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佞幸传三

佞幸传 【三】

○辽

罗衣轻

罗衣轻

△罗衣轻

罗衣轻不知其乡里滑稽通变一时谐谑多所规讽兴宗败于李元昊也单骑突出几不得脱先是元昊获辽人辄劓其鼻有奔北者惟恐

追及故罗衣轻止之曰且观鼻在否帝沁以毳索系帐后将杀之太子笑曰打诨底不是黄幡绰罗衣轻应声曰行兵底亦不是唐太宗帝闻而

释之帝尝与太弟重元狎昵宴酣许以千秋万岁后传位重元喜甚骄纵不法又因双陆赌以居民城邑帝屡不竞前后已偿数城重元既恃梁

孝王之宠又多郑叔段之过朝臣无敢言者道路以目一日复博罗衣轻指其局曰双陆休痴和你都输去也帝始悟不复献清宁闲卒

○金

萧肄

张仲轲

  李通

高怀贞

  萧裕

萧玉

胥持国

萧肄

张仲轲

李通

高怀贞

萧裕

萧玉

胥持国

△萧肄

萧肄本奚人有宠于熙宗复谄事悼后累官参知政事皇统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风雨电电震坏寝殿鸱尾有火自外入烧内寝帏幔帝徙

避别殿命翰林学士张钧草诏罪己有惟德弗类上干天威顾兹宾昧眇予小子等语肄译奏曰弗类是大无道寡者孤独无亲昧则人事弗晓

眇则目无所见小子婴孩之称此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帝大怒命卫士榜钧数百不死以手剑厘其口而醢之赐肄通天犀带凭恃恩幸与海

陵有恶及篡立召诘之曰学士张钧何罪被诛尔何功受赏肄不能对海陵曰朕杀汝无难人或以我报私怨诏除名禁锢而死

△张仲轲

张仲轲幼名牛儿市井无赖说传奇小说俳优诙谐为业海陵引之左右以资戏笑即位为秘书郎宋余唐弼 【按余唐弼宋史作尧弼

金史交聘表作唐弼金睿宗名宗尧唐弼或因避讳而改传文讹作尧弼今改】 贺登宝位且还海陵以玉带附赐宋帝曰此带卿父所常服今

以为赐使卿如见而父使退仲轲曰希世宝可惜海陵曰江南地当为我有此置之外府耳由是知海陵有南伐意每先逢之累迁左谏议大夫

修起居注海陵一日召仲轲及补阙马钦校书郎田与信直长实实入便殿侍坐谓曰汉之封疆不过七八千里今吾国幅员万里可谓大矣仲

轲日杠朝疆土虽大然有四主南则宋东则高丽西则夏能一之乃为大耳海陵曰以何罪伐之仲轲曰臣闻宋人买马修器械招纳山东叛亡

岂得为无罪海陵喜曰梁珫尝为朕言宋有刘贵妃者蜀之华蘂吴之西施所不及今一举而两得之俗所谓因行掉手也江南闻我举兵必远

窜耳钦与与信俱对曰海岛蛮越臣等皆知道路彼将安往正隆四年仲轲死马钦仕至国子司业从海陵南伐至和州富埒珲言舟小不可济

江召问钦钦曰臣得栰亦可渡也大定二年除名 【按马钦事迹互见本传中金史又别为立传今删附于此】

△李通

李通以便辟侧媚得幸海陵累官至参知政事请谒贿赂辐辏其门海陵恃累世强盛欲大肆征伐以通为谋主遣使籍诸路明安部族及

州县渤海丁壮充军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皆籍之虽亲老丁多不得一子留侍使益都尹京等三十一人押诸路军器于军行要会处安置

俟军至分给之其分给之余与缮完不及者皆聚而焚之二月通进拜右丞括天下官民赢马在东者给西军在西者给东军昼夜络绎不绝死

者狼籍官吏惧罪或自杀所过蹂践民田调发夫役诏河南州县贮粮以备大军不得他用赢马刍粟无可给即令就牧田中食禾稼又征发诸

道工匠至京师疫死不可胜数海陵自至通州观造战船籍水手三万余人民不堪命盗贼蠭起白昼公行所过州县开劫府库太府监高彦福

大理正耶律道翰林待制大颍出使还朝皆言盗贼事海陵恶闻怒杖之自是人不复敢言海陵自将分诸道兵为三十二军以太保璸都为左

领军大都督通为副大都督实使专其事正隆六年九月甲午海陵戎服启行十月丁亥大军渡淮癸亥至和州命通督造战船坏民居为材木

煮死人膏为油筑台江上海陵被金甲登台杀黑马祭天以羊豕各一投江中明日遣总管阿林等率舟师先济两舟先逼南岸水浅不得进与

宋兵对射良久两舟中矢尽遂为所获亡一明安及军士百余人海陵遂还和州尚书省奏报世宗即位东京改元大定海陵叹曰朕本欲平江

南改元大定此岂非天乎乃出素所书示羣臣召诸将帅谋北归议定通复入奏曰陛下亲师深入无功而还若众散于前敌乘于后非万全计

若留兵渡江车驾北还诸将亦将解体今燕北诸军近辽阳者恐有异志宜先发渡江敛舟焚之绝其归望然后陛下北还南北皆指日而定矣

海陵然之明日遂趋扬州使符宝耶律摩多护神果军扼淮渡出内箭系帛书其上使人乘舟射之南岸言兴师问罪义在吊伐以招谕宋人宋

将王权亦纵所获车士赍书数海陵罪通奏大怒命焚之亟欲渡江下令军士亡者杀其富埒珲富埒珲亡者杀其穆昆穆昆亡者杀其明安明

安亡者杀其总管军士益危惧复令运鸦鹘船及粮于瓜州渡期以明日渡江敢后者死完颜元宜等以兵犯御营海陵遇弒都督府以南伐计

皆通等赞成并其姻戚图克坦永年等皆杀之

△高怀贞

高怀贞为尚书省令史素与海陵狎昵海陵久蓄不臣之心尝曰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二也得天

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由是小人皆知其志争进谀说大定县丞张忠辅言梦公与帝击球公乘马冲过之帝坠马下海陵大喜遂成逆谋篡立后

怀贞累迁礼部侍郎大定二年放归田里五年起复为定国军节度使

△萧裕

萧裕本名扬珠奚人初以明安居中京海陵为留守与相结裕揣海陵有觊觎心密言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

属诚有志举大事愿竭力以从海陵喜遂与谋议即篡立以为秘书监海陵心忌太宗诸子欲除之与裕密谋因构致太傅宗本秉德等反状并

杀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宗翰子孙三十余人宗本已死裕乃求宗本门客萧玉教以具欵反状令作主名上变海陵既诏天下天下冤之海陵赏

诛宗本功累拜裕至平章政事进友丞相威福由己势倾朝廷海陵倚信之他相仰成而已裕与高药师善尝告以海陵密语为所奏谓有怨望

心召戒谕之不以为罪有言裕擅权者海陵不之信以为人见裕势位生忌嫉乃出其弟左副点检祚为益都尹妹夫左卫将军耶律必勒哩为

宁昌军节度使以绝众疑裕不知以为疑已而海陵弟兖领三省事以裕多自用颇防闲之裕疑使备己恐及祸遂与前真定尹萧冯嘉努博州

同知约索女夫和勒博谋立亡辽豫王延禧孙使亲信萧托诺往结西北路招讨使萧怀忠怀忠谓托诺曰此大事汝归遣一重使来裕乃使其

党前中丞萧珠展往怀忠问与谋复有何人答曰五院节度使耶律郎亦是怀忠旧与朗有隙又以珠展尝上达兰变事疑其反复因执珠展收

朗系狱遣使上变会笔砚令史布达亦奏约索书使助裕取富贵海陵谓布达构诬命杀之执出宣华门点检图克坦贞得萧怀忠上变事入奏

遇见因止不杀使宰相问裕即欵伏海陵犹惊愕未信引见亲问不复隐讳海陵因问汝何怨于朕而作此事裕曰陛下凡事皆与臣议及除祚

等乃不令臣知领省国王每事颇堤防臣恐不得死谋此幸苟免耳太宗子孙无罪皆死臣手今臣死亦晚矣海陵复曰自来与汝相好虽有此

罪贷汝性命终身守坟垄裕曰既犯如此罪逆何面目见天下人海陵哭送出门杀之并诛约索及冯嘉努等

△萧玉

萧玉奚人既从萧裕诬宗本罪海陵喜甚自尚书省令史为礼部尚书加特进数月为参知政事丁母忧起复授明安子尚公主赐第一区

分赐宗本家赀顷之代张浩为尚书右丞拜平章政事进拜右丞相封陈国公正隆三司拜司徒判大宗正事五年以司徒兼御史大夫继以司

徒判大兴尹海陵至南京以为尚书左丞相进吴国公将伐宋赐羣臣宴即召玉至内阁问曰朕今欲伐江南卿以为如何玉谏止海陵怒叱之

使出及张浩因周福儿附奏海陵杖浩并杖玉既发南京玉与浩留治省事世宗即位降奉国上将军放归田里夺所赐家产久之起为孟州防

御使世宗戒之曰朕思海陵肆虐先杀宗本部人然后用汝质成其事岂得专罪汝等今复用汝当思改过转定海军节度使改太原尹与少尹

乌库哩索赫互讼不公事各削一官解职寻卒子德用大定二十四年尚书省奏玉子德用当升除帝曰海陵假口于玉以快其毒玉子岂可升

除耶 【按萧玉金史旧附宗本传后今移置佞幸】

△胥持国

胥持国字秉钓代州繁峙人经童出身累调博野县丞授太子司仓章宗即位除宫籍副监改同签宣徽院事工部侍郎迁尚书进尚书右

丞为人柔佞有智术初李妃起微贱得幸于帝持国久在太子宫素知帝好色阴干以秘术又多赂遗妃左右妃亦自嫌门第薄欲藉重外廷乃

数称誉持国能由是大为帝所信任与妃表里筦擅朝政诛郑王永蹈镐王永中罢黜完颜守贞等事皆起于李妃持国士之好利躁进者皆走

其门时语曰经童作相监婢为妃承安三年御史台劾奏右司谏张复亭等十人趋走权门人谓胥门十哲俱宜黜罢奏可于是持国以通奉大

夫致仕复起为枢密副使佐枢密使襄治军于北京一日帝召翰林修撰路铎语及董师中张万公优劣铎曰师中附胥持国进持国奸邪小人

不宜典军马若回日再相必乱天下帝曰朕岂以此人复为相耶第迁官使致仕耳寻卒谥通敏子鼎别有传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八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二·徐鼒
  ◎文化汉奸柳雨生·佚名
  謇斋琐缀录七·尹直
  第二六三单同治九年十月初六日一一七○一--二·佚名
  第二十一册 天命六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纪昀
  通志卷七十四·郑樵
  提要·朱明镐
  第9章 “一·二八”上海大战·冯玉祥
  白奉进传·薛居正
  卷二百十一·杨士奇
  卷三十一上·雍正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吕思勉
  110.石崇王恺比富·林汉达
  68.张骞通西域·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七蒲州吴雯撰七絶杯渡浑河香象截流能迳渡其如老象没波难却喜一杯无罅漏果然安稳出桑乾安昌絶句六首【有序録二首】【庚申夏仲余方抱安仁之痛更涉奉倩之疾薄游安昌情思拂欝行药郭门辄成小诗六章

  • 卷三百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五陈翊【一作诩】陈翊字载物闽县人大历中登进士第贞元中官户部郎中知制诰诗十卷今存七首登城楼作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沙墟隂欲暮郊色淡方闲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顔宴

  • 卷十 漢紀二·司马光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著雍閹茂(戊戌),凡二年。   高皇帝三年(丁酉、前二O四年)   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趙王及成安君陳餘聞之,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鬬,

  • 卷二百二·毕沅

      ◎元纪二十 ∷起阏逢困敦正月,尽旃蒙赤奋若八月,凡一年有奇。   ○泰定帝   讳伊苏特穆尔,显宗噶玛拉之长子,裕宗珍戩之嫡孙也。初,北安王那木罕薨,世祖以噶玛拉封晋王,代镇北边,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于晋邸。

  • ●复社总纲·陆世仪

    崇祯元年〔戊辰〕:上年丁卯,张釆中式经魁,张溥恩贡,周锺选社十三子文。崇祯二年〔己巳〕:尹山大会。温体仁入阁。用内臣。蒋德璟授编修,黎元宽、周镳俱礼部主事(周南主),张釆授临川知县,徐汧、金声并庶吉士。三年〔庚午〕:乡试,杨

  • 卷之三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甲申传信卷录十·钱士馨

    使臣碧血苌宏之事周王忠于公室。以党于范氏,晋人封而杀之。藏其血,三年而成碧。此忠之所由积也。左先生之北使也,执节类苏属国、抗议类富郑公、从容类文信国,卒以见戮。呜呼!国家养士三百年,而能以诗礼之泽,对扬祖宗于地下者

  • 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范晔

    (耿弇)◆耿弇传耿弇字伯昭,扶风郡茂陵县人。他的先祖在武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巨鹿迁徙到扶风。父耿况,字侠游,以通晓经术为郎,与王莽从弟王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耿弇少年时期就好学,学习他父亲的学业,由于经常

  •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经籍考【二十七】集【总集】【臣】等谨按总集一门为类至夥盖以网罗放佚荟萃菁英诚为着作之渊薮前考於一代总集中复以诏令奏疏诗文等分次前後於是有一人而屡见者於例究为未协今恭

  • 卷第九·太安万侣

    氣長足姬尊 神功皇后氣長足姬尊、稚日本根子彦大日々天皇之曾孫、氣長宿禰王之女也。母曰葛城高顙媛。足仲彦天皇二年、立爲皇后。幼而聰明叡智。貌容壯麗。父王異焉。九年春二月、足仲彦天皇崩於筑紫橿日宮。時皇后

  • 卷三·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三   明 朱朝瑛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脱简也公谷皆云君弑不忍即位固也顾独忍于改元乎既改元矣又安见其不忍即位乎且国家不幸而遭大变正宜早定位号以系人心不得狥形迹之小孝而忘宗

  •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第三分佛国品第三十之二复次善现,此诸菩萨摩诃萨众。应修如是严净佛土。谓彼土中恒不闻有三种恶趣。亦不闻有诸恶见趣。亦不闻有贪瞋痴毒。亦不闻有男女形相。亦不闻有声闻独觉。亦不闻有无常苦等不如意事。亦不闻有

  • 卷四百二十三·佚名

    △第二分无边际品第二十三之四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时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观察诸法。是时菩萨摩诃萨。於色无受无取无住无著。亦不施设为我。於受想行识无受无取无住无著。亦不施设为我。何以故?世尊,是菩萨

  •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所知相分第三   已說所知依.[二]所知相復云何應[三]見。此略有三種.一依他起相.二徧計所執相.三圓成實   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虚妄分別所

  • 第十九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信解品第四十七离恶友品第四十八辩田赞施品第四十九信解品第四十七尔时彼诸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将欲为他解说法时。应先请佛。若他来问无边法门。我

  • 卷第一百九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

  • 易因·李贽

    易因,又名《九正易因》。明朝学者李贽撰,书成于万历年间。《明史•艺文志》着录作四卷。今《道藏》本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解释《周易》六十四卦著作。每卦先列经文,然后总论卦象义理,并附录王弼、程颐、苏轼、

  • 中论·徐干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