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六册  天聪四年三月至四月

第二十六册  天聪四年三月至四月

二十六日,颁书云:“金国二贝勒示谕众降民。我兵永驻此处,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不知此意,意谓我将返,且问有不薙发投诚者。今尔等宜各坚意薙发,有不薙者,知辄杀之也。於各处归附村落,岂无绅衿贤能之人?若输诚来谒,自当叙录,日後国归太平,即皆立功也。”

三月二十七日,八门之主八老人,各赏缎看守银库之十六老人,各赏毛青布六尺。

二十八日,备御鸟巴海、代子宁古塔、哨长宁古里往略焚鹿岛一带地方,获二十一人解至。八人分给八家,发往尚阳堡屯,其余十三人,给与俘获之人,妥加恤养。

是日,遣人谕法笃曰:“由西步行来归人消息,若不能速至,令尔城人递送。若有使臣及骑马逃人至,当令哨率从速送来。至於步行逃人消息,亦令哨卒作速递送。”

二十八日,遣祖总兵官族叔赍书於祖曰:“金国二贝勒致书明国祖将军。我汗前两次致书於将军,可曾阅乎?如已见之,将军意下如何?其书中之言,若与尔意不附,不好以所欲言遣

人告知於我。恐前书未达,故致此书。将军莫以为我将弃此地而归。天异之地,岂有弃之而去之理耶?宜熟计之。此书与汗未去之前所缮之书,一并遣送。”

二十九日,贝勒阿敏、台吉济尔哈朗、台吉硕托率众兵西掠。自所往之地致书明帝曰:“金国二贝勒上书於大明国皇帝。昔我欲议和,实出诚心。先时兴师,我未随征。今我之来,亦为和好。尔等勿疑我有诈,若口是心非,则不畏天乎?人固可欺,天亦可欺乎?我等闻得尔国诸臣奏书,不允议和,云昔金时议和,後用计欺谎,兴兵征讨等语。其臣非谋国为民之臣也。若欲修好,则速议之为善也。若不速议,俟我汗携家眷至,彼时尔等欲议和亦难,我等欲议亦不便也。我既遣书往,皇帝亦三思之。皇帝之意,得无谓我既遣书议和,又为何征讨耶?诚欲修好,则盟诸天地,自盟誓之日息兵矣。”曾遣喀喇沁部乌巴西阵获之蒙古人赍书往丰润。丰润总兵官,亦曾遣其守备二员、土人一名持书同喀喇沁部乌巴西所获蒙古人至,谓尔等退还,尔等赍来文书,将奏报於上等语。是日,我遣人致答书云:“我军退驻永平,尔帝信使若来,可遣往永平。”该书曾致开平一封。开平道员致答书云:“尔等所致之书,我今即奏於上,尔等退还,勿令尔兵逼近城,我有大炮千尊倘若被创伤,非美事也。”乃答之曰:“大事不言乃何言小事?今我来此,岂不知尔有炮耶?尔

胜杀我,我胜杀尔,孰能御之?若为议和事遣信使来,进往永平即可。”行掠八日,稍有俘获,其招降榛子镇,以民半数编户,半数为俘,毁其城,四月初七日至永平。

是日,自遵化来报败敌消息。先是往於樵采处,我兵设伏,诱其樵采人至,击败之。获马二百三十匹,我军死一人,伤四十人。而我後兵至,克大安口,命喀喇沁部沙木巴驻之。沙木巴移营边外後,大安口汉人,往报无兵。明遣骑兵四千、步兵三千来,城内汉人,开城门纳之,骑兵屯外断後。驻守遵化总兵官、乌纳格、参将察哈喇闻之,率兵往击明兵,败之。斩杀甚众,获马三百,余马多为喀喇沁部人所获。是役也,我军阵亡十三人,被伤二百四十五人。

二十九日,守陵老人十一人各赏缎一、其次者五人,各赏毛青布六尺。

四月初五日,自渖阳遣叶努往喀喇沁部谕曰:“蒙古人沿边而居,甚恐尔等沉湎於酒,止凭巡察之人,所居之城为明人所夺取。”问及家信,答言所有牧放马匹已渡辽河;阿哥兆塔、

豪格,至朱尔呼柱协渡之;汗将於十日出行;将往宁远一带促生等语。

被杀千总遣留整疋罗一、缎 纱衣二十、毛青布衣二十、被一、银十二两。此物给其主洪山口参将葵通乎?抑给首告者潘家口金游击乎?此事尚未办,候贝勒之言。再有庶民擒获奸细二人,尚未赏赐。

沈阳城北面未曾修筑,仍系明人所筑者。其余三面,早已修筑。天聪四年四月初六日之【原档残缺】始行修筑。

初八日,颁谕曰:驻守甲士,每牛录留二十人。每牛录所留二十甲士,务须足数,庸劣者勿留。後来之人若精壮,则留先来这精壮之人。人虽精壮,然系无兄弟奴仆、孤独贫穷者,不得留之。若留此等人,田野之不得耕种之,日後生计穷苦,则罪其固山额真、甲喇额真及牛录额真。至驻遵化甲兵,每二甲兵,宜令更换。但彼处甲兵,若多於此处二十甲兵,可照原议更换。甲士若不足,可将原驻二人留驻不换。原驻每二甲兵中,若有无兄弟奴仆、孤独贫穷者,务须更换之。还渖阳之军,将於十二日起行。

是日,赐滦州官员以敕书云:金国汗谕之曰:杨奇,尔原系明国生员,後进为贡生,我克永平後,广招人才。时从官皆言尔贤哲。因滦州知州及州同二官皆无人,举尔为州同。兼官

知州事务。勿达我谕。

初八日,驻甜水站之真珠肯、图尔格依牛录下哨长苏巴里,钦奉汗命,往焚伊兰博里库一带,获汉人四名,解矣,以三人赏与俘获者,其中一人,发往叶赫一带屯落。

初九日,颁谕曰:“贝勒曰:凡永平府所属各色匠役、闲民,不得携归渖阳。即诸贝勒大臣等,若有潜行携归者,准赴贝勒府第控告,贝勒之门已设专司之人,收受诉状。若不容陈告,强行携归者,许赴渖阳汗前控告。以永平为永住之地,尔民毋轻信狂言,随之而去。”

初十日,汗率两大贝勒及从台吉等出边牧马以青草,沿辽河岸驻跸,於河西岸之野驻跸二日。

初十日,谕汉文开各官曰:“贝勒谕管理永平府文武各官曰:我闻尔等畏惧诸申大臣及辽不旧流官,馈以财物等语。我国惯例,不纳贿赂,廉者举之为臣,受贿之官,降之不用也。

主上既录用不贪财正直之人,其在下之人,又何惧乎?尔若有罪,虽给金千两,亦无益也;若无罪,虽众贝勒,又何惧焉?倘有诬诈者,察审明白,治以重罪。嗣後,凡有恐吓惑从之言,尔等勿得惊惧可来上前控告。凡上所委之事,惟听该管官之言,勿信他人之言。”

十二日,台吉阿巴泰、台吉济尔哈朗、台吉萨哈廉,率众兵携俘获还渖阳。出边後,先遣人奏书云:“去时在途宿二日,计行十五日方至。入边时,欲沿汗所行之道而行,因马残疾,

而不能抵达,便由建昌所属冷口而入。时边门不纳,故破台而入,至永平驻营五日。二十九日,往略迤西地方。至榛子镇招降之,俘获人畜解至,交付雅拜。并毁其城。由此前进,行丰润、玉田之间,向海搜掠,稍有俘获。第八日,即四月初七日,至永平。往略时,因巴克什乌讷格兵及蒙古兵马匹俱瘦,再城中需防,故令之还。巴克什乌讷格将至永平,有明骑兵四千、步兵三千,来攻大安口。巴克什乌讷格及察哈喇率众击败,尽歼之。获马三百,馀马皆为喀喇沁所取。我等未到之前,巴克什乌讷格、察哈喇兵又於樵采处设伏,诱歼敌兵,获马二百三十。再迤西地方并无消息。闻祖仍驻山海关一带,祖之亲属,概行羁留,即合彼持书往探之,不见其归。前次所遣者,亦未返回矣。侦探环城消息,闻其兵略有增加等语。凯旋诸贝勒,已於十二日起行。”

是日,颁谕曰:诸贝勒曰:看放马匹时,率每牛录章京一员,甲喇额真一员往守。倘有侵掠降民诸物,践踏田禾,以麦秣马者,任意乱行等情,则其为首甲喇额真及章京俱治罪。再诸申人及汉人,各已分街以居。汉人之街,勿令诸申人往,倘若有往者,见辄执之。固山额真等,向所管本旗人众,朝暮严饬,达者治罪。若明白晓谕其何罪之有?尔等军士,戌驻於敌之境,因违法治罪,罹於弄戮;善乎?”

十三日,遣■军五人,往谕诸贝勒曰:“喀喇沁部乌巴西所擒蒙古人至。彼等告称:我方之书,业已送达。明京城诸臣得书,遣人来云:派遣丰润总兵官还我处,土地从何处给之,和则如何和等情,询问切实,回奏明帝等语。丰润总兵官,领我二人往开平,与道员商议,欲遣先来之守备二人来,然由上来书止之。其书云:据密云军门奏书云:议和有诈。丰润、开

平官兵,彼等诡计欲叛等语。此事涉及我等,我等岂可遣使往耶?遂止之等语。先前来我处之守备二人,追及我方所遣二人,寄信曰:有人云我等与尔等通谋等语。我等当即被捕则罢倘一旦为我等知觉,则我等将想方设法逃走等语。”

十三日,起行,营於西河岸古琴之野。

十四日,遣精选■军百人,往明地捉生。马各一匹,自备马各一匹,厮役四人,各给贝勒之马一匹。命布尔坎、乌赖、哈宁阿、雅西塔为首,遣往广宁一带捉生。为之送行,返回

时沿途打猎。

四月十六日,顾三泰额驸之子布颜图家诸申男丁一人,乘一马由丰润来归。有一汉人,由蓟州来归,讯之云:“我原居十里河,曾闻我父兄皆居渖阳,原系车尔格依属下。”此人并无

带有其他消息。

窖内得银九百四十五两,以一百零五两中取十分之一赐获银者,其馀银两可否赏给受伤人员。

十六日,宰牛二、羊三,宴墨尔根戴青、额尔克克楚虎尔、台吉豪格、众■军等。

十六日,遣所获汉人赍书遗开平道曰:“金国二贝勒致书开平道。初我欲议和,实出於诚心,尔亦有愿成和好之言,然尔在廷诸臣不从,致败乃事,尔亦无可如何。我闻尔实心为国,

而尔在廷诸臣,反诬与我通谋等语,遭此譖谤,尔岂能晓然?大人与其遭难,不如深思熟虑,来投於我也。诚来归我,富贵共之。彼阵擒之李永芳与只身来归之余养性,亦为婿养之,何

况尔乎?尔诚来归,岂特比此二人已哉!大人宜审图之。尔国诸臣,陷阵而亡者有之,被诸臣诬谤,而为尔主所诛者有之。尔往日旧臣,有速取功名、享富贵者耶?大人三思之,此不

待我言,大人岂不知耶?”

是日,贝勒谕曰:地方居民,俱以为我即还军,故奸细至,隐匿不举,见明哨卒来、亦不来报。天赐之地,我岂敢弃之而去耶?嗣後,倘若有收容奸细者,全家论死,妻孥为奴,不株连其分居之亲兄弟。有擒获奸细来献者,赏银十两,并将奸细所携诸物,亦尽与之。明兵哨卒,经过归附乡村而来,谅尔民不能敌,何不来报?嗣後,有见明兵哨卒不报者,察其踪迹,凡经过村庄之人,将诛之。”

十七日,汗以台吉德格类幼子殇,亲往慰之。返还时会前往捉生人等,获汉人三名解至乃告称:渡大凌河,逃者驰斩四十馀人,俘获二十人,马八、牛一百、驴三十、骡一。将携之来等语。讯之汉人,言我复发之兵,於三月二十五日到彼,四月初攻取明榛子镇,祖总兵官在山海关等语。遂斩其哨探一人,留其二人养之。由彼前来,台吉岳托迎驾於路,宰牛一及羊六,备置酒席,支行幄於大路高处,进宴时台吉岳托以马四、台吉巴拉玛以马二、台吉尼堪以马二进献,汗纳岳托台吉马二、马拉玛台吉马一、尼堪台吉马一,馀四马却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张廷玉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司马光
  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序·张居正
  卷第十九·徐鼒
  卷九·昭梿
  卷之四十六·佚名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九)·杨士奇
  卷之九百九十·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卷之九十八·佚名
  ●九、生活一斑·秦翰才
  ●绎史摭遗卷十三·温睿临
  通志卷四十·郑樵
  魏纪八 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酉、253)·司马光
  朱吟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瑶峰集卷下·王尔烈

    辽阳王尔烈瑶峰撰邑后学金毓黻辑录 文 诗 附录 ◆文◆ 校刻常理斋爱吟草序 续刻常理斋爱吟前草序 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 集录爱吟草题跋序 辽阳圣庙重修碑记 辽阳关帝庙重建东殿碑记 辽阳关帝庙重建旗杆补修戏楼及

  • 卷十五·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五名家十二人蔡太常珪【四十六首】珪字正甫大丞相松年之子七歳赋菊诗语意惊人日授数千言天德三年进士擢第后不赴选调求未见书读之其辨博为天下第一歴澄州军事判官三河簿正隆三年

  • 卷一百七十二·志第一百二十五·职官十二等·脱脱

        ◎职官十二   ○增给 公用钱 给券 职田   增给   权三司使,知开封府,百千。权发遣三司使,五十千。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三副使,观文殿大学士,三十千。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宫观、三司判官,判

  • 虞預晉書·汤球

      宣帝   上雖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揚側陋。王基、鄧艾、州泰、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于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御覽九十五。

  • ●卷六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八。   起靖康元年十一月九日庚午,尽十八日己卯。   九日庚午兵部尚书吕好问奏集诸路兵劄连珠寨以卫京城防河须用宿将。   好问奏乞集诸路兵就粮於尉氏咸平陈留东明。若虏(改作敌)越河以四邑之兵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原序·刘时举

    宋中兴通鉴一十五巻通直郎国史院编修官刘时举编史嵩之丧父以右相起复时举为京学生与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太学生黄恺伯金九万孙翼鳯等百四十四人武学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宗学生赵子寰等三十四人上

  • 七四○ 暂署两江总督陈辉祖奏续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佚名

    七四○ 暂署两江总督陈辉祖奏续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暂署两江总督 江南河道总督臣陈辉祖谨奏,为续缴应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一切诞妄著作,钦奉上谕,实力查缴,所有江宁书局先后收获违碍书

  • 陈宝应传·李延寿

    陈宝应是晋安侯官人,世代都是闽中四大姓之一。父亲陈羽,很有才干,是郡内豪杰,宝应的性格反复多变,诡计很多。梁朝时晋安郡屡次背叛朝廷,杀害郡守,陈羽都是先煽动造反,后来又领着官兵来镇压,靠这样逐渐总揽了一郡兵权。侯景作乱

  • 卷三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雍正三年三月上谕二十三道初三日谕大将军年羮尧尔欲令康济鼐驻劄西藏所议虽是但康济鼐居住阿里克地方亦甚属紧要不知康济鼐情愿与否且与阿尔布巴隆布奈等彼此能和睦与否亦未深知

  •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二·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襄公四【灵王二十四年晋平十年】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庄公也景公立】或曰光之立也迫其父而夺之位盖簒也今其死迄正天讨于例当称国以弑乃独着弑贼之名何邪曰光固有

  • 三正考卷二·吴鼐

    工部主事呉鼐撰邵公之误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公羊传何注曰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 赵氏汸曰以行夏之时説春秋盖昉于此然何氏固以建子为周之春但疑春不当言狩而妄为之辞鼐按狩

  • 降众生品第三十二·佚名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甚奇甚特。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习读守行念者,为得现世功德教授众生。净诸佛国从一佛刹至一佛刹。见诸佛已意欲供养。随其所愿辄得供养。具足善本所从诸佛闻经法者,至得三耶三佛初不中忘。便得家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之餘   總相别相施 皆悉能迴向。   是菩薩能以二種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爲總相二爲别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别相施者

  • 佛说瞻婆比丘经·佚名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瞻婆恒伽上法赖池水上。彼时世尊十五日说戒。在比丘僧前坐。世尊坐已观诸比丘意之所念。观诸比丘意之所念已。夜初一分时坐默然住。于是有异比丘从坐起一向著衣叉手向世尊白

  • 卷十八·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八六祖下三十四世临济宗宁波天童密云圜悟禅师字觉初。宜兴蒋氏子。甫离襁褓。便喜兀坐。俨然若有所思者。八岁无师训。知念佛。长事耕获。偶得六祖坛经。释锄观之。始知有宗门向上事。遂快志参究。一日负

  • 乾隆云南通志·鄂尔泰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乾隆元年(1736)刊本。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鄂氏奉诏纂修,属靖道谟因旧志增辑,分三十志,志各一卷,每志之下,间附以目,类目与《康熙云南通志》相似,首图说,终杂记。乾隆元年书成,时值鄂去官,继任

  • 天玉经内传·杨筠松

    《天玉经内传》三卷、《外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考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解题》,杨、曾二家书无《天玉经》之名。相传杨氏师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吴见诚遇真人,始授以此经,其子景发乃鸾明其义。然则是

  •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佚名

    亦称《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普贤菩萨证明经》、《证明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谓人若出家学道、坐禅学道、修头陀行、远离恩爱、舍家弃俗,便可得见弥勒。又宣扬普贤菩萨之威力及四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