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十八
轻重己
何如璋云:“《轻重己》一篇,专记时令,非轻重也。子政校雠未审,误搀入者耳。”又曰:“此篇乃上古时政之纪,五家治术中之阴阳家也。管子辑而存之,为授时政之则者,非轻重之言。宜列《五行》、《四时》之次,附《玄宫》为一类。”石一参《管子今诠》,则迳以《轻重己》列为第三篇《四时下》,而附注之云:“原书无下篇,而篇末所列《轻重己》,文与《甲》、《乙》诸篇不伦,且无关轻重之义,其为《四时篇》之逸简无疑,篇首言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文义甚明。兹取以为《四时下》焉。”元材案:《轻重》诸篇屡言守时之重要,又曰:“王者以时行。”况轻重之对象为万物,而万物生于四时,何得谓时令与轻重无关。《管子。侈靡篇》云:“是故王者谨于日至,故知虚满之所在,以为政令。”又曰:“夫阴阳进退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惟圣人不为岁,能知满虚,夺馀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又《四时篇》云:“惟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穀之故,国家乃踣。”本篇之专记时令,其最主要之目标,亦在欲“知满虚之所在”与“知五穀之故”,以为“夺馀满,补不足”之准绳。此正《国蓄篇》所谓“百乘之国,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御之以轻重之准,然后百乘可及。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万乘之国,守岁之满虚,乘民之缓急,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然后万乘可赡”者也。又以前各篇所论,皆以通轻重为主,即专注意于现有财物之再分配。本篇则注意于财物之生产,故即以本篇为全书之结束。其意若曰:通轻重固为治国之妙术,而若无四时所生之万物,则难有妙术,亦将无施展之可能。故《管子。禁藏篇》于叙述春、夏、秋、冬四令之后,又论之曰:“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闲,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称。故风两时,五穀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又曰:“不失其时然后富。”此盖兼有培养税源之意,乃一切轻重之筴之根本也。又案:篇中反映王莽时事,计有三处,夏令服黄,一也。出祭王母,二也。四望,三也。试以此与《巨(筴)乘马篇》之“有虞之筴乘马”比而观之,以王莽时事开头,又以王莽时事结束。则此书各篇虽其写成时代不尽相同,而其纂集成书,必在王莽时代,殆无可疑矣。
提要:全文用叙事体,共分十段。第一段总冒,论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第二、三两段论天子之春令。以下四、五,六、七,八、九等三个两段分别论天子之夏令、秋令及冬令。最后一段总结。章法整齐,为其他各篇所不及。
清神〔一〕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曆,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道遍矣〔二〕。
〔一〕丁士涵云:“‘清’,‘精’假字。”何如璋云:“清神者太阳之精,生人之元气也。”元材案:此论万物生于四时,而四时又生于清神,说明本文作者乃属于唯心主义者一派。事实上万物生于四时,乃天地生物之自然现象,与所谓规矩方正曆毫无因果关係,与人之精神及心更无因果关係。丁、何二氏所释,仍是以唯心主义释唯心主义,无益,徒令人愈释愈糊涂而已。
〔二〕元材案:理即《轻重乙篇》“故穀众多而不能理,固不能有”及同篇下文“其五穀丰满而不能理”之理,理者治也。遍,《说文》:“匝也。”《广韵》:“周也。”此处有备、尽之义。道遍云者,即《国准篇》“五代之王以尽天下数矣”,及《轻重戊篇》“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之意。此言四时生万物,不虞不足,圣人但因而调治之,即已备尽帝王之道,无须再有所加也。《荀子。天论篇》云:“天地生之,圣人成之。”《山至数篇》云:“财终则有始,与四时废起。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久以决塞,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义与此同。
以冬至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一〕。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二〕,服青而絻青〔三〕,搢玉总〔四〕,带玉监〔五〕,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牺牲以鱼〔六〕。发〔七〕出令曰:“生而勿杀,赏而勿罚。罪狱勿断,以待期年〔八〕。”教民樵室鑽鐩〔九〕,墐灶泄井〔一0〕,所以寿民也〔一一〕。耟耒耨怀〔一二〕鉊鈶又橿〔一三〕权渠繉緤〔一四〕,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一五〕。教民为酒食,所以为孝敬也〔一六〕。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此三人者〔一七〕皆就官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遗〔一八〕。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一九〕。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二0〕。天子之春令也〔二一〕。
〔一〕石一参云:“自冬至日夜半子时起顺数,历四十有五日而冬尽,又一日而立春,故合数为四十六日。”
〔二〕何如璋云:“四十六里太远,‘四’字乃后人所加。”张佩纶云:“《月令郑注》引《王居明堂礼》曰;‘出十五里迎岁。’盖殷礼也。周近郊五十里。此‘四十六里’即周近郊五十里。下‘九十二里’‘百三十八里’,皆浅人意改。”元材案:本书各篇所言古制,与儒家不相符合之处甚多,家数不同,所言亦自不能一致,不必据彼改此。下同。
〔三〕元材案:絻与冕同。《史记礼书》云:“郊之麻絻。”《正义》云:“絻音免,亦作冕。”又《荀子正名篇》云:“乘轩戴絻。”杨倞注云:“絻与冕同。”是也。
〔四〕戴望云:“朱本‘总’作‘摠’。”王念孙云:“‘总’与‘摠’皆‘忽’之讹。‘忽’即‘笏’字也。《皋陶谟》‘在治忽’,郑作‘曶’,注云:‘曶者,笏也。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见《史记夏本纪集解》。)《左传正义》引《管子》云‘天子执玉笏以朝日’,即此篇之文。”元材案:王说是也。《盐铁论繇役篇》文学云:“搢笏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亦其一证。何如璋以“总”字本作“緫”,引《广雅》释“总”为“青”,谓“所搢之玉色青者”失之。
〔五〕猪饲彦博云:“监、鑑同。”元材案:带玉监,谓以玉鑑为带上之饰也。
〔六〕张佩纶云:“鱼非牲牢,施之下祀,岂朝日之礼所宜。‘鱼’乃误字,疑当作‘太牢’。《周礼。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注‘实柴,实牛柴上也。’《汉书郊祀志》:‘祭日以牛,祭月以牛彘。’皆其证。”元材案:《管子禁藏篇》云:“当春三月,举春祭,塞见祷,以鱼为牲。”又《轻重甲篇》云:“君请立五历之祭祭尧之五吏,春献兰,秋敛落,原鱼以为脯,鲵以为郩。”《史记封禅书》云:“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武夷君用乾鱼。”则以鱼为牲,用之甚广。张氏必欲改之,使与其他古籍相合,未免太多事矣。
〔七〕安井衡云:“古本‘发’下有‘号’字。”王念孙云:“‘发’下当有‘号’字,见下文。”戴望、陶鸿庆说同。元材案:王说是也。发号出令,解已见《轻重甲篇》。
〔八〕朱长春云;“期年,冬也。汉行刑亦尽冬月止。”
〔九〕何如璋云:“樵谓以火温之。《公羊》桓七年‘焚咸丘’,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鐩’宜作‘燧’。即春令火取榆柳之义。”
〔一0〕王念孙云;“‘墐’当作‘熯’。‘熯’,古‘然’字也。《说文》:‘然,烧也。’”张佩纶云:“《诗》‘塞向墐户’,《传》:‘墐,涂也。’熯墐义互相足。”元材案:泄即渫,《说文》:“渫,除去也。一曰治井也。”泄井谓除去井中污泥,犹今言淘井矣。
〔一一〕元材案:《管子。禁藏篇《云:“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鑽燧易火,抒井易水,所以去玆毒也。”萩室即樵室,熯造即墐灶,抒井即渫井。去玆毒即除去病害,亦即寿民之意也。
〔一二〕安井衡云:“古本‘耟’作‘耜’。”丁士涵云:“‘耟’,‘耜’字之误。‘怀’,‘欘’字之误。”
〔一三〕刘绩云;“‘鉊’,之姚切,鎌也。‘鈶’,辞理切。”何如璋云:“鉊,大鎌也。鈶,耒耑也,本作檯”。王念孙云:“‘又’当作‘乂’,‘乂’与‘刈’通。《齐语》云‘枪刈鎒鎛’是也。《说文》;‘橿,鉏柄名。’《盐铁论。论勇篇》云:‘鉏耰棘橿,以破衝隆。’”
〔一四〕王念孙云:“‘权渠’下文作‘穫渠’,未详。‘繉’即‘绳’字之误。‘緤’亦绳也。”丁士涵云:“‘权’当依下文作‘穫’。《说文》作‘镬’,大鉏也。‘渠’与‘欋’同。《释名》:‘齐鲁谓四齿杷为欋。’何如璋云:“‘权’乃‘欋’之讹,《释名》:‘齐鲁谓四齿杷曰欋也。’渠,《方言》五:‘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拏,或谓之渠疏。’是渠者杷之别名也。《说文》:‘杷,收麦器。一曰平田器。’固与各械一类。”李哲明云:“‘权’当为‘欋’。矍本从瞿得声。昭二十五年《左传》‘有鸲鹆来巢’。《释文》‘鸲嵇康音权’。《公羊》作‘鹳鹆’,何休注‘鹳鹆犹权欲’。权、瞿一声之转,故鸲可读权,从瞿字或从雚也。此文盖由‘欔’误为‘欋’,因又误为‘权’耳。‘渠’者锄之声假字,古通用。《史记。孔子世家》‘雍渠’,《韩子》作‘雍锄’,是锄得为渠矣。”元材案:“繉当作绳,緤亦绳也”,王说是也。权渠当依下文作穫渠,穫即护字之误。渠即《国语吴语》“奉文犀之渠”之渠,韦昭注云:“渠谓楯也。”此处当作护雨用之蓑衣讲。下文云“穫渠当胁轲”,《禁藏篇》作“被蓑以当铠鑐”,即其证矣。诸氏说皆非。
〔一五〕元材案:“必具”二字属上为句。谓此等农器皆农民春夏所不可少,故必具备之,庶耕芸不误也。
〔一六〕元材案:“教民为酒食”二句,《禁藏篇》作“以糱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亲戚即父母,解已见《揆度篇》,故此曰“所以为孝敬也”。
〔一七〕王引之云:“‘此三人者’,‘人’字衍。民之穷者有此三类,非谓仅有三人也。《孟子梁惠王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义正与此同。”张文虎云:“‘此三人者’,犹言此三等人也。”张佩纶云:“‘人’当作‘民’,承上‘民’字,唐讳未改者。以孤鳏寡为三民,犹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元材案:张文虎说是也。
〔一八〕俞樾云:“‘皆就官而众’,‘众’当作‘禀’。《汉书文纪》‘吏禀当受粥者’,师古注云:‘禀,给也’。就官而禀,谓就官而给也。”丁士涵云:“‘众’疑‘衣’字误。‘衣’下当有‘食’字,疑脱在‘不可事者’下。《入国篇》云:‘官而衣食之。’随其所言,勿遗弃也。俞氏说误。”何如璋云:“此当作‘就官而众可事者’为一句,‘不可事者食’为一句,‘如言而勿遗’为一句。‘就官而众可事者’,‘众’当作‘庸’,谓力能任事则用之,使有以自给。‘不可事者食’,谓老病不能任事者则予之食以养之。居是官者必如此言,不得有遗弃也。”吴汝纶云:“当读‘皆就官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食’为句。‘而’‘如’同字。众可事不可事者皆食于官,此三人亦如之也。”郭沫若云:“‘众’当是‘家’字之讹,故下云‘是以路无行乞者也’。”元材案:以上各说皆非也。此当作“皆就官而食”。《汉书食货志》云:“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又曰:“天子怜之,令飢民得流就食江淮问。”就官而食者,谓就食于官也。下文“食如言而勿遗”,即承此而言。事即《管子入国篇》“三年然后事之”之事,尹注彼处云:“事谓供国之职役也。”“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遗”谓此三类之人是否尚有服务能力,应听其自言,即以此为其禀食多寡之标准,虽毫无服务能力者亦不当有所遗弃而不予以收容。《荀子王制篇》所谓“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管子幼官篇》所谓“养老幼而勿遗”,应误遗为通,依吴志忠校改。义与此同。
〔一九〕何如璋云:“多为功,寡为罪。谓以收养三者之多寡定官吏之功罪。如此则穷有所养,道路无行乞之人矣。”
〔二0〕何如璋云:“路有行乞,由各官养穷有遗。穷失所养,由执政任官不审,故曰‘相之罪’。”
〔二一〕元材案:“天子之春令”,依下文当作“天子之春禁”。又案《管子禁藏篇》云:“当春三月,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与此所言,内容略同。
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一〕。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二〕。苟不树艺〔三〕者,谓之贼人。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四〕。处里为下陈,处师为下通,谓之役夫〔五〕。三不树而主使之〔六〕。天子之春令也。
〔一〕石一参云:“九十二日,其历月凡三。以每月三十日计之,尚馀二日。以冬至日交气之时起,数至春分日交气之时止,前后合计,大约多二日。从整数计也。春至即春分。”
〔二〕何如璋云:“春分前后十日,正及农耕。《诗豳风》‘四之日举趾’也。夫耕妇饁,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元材案:“十日”即《山国轨篇》“春十日不害耕事”之十日。处女又见《管子问篇》。《秦策注》云:“女,在室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谓男女皆从事田野劳动,即《汉书食货志》“春令民毕出于野”之意。
〔三〕元材案:树即《孟子梁惠王篇》“树牆下以桑”之树。艺即《诗鸨羽》“不能艺稷黍”之艺。不树艺,谓不事农桑。
〔四〕俞樾云:“两‘作’字皆读如诅,古字通用。《诗荡篇》‘侯作侯祝’,《释文》:‘作本作诅。’是其证也。此言有不树艺者必下诅之于地,上诅之于天,明其为不服之民。盖以神道设教之意。若依本字读之,则不可通矣。”张佩纶云:“‘作’当为‘任’,字之误也。《左氏文六年传杜注》、《文选西征赋注》引《仓颉》,均云‘委,任也’。下则委之地利,上则委之天时。《盘庚》:‘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故谓之‘不服之民’。”元材案:下文言“三不树”,明係总承“贼人”,“不服之民”及“役夫”而言。则“下作之地,上作之天”亦当属于“不服之民”。俞氏以神道设教释之,是以之属于政府矣。“下作之地,上作之天”者,谓虽从事树艺,而卤莽灭裂,迹近敷衍,仍与不树艺者相等。(今人言作事不切实际者,谓之上天下地。)故谓之“不服之民”也。
〔五〕何如璋云:“陈,列也。通,行也。言处里中则为下列,在师中则为下行。”张佩纶云:“下陈,《晏子春秋》:‘愿得充数乎下陈。’《班倢妤赋》:‘充下陈于后庭。’《注》:‘下陈,后列也。’‘通’当作‘甬’。《方言》:‘臧甬侮获,贱称也。自关而东陈、魏、宋、楚之间保庸谓之甬。’此即《周礼九职》所谓‘臣妾’。《左文元年传杜注》:‘役夫,贱者称。’”郭沫若云:“‘陈’与‘田’通,‘通’当为‘勇’。‘处里为下田’者谓耕田不力。‘处师为下勇’者谓战阵无勇。”元材案:张说是也。《史记李斯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索隐》云:“下陈,犹后列也。《晏子》曰‘有二女愿得入身于下陈’是也。”里即《巨(筴)乘马篇》“谓远近之县里邑”之里。师即《轻重丁篇》“州通之师”之师。谓在师里中从事贱役之人,亦不从事树艺也。
〔六〕朱长春云:“‘主使’,谓如后世没为官奴与城旦舂之比。”何如璋云:“‘三不树’即指上不树艺、不服及役夫。言三者皆惰民,不肯尽力树艺,则主田之官必以法驱使之,今之归农也。”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一〕。天子服黄而静处〔二〕,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三〕,毋斩大山,毋戮大衍〔四〕。灭三大〔五〕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一〕石一参云:“由春分节起,历一月有半,四十五日而立夏。言四十六日者,前后二日交气未交气必合计之,言整数。”
〔二〕王引之云:“下文曰‘秋尽而冬始,天子服黑絻黑而静处’,则此当云‘天子服赤絻赤而静处’,写者脱误耳。”张佩纶云:“黑黄宜于静处,赤非静处之服也。此篇脱去‘服赤絻赤’。‘服黄而静处’当移夏至下,错置于此。”石一参云:“夏服宜赤,火德王。此言‘服黄’,火性烈,不宜助长,故服其所生之色。亦不出国门而坛,无迎夏之礼,尚静不尚动,所以节时气之过也。”郭沫若云:“诸说纷纭,仍当以王说为是。‘服黄’乃‘服赤絻赤’之脱误耳。或以此文四时所服无赤色,作为本篇出于王莽时之证,谓莽曾‘宝黄厮赤’(见《汉书王莽传》地皇元年)。仅此一字孤证,不足为据也。”元材案:以上各说皆非也。汉代尚赤,新莽尚黄。此处虽仅一字之不同,然实为两个时代特徵之反映。汉兴之初,因高祖夜杀大蛇,自以为蛇者白帝子,而杀之者赤帝子,故服色尚赤。其后武帝太初改制,虽曾一度尚黄,但并不同时排赤。且自刘向父子出,倡为汉得火德之说,于是服色尚赤乃成定论。至于新莽,乃大唱其“宝黄厮赤”之说。《汉书王莽传》云:“梓童人哀章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僕射。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下书曰:‘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旛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莽又曰:“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阨,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然自孔子作《春秋》,以为后王法,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毕。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张晏曰:汉哀帝即位六年,平帝五年,居摄三年,共十四年。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皇天明威,黄德当兴。隆显大命,属予以天下。”莽又曰:“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绝之于汉也。”《莽传》又载:“天凤二年,二月,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颜师古注云:“莽自谓黄德,故有此妖。”又地皇元年莽下书曰“宝黄厮赤,其令郎从官皆衣绦。”服虔曰:“以黄为宝,自用其行气也。厮赤,厮役贱者皆衣赤,贱汉行也。”试以此与本篇互相比较。本篇春始天子服青而絻青,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秋至天子服白而絻白,冬始天子服黑絻黑而静处,冬至天子黑而絻黑,有青、黄、白、黑四色而独无赤色。《吕氏春秋》、《月令》、《淮南时则篇》,三夏皆尚赤,本篇则代之以黄。此与《揆度篇》言“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也”,赤字列于最末一位,盖皆王莽“宝黄厮赤”思想之反映,非偶然而已也。
〔三〕孙星衍云:“‘诛’上当脱‘毋’字。”俞樾云:“案‘诛大臣’三字衍文也。此盖以‘断大木’、‘斩大山’、‘戮大衍’为‘灭三大’。其上文‘聚大众’、‘行大火’,非灭之也,故不数也。若加‘诛大臣’,则为灭四大矣。又‘斩大山’之‘斩’,当读为‘錾’,与《形势解》‘斩高’同。”何如璋说同。元材案:《管子七臣七主篇》亦有“诛大臣”三字。惟彼处以一“无”字总贯下文,此则每句均有“毋”字,只“诛大臣”上无之,故知为脱也。又彼处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列为春禁,与《禁藏篇》之以“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列为春三月之事者,皆与本篇列为夏禁不同。而《月令》则与此合。
〔四〕元材案:戮即《吕氏春秋上农篇》“泽人不敢灰僇”之僇,高诱注云:“烧灰不以时,多僇。”戮、僇古通。《七臣七主篇》作“倮”,尹注云:“倮谓焚烧,令荡然俱尽。”
〔五〕朱长春云:“大木、大山、大衍,夏日蕃秀,禁伤其长养。”石一参云:“三大,谓大山、大衍、大林木,故发令禁止斩伐,尤夏令之要政也。”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一〕。天子祀于大宗〔二〕,其盛〔三〕以麦。麦者,穀之始也〔四〕。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处〔五〕。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六〕。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七〕。
〔一〕何如璋云:“‘夏至’下宜加‘夏至’二字以申言之,文义始完。与下文一例。”张佩纶云:“日至麦熟。《孟子》:‘今夫麰麦,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元材案:《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与此正同。
〔二〕孙星衍云:“《太平御览》二十三引作‘祈天宗’。据下文‘祀于太祖’,此当作‘太宗’。”元材案:此说是也。太宗者太庙之别室。别族为祖,继别为宗。
〔三〕元材案:黍稷在器中曰盛,所以供祭祀者也。《孟子滕文公篇》“无以供粢盛”是也。
〔四〕尹桐阳云:“五穀以麦为早生。《夏小正》‘祈麦实’,《传》:‘麦实者,五穀之先见者也。’”
〔五〕王念孙云:“‘人’当为‘入’。‘处’,止也。言同族者则入祭,异族者则止也。”
〔六〕何如璋云:“《易说卦》:‘坤,地也,故称乎母。’又《晋卦》:‘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蔡邕《独断》:‘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此文有‘出’字,疑指夏至祀地方泽之祭。齐大材,谓以灋供祭祀之五齐三酒也。《天官酒正》:‘赏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吕览仲冬纪》:‘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櫱必时,湛饍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据此,则‘大’乃‘六’之讹。六材即秫稻六者之材也。齐谓以灋式调剂也。《吕览》在仲冬,此文在仲夏,或古今异宜欤!”张佩纶云:“‘皆齐’为句。‘大材’当作‘大牲’。《易革》:‘用大牲吉。’《尔雅释亲》:‘父之妣曰王母。’《曲礼》:‘王母曰皇祖妣。’”元材案:何、张二氏说皆非也。王母既为祖母,岂有对祖母不在家举行祭祀而出祭于外之理?此当作“皆齐大材”为句。齐当作齎,持也。材即木材,大材则木材之大者也。此文似亦为汉末民间祠祭西王母一事之反映。《汉书五行志》:“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藁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髮徒践,或夜折关,或踰牆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伯,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髮。’至秋止。”棷,《说文》:“木薪曰棷。”仟伯,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大昭云:“即阡陌也。”此文所言“皆齎大材”,即《五行志》“民或持棷一枚”之义也。所言“出祭王母”,即《五行志》“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伯设祭……歌舞祠西王母”之义也。此文列“出祭王母”于夏至,《五行志》京师郡国民祠祭西王母,亦在夏季。如此相合,决非偶然矣。又《五行志》于叙述此事之后,随即引用杜邺之言,认为是哀帝外家丁傅之应。但最后又云:“一曰丁傅所乱者小,此异乃王太后王莽之应云。”应《汉书元后传》王莽下诏云:“予伏念皇天命予为子,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然则祠祭西王母为元后之应,即王莽亦自承之矣。
〔七〕张佩纶云:“主始,《礼祭义》:‘筑为宫室,设为宫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生也。’忌讳,《周礼小史》:‘君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司农云:‘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左庄六年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杂记下》:‘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郑注:‘是谓士也。天子诸侯讳群祖。’”元材案:主始忌讳,即《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
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一〕,而黍熟〔二〕。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黍者,穀之美者也。祖者,国之重者也。〔三〕大功者太祖,小功者小祖,无功者无祖〔四〕。无功者皆称其位而立沃,有功者观于外〔五〕。祖者所以功祭也,非所以戚祭也。〔六〕天子之所以异贵贱而赏有功也。
〔一〕何如璋云:“‘秋始’谓立秋也。‘秋始’下宜加‘秋始’二字,与下文一例。”
〔二〕元材案:《月令》“仲夏之月,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此列“黍熟”于“夏尽秋始”,与《月令》不同。
〔三〕石一参云:“国祀其初封之祖为太祖。故最重于国。”
〔四〕朱长春云:“大功者大祖,国也,五庙。小功者小祖,家也,三庙二庙。无功者无祖,庶人祭其先,有田祭,无田荐田,以赏有功也。”何如璋云:“‘大功者太祖’三句,言王者祖之称号所由分。朱氏榷以五庙三庙二庙释之,非。”张佩纶云:“《檀弓》:‘君复于小寝大寝,小祖大祖。’《正义》:‘小祖,高祖以下庙也。王侯同。大祖,天子始祖,诸侯大祖庙也。’”
〔五〕猪饲彦博云:“‘无功’当作‘有功’,‘有功’当作‘无功’。”吴志忠云:“‘沃’乃‘饫’字误。”安井衡云“‘沃’读为‘饫’。饫,燕食也。”张佩纶云:“‘有’‘无’二字当互易。沃、饫通。《周语》‘王召士季曰:禘郊之事,则有定烝。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宴飨,则有脩烝。今女非他也。而叔父使士季实来脩旧德以奖王室。唯是先王之宴礼,欲以贻女。余一人敢设饫禘焉。忠为亲礼而千旧职以乱前好。且唯戎狄则有体荐。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又曰:‘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故立成礼烝而已。’此立饫,即王公诸侯之有饫。观于外,即戎狄之坐于门外。”尹桐阳云:“‘沃’同‘〈食芺〉’,燕食也。不脱屦升堂而飨谓之〈食芺〉。礼之立成者也。字一作‘饫’。《周语》:‘王公立饫,则有房烝。’”
〔六〕吴志忠云:“两‘所’字皆涉下文‘所以’字而衍。”何如璋云:“宗乃戚祭,此祖宗之别。”
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一〕,秋至而禾熟〔二〕。天子祀于大惢〔三〕,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四〕,服白而絻白,搢玉摠,带锡监〔五〕,吹埙箎〔六〕之风,凿动〔七〕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八〕。发号出令〔九〕: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一0〕。作衍牛马之实在野者王〔一一〕。天子之秋计也。
〔一〕何如璋云:“秋至即秋分。”
〔二〕元材案:禾即穀也。《月令》:“孟秋之月,农乃登穀。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三〕安井衡云:“大惢盖星名,疑即心星。心三星,故其字作惢。《诗》曰:‘七月流火。’秋分祀心,饯其纳也。《说文》:‘惢,心疑也。读若琐。’非此义。”何如璋云:“惢,《说文》:‘心疑也。’与祭名无涉。惢乃心之讹。心星,大火也。大火即大辰也。《四时篇》日月星辰,分属四时。此文春祭日星,秋祭心月,略同。”张佩纶云:“依上文麦熟祀于大宗,黍熟祀于太祖,则大惢亦太庙之名。其义未闻。”元材案:上文已有祭星,此不得再言祭星。此大惢二字,究为何义,已不能详。各家纷纷推测,或谓惢当作皛(王绍兰),或谓惢即皛之省文(江瀚),或谓惢乃琐之假借(章炳麟),或谓“大惢”即“大郊”,犹后世社稷坛之类(郭沫若),皆不可信,仍以阙疑为是。
〔四〕俞樾云:“按上文‘以冬至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以冬至日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下文‘以秋至日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里数皆与其日数相符。此云‘以夏至日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则亦宜出国九十二里,乃出国百三十八里者,盖自夏日至上溯春尽而夏始之四十六日而并计之也。然所云‘四十六日’,乃举成数而言,实止四十五日有奇。故岁实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四时出国,则当为三百六十八里也。”张佩纶云:“百三十八里谬甚,当作四十六里。”元材案:俞说“自夏日至上溯春尽夏始之四十六日”,“春尽夏始”似是“夏尽秋始”之讹。张说“当作四十六里”,“四十六里”似是“九十二里”之讹。然仍不可通。
〔五〕元材案:《周礼考工记輈人注》:“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带锡鉴,以锡鉴为带也。
〔六〕元材案:埙箎即壎箎。《诗小雅》“伯氏吹壎,仲氏吹箎”,朱注:“壎音埙,箎音池,乐器。土曰壎,大如鹅子,锐上平底,似称锤,六孔。竹曰箎,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孔上出,径三分。凡八孔,横吹之。”
〔七〕何如璋云:“‘动’与‘吹’对,凿字衍。”
〔八〕张佩纶云:“‘牺牲以彘’,依《郊祀志》当补‘羊’字。”元材案:此文所言各种制度,与其他古籍多不相同,不宜据彼改此。
〔九〕戴望云:“此句下脱‘曰’字,当依上下文例补。”张佩纶、陶鸿庆说同。
〔一0〕元材案:“罚而勿赏”云云,与《管子七臣七主篇》“秋毋赦过释罪缓刑,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及《禁藏篇》“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语意略同。
〔一一〕朱长春云:“‘王’为句。《记》曰:‘马牛羊有在野,收之弗禁。’此‘王’,今律所谓‘八官’也。”何如璋云:“‘王’乃‘主’之讹。衍,大泽也。言作皁牢以收在衍之牛马而简稽其实数也。若仍有散而在野者,则得者即为之主。《月令》‘仲冬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是也。”张佩纶云:“‘者’字为句。‘王’字羡文。《鲁颂駉篇传》曰:‘作,始也。’《文选东京赋薛注》:‘衍,申布也。’‘作衍’谓始申布其令。犹《月令》‘乃命宰祝循行’也。”金廷桂云:“《诗鲁颂》‘思马斯作’,《注》:‘作,始也。’《汉书司马相如传》‘离靡广衍’,《注》‘衍,布也。’谓始将牛马之实于野者而散布之。《月令》所谓‘游牝于牧’也。‘王’字衍。”吴闓生云:“凡书‘衍’字者,皆衍误之处。以前放此。”郭沫若云:“当读‘作衍牛马之实’句,‘在野者王’句。‘王’读去声,今人以‘旺’字为之。”元材案:此文必有讹误,不可强解,阙疑可也。
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一〕。天子服黑絻黑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二〕。”天子之冬禁也。
〔一〕何如璋云:“冬始谓立冬也。”
〔二〕何如璋云:“‘隆’宜作‘降’。《孙子行军》‘战降无登’,亦一作‘隆’,可证。阴阳之气不通,当守静以助天地之闭,不可有所犯也。《礼月令》:‘孟冬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又:‘仲冬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宁。’即其义也。《繁露煖燠孰多》:‘天于是出漂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本此。”张佩纶云:“《易虞注》‘隆,上也。’《月令》:‘是月也,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故‘毋犯天之隆’。”元材案:隆,尊也。《荀子臣道篇》云:“君者国之隆也。”杨倞注云:“隆犹尊也。”古人称冬为“严冬”,又曰“隆冬”,严、隆皆尊严不可侵犯之意。
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一〕,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二〕,服黑而絻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发繇〔三〕。趣山人断伐,具械器。趣菹人薪雚苇,足蓄积〔四〕。三月之后〔五〕,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谓之大通三月之蓄。
〔一〕王念孙云:“‘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此下当有‘谓之冬至’四字。上文云‘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是其证。”
〔二〕何如璋云:“‘北出’下当补‘其国’二字,与上文一例。《吕氏春秋》‘立春之日迎春东郊’,《注》:‘八里之郊。’‘迎夏南郊’,《注》云:‘七里。’‘迎秋西郊’,《注》云:‘九里。’‘迎冬北郊’,《注》云:‘六里。’《淮南时则》亦同。皆依各方四时行之数。此文四方皆太远,疑后人所加也。”元材案:本书所言各种数字,与其它古籍多不相同,予已数数言之。必欲一一据彼改此,徒见其为一孔之见而已!
〔三〕张佩纶云:“‘发繇’当为‘祭繇’之误,‘繇’当作‘县’,‘县’‘玄’通。《周礼郑注》:‘兆雨师于北郊。’《风俗通义》、《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雨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雨师也。足为北出祭玄之证。”又云:“《大宗伯》‘四望’,郑司农云:‘四望,日月星海。’此‘发繇’或是‘祭海’之讹。”郭沫若云:“‘号曰’上当夺‘循于百姓’四字,下当夺‘祭辰’二字。因祭字上端与发字上端略近,抄书者遂致误夺。日月星辰为类,见《四时篇》。唯《四时篇》以辰属于秋,月属于冬,此则互易为异。又日、星亦不同,《四时篇》以星属于春,日属于夏,此则同属于春。盖家数不同,然不当有日月星而无辰,亦不当如张佩纶说以玄冥配日月星也。《汉书郊祀志》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言《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以海易辰,而出以盖然之词,所谓自我作故耳。”元材案:本篇与《四时篇》内容完全不同,郭氏已自言之,似不可混为一谈。仍当以张氏后说为是。本文上言“祭日”、“祭星”、“祭月”,则此为“祭海”,实属大有可能。《汉书郊祀志》载“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宜如建始时丞相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莽又颇改其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祀天则天文从,祭地则地理从。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义一也。”据此,则以日、月、星、海为四望,至王莽“颇改郊祭之礼”时始有之。本文上言“夏始服黄”,又言“皆齐大材出祭王母”,既皆王莽时事之反映,则此以日、月、星、海为四望,亦为王莽时事之反映,并非勉强之谈矣。
〔四〕元材案:趣即《国蓄篇》“强本趣耕”之趣,促也。谓督促之也。山人,山居之人。菹人,菹泽之人。《荀子王制篇》云“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是也。雚即《汉书货殖传》“雚蒲”之雚,颜师古注云:“雚,芄也,即今之荻也。音桓。”雚苇即萑苇。《诗豳风》“八月萑苇”,《疏》:“初生者为菼,长大为薍,成则为萑。”
〔五〕张佩纶云:“‘月’当作‘日’,涉下‘月’字而误。”陶鸿庆云:“‘三月之后’,当作‘三日之后’,谓发号后之三日也。盖冬至后,农有馀粟,女有馀布,故得通功易事。若三月之后,则为春至,农事且作,非其时矣。大通三月之蓄者,自冬至上溯秋至三月之所积,至此而大通。非谓俟诸三月之后也。今本即涉下文‘三月之蓄’而误。”元材案:上文明言“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趣山人断伐具械器,趣菹人薪雚苇,足蓄积”,则械器之具与雚苇之积,决不能三日而成。此盖言时当冬季之始,即应督促山人断伐树木,制为械器,督促菹人採取雚苇,积之于家。至三月以后,春耕开始之时,乃分别至市场进行交易,所谓有无相通,故曰“谓之大通三月之蓄”也。二氏说皆失之。
凡在趣耕而不耕者〔一〕,民以不令〔二〕。不耕之害也。宜芸而不芸,百草皆存,民以仅存〔三〕。不芸之害也。宜穫而不穫,风雨将作,五穀以削,士民零落〔四〕。不穫之害也。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五〕,宜死者生,宜蛰者鸣〔六〕。不藏之害也。张耜当弩,铫耨当剑戟,穫渠当胁〈革可〉〔七〕,蓑笠当〈扌永〉橹〔八〕。故耕械具则战械备矣〔九〕。
〔一〕猪饲彦博云:“‘凡在趣’下疑脱‘事’字。‘耕而不耕’上脱‘宜’字。”元材案:“趣耕而不耕”,谓政府督促人民使其耕而仍不耕也。无脱字。
〔二〕安井衡云:“令,善也。”
〔三〕朱长春云:“百草皆存,民以仅存,食少而飢。”许维遹云:“‘存’当为‘荐’,字之坏也,又涉下文而误。‘荐’与‘荐’同。《汉书景帝纪如淳注》:‘草稠曰荐。’《说苑政理篇》:‘田亩荒秽而不休,杂增崇高。’义亦与此合。”郭沫若云:“许说非是。原文上下句皆有韵。‘宜芸而不芸,百草皆存,民以仅存’,正以芸、存、存为韵,上‘存’字不当改为荐。又此上言耕之文有夺字,当作‘宜耕而不耕,百草皆生,民以不令’,以耕、生、令为韵,夺去‘宜’与‘百草皆生’五字,当依文例与韵补入。下文以穫、作、落为韵,藏、阳为韵,生、鸣为韵。”元材案:存字不误。“百草皆存”,谓田园荒芜。“民以仅存”,谓人民仅免于死亡。郭说是也。但上言耕之文亦无夺字,上已言之。且“民以不令”乃不耕所致而非“百草皆生”之所致。不加此句,耕、令仍可为韵,加之则未免画蛇添足矣!
〔四〕元材案:削谓削减。零落,殒也。言风雨大起,五穀因而削减。士,战士。民,普通人民。谓战士与人民皆将飢饿以死也。
〔五〕何如璋云:“冬宜闭藏。闭藏不固,则阳气发泄而为雾。《吕氏春秋》:‘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繁露》:‘五行顺遂,咎及于水,雾气冥冥,必有大水,水为民害。’本此。”张佩纶云:“《诗载见》‘龙旗阳阳’,《传》:‘言有文章也。’《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此盖祲氛之气。《月令》:‘仲冬行夏令,雾气冥冥。’”元材案:“冥冥”与“阳阳”不同。《诗小雅》“惟尘冥冥”,朱注“冥冥,昏晦也”。此处“阳阳”二字,从下文“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二语观之,似是指温阳而言,谓冬天气候温暖如阳春时也。
〔六〕元材案:“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二语,又见《管子七臣七主篇》。蛰,即蛰伏。谓动物本宜冬眠,不食不动,今则反而鸣唱如在夏秋时也。
〔七〕戴望云:“宋本‘穫’作‘擭’,元本‘〈革可〉’作‘轲’。”丁士涵云:“‘胁〈革可〉’之为物,形状未闻。惠栋以‘胁’为‘甲’。‘〈革可〉’疑当为‘〈革句〉’。《玉篇》‘〈革句〉,兵器也’”元材案:穫渠即护渠,解已见上文。胁〈革可〉即铠甲之以皮革制成者,用以保卫胸胁,故谓之“胁〈革可〉”。《管子中匡篇》云“刑罚以胁盾一戟”,《齐语》作“鞼盾一戟”,韦昭注云:“鞼盾,缀革有文如缋。”胁〈革可〉疑即胁盾或鞼盾之又一名称矣。
〔八〕猪饲彦博云:“‘〈扌永〉’疑当作‘杆’。”丁士涵云:“‘〈扌永〉’当为‘楯’字之误。楯者盾之借字。《禁藏篇》云:‘苴苙以当盾橹。’是其证。”王绍兰云:“疑‘〈扌永〉’即‘楯’之坏字。家兄穀塍曰:‘〈扌永〉橹当作杆橹。《尔雅释言》:“杆,干也。”即其证矣。’”张佩纶说同。元材案:〈扌永〉橹《禁藏篇》作“盾橹”。《礼记儒行篇》云:“礼义为干橹”,则作“干橹”。《说文》:“橹,大盾也。”疑〈扌永〉橹即盾橹或干橹之又一名称,与“胁〈革可〉”之为“胁盾”或“鞼盾”之又一名称者相同。似不必改字。
〔九〕戴望云:“‘张耜’以下数句乃他篇之佚文误缀于此。”元材案:《管子禁藏篇》云:“夫为国之本,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功战巧矣。”与此所论,大同小异。盖皆朱长春所谓“古人寓兵于农之法”者也。戴说失之。
猜你喜欢 卷十七·郑玄 内储说下第三十一·韩非 本造第一·桓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苏舆 卷四·卫湜 原序·李明复 卷二十八·程川 卷三十五·吴澄 礼记纂言原序·吴澄 接物·魏裔介 卷一百三十六·秦蕙田 春秋传卷十·胡安国 卷三十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八·唐慧琳 欧美需要佛教的明证·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