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史记集解卷八十

宋 裴骃 撰

史记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夀【徐广曰属常山】乐羊死葬于灵夀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徐广曰赵有沙丘宫近钜鹿】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逺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秦【徐广曰嚪进説之意】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防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防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徐广曰属齐】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靣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乗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羣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防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厠之宾客之中立之羣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鋭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徐广曰磨厯也】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徐广曰竹田曰篁谓燕之疆界移于齐之汶水】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乗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羣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皆可以教后世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呉王逺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呉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絶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説不察疏逺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夏侯曰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始终者与又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茍君臣同符则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夫千载一遇之世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彊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不屑茍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王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防不以威力此至徳全于天下矣迈全徳以率列国则防于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拻大纲以纵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将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仕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间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民应如草道光宇宙贤智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也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于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下奓杀伤之残以示四海之人是纵防易乱以成其私邻国望之其犹豺虎旣大堕称兵之义而防济溺之仁且亏齐士之节废防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防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逺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国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也岂不虑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繇是观之乐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徃来复通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张华曰望诸君冢在邯郸西数里】乐闲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防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擒栗腹乐乗乐乗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旣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諌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祗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防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防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乐间乐乗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乗为武襄君其明年乐乗防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乗代防颇防颇攻乐乗乐乗走防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乡【徐广曰在北新城】号曰华城君华城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一作巨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葢公葢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猜你喜欢
  卷之八十八·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哭庵传译文·易顺鼎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七·阿桂
  桓康传·李延寿
  朱天光传·李延寿
  虞谦传·张廷玉
  附录一·胡传
  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司马光
  卷首之十·佚名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吕思勉
  六、俄国友谊之代价·蒋廷黻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卷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零七·彭定求

        卷707_1 【八月十五夜】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卷707_2 【省试夜投献座

  • 七言巻四十二·洪迈

      七言  送刘寰北归       刘 商  南巢登望县城孤半是青山半是湖知尔素多山水兴此回归去更来无  送王闬归苏州  深山穷谷没人来邂逅相逢眼渐开云鹤洞宫君未到夕阳帆影㡬时回  送人往䖍州  莫叹

  • 宛陵羣英集巻十·汪泽民

    元汪泽民张师愚同编今体【七言律】元施震仲寄朱理甫别后谁怜久索居寄书长恨便鸿无青山招隐思佳士白髪催人惜壮圗休羡羊何临海峤愿如朱陆防鹅湖肯来邂逅成清话不用郫筒满眼酤【原注理甫不嗜酒】赵由皦饯孔常轩馆木塔寺

  • 卷一百九十二 嘉祐五年(庚子,1060)·李焘

      起仁宗嘉祐五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戊子,美人周氏為婕妤。皇第十二女,婕妤所生也。   庚寅,詔河北兩地供輸人輒過黃河南者,以違制論。初,邊臣言,兩地供輸人,舊條私出本州界,並坐徒,後乃更從杖,恐漸入近南州軍刺事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弘治十六年四月丁酉朔○孟夏季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升山东布政司左参政缪昌为四川右布政使○己亥○升湖广武昌府知府□政为山东布政司左参政○辽东管粮郎中王济以岁荒籴贵边饷不允请支取本处税课司局等银并明

  • 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九月。癸丑朔。安南国王黎维祺、奉表投诚。附贡方物。得上□日、览王表奏、输忱向化。深可嘉悦。着察例具奏。  ○甲寅。上为端敬皇后服丧十二日。释服。遣官致祭  ○先是上谕内大臣伯索尼

  • 明名臣琬琰録卷五·徐紘

    (明)徐纮 撰汪国襄烈吴公神道碑铭  吴伯宗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吴公以疾薨于青州十二月讣闻皇上为之悯悼辍朝三日诏所司定赠谥加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

  • 齐纪·张居正

    高帝太祖高帝,姓萧,名道成,汉相萧何二十四代孙。起建康令,破贼有功,威名日甚,进爵为齐王,遂篡宋。国号齐,在位四年。武帝世祖武帝,名赜,是高帝长子,在位十一年。明帝高宗明帝,名鸾,是高帝兄道生之子,在位五年。原文九月,魏主谓陆睿曰

  • 一三 祭灶·周作人

    灶头最热闹的时候当然是祭灶的那一天。祭灶的风俗南北没有多大差异,只是日期稍有前后,道光时人的《韵鹤轩杂著》中记玄妙观前茶膏阿五事,虽有官三民四乌龟廿五之说,大概实际上廿五是没有的吧。乡下一律是廿三日送灶,除酒肴

  • 卷五十九 孟子九·黎靖德

      ◎告子上   △性犹杞柳章   问:"告子谓'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何也?"曰:"告子只是认气为性,见得性有不善,须拗他方善。此惟是程先生断得定,所谓'性即理也'。"〔至〕   孟子与告子论杞柳处,大概只是言杞柳桮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七章 求知·林语堂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语译万物万事皆有总原理;天下虽大,若能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道理,不需出户,就可以知天下;天道虽广,若能知天道之所以为天道的道理,不看窗

  • 卷一 法戒录·周梦颜

    总 劝(共二则,一法一戒)  盖闻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邪淫。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才士,因兹败节堕名。今昔同揆(kuí)〖其道相同〗,贤愚共辙。况乃嚣风日炽,古道沦亡。轻狂小子,固

  • 卷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祇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六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众所知识。皆从十方世界来集。得陀罗尼无碍辩才。进入念慧惭愧具足。其志坚固犹如金刚。善修成就一切佛法。志意清净成就具足。自不忘

  • 锻炼说十三篇自序·戒显

    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华一着。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虽显理致。暗合孙吴。至马驹蹴踏

  • 觞政·袁宏道

    酒令。袁宏道撰。一卷。见《袁中郎集》卷四十八。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金瓶梅》条记载,撰成于1606年前。文中将《金瓶梅》与我国另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并称为“逸典”,予以很高评价。

  • 丹道九篇·伍守阳

    气功著作。1卷。明·伍守阳撰。本书兼用道、佛两家气功理论论述最初还虚、真意、真丹幼丹、火候足采大药天机、七日采大药天机、大药过关服食天机、守中、出神及神法、末后还虚、丘祖秘传、小周天歌诀等内容。收在《

  • 茶馆·老舍

    三幕话剧。老舍著。发表于1957年。剧作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进出茶馆的70多个人物及其活动,组成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以概括旧中国50年的历史变迁。

  • 金刚般若论·佚名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