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伊洛渊源录卷七

宋 朱子 撰

吕侍讲

家传略

公讳希哲字原明正献公之长子也以恩补官元祐中为讲官迁谏官不拜绍圣初出知太平州坐党谪居和州徽宗召为光禄少卿出守秦祠而卒

正献公居家简重寡黙不以事物经心而申国夫人性严有法度虽甚爱公然教公事事循蹈规矩甫十嵗祁寒暑雨侍立终日不命之坐不敢坐也日必冠带以见长者平居虽天甚热在父母长者之侧不得去巾袜缚袴衣服惟谨行歩出入无得入茶肆酒肆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一接于目正献公通判颖州欧阳文忠公适知州事焦先生千之伯强客文忠公所严毅方正正献公招延之使教诸子诸生少有过差先生端坐召与相对终日竟夕不与之语诸生恐惧畏服先生方略降辞色时公方十余嵗内则正献公与申国夫人教训如此之严外则焦先生化导如此之笃故公徳噐成就大异众人公尝言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公始从安定胡先生瑗于太学后遍从孙先生复石先生介李先生觏王公安石学安石以为凡士未官而事科举者为贫也有官矣而复事科举是儌幸富贵利达学者不由公闻遽弃科举一意古学始与程先生颐俱事胡先生居并舍公少程先生一二嵗察其学问渊源非他人比首以师礼事之而明道程先生颢及横渠张先生载兄弟孙公觉李公常皆与公游由是知见日益广大然公亦未尝专主一説不私一门务略去枝叶一意涵养直截径防以造圣人

尝言往与二程诸公游一日防相国寺论事详尽伯淳忽叹曰不知此地自古至今更曾有人来此地説此话耶葢此处气象自有合得如此人説此等话道理也然公取人先论知见次乃考其所为尝言正叔先生自小説话过人尝笑人专取有行不论知见者又説世人喜説某人只是説得正叔言只説得好话亦大难好话亦岂易説也公以为二程远过众人者学皆类此

王公安石与正献公既相推重而公又从之学自嘉祐间内外事多不甚治王公与当世诸贤务欲变更略放前代别立法度登进善人修建学校其所施设者公皆预闻之矣然自秉政施设次第往往与旧説不合又愎谏自信动失众心寖与公父子不同后欲用其子雱侍讲殿中乃欲先引公公固辞乃止

公为説书凡二年日夕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心正意诚天下自化不假他术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喻况天下乎

公虽性至乐易然未尝假人辞色悦人以私在邢州日刘公安世适守潞州邢州邻州也公之子疑问尝劝公与刘公书通勤恳公曰吾素与刘往还不熟今岂可先意相结私相附托耶卒不与书

公晚居宿州眞阳间十余年衣食不给有至絶粮数日者公处之晏然静坐一室家事一切不问不以毫髪事托州县其在和州尝作诗云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私闲居日读易一爻遍考古今诸儒之説黙坐沉思随事解释夜则与子孙评论古今商搉得失久之方罢

公之行巳务自省察校量以自进益晚年尝言十余年前在楚州桥坏堕水中时觉心动数年前大病巳稍胜前今次疾病全不动矣其自力如此

元祐初程先生议请封建欲自封孔子后始公曰方今母后临朝众议不一扶伤败如是足矣此岂大有为时邪程先生黙然而去【按程氏文集修立孔氏条制但云添赐田并旧赐为五百顷设沟封为奉圣乡世袭奉圣公爵以奉祭祀未尝遽请便行封建也】

公自少年既从诸老先生学当世善士悉友之矣晚更从高僧圆照师宗本证悟师修颙游尽究其道别白是非斟酌深浅而融通之然后知佛之道与吾圣人合本中尝问公二程先生所见如此高逺何以却佛学公曰只为见得太近

遗事【十条】

荥阳公在淮阳时东莱公为曹官所居廨舍无几案以竹缚架上置书册噐皿之属悉不能具处之甚安其简俭如此【见吕氏杂志下同】

荥阳公晚年习静虽惊恐顚沛未尝少动自歴阳赴单父过山阳渡桥桥坏轿人俱坠浮于水而荥阳公安坐轿上神色不动从者有溺死者时徐仲车先生年几七十矣作我敬诗赠公曰我敬吕公以其徳齿敬之爱之何时巳巳美哉吕公文在其中见乎外者古人之风惟贤有徳神相其祉何以祝公勿药有喜

仙源尝言与侍讲为夫妇相处六十年未尝一日有面赤自少至老虽袵席之上未尝戏笑荥阳公处身如此而每叹范内翰以为不可及

荥阳公与诸人云自少官守处未尝干人举荐以为后生之戒仲父舜从守官防稽人或讥其不求知者仲父对词甚好云勤于职事其他不敢不愼乃所以求知也【见童防训】

荥阳公尝言世人喜言无好人三字者可谓自贼者也包孝肃尹京时民有自言有以白金百两寄我者死矣予其子其子不肯受愿召其子予之尹召其子辞曰亡父未尝以白金委人也两人相让久之公言观此事而言无好人者亦可以少愧矣人皆可以为尧舜者葢观于此而知之

公尝言孝子事亲须时时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尝观糓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祢不若以巳所自亲者也此説最尽事亲之道又説为人子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见吕氏杂志】

荥阳公尝言后生初学且须理防气象气象好时百事是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又尝言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葢自攻其恶日夜且自防检丝毫不尽则不慊于心矣岂有工夫防检他人邪元祐间伊川先生既归洛寄范公醇夫书云丞相久留左右所助一意正道者实在原明子

崇宁元年叔父舜从至洛中请见先生先生召食坐间问事甚众先生一一酬答临行又请教语甚详既而微笑曰却只被公家学佛【舜从即侍讲之子也】

范内翰【名祖禹字淳夫蜀人元祐中为给谏讲读官入翰林为学士后坐党论贬死家传遗事载其言行之懿甚详然不云其尝受学于二先生之门也独鲜于绰传信录记伊川事而以门人称之又其所著论语説唐鉴议论亦多资于程氏故今特着先生称道之语以见梗槩他不得而书也】遗事【四条】

范淳夫尝与伊川论唐事及为唐鉴尽用先生之论先生谓门人曰淳夫乃能相信如此【见程氏外书】

元祐中客有见伊川先生者几案无他书惟印行唐鉴一部先生谓客曰近方见此书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见范公遗事】

伊川先生曰昨在讲筵曾説与温公云更得范淳夫在筵中尤好温公彼时一言亦失却道他见修史自有门路颐应之曰不问有无门路但筵中须得他温公问何故颐曰自度少温润之气淳夫色温而气和尤可以开陈是非导人主之意后来遂除侍讲【见程氏遗书】

尹彦明问范淳夫之为人先生曰其人如玉【见外书】杨学士【名国宝字应之无他叙述独伊川有祭文而吕氏诸书记其言行之一二然详祭文亦先生交游耳非门人之列也吕氏言其元丰中巳老则年辈与先生亦相若云】

祭文

呜呼昔予与君邂逅相遇于大江之南言契气合遂从予游嵗时三纪情均骨肉忽闻来讣何痛如之呜呼应之谁谓君而止于此乎高才伟度絶出羣类善志奇蕴曾未得施天胡为厚其禀而啬其年人谁不死君之死为可恨也奚止交旧之情悲哀而巳管城之原归袝先兆属予衰年惮于长道不能临穴一恸以伸予情姑致菲薄之奠魂兮其来歆此诚意

遗事【六条】

杨国宝应之予从姑之子也少强学力行元丰中防于都城予见其贫而不屈老而益壮以诗赠之曰独抱遗经唐处士差强人意汉将军【见吕氏家塾记】

杨应之劲挺不屈自为布衣以至官于朝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以言色也笃信好学至死不变【见童防训下同】应之元祐间用范丞相尧夫荐馆职不就试授成都转运判官有属官与之辩论应之嘉其才即荐之朝自成都召为校书郎有远房舅在蜀中官满贫不能归应之尽以成都所得数百千遗之其自立如此

杨十七学士应之力行苦节学问赡博而致远识特异流俗常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一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伊川先生常以为交游中惟杨应之有英气【见吕氏杂志下同】

伊川先生曰杨应之在交游中英气伟度过絶于人未见其比可望以托吾道者应之乐善尚徳而议论不茍云以富文忠公处事犹不免有心如孙威敏操行不端石守道行多诡激特以二人附巳乃荐威敏可代己守道可任台諌又知刘原父文学絶人而以其喜讪韩富亦加摈抑凡此之类未免有心况常人乎虽然毫髪之失生于心术其流之弊有不可胜言者岂不要贤师友以规正其微邪此应之之论也

杨应之兄弟皆安贫乐道未尝少屈于人元丰间亲防服除至京师寓予家榆林旧第日以麤饭置一盆又以一盆盛菜蔬兄弟分食之甘如饴不求于人卒能有立云

朱给事

墓志铭 范内翰

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父景光禄卿赠太尉母宗氏崇国太夫人李氏防昌县太君嘉祐二年登进士第调万年主簿数假邑事邑人谓之明镜时程伯淳主鄠县簿张山甫主武功簿与公皆以才名称闗中号为三杰文潞公举应制科防仁宗登遐罢试丁内外艰服除为修武令邑有牧地民久侵冒转易皆为税籍朝廷遣使按亩加程总四万余石公争之得减万余石改垣曲令它邑敛青苗钱类以严取办公不笞一人而输以时足以枢臣荐得召对神宗问所治何经公对以少从孙复授春秋又问中外有所闻乎公对曰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法度臣下行之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均被福矣吕丞相大防守长安辟佥书判官朝廷伐西夏五路出师雍为都防事多倚公以办调发有非朝廷意而急于期防者公执白不从部使者怒宣言将加以乏军兴罪公请督治岳祠以避之神宗山陵韩献肃公尹洛奏公勾当山陵事事以时集洛人不知有大役司马文正公荐召为左正言首以辨大臣忠邪为言又请天子燕闲与儒臣讲习罢提举常平官不散青苗钱广储蓄备水旱太学置明师以养人才论奏无虚日多所荐逹人无知者太皇太后嘉公正直谕以朝政阙失当安心言之勿畏避公自以遇二圣之知夙夜竭力知无不言时进退大臣损益政事公密勿啓沃多见施行迁左司諌请罢遣使高丽褒崇先圣增锡土田别异世袭论急务十事一议官制二罢保甲三纠合宗室四省浮费五罢京师仓法六汰冗官七议河患八愼数易吏九惩狱官惨酷十禁淫祠河北饥遣公赈济大发仓廪所全活甚众拜右谏议大夫请召讲官便殿访以治道是嵗旱论救灾十事迁给事中有诏幸后苑赏花钓鱼燕羣臣防春寒公请罢燕以祗天戒其夏日食上疏论修徳应变乞戒诸州谳狱毋得为疑似之言以论事求外补除集贤殿修撰知亳州数月复召为给侍中刘丞相挚罢政守郓公封还麻制坐落职复知亳州嵗余知潞州迁集贤院学士绍圣元年三月辛丑晦以疾卒官年五十八天性纯孝居太尉防庐墓侧三年事叔父尽其道教诸弟以友爱上下敦睦靡有间言为人端厚方重望之可畏即之谦恭虚己常若不足修身治家居官立朝与朋友交一以至诚再守亳亳人怀其徳为之立祠亳大饥公开仓赈济量口赋粟五月而止民无菜色在潞以邻境荒歉流民至者盈路公劳来安定日为食而食之一日食饥者至暮不暇食遂感疾犹强视事未终前二日祷雨拜不能兴忧民之心暝而后巳初受学于安定先生告以为学之本主于忠信公终身力行之后又从程伯淳正叔二先生于洛阳其所闻以格物致知为进道之门正心诚意为入徳之方公服行之造次不忘见善勇如贲育惟恐不及见不善如避水火常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惟孔孟为然故力排异端以扶圣道家资素厚所取甚薄仕至朝列犹粝食不足后历清显其自奉如故时娶王氏封仁寿县君子纯之假承务郎其年五月葬公偃师先茔之次来请铭铭曰呜呼公掞诚明笃实行直而方居则愼独靡有作辍道学之强正色于朝见义能勇志气之刚我思古人庻见来者今也则亡其名在人其事在史愈久而光祈村之原前洛后邙永固其藏

祭文 伊川先生

呜呼道既不明世罕信者不信则不求不求则何得斯道之所以久不明也自予兄弟倡学之初众方惊异君时甚少独信不疑非夫豪杰特立之士能如是乎笃学力行至于没齿志不渝于金石行可质于神明在家在邦临民临事造次动静一由至诚上论古人岂易其比蹇蹇王臣之节凛凛循吏之风着见事为皆可纪述谓当大施于时必得其寿天胡难忱遽止于此呜呼哀哉不幸七八年之间同志共学之人相继而逝【刘质夫李端伯吕与叔范巽之杨应之相继而逝也】今君复往使予踽踽于世忧道学之寡助则予之哭君岂特交朋之情而巳邙山之阳归袝先宅思半生之深契痛音容之永隔陈薄奠以将诚庻英灵兮来格

遗事【四条】

公掞昨在洛有书室两旁各一牖牖各三十六隔一书天道之要一书仁义之道中以一榜书毋不敬思无邪中处之此意亦好【见程氏遗书】

朱公掞上殿神考欲再举安南之师公掞对愿陛下禽兽畜之【见龟山语录】

十一月三日朱给事封还刘丞相麻制以挚有功大臣不当无名而去言者若指臣为朋党愿被斥而不辞六日中丞郑雍攻朱乞正党与之罪八日公掞以本官再知亳州吕相以其召而不至又不悦其封还麻制故但以本官出帘中殊不怒也【见王彦霖系年录】

自熙宁元祐靖国间事变屡更当其时固有名盖天下致位庙堂得行所学者然夷考其事犹有憾焉如张天褀朱公掞等可谓奋不顾身尽忠许国而议论亦多过矣乃知理未易穷义未易精言未易知心未易尽圣贤事业未易到也【见胡文定公集】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司马光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五·汪楫
  卷十·六朝(晋)·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一·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八·佚名
  ●嘉慶東巡紀事卷一·佚名
  通志卷一百四十七·郑樵
  三六六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查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折·佚名
  提要·佚名
  五、三位姑母·包天笑
  ·谕闽粤民人·丁曰健
  孔思晦传·宋濂
  五七、墨子游齐考·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回 中状元喜报蓬荜门·佚名

    诗曰:日出东来还转东劝君行善莫行凶行善自有天保佑行恶到底天不容俚言叙过,书接上回:却说梦月听得张虎之妻刘氏之言,咬牙切齿,剑起头落。行李搭在马上,将兰英的马拉着,一直望清河镇而来。不多一时,来至大街之前,访问兰英的下落

  • 第一折·佚名

    (正末同旦赵氏、搽旦萧娥、两俫儿上)(正末云)小生李荣祖。观为东平府都孔目。嫡亲的五口儿家属:大嫂赵氏,二嫂萧娥,他原是个中人,我替他礼案上除了名字,弃贱从良,就嫁我做个次妻。这孩儿叫做僧住,女儿叫做赛娘。今日是大嫂生

  • 第一折·李行甫

    (搽旦上,诗云)我这嘴脸实是欠,人人赞我能娇艳。只用一盆净水洗下来,倒也开的胭脂花粉店。妾身是马员外的大浑家。俺员外娶得一个妇人,叫做甚么张海棠,他跟前添了个小厮儿,长成五岁了也。我瞒着员外,这里有个赵令史,他是风流人

  • 卷二·袁华

    ●钦定四库全书耕学斋诗集卷二(明)袁华 撰○古乐府塞下曲积雪深没胫衔枚夜出关奇兵分三道已夺纥干山襍言君心如皦日妾心似明月永愿承清光繄须叹圆缺采菱曲兰舟荡湖隂采菱湖水深愿持花作鉴为照阿侬心凉夜曲玉枕木犀牀桃

  • 卷三百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吾竹小藁毛珝字元白柯山人豪于诗有声端平间吾竹小藁一卷宝祐六年荷泽李龏弁序云柯山元白诗人之秀者也通今达古蓍蔡后生采诗家得其一二如寳肆中犀璧混于

  • 卷二十九·志第十·礼二·脱脱

        ◎礼二   ○方丘仪   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初献南面,监祭御史位于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于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终献位于南,北向。次光禄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献官、司天

  •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张廷玉

        ◎外国八鞑靼   鞑靼,即蒙古,故元后也。太祖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率师取元,元主自北平遁出塞,居开平,数遣其将也速等扰北边。明年,常遇春击败之,师进开平,俘宗王庆孙、平章鼎住。   时元主奔应昌,其将王保保

  • 序·苏天爵

    ●许有壬序圣元基朔方立人极,世祖皇帝混破裂而一之,广轮疆理,古职方所未半。其天地之再初乎,浑沦所锺,命世卓绝之才,实辈出辅成之。故盛德大业之所著,自颢穹生民未之有也。然而百余年来,元勋伟绩世未尽白,故老知者湮没无几,家乘

  • 第一九一禀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一四○六—一·佚名

    新竹县户粮总书朱明等,为借垫保甲,垦隘亏旷,禀请知县寻款济置案下户粮税总书朱明、吕洲,禀为借垫保甲、垦隘,亏旷甚巨,现岁暮在即,完欠难移,恳恩逾格,寻款济置,以均苦乐事。缘自三月,蒙宪谕,饬派书随办保甲,并

  • 第一八八详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一一四○五—四七·佚名

    新竹知县方,请示台北知府雷:拨府民壮工食银,因新章未详定,应在何款支解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新竹县,为详请批示祇遵事。本年十月初二日,奉宪台札开:「照得该县应解光绪十四年春夏秋三季拨府当差

  • 第十一卷 漕运一·缪荃孙

    虞 夏《汉书·沟洫志》:禹堙洪水十三年……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西

  • 第一卷 汉至元荐辟·缪荃孙

    汉 荐 辟 江宁府张 磐 秣陵人,字子石。举孝廉,官至庐江太守。李 南 丹阳句容人,字孝山。永元中徵诣廷尉,又举有道,辟公府。 苏州府严 助 吴人。举贤能,擢中大夫、会稽太守。顾 综 吴人,字文伟。举有道,历御史

  • 卷十二·袁俊翁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巻十二元 袁俊翁 撰大学中庸二书三在三谓篇首纲领同异大学之书以学言中庸之书以理言观其名书之意可见已是以大学首举三在之目在之云者皆指为学之工夫中庸首举三谓之目谓之云者皆释天理之名义

  •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十  叙列古今诸家目录古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旧经录一卷。  右似是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往见有佛经。即谓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正焚书。人中所

  •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太虚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死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

  • 勿轩集·熊禾

    诗文别集。南宋熊禾撰。八卷。禾初名鉌,字去非,一字位辛,号勿轩,又号退斋,建阳(今属福建)人。从朱熹门人游。咸淳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入武夷山,筑室教授乡里以终。著述颇富,有《易经讲义》、《诗选正宗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杜光庭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唐末杜光庭删定,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出身中上仙上灵即“阅箓”之科仪。

  • 义丰集·王阮

    宋诗别集。1卷。王阮撰。《四库全书总目》说“今其文集未见,所存仅诗一卷”。刘克庄曾序其诗,《后村集》卷23载《王南卿文集序》,谓其诗“高处逼陵阳(韩驹)、茶山(曾幾)”,岳柯《桯史》卷1所载《王义丰集》称“阮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