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六

(宋)杜大珪 编

吕汲公大防传实録

绍圣四年四月已亥舒州团练使吕大防卒大防字微仲京兆蓝田人皇佑初进士第调同州冯翊簿累迁著作佐郎知永康军青城县法当迁请以其官易毋封邑英宗即位改秘书丞太常博士未几除监察御史里行首言纪纲赏罚之际未厌四方之望者有五进用大臣而权不归上大臣疲老而不时许退夷狄骄蹇邉患已萌而不择将帅不知敌情议论之臣禆益朝廷阙失而大臣沮之疆场左右之臣有败事而被赏举职而获罪者又论富弼病足请解机政章十余上至以牛马自比而不纳张升年几八十体力巳耗哀乞骸骨而不从吴奎有三年之丧召其子而呼之者再遣而召之者又再程戡辞老不堪邉事恐死塞上乞以尸柩还家为请而不许窃以为过矣陛下优待大臣进退以礼亦何必过为虚饰曲事形迹使四人之诚不得自达耶是岁京师大水大防曰雨水之患至入宫城坏庐舍杀人害物此阴胜阳之沴也即陈八事曰主恩不立臣权太盛邪议干正私恩害公外国连谋盗贼恣行羣情失职刑罚失平会执政建议追崇濮安懿王宜称考诏集侍从官议之大防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旣可改子之名则改亲之名正合典礼今大臣欲加濮王非正之号以惑天下使陛下顾私恩而违公议非所以结天下之心也出知歙州休宁县神宗即位除通判淄州熈宁初移守泗州未几徙河北转运副使赐五品服召为直舍人院韩绛宣抚陜西以大防为判官面赐金紫夏人数犯边大防以谓兵不精将不勇莫若选募兵将尽其智力又兼河东宣抚判官就除知制诰四年除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未赴间大防欲城河外荒堆寨众谓不可大防留戍兵修堡障有不从者斩以徇而环庆将兵乱绛坐黜大防亦落职知制诰以太常博士知临江军数月复度支员外郎知华州召判流内铨以父老乞终任许之元丰二年召判审刑院改除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转朝散郎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再任徙知成都府哲宗即位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召之馆伴北使北使桀黠语颇及朝廷政事不已大防摘契丹隐宻一事询之曰北朝官尝试进士圣心独悟赋题无出处何也北使愕然语塞迁吏部尚书元佑中擢中大夫尚书右丞俄拜中书侍郎三年拜太中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修神宗实録书成迁右正议大夫又提举修神宗正史是岁纳后充奉迎使迁右光禄大夫上初行郊礼充大理使京师雪累放朝叅不御前后殿大防曰旧制放朝叅前殿不坐即御后殿比因泥雪颇阙外廷朝见之仪乞遇六叅日如不御前殿并依旧制于崇政或延和殿视朝以见羣臣宣仁圣烈皇后上仙充山陵使还朝以观文殿学士左光禄大夫知颍昌府改知永兴绍圣初以言者落职知随州再贬秘书监分司南京郢州居住继坐实录诋诬降授通议大夫又降中大夫守光禄卿分司南京安州居住未几遂责授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未踰岭卒年七十一子景山勒停绍兴元年追复观文殿大学士右正议大夫赠太师追封宣国公赐谥正愍

冯文简公京传同前

绍圣元年四月壬寅宣徽南院使检校司空太子少保致仕冯京卒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覊皇佑初举进士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召试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三司磨勘司同修起居注贤妃张氏薨诏追册为皇后时呉充为礼官以中宫在执不可日暮议未决宰相刘沆廹吏以曹状报充劾吏付有司治沆怒出充知髙邮军京疏充言是不当逐沆拟京濠州仁宗曰冯京何罪然犹罢修注不半岁复之试知制诰避宰相富弼亲易右正言龙图阁待制守扬州徙江宁府迁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勾当三班院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权知开封府韩琦当国京数月不一见琦谓京傲以语富弼弼使徃见之京谓琦曰公为宰相而从官不妄诣公乃所以重公岂傲也哉出安抚陜西清城古渭令秦州通唃氏授木征官以断西人肘腋迁礼部郎中群牧使馆伴邉使使人争界河捕鱼植栁事不决京以理折之语塞久之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太原府夏国秉常既遣使来又以兵犯塞神宗手诏京具方略多听用召为学士擢知开封府改御史中丞疏六事累数千百言神宗以示王安石曰京疏极谬朕厯与诘难遽服其非若不为人所惑亦可用他日神宗复曰京何如似平稳安石曰京似平穏然烛理不明若鼓以流俗即不能自守神宗曰作中丞恐失职安石曰京在中丞充位耳非能启廸陛下聪明陛下当于机微之际警策之勿令迷错神宗曰令作枢宻副使如何安石曰欲用之何不可遂拜右谏议大夫枢宻副使神宗欲用呉充叅知政事安石曰充与臣亲傥议论顾形迹则害国事乃以京叅知政事充枢宻副使数与安石争辨上前又荐刘攽蘓轼为外制神宗不答王韶言秦州旷土几万顷可募人耕以资邉费事下帅司按视李师中等以为纔有地一顷余数十亩尔京与文彦博论韶欺罔生事乃遣韩缜覆视乃言得渭傍荒田四千余顷议者谓缜取弓箭手地以为荒田数云时议令祖周官兵车之制令保甲养马京不以为然会选人郑侠上书斥时事且荐京可相坐交通绌守亳州徙河南府迁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人叛徙知成都府蕃部阿丹率夷人冦鸡棕闗京出兵贼惧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穴京力请于朝为禁侵掠恤伤残给稼器饷粮使归夷人出大豕盟愿世为汉藩召知枢宻院易通议大夫兼群牧制置使疾甚神宗中夕语左右适梦冯京造朝甚慰乃赐诏曰渴想仪型不忘梦寐病愈造朝神宗首以所梦语之祀明堂恩加正议大夫顷之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知河阳改成德军复知河阳哲宗即位进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加检校司空改彰德军节度使年七十告老徙知陈州过国门辞疾甚遂以为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又告老拜宣徽南院使朝朔朢明年春以太子少师致仕后二年卒年七十四车马临奠赙恤有加诏赠司徒谥文简仍赐神道碑以基德为额京登第时张尧佐倚外戚欲妻以女使吏卒拥以入其家顷之中人以酒殽至且示以奁具甚厚京固辞曰老母巳议王氏终弗就少尝薄游里巷夜为街卒所系鄂守王素见而释之及使关中素方帅渭与之燕犒欢甚贻以诗曰吞炭难酬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恩为御史吕诲所劾且论京所至嗜利西人目为金毛鼠以其外文采而中实贪畏也尝荐种谔种诊才堪将帅两人者咸能以功庸自见鄂倅南宫成厚遇京及京执政而成已亡遂以郊祀恩官其子尝过外兄朱适询其婢乃同年进士女也京恻然请于适为嫁之所著文集奏议三十卷子谌欣诩询

张少保商英传同前

宣和三年十一月壬午观文殿大学士通奉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张商英卒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少警敏强记中治平二年进士第调达州通川县主簿章惇出措置溪洞嘉其才归朝荐之召对进草茅忧国书以光禄丞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兼编修中书条例熈宁五年加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时神宗励精政事商英言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数十百事而最大者有三曰免役曰保甲曰市易三者得其人缓之即为利非其人急之即为害陛下与大臣宜安静休息择人而行之则太平可以立致会台勘刼盗李则从轻典有诏纠察司鞫治商英言此出大臣私忿愿陛下収还主柄自持威福使台谏为陛下耳目无使为近臣胁迁则天下幸甚神宗为停其狱商英乃言枢宻使文彦博副使呉充蔡提党庇愽州亲戚失入死罪与纵吏等事彦博等以商英意附王安石排巳俱求去神宗难之降授光禄丞监荆南盐曲商税就移节度判官改镇南军元丰二年复太子中允提举京西南路常平召除馆阁校勘检正中书刑房兼详定编修刑房断例舒亶知谏院商英以婿王为之所业示之亶缴奏以为事涉干请坐监鄂州汉川镇酒税改荆南江陵县赤舞市盐茶税八年以太常丞召哲宗嗣位除开封府推官时朝廷稍更新法之不便民者商英上书谓三年不改于父之道今先帝陵土未干奈何议更变乎除河东提点刑狱元佑四年移河北西路五年改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八年徙淮南路绍圣元年以右正言召迁左司諌言蘓轼论合祭天地非是乞加罪又言吕大防梁焘范祖禹呉安诗刘唐老孙升韩川皆坐贬言司马光文彦博负国吕公着不当谥正献时来之邵为子娶盖氏以盖渐为盖氏义男规其财产商英疏论之之邵出知蔡州二年迁左司郎中会知开封府王震言商英遣人与盖渐谋害之邵坐谪监襄州酒税改监江宁府税三年知洪州四年除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副使入觐除直龙图阁未几以太常少卿召未见除进贤殿修撰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副使入觐除直龙图阁未几以太常少卿召未见除集贤殿修撰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元符二年召为尚书工部侍郎徽宗即位除中书舍人时大河决除水官非其人商英缴词头且言筑堤塞河是塞儿口而止啼也宰相因奏观商英言必能治河宜委之遂除龙图阁待制河北路转运使以言者论列落职知随州谢表不自引咎降一官建中靖国元年以户部侍郎召改吏部刑部为翰林学士崇宁初除尚书右丞迁左丞时蔡京为相商英在神庙与京同为检正雅相好及是议多不合乃言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台臣以为非所宜言谪知亳州蕲州提举舒州灵仙观入元佑党籍京罢起知鄂州大观元年京复相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散官安置归州量移峡州复通议大夫提举成都玉局观四年蔡京罢政除商英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过阙赐对奏曰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而已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除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寻除中书侍郎拜右仆射时久旱彗出天心是夕大雨彗不见上喜亲书商霖一尺字赐之商英为相务更蔡京所行事省六路上供钱钞改当十钱为当三罢内藏出剰盐钞归之有司天下翕然推重时内侍杨戬提举后苑作有劳除节度使商英不可奏曰祖宗法内侍皆寄资无至团练使者有大勲劳则别立昭宣宣政宣庆等使以宠之未闻建节钺也戬衔之会御史中丞张克公劾商英狠傲弗恭等罪给事中蔡嶷助之政和元年除观文殿大学士知河南府俄落职知邓州再谪汝州团练副使衡州安置太学生有讼商英寃者上以语京京遂言商英与臣同时遭遇乞放逐便诏从之商英归居荆南五年立皇太子赦复通奉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六年上昊天徽号复观文殿学士七年手诏商英先帝擢为御史尝任宰司今明堂严配恩逮海宇可特复观文殿大学士卒年七十九赠少保商英慷慨敢言事然诡谲不常在元佑时献嘉禾颂以文彦博吕公着比周公上绍圣间乃极言其短尝作祭司马光文巳乃追论其罪始也排击有言诸人是力迨为相则从而引用之蔡京置之党籍中其实繇熈丰进也大观之政矫革时弊天下称之平生学浮屠法自号无尽居士有文集百卷子茂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六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 顾荣 纪瞻 贺循 杨方 薛兼·房玄龄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欧阳修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脱脱
  卷六·佚名
  名山藏卷之八十八·何乔远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西汉年纪卷二十八·王益之
  ·彰境开仗连日大捷并南路各营获胜摺·丁曰健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七·王世贞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二·王世贞
  职官五二·徐松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歌·刘半农

    没有不爱美丽的花, 没有不爱唱歌的鸟,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哭,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笑。 没有没眼泪的哭, 没有不快活的笑: 你的哭同于我的哭, 你的笑同于我的笑。 哭我们的孩子哭, 笑我们的孩子笑! 生命的行程在哪里?—— 听我们的

  • 卷七十五 大中祥符四年(庚戌,1011)·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丙子,知茂州郭用之言,夷族首領、耆老董瓢等,頃多侵擾,今相率於州北三溪刑牛犬,誓不為寇。   舊制,縣吏能招增戶口者,縣即升等,仍加其俸緡。至有析客戶為主,雖登于籍,而賦稅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佚名

    万历二年六月甲辰朔升户部左侍郎郭朝宾为工部尚书○湖广抚按赵贤李栻题称济恶王亲犯人王朋等没官赃银货物房屋田地等项原估报共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七两乞留本地方兵饷并各王府禄粮之用户部如议覆行○乙巳 上御文华殿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纪昀

    隐逸传(臣)等谨案郑志云范史始立隐逸传谓之逸民自晋宋至后魏称名不同总曰隐逸考新旧唐书及宋金元史皆有隐逸传惟五代史 辽史阙焉今于五代史一行传中采其人之合于隐逸者补之辽史则仍其阙云唐五代○唐王绩朱桃椎 孙思邈

  • 褚彦回传·李延寿

    褚彦回幼年时期就有高洁的声誉。宋朝元嘉末年,魏军逼近瓜步,百姓都整好东西,准备逃走。当时他的父亲褚湛之做丹陽尹,让他的子弟都穿着草鞋,在斋房前练习走路。有人讥笑他,褚湛之说:“这是安不忘危。”褚彦回当时年龄十几岁,很

  • 张九龄传·欧阳修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父亲死,在父丧期间极尽孝道,哀痛至极。后来考中进士

  • 完颜弼传·脱脱

    完颜弼,原名达吉不,是盖州猛安人。他先是充当护卫,又转为十人长。跟随丞相襄戍守边疆时,功劳最大,受任同知德州防御使事、武卫军钤辖,又转任宿直将军、深州刺史。泰和六年(1206),完颜弼跟随左副元帅完颜匡攻打襄阳,战败雷太尉

  • 袁崇焕传·张廷玉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1572),考中进士。被授官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而富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遇到老军官和退伍的士兵,就同他们谈论边塞上的事情,得以通晓边塞地区的情况,自称有能力镇守边防。天启二年(1622)正

  • 卷17·陈邦瞻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

  • 春秋辨义卷二十六·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定公一壬辰○敬王十一年元年○晋定三齐景三十九衞灵二十六蔡昭十郑献五曹隐公通元年陈惠二十一杞悼九宋景八秦哀二十八楚昭七吴阖庐六春王三月汪氏曰秦以前皆逾年即位汉惠已后即位于先君即世之年然犹逾

  • 管子轻重十八·马非百

    轻重己何如璋云:“《轻重己》一篇,专记时令,非轻重也。子政校雠未审,误搀入者耳。”又曰:“此篇乃上古时政之纪,五家治术中之阴阳家也。管子辑而存之,为授时政之则者,非轻重之言。宜列《五行》、《四时》之次,

  • 卷十八·佚名

    △剃发染衣品下尔时太子以手从其天冠头髻解天无价摩尼之宝。付与车匿。作如是言:车匿。我今与汝此摩尼宝。汝将此宝还於我父净饭大王。至王边已,无量顶礼。汝知我意。我付嘱汝。汝当信我。我今令汝将此宝还。至父王边。

  • 卷第八(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八(荒字号) 甲子(周惠王二十年起)庚午(襄王元年)癸卯(顷王元年)己酉(匡王元年)乙卯(定王元年)癸亥(周定王九年止) (甲申)六祖弥遮迦传法婆须蜜 弥遮迦。中印度人。既得法於提多迦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

  • 卷第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憨予暹禅师语录憨予暹禅师语录卷第三嗣法门人 法云 广学 等编小参小参云开炉结制上祖遗规打七打三今时程范到这红炉焰上须是纯刚打就生铁铸成的汉子管取指日成功顷时了办蓦地玄关透脱恍尔顶眼豁开便

  • 明文海·黄宗羲

    文集。清黄宗羲(1610—1695)编。四百八十二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宗羲为保存史料,尝于康熙十四年(1675)以前选《明文案》二百卷。既复得昆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辑是编。是集有三百一十四万余字,正文含赋四十

  • 一士类稿·徐一士

    徐一士撰。收文章二十四篇。内容以清末掌故为主,其中对肃顺、左宗棠、王闿运、梁启超、章太炎、柯劭忞、陈三立、段祺瑞、徐树铮、孙传芳等人轶事记述尤详。所记故事,或为亲身见闻,或为转录孤本,或杂录各种记载而予考

  • 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

    历史著作。日人川口长孺著。不分卷。书中首述台湾风土及先住民之习俗,次述明季漳、泉人士之通商台湾,再为1621年(明天启元年)至1723年(清雍正元年)有关台湾之史事。书用编年体,虽称《台湾割据志》,实为郑氏三世经营台湾之

  • 金刚錍显性录·智圆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论之注释书。天台宗山外派孤山智圆,于书中公然对四明知礼之山家派挑起论争。古来山外派学者之论著中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