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46章 使人制造九鼎预备做皇帝的蒋介石

为了献金救国,我到重庆许多工厂里去讲话,鼓励他们献金救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有一天我到重庆下边一眼望得见的一个造船厂里去讲话,这个厂的主人就是卢作孚。

我对员工们讲完了话,他领着我去参观。他指给我看,这是预备献给蒋介石的九个铜鼎。

我看每一个鼎高有二尺半,直径也有二尺,鼎上还雕刻着许多花纹。我问:“这是谁出的主意?”旁边一个人说:“这是蒋自己出的主意,他要这样办,谁敢驳回他呢?”我记得中国古书上有一篇书叫“楚子问鼎”,楚子是楚国的国王,他在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里头,是子爵,所以称为楚子。一个子爵当然够不上做皇帝,然而他却要问九鼎,问九鼎就是想做皇帝,因为九鼎象征九州,有了九鼎就是有了九州,就是有了全国。楚子问鼎有多高,多大,多重,周家的官吏说:“在德不在鼎,不得民心,人民若怨恨你,就是有了九鼎,也不会有用的。最好,你不问鼎为是。”因为有这一篇文章,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拿着九鼎当作皇帝的象征,这个故事在中国没有一个不知道。蒋介石虽然少读书,无知识,这个故事总不会不晓得的。但是他的脑子,非常守旧,他虽然是20世纪的人,可是他的思想,总是在17、18世纪之间,他一定暗示他的部下献九鼎,他的动机,不问可知。

过了两个月,鼎全做好了,就规定了一个日子,在中央训练团里献鼎。这件事忽然被美国的报纸登载出来:“蒋介石叫人们给他献九鼎,这是预备做皇帝。”蒋一看见这段消息,首先把美国的新闻记者和美国的报纸大骂一顿,然后在训练团把朱家骅他们假意地骂了几句。

朱家骅的喽罗当然也在那里骂:“你不叫我们献九鼎,我们就会献了么?现在美国报纸骂你了,你就发起脾气来骂我们,你骂吧,我们都不干了。”就在那几天,许多人上辞呈。蒋介石一个个地找去,对他们说:“骂你们是给别人听的,我心中还是说你们做得好,做得对。”

那些人们一个个地更撒起娇来了。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星期,才把这段事平息下去。

鹿钟麟从河北回来,谁都知道他收了几十万游击队。当时没有一百元吃不饱一顿饭,可是蒋介石给他的兵一个月六元。就是这样,鹿钟麟还带着队伍和日本打多少次死战,结果把官兵都饿跑了。鹿钟麟回到重庆,把他经手的事和报销都报给蒋介石,快有三个月的样子,都没有批消他这件公事,当然鹿很焦急。有一天,我在国防最高会议问蒋介石的心腹何应钦:“为什么鹿钟麟的报销不批消呢?是什么缘故?”何应钦说:“鹿钟麟到河北去,一二年的工夫用了六百万,可是他连一本账都没有,若果是他能拿出花钱的草底子来,就可以替他报销了。”我说:“鹿钟麟是那么厉害的人呀?他在河北省带着三四十万游击队,昼夜的打仗,死伤有十几万人,只剩留他的性命没丢在日本人手里,他能把账目的草底儿不丢了,鹿钟麟会有这么大的本事么?假如你要枪决鹿,无论如何可以找出他的错来,把他枪决掉,何必说要他的草底儿呢!”经过这一次谈话之后,过了没有三天,蒋介石把鹿钟麟报销的案子批消了,格外送了五万元解散他的随从。谁也想不到跟过鹿钟麟当过参谋长的那个人说:“五万元不要了,送给军政部的人买鞋穿吧!”鹿钟麟只可忍气吞声地说:“好吧!”

这里应当说明的,鹿钟麟往河北当主席去的时候,他是军事委员会的军法执行总监,上将阶级,是负责全国军法事情的;一转眼鹿钟麟回来了,军政部就敢没收他的五万块钱,这个胆子够多么大!这种贪污到什么程度呢?明眼人自然很清楚,到底他们为什么敢这样的大胆?是谁来支持他们呢?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司马光
  后汉孝质皇帝纪卷第二十·袁宏
  卷之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 唐纪四·纪昀
  一三六六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本年并无挖补《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九三九 满票签为不能开送举人龄福充任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二五六 江西巡抚海成奏恭缴应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金佗续编卷一·岳珂
  夹古清臣传·脱脱
  宋本传·宋濂
  卷三·郭琇
  食货六三·徐松
  卷七十·徐天麟
  卷78·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艾轩诗钞·吴之振

    林光朝送别湖北漕李秘监仁甫文字眇烟云,过眼徒浩浩。所有未见书,惜哉吾已老。子云客长安,陈迹如一扫。同叔向来人,我生苦不早。亦闻青城山,斯翁为有道。瞿塘不可上,秋梦长颠倒。白日来西昆,一见自应好。纵谈百代前,至竟非枯槁

  • 卷九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九十八玉帛空青赋          【梁】江 淹夫赤琼以照燎为光碧石以葳蕤为色咸见珍于东国竝被贵于西极况空青之丽宝挺山海之不测其所处则峻巘层石穴龙壁素岸成云赪砂如碛外隐青苔

  • 卷六 蜀录·崔鸿

      李特   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及高祖为汉王,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不愿出关,求还乡里。高祖以其功,复同丰沛,更名其地为巴郡。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正德十三年三月庚子朔孝肃太皇太后忌辰奉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林岳祭裕陵 辛丑升云南右布政席书为福建左布政使 壬寅恭上大行慈圣康寿太皇太后尊谥册文曰孝孙嗣皇帝臣御名谨再拜稽首言臣闻坤道承乾德既光前而裕后重闱

  • 九八四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将《河源图》黏签进呈片·佚名

    九八四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将《河源图》黏签进呈片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初四日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初四日臣等遵旨取到《河源图》,谨于图内河源黏贴黄签,并将现绘小图一并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梁师都传·欧阳修

    梁师都是夏州朔方县人,世为该郡豪族。仕隋为鹰扬府郎将。大业末年罢归,交结党徒起为盗贼,杀害郡丞唐世宗,占据该郡自称大丞相,并与突厥连兵。与隋将张世隆交战,将他击败,随即派兵略定雕阴、弘化、延安等郡。自称国号为梁,僭即

  • 第九节 兵 制·吕思勉

    隋、唐之兵制,亦承时势而渐变。隋文帝平陈后,颇有意于偃武修文,然行之未卒其事。其时关内及缘边要地,仍行府兵之制。唐初亦沿之,而尤注意于关内。盖周行是制生效,故隋、唐二代皆沿之也。然是制与事势,实不相容,故至开元时遂变

  • 第二节 南方诸国·吕思勉

    唐中叶后,中原虽云扰攘,南方则尚称安靖,惟五溪稍有波荡耳。开元十二年(724年),五溪首领覃行璋反,遣杨思勖讨平之。德宗时,溪州向子琪又反,黔州刺史郗士美讨平之。元和六年(811年),辰、溆州首领张伯靖反。辰州见第二章第七节。溆州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五·高晋

    恩纶【臣】等谨案书曰大哉王言记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古帝王发号施令必有大泽以副之而尚书载尧以来典谟誓诰之文綦备作于巡狩时者未之见焉周则陈诗有命纳贾有命文虽阙如制昉诸此两汉分制诏令为四品文

  • 孤愤第十一·韩非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

  • 卷五·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卷五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时令唐风蟋蟀篇蟋蟀在堂歳聿其莫毛传曰蟋蟀九月在堂张氏以宁曰周以十一月为岁首故此言九月以后为岁莫周正也【臣】谨案日月其除除者除旧布新今人以腊月三十日为除夕是诗

  • 卷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八曲礼下第二之三爲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号户刀反】正义郑氏康成曰不显谏为夺美也【孔疏夺君美也】显明也谓明言其君恶不几微也逃去也君臣有

  •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印光

    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1]。解(知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2],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tōu黄铜矿石)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防御

  •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七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七卷沙门法宝撰分别智品第七之二论。如是已辨至今当显示。已下当品大文第二明智所成德。于中有二。一不共。二共论。于中先辨佛不共德。已下有半行颂。总明十八不共法也论曰至故名不共。释不共

  • 中观论疏卷第四(本)·吉藏

    释吉藏撰去来品第二问二十七品为有次第为无次第。若无次第则颠倒说法。若有次第何故次有去来品。答一切经论必有次第。但次第有二。一随义次。二随根次。随根次者凡有三义。随义次第则有七门。合十意也。随根次有三义

  • 萃善录·佚名

    《萃善录》,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及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当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此书辑录宋元明三朝天师道之青词数篇,系道士举行斋醮时上于皇天神祇之祝词。其中最晚者为〈张国祥荐父终七

  • 五经异义·许慎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东汉许慎著。《后汉书·儒林传》:“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其后,郑玄针对许慎,著《驳》。《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与《隋书》同,但言许慎撰,

  • 睒子经·佚名

    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