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辛亥风雷
戴季陶之谐联
戴季陶文章勋业,俱极辉煌,昔为报人时,性情潇洒,不拘细节,清末以戴天仇笔名,为上海《民立报》撰文,酒后茶余,喜游览各秘密场所。某岁除夕,为友人邀赴法租界燕子窠观光,时窠主修葺烟室方竣工,乃乞戴为书一楹联,戴适见门前小贩麋集,纷向烟客索债,因援笔亲书“门前债主雁行立,室内烟人鱼贯眠”一联赠之,窠主得之甚喜,悬挂壁间,不轻易除下。后戴氏任考试院长,闻窠主尚健在,此联犹保存未损,因遣人以重资赎归。其实笔墨游戏,无关名位勋业,戴氏索归此联,似未足言旷达。
戴季陶(1891-1949),原籍浙江湖州。历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中央宣传部长、国史馆长。
辛亥起义遗事
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人皆知为工程营熊秉坤放第一枪,然促成工程营起义,实为党人梅宝玑。梅为湖北黄梅人,清末任共进会鄂东支部部长,秘密吸收党人,共图革命。八月十七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爆炸,梅曾在场,面部且受微伤,当晚渡江至武昌,匿阅马厂谘议局秘书长石山俨家。次日武昌大朝街机关破,彭杨刘三烈士就义,梅知事急,亟欲通知各方党人起事。乃于十九日晨,至工程营门前,坐一烤红薯摊贩处,伺工程营兵士出,以秘密信号探索同志,历数次,始获一人,因告以武汉机关被抄及彭杨刘死难各情,其人闻之,大为惊骇,亟问名册是否搜去?梅因欲激动党人,诡称名册已在宝善里搜去(其实当时名册并未搜去),并谓:“武昌城关已闭,瑞澂将按名索捕,营中各同志,如不速自为计,势成瓮中捉鳖。”
其人闻语,沉吟久之,曰:“吾将通知营中同志,迅速起事。”
是晚,工程营遂首先发难,造成光辉历史。故工程营举义,实梅宝玑报告消息有以促成之。后梅曾膺非常国会议员,抗战期间,在赣以贫病死!
梅宝玑(1881-1946),字镜垣,湖北黄梅人,为喻血轮之舅。曾任湖北军政府总稽查、众议院候补议员,后支持袁世凯称帝。
汤芗铭偷国父皮包
民国三年任湖南督军之汤芗铭(铸新),少年跋扈,固一时风云人物也。按汤为湖北浠水人,清末以弱冠举孝廉,极为张文襄所爱重,保送赴法习海军,与石瑛同班。适国父孙公赴法组织欧洲同盟会分部,芗铭与石瑛同时参加。时孙宝琦以钦差大臣使法,随员中有满人某,与芗铭识,闻国父组党事,遂以重金贿芗铭,嘱窃取同盟会名册,芗铭允之。一日赴国父寓所,乘国父他出,以小刀划开国父手提皮包,偷去名册,转交某满人。满人大喜,即面呈孙宝琦,自以为此功不小矣。顾宝琦颇识大体,知此名册一入清廷,必兴大狱,当时略一浏览,笑曰:“此皆小孩闹玩意,何足轻重。”
言竟,掷名册于壁炉中焚毁,欧洲留学生因获保全。宣统二年,芗铭毕业归国,在海军部充见习官,颇郁郁不得志。辛亥革命成功,其兄汤化龙膺选为众议院议长,声势显赫,极为袁项城所信任,芗铭遂得出任“楚同”军舰舰长,巡弋长江。癸丑事起,李烈钧在赣独立,袁氏命李纯率陆军,由瑞昌攻赣,另派芗铭率海军攻湖口,两路均捷,烈钧、林虎逃沪。袁氏计功酬庸,遂任李纯为江西督军,芗铭亦一跃而为湖南督军矣。
芗铭督湘后,为报袁氏知遇之隆,捕杀民党颇多,湘人甚恨,以屠户称之!洎袁氏称帝,芗铭始而恭电劝进,既见云南起义,各省响应,则又宣布独立,电劝袁氏下野,袁氏得电大怒,语左右曰:“他人独立,我固不怪,惟铸新乃我不次提拔,得位跻方面,今亦叛我,夫复何言!”
迄袁氏病殂,芗铭寻亦去湘。初寓北平,不问政治,日惟听戏捧角,度其寓公生活。民十返汉,忽深居简出,茹素念佛,以居士自称,汉阳归元寺及何园附近某寺,常有其踪迹。时太虚法师常莅汉讲经,每开坛,芗铭率先至听讲,当其闭目坐蒲团时,几无人识其为当年开府衡岳杀人不眨眼之汤屠户也。民十五后,又称寓天津,境甚贫困。抗战期间,日人颇思利用回鄂,为汪政权效力。故湖北伪主席何佩镕死后,川中盛传其将继何为湖北伪主席,其实芗铭虽潦倒,迄未为日人所动,此其晚节最差强人意处。胜利后,易名“巨心”,加入民社党,为革新派,今则不悉其存亡矣。其人仪表甚佳,中年时,面圆髭短,目灼灼如电,惜其得志太早,不识涵养,遂致蹉跌不振也。
汤芗铭(1885-1975),湖北浠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毕业于武昌文普通学堂,同年参加湖北乡试中举人。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后追随袁世凯。著有《辛亥海军起义的前前后后》。
胡汉民所出绝对
胡汉民在世时,用人极为慎重,无论事之巨细,必求用当其才。其开府广州时,有人求为某所长,胡以其才短而望奢,因拟一联命对,联曰:“所长(仄声)必有所长(平声),君何所长?(平声)而欲为所长!(仄声)”其人嘿然,无以为对,迄今仍无能对之者。予因忆及一故事,昔有朱项二姓祖祠相对,俗列,祖祠门联须以本姓光荣史实,标榜夸耀,朱氏祠联云:两朝天子,一代圣人。上联指朱温、朱元璋,下联指朱熹,可谓荣矣。项氏无以抗衡,及悬赏征对,一游学者为拟一联云:烹天子父,为圣人师。盖上联指项羽烹刘邦父事,下联指项橐为孔子师事,则又较朱氏更盛矣。中国文字引人入胜,往往如此。
胡汉民(1879-1936),广东番禺客家人。清末时曾中举人。后为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胡汉民之谐诗
胡汉民为人严肃,风骨峻然。然据冯自由言,胡年少时,亦好诙谐。清光绪三十四年胡居新加坡时,尝撰谐诗赠邓慕韩云:“铜山万壑果然真,发梦忘魂意气伸。旧日师爷称绰号,近来皇帝是乡亲。缩低铁甲方无敌,吓走金表大有人。最恨爱莲贤伉俪,不堪此地更维新。”
第一句指邓通,言慕韩祖先之富。第二句谓慕韩屡语人,人生以梦遗为一快事。第三句以慕韩有师爷之称。第四句谓慕韩同乡谭发素有帝王思想,人多以皇帝呼之。第五句谓慕韩尝叹各国海军不解将舰体缩低之法,若能预为缩低至水平线,然后突向敌舰猛撞,必所向无敌。第六句系述光绪三十二年某日东京同盟会开会,有吴弱男、吴亚男姊妹至党部谒国父,衣洋服,挂金表,与国父详谈,娓娓不休。迄摇铃开会,二女仍不告退,慕韩乃手持大金表,入告国父开会时刻,二女始匆匆去。后慕韩告人,此举全靠大金表吓走小金表,故云。第七八两句谓慕韩夫人号爱莲女士,而新加坡有娼寮曰“新爱莲”,胡氏遂用以打趣也。
辛亥起义第一个女官
辛亥武昌起义后,鄂军政府组织,除都督府及军、财、内、外各部外,尚有一总监察府,监督都督府以下各部职司,盖一位尊权大之机构也。总监察府监察长为共进会首领刘公(仲文),府内有监印官曰刘一女士,即刘公之如夫人,实中华民国开国最初之女官也。按刘一女士为鄂沔阳人,貌美而善交际,因与沔阳劝学所长善,致青年学生不敢擅入其室,相率锡以“沔阳监学”之徽号。
女士幼字回教徒丁姓,以卖烧牛肉为业,嫁后未久,丁忽暴卒。丁亲属以女士有谋杀嫌疑,控之县官,女士自投县署,泣陈寃屈,悲恻动人,县官廉得其情,不予治罪,但令当官择配,当为新堤富商王某所得,乃不容于大妇,偕母逃至武昌,入某女校读书,假寓胭脂山下某客栈。
时胭脂山下有党人机关,女士渐与党人稔,亦矢志革命,旋由杨玉如介绍,获识刘公,公一见,大为倾倒,邂逅未久,即营金屋贮之。及阴历八月十七日晚,汉口宝善里机关因爆炸破获,公与女士同时被捕入狱。十九日武昌举义后,众推公为总监察长,公就职日,首先委任女士为监印官,盖为保密而不避举亲也,时各机关皆无女职员,故女士实为中国第一个女官。民元南北统一后,总监察撤销。民二秋,公病卒,女士不知所终。
刘公(?-1920),名仲文,湖北襄阳人,共进会第三任会长、辛亥革命元勋。
章太炎调侃日警
国学泰斗章太炎,其才气如天马行空,目空一切。平生操持严谨,疾恶如仇。清末亡命日本,见日人鄙视华人,极为愤恨!然为密谋革命,不能不力自隐忍,有时气忿无所泄,则以诙谐出之。某次日本警察厅派警至其寓所调查户口,嘱令填调查表,太炎乃填书:
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
年龄:万寿无疆
盖太炎素有圣人之称,私生子则以日本为多,故藉此以调侃日警也。民元太炎归国,曾一度任东三省筹边使,然以不惯官场生活,未几即还京。袁项城恐其以文字动摇政局,幽之龙泉寺,太炎曾三次绝粒,未获释。后项城欲称帝,黎元洪被软禁瀛台,太炎尝改昔人诗吊之!诗云:“此人已化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狼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黄兴门外使人愁。”
项城因是防之益严。太炎生平屡以文字贾祸,而意气不少挫,即此可见其倔强!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黄学派创始人。著有《章太炎全集》。
黄克强之诗
三月二十九日为革命先烈纪念日,每年是日,必有人为文以彰先烈之伟绩。黄克强先生,即为是役实际参加之人,其冒险犯难精神,实足以震烁千古!然克强献身革命,此不过其牛刀小试,而其最伟大贡献,厥为辛亥汉阳作战与癸丑南京留守,盖此两役,皆尝躬冒矢石,出入疆场也。以是之故,人多以军事人才目克强,其实克强诗文,实在其军事学术之上。忆其吊刘道一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淡中原侠客亡。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其苍凉雄伟,并不下于唐人。又民国元年十月,为克强三十九岁生辰,尝有感赋一律云:“州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罢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盖是时克强方功成身退,故言外颇多感慨!迄民国五年,克强见时局日非,益多抑郁,卒罹不治之症,于是年十月,卒于沪上。
黄兴(1874-1916),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与孙中山并称“孙黄”。著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
黎本危之醋劲
黎元洪在清末任湖北新军协统时,颇好色。迄辛亥起义,任都督,仍不免。夫人黎本危,性极妒,常因此致勃溪。民国元年,各省盛倡男女平权,一时智识妇女,多起而作女权运动,顾因事属初创,常不免越出矩范,以视今日言必合理,行必合法,殆不可同日而语也。时有沈佩贞者,原一浪漫女性,民元以安徽女青年会代表名义,赴鄂谒黎,出入都督府,毫无避忌,黎亦常留其共餐,不意因此发生暧昧。沈故泼辣,竟持此要挟黎,黎畏其张扬,以一万元赠之。事后为黎本危所悉,大兴问罪之师,并迫黎逐沈出鄂。沈遂挟资走北京,上书演说,到处有其踪迹也。又有武昌第一女师校长吴淑卿,因校事常谒黎,其人颇风艳,黎亦乐与周旋,后本危忽矫黎命,将其撤职,其中原故,亦不言可知也。黎入京后,被袁氏幽禁瀛台,黎本危相从左右,为黎唯一亲近人。本危好食武昌洪山红菜苔及樊口边鱼,袁氏恒令京汉路局,按时运京,供本危食。盖袁志在羁縻黎氏,此等事固不靳也。
黎本危,本名危文绣,黎元洪的宠妾。黎元洪死后,意欲改嫁,曾于《申报》发表词作以争女权,引起轰动。
辛亥起义轶事
每年双十节,各报例有增刊,关于辛亥起义史实,已言之多矣。予当时曾躬与其役,耳闻目见,省记颇多。今略记轶事数则于后,虽事非宏巨,不足以付史亭,然酒后茶余,亦可资为谈助:
一、辛亥九月初间,清兵既迫汉口,黎元洪遣兵至汉迎战,有团长杨选青,结婚才数日,时在刘家庙作战,忽不奉命令,擅自撤退,黎闻之大怒,立逮杨至,于都督府前斩之,割其首级,悬之电线杆上,予亲见之。
二、十月间清兵既陷汉阳,与武昌仅一江之隔,其势甚危,黎元洪思迁洪山暂避。会议时,军务部长孙武,闻黎提议转移,大为愤慨,当拔刀狂吼曰:“清兵未渡江前,有敢遁出武昌者,吾必手刃其人。”其议遂寝。次日复逼黎乘马巡视下新河阵地,以示都督并未迁避,军心赖以镇定。
三、汉口失陷后,武昌各部门精神,渐不如前,起义人刘公,为维持纪律,特设立各部总稽查,刘自为部长,凡未任实职之起义人,皆派为稽查官,得直入各机关,稽查一切,其权甚大,隐然为革命军最高纠察机构。忽一夕武昌某部兵变,首攻各部总稽查,并于南楼要道,检查行人,凡佩有各部总稽查徽章者,即予逮捕。幸不逾日,变兵即告平,此即当时所称
四、武昌起义时,各机构自首长至录事,一律月薪二十元,毫无参差,此实为开国一良好制度,且充分表现平等精神。故当时无所谓调整或紧缩问题发生,而公务人员生活,亦获得安定。
杨选青,时为湖北军政府第六协十一标统带、文学社员。一说为杨选青在攻打督署的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因而在扩军时被任命为第十一标统带。但在反攻汉口的战斗中,正好在家结婚,没有亲任指挥,其部队也没有按原计划向汉口龙王庙进攻。统帅黄兴报告给黎元洪等,蒋翊武与蔡济民等人认为,杨选青失职,理应处罚,但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时,建议暂且记大过,令其戴罪立功,而孙武、黎元洪坚持要杀。
张列五从容就义
辛亥十月在重庆起义,披推为蜀军政府都督之张列五,四川隆昌人,清未创办叙属中学,谋刺川督赵尔丰,未果,旋乘川路风潮,与杨庶堪、谢慧生辈,于辛亥十月二日,逐除伪吏,光复重庆,并以计诛端方。及成都反正,列五遂推尹昌衡为正都督,己副之。未几,改任民政长,袁世凯闻其精悍,恐不受调度,特调之入京,聘为政治顾问。后见袁有异图,大为愤慨。袁欲捕杀之,逃往天津,变姓名,以织篾为生。但仍为袁所侦知,派侦探李某赴津,以入股扩充篾厂为由,与列五识。一日,李约列五至某处会饮,于电车中,以暗杀袁世凯文件,阴置列五衣袋,中途被军警查处,遂被捕送京,交军政执法处。鞫讯时,列五慷慨陈词,痛骂袁氏,当判以死刑。行刑时,列五负手于背,缓步微笑,见看守所长,笑曰:“我们请了!”
所长忽回头大哭,又笑顾左右兵士,曰:请了!请了!”
兵士亦为泪下。及抵刑场,列五从容徘徊,仰天四顾,曰:“今日天地晦冥,得毋为我欤?”
兵士催曰:“张先生快走!”
列五笑曰:“既至此处,忙什么?”
乃缓步前行,兵士由后射击,立毙。此为四川革命首脑,为袁氏戕害之第一人,闻者惜之!
张培爵(1876-1915),字列五,重庆荣昌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张培爵与各路革命党人密谋策划,参与领导了推翻清朝川东政权的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为蜀军政府第一任都督。1915年,密谋讨伐袁世凯,被杀于天津。
炸五大臣案中两烈士
清末北京车站炸五大臣案,人皆知为烈士吴樾所为,其实吴之外,尚有柳聘侬、张榕两人。柳于车站逃出后,官吏悬赏万金购缉之,于光绪三十四年,飘流至潮州,旋为巡警所获,派弁兵一百二十名,解京请奖。濒行时,柳口占一绝云:“百廿健儿同警跸,槛车今夜发潮州。鼎烹俎醢浑闲事,犹胜南冠作楚囚。”
语意豪壮,诚不愧为革命党人。张榕为山东人,时年仅二十二岁,与吴樾同至车站,掷炸弹后逃逸,更名余本强,匿迹天津,为侦探杨以德所获。某国公使重其才,欲出而保护之,榕不欲卖籍偷生,挺身入京。后为慈禧所闻,悯其幼,处以无期徒刑。居狱四年,与狱吏王喜璋善,王感其侠义,遂与偕亡,东渡日本。榕善剑术,在日与某武士较剑,击败之,名遂大噪!辛亥武昌起义,榕归辽阳,组织急进党,为张作霖所忌,颇为郁郁。民国元年一月廿三日,赴北里友人宴会,行未远,一刺客尾其后,连发三抢,中要害而死,闻者惜之!
端方之死
清宣统三年川汉铁路风潮发生后,清廷命端方由武昌入川平乱,端于七月率鄂军三十一、三十二两标兵入川,九月间抵重庆,闻武昌起义,端大恐,亟率军进驻资州。适清廷革川督赵尔丰职,以端代之。端知事无可为,欲入都面陈机宜,兵大哗,逆端行。时统兵者为曾广大及邓某,禁兵勿暴动,端则布告军士,谓已遣人至成都银行借银四万两发饷,并为全军措办归装,众怒稍息。此十月初一日事也。至初五日端束装待发,众以银未至,阻其行,并要端书券,端与之,至初七日银犹未至,众以端诳也,复哗。有营官董海澜倡议入行馆,驱端至侧屋,谓我辈将假尔室开会,兵入室,搜行箧无所得,即欲杀端。时兵皆举抢待发,曾广大止之曰:“此中满人,不过端氏兄弟两人耳,尚有无数汉同胞,岂能玉石俱焚?”
众遂逼端至行馆大门一小屋中,手刃之,其弟亦死乱刀下,众军即日东下归鄂矣。迨初八日成都借银至,然已无及,遂为红十字会所得。民初人皆谓端方死于川军,其实系鄂军所杀,此亦辛亥革命一段史实也。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石学家。著有《陶斋吉金录》等。
端方之诙谐
端方之死,予前已记之。端生前颇善诙谐,尤好嘲弄人。宣统三年,赵尔巽将任东三省总督,端往贺曰:“三哥恭喜,帖子已写好否?”
赵茫然不解所谓,端笑曰:“即谨具满洲三省奉申俄日笑纳之帖子也。”
赵为之愕然色赧。端开府两江时,有某中书发起拒赌会,趋谒节辕,痛陈赌害,端太息曰:“诚如君言,余向亦嗜此,一行作吏,兹事废矣。惟近日盛行麻雀牌,士大夫皆嗜之,君亦能之乎?”
中书曰:“某于各种赌经,均门外汉也。”
端曰:“我犹彷佛忆之,麻雀牌中他牌均四,惟白板则五。”
中书急辩曰:“否!白板亦四也。”
端笑曰:“然则足下亦个中人也,能正我之误,大佳!”
语已,端茶送客,中书赧然而退。又端官工部时,同官有赵有伦者,京师富家儿,目不识丁,以其舅张翼之援,纳赀为郎,不数年历得要差。尝以千金购一妾归,为大妇逐出。赵赁别舍居之,妇又靳其出门。一日与端相遇署中,端忽与语曰:“吾偶作一联,君试为吾评骘之。”
联云:“一味逗豪华,原来大力弓张,不仅人夸富有;千金买佳丽,除是明天弦断,方教我去敦伦。”
额曰:“大宋千古。”
此已将赵之名姓嵌入,然赵不识字,犹为人述之,闻者匿笑不止。
邹容死后吓倒徐世昌
烈士邹容,于清光绪三十年因苏报案与章太炎同禁上海西牢,章判三年,邹判二年。至次年正月,邹患病甚剧,于二月二十九日卒于狱,由刘三收其骨密葬沪西华泾乡,外间鲜有知者。迄光绪三十二年夏,天津探访局总办杨以德忽密报巡警部尚书徐世昌,谓邹容秘密入京,图谋革命。徐闻讯,大为惊骇,飞饬内外警厅戒严,并搜查各客栈及庙宇寺院,凡青年旅客,俱遭逮问,时距邹容谢世,已一年又半矣。清吏之慌张,殊使人失笑。
按杨以德在庚子前,原为火车检票员,拳乱时颇获横财,遂捐一杂职,夤缘入采访队,工谄媚,善迎合,经其逮捕罗织成狱者,不胜枚举。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遂报捐知府,旋保道员,袁于天津设探访局,杨遂得充总办矣。杨知袁之注意革命党,遂收罗国父及康、梁、章太炎、邹容诸人肖像,陈列室中,日夕谛观,自谓能捕得其一,则京堂可操左券矣。如上述密报邹容入京,即其京堂梦中诬妄事类之一。
王宠惠少拒奔女
司法院长王宠惠,少读书香港皇仁书院,故早通英文。其父为基督教老牧师,宠惠颇不信宗教,因之沪,任南洋公学教员。庚子秋,党人秦力山起兵大通失败,逃沪。时租界得清吏照会,搜捕党人甚力,宠惠秘密收容之,旋资助赴日。力山到日后,于辛丑年创刊《国民报》于东京,函约宠惠任英文部撰述,宠惠由是东渡。《国民报》既出版,力倡民族主义,篇末附英文论说,皆宠惠所撰也。宠惠在东京,与力山税屋同居,宠惠居楼上,力山寓楼下,所雇日本下女,貌颇妖冶,爱宠惠少年英爽,屡向之献媚,或以语言调戏,宠惠道气盎然,不之理,并告力山,嘱其斥责,力山笑颔之。一夜,此女伺宠惠熟睡,竟赤身往就,宠惠大骇,大呼力山不止,力山应曰:“我来!我来!”
下女始狂奔而去。次日传之留学界,皆为捧腹大笑!按此事曾载《革命逸史》,当属确实。
王宠惠(1881-1958),著名法学家,广东东莞虎门人。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等职。
秦力山(1877-1906),湖南善化人。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任《清议报》主笔。1900年至武汉与唐才常组织自立军,任前军统领。1901年创办《国民报》,为留日学界第一份宣传革命的报纸。190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纪念会。同年又在上海创办作新社,旋创刊《大陆》月刊,竭力驳斥康梁保皇言论。1905年入云南从事反清活动,积劳成疾,次年病逝。
记女斗士徐宗汉
青年节,即四十二年前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革命党人谋攻督署事败,七十二烈士殉难黄花岗之日也。关于是役史实,记载极多,人皆知之,予今所记,则为躬与是役之徐宗汉女斗士也。宗汉,广东香山县人,幼随父在沪读书。年十八,适海丰李晋一,生子女各一,结缡数年,李以病去世,宗汉教养遗孤,辛勤备至。民前四五年间,宗汉次姊佩瑶,执教于南洋槟榔屿华侨学校,约宗汉往助,宗汉因是有南洋之游。
时槟榔屿初设同盟分会,日宣扬革命主义,宗汉闻而善之,因加入为会员,助党人扩张党务,深资得力。清光绪三十四年回粤,即与港穗同志设机关,运军械,往来香港广州之间,清吏以其女子也,故不之疑。辛亥三月,广州党人将举事,宗汉于河南溪峡设一机关,频频由香港密运枪械炸弹至是处,分发各同志,并于门外张贴大红对联,伪饰喜事,故无疑之者。
及二十九日晚,攻督署事败,黄克强指受枪伤,寻至溪峡机关,宗汉为之裹伤。
至四月一日,乃为克强改装,亲送至哈德安夜轮,相偕赴港。抵港后,克强以指伤过剧,入雅丽氏医院割治,照例割症,须有亲族签名,宗汉遂从权以妻室名义行之。未几伤愈出院,即正式与克强结婚,虚名夫妇,竟成事实矣。是后相随克强革命,无役不从。先后得二子,民五克强逝世,宗汉抚养遗孤,至于成人。抗战后,移居重庆,于三十三年三月病逝,享年六十有八。
徐宗汉(1876-1944),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人,近代实业家徐润之侄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温生才刺孚琦之威猛
辛亥年三月初十日,温烈士生才于广州刺杀满洲将军孚琦,实为三月廿九日黄花岗诸烈士起义之先声。按温为粤之嘉应州人,少孤苦,六岁母又弃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伶仃无依,乃就食外家。年十四,被匪人诱至荷兰,充刈草工,三年后转至霹雳,充锡矿工,旋逃归。历随沈宗济、荣勋、魏邦瀚赴越,入冯子材营为旗牌兵。因身历坷坎,恨满人特甚。曾在霹雳识国父,亲受薰陶,遂立志革命。辛亥年初回广州,日谋行刺满大员,以张革命声势。会三月初十日法人组织之远东飞艇社,定在广州东门外演放,遍邀当道参观。孚琦性好纵游,税驾往观,回署时,行至东门直街谘议局前麒麟阁门次,温突从人丛中跃出,闯至轿前,持枪向孚琦猛击,卫队骇绝奔去,轿夫亦逃,温得从容射放。孚太阳穴、脑门、颈项、胸部各中一抢,当倒轿中身死。温见目的已达,弃枪由积厚新街遁,至永胜街,为巡警追获,遂遇害。
《民呼日报》与《民吁日报》
清末上海报纸,锋芒最露,读者最多,而出版时间最短者,为《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此两报皆为于右任所创办,今先言民呼报。先是右任于光绪三十三年与杨笃生等创办上海《神州日报》,刊行未及一载,因邻居失火,全馆付之一炬。遂于光绪三十四年秋间,筹办《民呼日报》,助之者有张人杰、周柏年诸人。当时右任在上海各报登载启事云:“鄙人去岁创办神州报,因火后不支退出,未竟初志,今特发起此报,以为民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辟淫邪而振民气,亦初创神州之志也。股额定十万,每股百元,现已招足六万元。俟机器运到,即宣布出版日期。”
惟以筹措资金不易,至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始宣告出版。除右任任社长外,执笔者有戴天仇、吴宗慈、王无生、范光启、周锡三诸人,对于时政之得失,官僚之腐败,皆有严格批评,名言谠论,大受世人欢迎。一出版即日销数千份,以是招官厅嫉视,遭同业妒忌,日思有以挫折之。于是而有甘肃赈款案之发生,未几又有安徽铁路公司朱云锦指控毁谤名誉,及已故上海道蔡钧之子国桢指控毁坏其父生前名誉案,相继而来。租界会审公廨循清吏之请,将右任羁押捕房月余,至七月二十四日,遂胡乱判决将右任逐出租界,并取消民呼报之发行权。计自出版至封闭,仅三个月而已。
《民呼日报》既被封闭,右任志不少懈。是年八月十六日,上海各报又载有《民吁日报》出世广告,略谓“本社近将《民呼日报》机器生财等一律过盘,改名《民吁日报》。以提倡国民精神,痛陈民生利病,保存国粹,讲求实学为宗旨。仍设上海望平街一百六十号内,即日出版。内容、外观均擅海内独一无二之声价”云云。是报创办人仍为右任,助之者有范光启、景耀月、朱葆康、王无生、周锡三诸人。惟右任以被判逐出租界,不便出面,故以朱葆康为发行人,范光启为社长,且为避免会审公廨蹂躏故,特在法国领事署注册,以备不虞。出版后,崇论宏议,可与《民呼日报》相伯仲。时日人侵略满蒙,至为急迫,举国人士,靡不痛心疾首,海上各报以慑于威力,咸噤若寒蝉,独民吁报不畏强御,日以危言警惕国人,早为之备。讵因是为日人所忌,于是年九月下旬,由驻沪日领事松冈照会苏松太道蔡乃煌,谓民吁报言论多臆测煽惑,有碍中日二国邦交,请将该报惩办,以戒将来。蔡即札饬会审公廨将该报封禁,并商请驻沪领事团承认。至十月初六日,捕房遂奉命派警将民吁报封闭,并将主笔范光启传讯到案。计自出版至被封,为时仅五十余日而已。民呼民吁之被封,实为苏报以后清吏勾结租界当局摧残舆论之另一页痛史!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家,陕西三原人。著有《右任文存》等。
《民立日报》
于右任创办之《民呼日报》与《民吁日报》,予前既记之。今再谈右任创办之《民立日报》。民立报诞生于清宣统二年九月初九月,即民吁报被封后一周年。内容以唤起国民责任心为宗旨,编辑分论说、批评、纪事、杂录、图书五部。先后主笔政者,有景耀月、宋教仁、吕志伊、谈善吾、范光启、王无生、徐血儿等,人才济济,堪称一时之盛。
时清廷正倡言预备立宪,国内言论较为自由,革命党人乘此时机,纷赴长江沿岸活动。辛亥黄花岗之役前后,谭人凤、宋教仁、吕志伊、居正、陈其美、杨玉如等往来港沪汉各地,均以民立报为东道主,是岁中部同盟会成立,参加者亦以民立报关系人物为特盛。三月二十九日一役失败后,民立报藉此宣传民族主义,鼓荡革命精神,迭载殉义烈士之嘉言轶事,以激励国人,遂使全国革命思潮,如火如荼,不可遏止。
洎武昌起义成功,民元南京政府成立,民立报诸贤多出任要职。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长,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景耀月任教育部次长,吕志伊任司法部次长,宋教仁任法制局长,范光启任安徽铁血军司令,庞青城、沈缦云均任司长,社中枢要为之一空。迄民二讨袁军失败,民党势力寖衰,该报以不胜袁氏压迫,遂自动停版。
争帅印
是篇所记美军人争取中国帅印,非今日美军事,实五十年前旧闻也。先是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康有为尝于美洲倡设保皇会,其徒梁启超则作新大陆旅行,以澳洲华侨鲍炽为翻译,极力向美人自称为清光绪帝特派代表,有权在美招募将官统领中国维新军队。会有旧金山退职武官福近卜者,闻而信之,遽向保皇会报名投效,梁竟以中国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封福为中国维新军大元帅。
及梁游洛衫矶时,复有在野军事批评家堪马利求谒,粱惊其盛名,亦封堪为维新军大元帅。事为福所闻,向梁严辞诘责,而福堪二氏亦各登报相骂,遂演成争取帅印之话剧。后堪宣布与梁脱离关系,所谓组织维新军,亦无复有人置信矣。然堪因是竟与国父成为密友,民前三年,国父因事过洛杉矶时,特往堪村居访问,畅谈竟日。迄辛亥武昌起义,南京政府成立,国父特委堪为高等军事顾问,南北统一后,堪仍返美乡居,于民二病逝。
越南同盟会的小孟尝
清光绪三十三年,国父为策动粤桂滇三省军事,曾驻节越南河内,将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华侨先后加盟者有杨寿彭、刘歧山、王和顺、张奂池、彭俊生、黎量余等数百人。旋又于海防设同盟分会,由刘岐山为会长。其地邻接粤省钦州防城县,国父及黄克强、王和顺等经营钦廉各地军事,即以海防为指挥及配备地点。
当时震撼清廷照耀史册之丁未镇南关(光绪卅三年)及戊申河口(光绪卅四年)两役,皆系由是处发动。所需军械,除国父向当地法商购入外,多由冯自由自香港购办,托河内轮船买办彭俊生及于爱轮船买办黎量余二人密运至海防,交刘岐山接收分发。刘为人慷慨,善于酬应,凡往来海防同志,多由刘招待,饮食起居,无不周到,因是越南侨商,咸以“小孟尝”称之。惜自河口一役后,凡同盟会籍侨商而有参加革命军嫌疑者,悉被法人驱逐出境,小孟尝亦即于是时离越转赴香港焉。
刘岐山,著名粤商,人称洪江首富,曾大力资助辛亥革命。
居正盗金佛助革命
辛亥年春间,鄂党人谋革命甚急,而绌于资,群聚议筹款方法,时居正方居鄂,因建议广济县(居为广济人)西北洗马坡,有一大庙,名达成庙,内供金佛一尊,所值不赀,吾党若能设法窃取,大可供革命资金之助。众闻之,皆甚赞成。
于是推居正偕焦达峰前往,以进香为名,请和尚启神笼瞻仰神像,和尚许之,达峰以手试颠像身,屹然不劲,始知此像甚重,非一二人所能为力,遂废然返汉。时即黄花岗之役前一日也。鄂党人闻广州革命失败,谋起事尽力,爰拟继续盗取金佛,由达峰回湘,募大力士来汉,俾能负之而行。但达峰去未久,查光佛等以事急不宜久待,建议先至蕲春之三角山,山距达成庙二十里,一夜可往还,盗得金佛后,即在山中熔化携汉,岂不甚便。
众韪其议。仍由居正、查光佛等迳趋蕲春三角山。讵是时天气酷热,乡人多露坐纳凉,虽数至达成庙,终无法下手,遂又失意而归。迨六月间,焦达峰所募大力士黎六汉等四人莅汉,党人大喜,乃决定作第三次冒险。由居正等典质衣物,偕达峰等七人,共赴洗马坡。至时大雨如注,天色昏黑,达峰以为天助,当命力士凿墙壁成洞,悄然入佛殿,竟牵曳金佛而出,顾无法负之奔走,久之始凿断一手,而天已破晓,和尚惊觉,则又委之而逃矣。观此,则知当时革命措资之艰难矣。
居正(1876-1951),湖北武穴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著有《辛亥亲历记》、《居觉生先生全集》等。
革命奇人张静江
已故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毁家革命,人皆知之矣。但其何以加入同盟会?以及如何乐于输财则知者少焉。按静江为浙江吴兴人,上海张园主人之子也。父殁,分得遗产巨万,性豪侠,好施与,以体弱足蹩,不良于行。清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间,尝随驻法公使孙宝琦任商务随员,因在上海巴黎间,设一通运公司,经营古董贸易,获利甚厚。旅法数年,渐结识西欧无政府党诸学者,因之思想新锐,立论怪特,闻者多不敢与往还。光绪卅一年国父游欧,组织中国同盟会,静江犹未入盟,然倾心革命甚久。是岁某月静江乘法轮赴某地,闻国父适与同舟,乃于舟中趋谒国父,相见即曰:“君非实行革命之孙某乎?倾慕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年经商法国,颇有所获,君如有所需,请随时电知,当悉力为君助。”
语毕,自遗姓字,国父大喜。因与互约通电暗号,以ABCDE为次序,A为一万元,以次递加,至E则为五万元。别后,国父于光绪三十二年由南洋至东京,适经济困乏,试电静江请助,越数日,即有三万佛朗由法汇到,同盟会本部顿呈活气。光绪三十三年国父移居越南,策动两粤军事,静江复以A字E字汇款接济,时两粤革命得以旋仆旋起者,静江之力居多。此即静江输财革命之始也。
静江居法久,得识吴敬恒、李煜瀛诸人,因其在巴黎创刊《新世纪报》,提倡无政府主义,奇谈异说,震惊一世。其谈男女两性关系,尤为奇特,据谓:“世人过分重视性的关系,最为错误。盖社会划分男女界限,乃传统习惯使然,而种种罪恶,即缘是而生。此种习惯,未尝不可以改革,譬如吾人手可行握手礼,口可行接吻礼,性的关系又何尝不可用以行礼乎?”
此种思想,直使世俗闻而骇走矣。
光绪三十三年,静江以香港气候温暖,遂赴港疗其足疾,因得与胡汉民、冯自由等日夕盘桓,至是始由胡、冯介绍其加入同盟会。自是受国父薰陶,渐放弃其无政府主义思想,而为三民主义信徒矣。厥后宣统二三年间,陈其美、周淡游诸人,屡图在苏浙各地举义,所需饷械,仍以静江协助之力为多。民国肇建,南京政府成立,国父初拟提出静江为财政部长,静江坚拒不就。民三国父创中华革命党于东京,特约静江为党部财政部长,则欣然不辞,惟以足疾未瘳,不克东渡,一切由次长廖仲凯为之,静江不过问也。静江自矢志革命以来,只尽义务,不问权利,三十年如一日,故国父称之为“革命奇人”。
张静江(1876-1950),浙江湖州南浔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人称“现代吕不韦”,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而蒋介石称之为革命“导师”。
驴马争獐
清季广东有女医士张竹君者,番禺人,基督教徒,庚子年毕业于广州夏葛女医学堂,自创禔福医院于荔枝湾,继又设南福医院于河南,生涯甚盛。尝于医院附设福音堂一所,宣扬基督教义,鼓吹维新学说,俨然执女新学界之牛耳,以是社会知名之士,多与往还。时有富商卢宾岐者,东莞人也,有子名少歧,少年有大志,与竹君相谈时事,过从甚密,因有定婚之议。
未几,少岐东渡留学,竹君忽与卢家人发生龃龉,遂与少歧渐疏,婚约亦无形解除,然少歧心固未死也。会桂林马君武于时至粤攻读法文,闻竹君在教会演讲福音,批评时政,大为倾倒。君武故能文章,美词藻。自是竹君福音堂中,常有君武足迹。久之,渐露恋爱之意,少歧闻之,辄视为情敌。一日,竹君忽得君武之法文求婚书,情辞恳切,竹君不愿,乃以素持独身主义一语拒之。旋君武亦赴日留学,尝作《张竹君传》登诸《新民丛报》,誉扬备至,并附七绝一首,有“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之句,少歧见之,益为妒忌。时胡汉民尚在广州,因语人此为“驴马争獐”,盖以姓氏谐音戏之也。后竹君业广州业务,赴沪创立医院,终身卒未嫁。
马君武(1881-1940),广西桂林人。艺术家、教育家。精通中、日、英、德诸国文字。
再记张竹君与胡汉民、黄兴
前记“驴马争獐”中之张竹君女士,与胡汉民、黄克强亦有一段轶事。方竹君创设禔福、南福两医院后,又设立育贤女学堂,开全粤女学之先声。复倡立演说会,广邀名人演讲,以是座上客常满。时胡汉民方任广州《岭海报》主笔,亦即竹君座上客之一,凡在报界揄扬竹君文字,多出汉民手笔。竹君每当夏秋之季,常雇一大花舫于河旁,为避暑纳凉之所,汉民日至舟中叙谈,友谊良笃。
时有杜清持、杜月波姊妹创设广东女学堂于西关,粤垣各报亦常载其姊妹投稿,文名甚著。一日《岭海报》忽有杜清持程度优于张竹君语,竹君阅之大愤,乃向汉民责难,汉民谓编辑出于无心,竹君则谓事出有意,双方争执激烈,友谊遂告破裂。直至民元以后,始和好如初焉。竹君之识黄克强,实缘克强夫人徐宗汉女士。辛亥武昌起义后,克强与宗汉相偕莅沪,急谋入鄂。以清吏搜索沿江口岸极严,不易偷渡,知竹君在沪交游广,爰谋之竹君。竹君乃组织红十字救伤队,以中外人士赴汉救伤为名,使克强乔装队员,宗汉充看护妇,因得避免各关津骚扰,而得至鄂完成其军事任务。故当时志士咸称竹君曰“妇女界之梁启超”,其盛誉可以想见。
张竹君(1876-1964),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医科班。后开办多所医院和学校,并主张妇女解放,被誉为“广东女界的梁启超”。著有《妇女的十一危难事》等。
唐蔡交谊
民四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起义,推翻袁世凯帝制,距今已三十有八年矣。此一历史中心人物,人皆知为蔡锷与唐继尧,然蔡锷逃出北京,何以独选择云南为其起义根据地?则因云南有其军事基础在焉。盖蔡于日本习陆军归国后,曾在桂从事军事教育四五年。至宣统二年入滇,任三十七协协统。辛亥云南反正,蔡被推为都督,遂与唐继尧结为生死之交。民二蔡奉调入京,滇中军权,乃由唐执掌,与执仍保持密切联系,故蔡虽入京,而其军事势力固潜在也。及起义之日,唐原欲将“军都督”让于蔡,而自愿出川北征,蔡不可,并谓:“吾此次来滇起义,完全为讨袁救国,并非争权夺利,若果喧宾夺主,不论理论与事实如何,总不足以服天下后世,更何以对滇中父老,深望蓂赓鉴此苦衷,无再固辞,并盼总揽全局,以赴事功!”
唐不得已,乃聘蔡为第一军总司令,统军入川,一举而使洪宪湮焉。后蔡病逝日本福岗医院,当时报纸追念蔡之功绩,咸谓云南起义为蔡主动,唐为被动,滇人颇为不平,唐曾因此发表谈话,有“余与松坡夙共患难,誓同生死,蔡即是我,我即是蔡,蔡果然主动,我亦当然主动,我果然被动,蔡亦当然被动,一生一死,乃见交情”等语,则知唐蔡之间,固有其挚谊在也。
杨仙逸(1891-1923),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并创办广东飞机制造厂。
苏曼殊(1884-1918),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著有《苏曼殊全集》。
黄季刚之狂放
黄季刚(侃),人皆知其为章太炎高足,但季刚何以师事太炎,则鲜有人知。先是季刚于清末留学日本,时方年少气盛,目中无人。偶与太炎同寓,季刚居楼上,太炎居楼下,初不相识。一夕,季刚内急,遽于楼板便溺,适漏滴太炎房中,太炎仰面大骂,季刚亦以骂还之,嗣经同寓劝解,二人始相识。季刚因国学根底丰富,自视甚高,及与太炎聚谈,始知太炎学问渊博,非己所及,自是折节师事之。故二人师生之谊,实缘相骂而来也。季刚生性狂放,不事边幅,民国八九年间,任北京大学讲师,教说文,对中国字学,讲解精辟,但学生心得甚少,故每次考试,多不及格,学生苦之!后侦知季刚好作狭邪游,年考时,特醵资于妓寮置酒以劳季刚,季刚欣然莅止。是届学生竟一律及格,然试卷谬误仍多。校长蔡孑民探知其故,责让季刚,季刚笑曰:“彼等尚知尊师重道,故我不欲苛求。”
蔡闻语,太息而已!当时旧都中央公园水榭对面一角,芦苇尚未尽除,有小桥通焉。一日,季刚竟挟一女子,于芦苇间白昼宣淫,为警察擒获,通知北大,遂因是去职。
黄侃(1886—1935),湖北蕲春人,“章黄学派”创始人之一。喻血轮之父喻次溪在江汉书院读书时,曾为黄侃之父黄云鹄的学生。
再谈黄季刚及其姊
黄季刚被称为国学泰斗,固成之于章太炎之薰陶,然得力于庭训之讲习居多。盖季刚尊翁黄云樵先生,为蕲春名翰林,博通群籍,教子甚严。季刚幼极聪颖,凡有讲授,辄过目不忘,故季刚未弱冠,即已寝馈经史百家矣。云樵先生于光绪庚子后,简放重庆道,季刚随侍入川,时才九岁。一日,有人携来蕲春绿毛龟一只,文案蔡某批示季刚,戏之曰:“此公子同乡也。”
季刚曰:“是非我同乡,乃公同族也。”
蔡某不解,季刚曰:“公检《论语》‘臧文仲居蔡’一节观之,当知。”
盖是节注有“蔡,大龟也。”
其幼时即放诞如此。与季刚同受庭训者尚有其姊氏,亦博学能文,长归予七舅梅南屏先生,先生为邑名诸生,博闻强记,无书不读。其家有藏书楼,典籍甚富,自姊氏来归,先生遂出诸藏书,与姊氏共研读,于是床榻几案之间,无非书籍,姊氏学问,乃益博雅。顾当时风气未开,妇女不敢以才学示人,惟某岁邑初级女校毕业,约请姊氏讲国文两小时,探原左国,索隐柳韩,滔滔不绝。在座诸耆旧硕学,无不惊服!于是姊氏才名始大振。惜南屏先生早逝,姊氏亦于民国二十四年卒。生子三,俱能文。
刘麻哥照相争座
刘成禺,字禺生,武昌人,民元膺选国会议员,为国民党议坛健将。其人面麻,微胖,性急躁,好与人争辩,往往揎袖挥拳,麻瘢尽赤,以故人多畏之。袁世凯帝制自为时,刘曾著“洪宪纪事”诗数十章,传诵一时。刘在国民党中,年事较高,故同志多呼为“刘麻哥”,而不称名,刘亦不以为忤。民元偕李根源游姑苏,李亦面麻,人皆以“李麻子”称之。时章太炎方寓苏州,二人往谒,太炎见之甚欢,因偕赴照相馆摄影,太炎中坐,令李居右,刘居左,刘怫然不悦,太炎异之,诘其故,刘曰:“我,麻哥也。李,麻子也。‘子’焉能居‘哥’上乎?”
太炎闻之大笑,亟令李与易坐,自是麻哥之名益著。抗战期间,刘任监察委员,已七十余矣,常乘公共汽车,往来重庆北碚之间。一日,在车上与人争坐位,高声叫骂,面红耳赤,其盛气犹不减当年在议席间焉。
刘成禺,国民党元老,人称“刘麻哥”,曾担任《大同日报》主笔,著有《洪宪纪事诗三种》、《世载堂杂忆》、《太平天国战史》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五十·刘昫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七·汪楫 东都事略卷二十一·王称 第十四回 袁世凯·德龄 ●卷九·陈康祺 卷二百十三·杨士奇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卷之三十·佚名 第十九卷 清道光·缪荃孙 八四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遵旨将张照事迹补入《松江府志》并《一统志》纂办情形折·佚名 李崧传·薛居正 袁义传·张廷玉 卷之三十七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三(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司马光 目录六·允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