祷神毕。出之。赤金也。身及尾皆铜钱。其家今富。四纪无过。称金龙邵氏。
嘉靖七年。宝应知县闻人诠虑时旸为患。奏开月河。试筑记工方类地祇。二龙戏水。鳞角毕露。时四面皆大雨。独不及工所。人咸异之。
广西左州模邨有岩淋。入岩二十步。即幽暗。中有野龙潜伏。邨妇欲见龙者。则盛饰入岩。唱土歌以动之。龙乃出。蟠邨妇怀中。良久乃去。士人游观。则龙伏不出。
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
北庭西北沙州有黑河。深可驾舟。其水往往泛滥。荡室庐。坏禾稼。人多远徙。开元中。南阳张嵩为都护。召吏讯其事。云黑河中有巨龙。嗜羔特犬彘。故漂浪腾水。望祀河浒。乃命致牢醴。布筵席。密以弓矢俟其侧。及至河上。有龙长百尺。自波中跃出。俄然升岸。渐近渐缩。至于几筵。纔长数尺。嵩发一矢。众矢并集。龙遂死焉。上壮其果断。诏断龙舌。函以赐嵩子孙。且承袭沙州刺史。
隆庆壬申。睢宁大雨。河溢。有五龙见云中。雷火霹雳。乡人言是日有龙为蛛网所罣。不得脱。须臾。火龙焚其网。龙乃脱去。蛛死山中。丝网尚弥山谷。或截取为马鞭。
长阿含经云。真龙十二种。始不为金翅鸟所食。此鸟。头尾相去。八千由旬。其目明利。有大势力。投龙宫中。搏诸龙啖之。其说荒唐不可信。考南齐太子长懋与宗人西昌侯萧鸾意好不协。谓竟陵王子艮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当由其福薄故也。太子一日卧小殿中。梦见金翅鸟飞下。搏食小龙无数。后鸾颛政篡位。太子子孙无遗焉。鸾每先一夕焚香。呜咽流涕。则次日诸王必有诛杀。大约煮药以待最幼者。使保姆抱以入。此鸟乃变为帝王。于族类中行此忍心事。忽而又呜咽流涕。则心固未尝死也。总之。自为子孙计。忍而至此。要之。终不得免。冤冤报复。作业何所底止。岂乘除固然。然亦枉势力矣。
天地间。水下注。气上升。神龙出没其间。为之宣泄。皆有神焉。故所在龙池、潭、洞、穴。处处有之。有神龙则必有毒龙、怪龙。五台山下有池约二亩余。佛经云。禁五百毒龙之所。禁之中必有所以生而养之法。若杀。便增出许多事来。
龙凤名状
鹿角、牛耳、驼首、鬼目、蛇项、蜃腹、鱼鳞、虎掌、鹰爪。龙之状也。鸿前、鹿?各后、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凤之状也。麕首、牛尾、狼头、马足、圜蹏、肉角。麟之状也。有角为虬龙。无角为螭龙。有鳞为蛟龙。有翼为应龙。凤之青。曰?曷。赤曰鹑。黄曰焉。白曰鹔。紫曰鷟。麟之青。曰耸孤。赤曰炎驹。白曰素冥。黑曰角端。黄曰麒麐。
龙之鳞。八十有一。鲤之鳞。三十有六。麟肉角而不触。凤肉喙而不啄。鳣骨脆。貘骨实。蛟骨青。凤骨黑。龙珠在颔。鲛珠在皮。蛇之珠在口。鱼之珠在目。蚌之珠在腹。鳖之珠在足。蟒目圆。蛟眉连。蜃鳞逆。腹鼻反。狼肠直。鷧喙曲。羱羊之角重于肉。斲水之舌长于喙。犀体兼五种肉。象体具十二少肉。或云有百兽肉。
神龙所经。盆盎涌焉。海犀所涉。江河坼焉。麒麐之鬬。日月食焉。鲸鱼之死。慧星出焉。狸牛之搏。海水沸焉。越睒杀犀。疾雷及焉。
猪龙
濮阳郡有续生者。身长七八尺。剪发留二三寸。不着襌袴。破衫齐膝而已。每四月八日。市场戏处皆有续生。郡人张孝恭疑之。自在戏场对一续生。又遣奴子到诸处。凡戏场果皆有续生。天旱。续生入泥涂。偃展久之。必雨。土人谓之猪龙。夜中有人见北市电火。往视之。有一蟒蛇。身在电里。至晓。见续生拂灰而出。后不知所之。
龟
赵清献入蜀。携一琴、一鹤、一龟。今人都言琴、鹤。不言龟。
广东兴宁县金龟。见长丈余。金光四射。泝河而上。所过田陂皆坏。其年。嘉靖辛丑岁。大稔。
龟首俯者灵。
蛇
有大蛇穴禹门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水中。数日。蛇旋浮死水隈。竟不知蛇得水物。贪其腥膻。不舍而堕邪。蛇为水之怪物所得。欲起不能。而堕也。是蛇负其险毒。稔其贪婪。以食于河。所恃以安者。尾束于树耳。使树不折。则其生死。犹未可知。惟树折身堕。遂死于河。此殆天理。非偶然也。且使蛇得水物。贪其腥膻。不舍而死。固可为怙强贪不知止之戒。使蛇为水之怪物所得而死。亦可谓害物必报之戒。
余家南浔东。去舍数百步。有旧窑。土人冯姓者得之。毁基。其中有蛇千余。俱纵之去。大者数围。长十丈。一角。往东行。未几。冯一子暴死。
万历丙戌。建昌乡民樵于山。逢一巨蛇。头端一角。六足如鸡距。见人不噬。亦不惊。民因呼羣往视。亦不敢伤。徐徐入深林去。华山记云。蛇六足者。名曰肥(虫遗)。见则千里之内大旱。戊子、己丑之灾。其兆已先见之矣。
蔪蛇。一名褰鼻蛇。诸蛇鼻向下。独此向上。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方胜。尾尖有一佛指甲。腹旁有念珠斑。剖之。置水中。则反尾涤其腹。长尺余。
乳罗山县南三十里。相传一货郎过此山。得青卵。置之箱内。脱壳为蛇。驯畜稍大。复置之故处。名其蛇曰乳罗。其后截道。噬人甚厉。众觅货郎使禁之。货郎着刃于地。叮咛作念。蛇引颈自刎而死。
蛇一名曰蜀精。
毒食
岭南人惯食蛇。云其味肥美。万历间。南海有诸生数十人。聚学宫。见大蛇自梁间坠地。取烹之。将熟。忽报学宪至。未及餐而出。釜中溢汁流地。二犬进饮之。皆死灶旁。诸生归。大骇。埋其肉阶下。数日出一菌。甚嫩。学宫卒误食之。亦毙。余姚毛佥事患风疾。觅蕲蛇酒饮之。半月发脑疽。遂不起。晋中有人采菌于木。以为天花菜也。献之某侍御。食之尽一器。已入房卧。次日不启门。役者倒门视之。仅有白骨在床。肉尽为水矣。因告令。索菌木下。得大蛇数围。焚之。烟触人鼻咸毙。或曰。鳖与蛇同气。凡三足、首无裙者、赤腹者、白目者、腹字者。皆蛇产。食之溃体。潮州有人取一巨鳝食之。腹裂而死。或曰。亦蛇化也。有韩姓者。园产一梨。如斗大。适诸客会饮。剖食之。尽死。一生独不食。得免。使人掘梨下。四蛇盘焉。东海林姓者。园产大瓜。客二人过。食之。入口皆死。主掘瓜下。有蛇如柱。凡物异常者皆有毒。匪直异物。古人曰。厚味必腊毒。
山海经曰。从山上多三足鳖。左传曰。三足鳖谓之能。不可食也。山溪间多有之。色赤。
腹蛇噬人。必落齿舌。虎豹食人。必缺耳角。自来猎户见缺耳之虎。缺不过三人。则何如矣。不落不缺。越做越狠。
鱼
葛原六。海门县人。魁梧豪侠。以布衣诣阙下。献鳓鱼百尾。时国初法严。众为危之。则笑曰。尔不上食父母耶。君犹亲也。庸何伤。及至。高皇帝大悦。问之曰。鱼美何如。蒲伏前。顿首对曰。鱼美。但臣未进。不敢尝耳。又大悦。命大臣赐酒食。仍选一尾还之。曰。劳汝。劳汝。其后岁贡鱼九十九尾。着为令。
阖闾十年。有东夷人侵逼吴境。吴王大惊。令所司点军。王乃宴会亲行。平明出城十里顿军。憩歇。今憩桥是也。王曰。进军。所司奏。食时已至。令临顿吴军宴设之处。今临顿是也。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洲沙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遶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醎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夷亭之名昉此。吴王回军会羣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吴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今从鲊。非也。鱼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吴王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
其鱼似黄鱼而稍大。本草。和莼作羹。开胃益气。加盐。暴干食之。名为鲞。士人爱重以为益人。虽产妇在蓐。亦可食。炙食之。主消瓜成水。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碁子。又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
海鱼以三四月间散子。羣拥而来。谓之黄鱼。因其色也。渔人以筒侧之。其声如雷。初至者为头一水。势汹且猛。不可捕。须让过一水。方下网。簇起。泼以淡水。即定。举之如山。不能尽。水族之利。无大于此者。盖散子既有时。必近海多山。气稍暖。可倚以育。若在溟浡中无所著。如何生得。此造化自然之奇。而或谓内水冲出。故鱼至。未必然。
汉水中。鳊鱼甚美。常禁人捕。以槎头断水。因谓之槎头鳊。宋张敬儿为刺史。齐高帝求此鱼。敬儿作六橹船。置鱼而献曰。奉槎头缩项鳊一千八百头。我郡有此鱼。以碧浪湖灰色者为上。盖深潜土中。得气厚。其它。形相似而色白。去之远矣。
冰井鱼
卧冰得鱼。此王太保通神之孝。乃王梅溪大父病。思得鲫。方盛暑。不易致。子钓于井。得巨鳞。梅溪。年十一。亲见。又奇矣。
神鱼
金山神鱼。每岁庙神诞日。有鱼名黑隘。大者如山。羣引海族来朝。率午方退。
周平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俄而泉涌。金鱼跃出。遂雨。
进鲊
湖广进鱼鲊。始于成化七年镇守太监。其初止二千五百斤。十七年以后。增至三万斤。用船十二只。皆布政司进献。弘治二年四月。始命内官造办。如七年数。船止二只。神庙三十年。以进鲊粗恶。夺布政使程正谊官。则又属之有司。而数之加增。不必言矣。
杂物
有物如小龟。土色。杂灰土以居。蠕动而步速。好居柱础下。或墙壁下。钻软土下入。畏鸡食之。生育亦蕃。至冬时。穴地取验之。始见。三时散居。不知食何物。人传能食白蚁至尽。有李辅者。经抚州金溪。宿饶泉大姓郭氏堂中。地未洁。乃遣从者净扫之。方设榻。主人再三戒。且告以前物形状曰。吾家新创室屋。不意岁被白蚁伤食。梁栋内空。无如之何。有人教以往川中求此物寘于础下灰土中。今数年来。白蚁皆尽。叩栋柱逢逢然。了无一蚁存。若令人扫地上。遇此物。幸为保全。勿伤之。夫能食白蚁。必奇物也。亦虫类。大不盈寸。块然不动。能钻土而出。名曰蚁虎。
余祖月溪翁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盖宣庙有此好。采之江南者。苏太守况锺被敕。索千个。不许违误。此宣德九年七月事也。
沮洳之区。素多蚊蟁。五六月间。舟中蚊盛。不可宿。但每至高邮。望见泰山。则蚊悉自舟中飞出。无留影者。相传吕祖有炼阳庵。在泰山之阳。或有僊气驱之。故如此。盖屡验云。
凡蜂聚人家者多不和。其采蜜者不与焉。王莽时。九江连率贾萌守郡不降。有飞蜂附萌车。为汉兵所诛。晋陶侃表袁谦为高凉太守。未至百余里。浦中有蜂蔽日。下谦船。已而皆不利。近则南中黄侍郎。见第十二卷。
杨籧庵致政归。一日。游镇江北□门。偶见羣蜂拥蜂王出游。遇鸷鸟攫蜂王。杀之。羣蜂环守不去。数日俱死之。籧庵瘗焉。表其封曰义蜂冢。亲作文祭之。未几。有蜂十余队。约可数万。绕公厅事。首皆内向。飞鸣良久始去。盖蜂王之族。感而来谢也。
蜗蜒即今俗语所谓沿油也。一名托胎虫。能制蜈蚣。
蝌蚪
绍兴□□张公佐治擢金华守。去郡至一处。见蝌蚪无数。□□鸣噪。皆昂首若有诉。异之。下舆步视。□□□皆跳踯为前导。至田间。三尸迭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汤灌之。逡巡间复活。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蝌蚪也。意伤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人必复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我从之至此。不虞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尚远。有腰缠。必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丞命急捕之。人金皆得。以属其守石公昆玉。一讯皆吐实。抵死。腰缠归商。张。闽人。石。楚人。皆有清名。石之子有恒。己未进士。自淳安调长兴。苏人请之调常熟。 【 父原苏州太守。】 长兴人又争之。得止。
物理
麻败酒。蟹败漆。金得百劳之血则昏。铁得鸊鹈之膏则莹。石得鹊髓则化。银得雉粪则枯。风生兽得葛蒲则死。鳖得苋则活。蜈蚣得蜘蛛溺则腐。鸱鸮得桑椹则醉。猫得薄荷则醉。虎得狗则醉。橘得糯则烂。芙蕖得油则败。番蕉得铁则茂。金得翡翠则粉。犀得人气则破。人食矾石则死。蚕食之则不饥。鱼食巴豆则死。鼠食之则肥。蘐草忘忧。合欢蠲忿。仓庚已妒。鵸余?鸟治魇。槖非?巴治畏。金刚石遇羚羊角则碎。水怪遇犀则不隐。石皷遇桐材则鸣。龙漦遇烟煤则不散。
狼倒草以卜。虎坼地以筮。鹳禹步。鴷画印。獭祭圆。豺祭方。蛇蟠向壬。鹊巢面岁。燕伏戊己。蝠伏庚申。虎奋冲破。仓庚知春分。伯劳知夏至。虔鹊知来。猩猩知往。狒狒自知死生。虎识字。角端知四夷之语。象知地之虚实。橐驼知泉脉之所在。鱼伯识水旱之气。蜉蝣晓潜泉之地。鹊知风之高下。獬廌知人之邪正。鹧鸪向日而飞。玄鳢向斗以游。兔恒向月而息。鹊髡于七夕。海扇见乎上已。鹖鴠羸于孟冬。短狐上弩于孟夏之朔。蜉蝣羣死于白露之朝。数丸之虫。丸土三百而潮至。移风之鸡。当潮至而辄鸣。乌凤晓百虫之音。反舌解百鸟之语。风狸遇风则行空。橐驼遇疠风则埋其鼻。豘将风则踊踊。鼍将雨则鸣。鹬将风则啼。商羊将雨则起舞。鸠暮呜则雨。鸯朝鸣则风。蛤晕随潮以数其文。獭肝随月以生叶。
食品以鹅为重。故祖制。御史不许食鹅。今东南大家以鹅乃发气之物。俱斥不用。唐制御史不许食肉。
蟹入海。至春散子。即枯瘠死矣。
蚌无牝牡。为雀鸽所化。故久者生珠。专一于阴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二·李延寿 齐本纪中第七·李延寿 卷十五·吴广成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陈邦瞻 唐鉴卷一·范祖禹 卷二百五十三·杨士奇 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十一·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四下·袁枢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金富轼 三·沈从文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钱穆 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明初的学校·吴晗 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