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 父亲的病下

伯宜公的病以吐血开始,当初说是肺痈,现在的说法便是肺结核,后来腿肿了,便当作臌胀治疗,也究竟不知道是哪里的病。到得病症严重起来了,请教的是当代的名医,第一名是姚芝仙,第二名是他所荐的,叫做何廉臣,鲁迅在《朝花夕拾》把他姓名颠倒过来写作“陈莲河”,姚大夫则因为在篇首讲他一件赔钱的故事,所以故隐其名了。这两位名医自有他特别的地方,开方用药外行人不懂得,只是用的“药引”,便自新鲜古怪,他们决不用那些陈腐的什么生姜一片,红枣两颗,也不学叶天士的梧桐叶,他们的药引起码是鲜芦根一尺。这在冬天固然不易得,但只要到河边挖掘总可到手,此外是经霜三年的甘蔗或萝卜菜,几年陈的陈仓米,那搜求起来就煞费苦心了。前两种不记得是怎么找到的,至于陈仓米则是三味书屋的寿鉴吾先生亲自送来,我还记得背了一只“钱搭”(装铜钱的搭连),里边大约装了一升多的老米,其实医方里需用的才是一两钱,多余的米不晓得是如何处分了。还有一件特别的,那是何先生的事,便是药里边外加有一种丸药,而这丸药又是不易购求的,要配合又不值得,因为所需要的不过是几钱罢了。普通要购求药材,最好往大街的震元堂去,那里的药材最是道地可靠,但是这种丸药偏又没有,后来打听得在轩亭口有天保堂药店,与医生有些关系,到那里去买,果然便顺利的得到了。名医出诊的医例是“洋四百”,便是大洋一元四角,一元钱是诊资,四百文是给那三班的轿夫的。这一笔看资,照例是隔日一诊,在家里的确是沉重的负担,但这与小孩并无直接关系,我们忙的是帮助找寻药引,例如有一次要用蟋蟀一对,且说明须要原来同居一穴的,这才算是“一对”,随便捉来的雌雄两只不能算数。在“百草园”的菜地里,翻开土块,同居的蟋蟀随地都是,可是随即逃走了,而且各奔东西,不能同时抓到。幸亏我们有两个人,可以分头追赶,可是假如运气不好捉到了一只,那一只却被逃掉了,那么这一只捉着的也只好放走了事。好容易找到了一对,用绵线缚好了,送进药罐里,说时虽快,那时却不知道要花若干工夫呢。幸喜药引时常变换,不是每天要去捉整对的蟋蟀的,有时换成“平地木十株”,这就毫不费寻找的工夫了。《朝花夕拾》说寻访平地木怎么不容易,这是一种诗的描写,其实平地木见于《花镜》,家里有这书,说明这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珊瑚珠的。我们称它作“老弗大”,扫墓回来,常拔了些来,种在家里,在山中的时候结子至多一株树不过三颗,家里种的往往可以多到五六颗。用作药引,拔来就是了,这是一切药引之中,可以说是访求最不费力的了。

经过了两位“名医”一年多的治疗,父亲的病一点不见轻减,而且日见沉重,结果终于在丙申年(一八九六)九月初六日去世了。时候是晚上,他躺在里房的大床上,我们兄弟三人坐在里侧旁边,四弟才只四岁,已经睡熟了,所以不在一起。他看了我们一眼,问道:

“老四呢?”于是母亲便将四弟叫醒,也抱了来。未几即入于弥留状态,是时照例有临终前的一套不必要的仪式,如给病人换衣服,烧了经卷把纸灰给他拿着之类,临了也叫了两声,听见他不答应,大家就哭起来了。这里所说都是平凡的事实,一点儿都没有诗,没有“衍太太”的登场,很减少了小说的成分。因为这是习俗的限制,民间俗信,凡是“送终”的人到“转閷”当夜必须到场,因此凡人临终的时节只是限于并辈以及后辈的亲人,上辈的人决没有在场的。“衍太太”于伯宜公是同曾祖的叔母,况且又在夜间,自然更无特地光临的道理了,《朝花夕拾》里请她出台,鼓励作者大声叫唤,使得病人不得安静,无非想当她做小说里的恶人,写出她阴险的行为来罢了。

猜你喜欢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宋濂
  ●卷三·劳格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七十四·佚名
  ◎公府·费行简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三·杜大珪
   第二章 童年·林语堂
  七 猫·周作人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班固
  京兆王元愉传·李延寿
  卷二百四·佚名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吕思勉
  汉光武上·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三·彭定求

        卷833_1 【寿春节进】贯休   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振摇三蜀地,耸发万年枝。   出震同中古,承乾动四夷。恩颁新命广,泪向旧朝垂。   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法天深罔测,体圣妙难知。   俭德为全德,无思

  • 卷十六·乾隆

    卷十六襄阳杜甫诗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春日梓州登楼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

  • 卷一百二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二十六花果桃赋           【晋】傅 ?有东园之珍果兮承隂阳之灵和结柔根以列树兮艳长畞而骈罗夏日先熟初进庙堂辛氏践秋厥味益长花落实结与时刚柔既甘且脆人口消流亦有冬

  • 李贺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 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

  • 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脱脱

        何铸 王次翁 范同 杨愿 楼炤 勾龙如渊 薛弼 罗汝楫萧振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

  • 卷三·佚名

    正月十五日(甲申),常青奏言:十二月二十七日,接到署守备陈邦光两禀。一称:『林爽文等于十一月二十七夜,抢劫大墩营盘,游击耿世文等全军俱陷。二十九日,即攻入彰化县城,知府孙景燧、理番同知长庚、前署彰化县事俸满同知刘享基、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四 文苑传十一·纪昀

    文苑传辽○辽李澣萧罕嘉努耶律昭耶律古裕耶律良 王鼎刘辉耶律孟简李澣萧罕嘉努耶律昭耶律古裕耶律良王鼎刘辉耶律孟简△李澣李澣字日新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一世孙自幼聪敏摹唐四杰为文时辈称之厯仕唐晋太宗入汴来降 【

  • 六九 桐生·周作人

    桐生是败落大家子弟的另一派,与五十四七等截然不同,在他的生活上没有什么谜,他简直的是没有法子生活。起初有一个时期在药铺里当伙计,那是义房的仲翔伯 等人替他弄到的职业。药铺名叫泰山堂,开在东昌坊口的西南角,店主人名

  • 亦力撒合传·宋濂

    亦力撒合,曲也怯祖之孙,察罕之侄孙。父亲名阿波古,居西域。至元十年(1273),世祖召亦力撒合入宫,掌管皇后妃的衣服、车马等事,甚得世祖宠爱,遇有重大政事也征询他的意见,叫他秀才而不呼其名。曾奉诏出使河西,还朝奏报诸王只必帖

  • 庭闻录卷三·[清]刘健

    南昌刘健述收滇入缅顺治十五年春,三桂请南征。初,张献忠死,余党推孙可望为长,受约束,独李定国常与之抗。可望恶其倔强,常以事故杖之百,定国恨甚。定国,字一人,绥德州义让里棘针人。为人勇干刚直,目不知书。有昆明金公趾者,知其可

  • 馆阁续録目録·陈骙

    卷一 沿革卷二 省舍卷三 储藏卷四 修纂卷五 撰述卷六 故实卷七 官聫【一】卷八 官聫【二】卷九 官聫【三】卷十 廪禄【阙】职掌

  • 提要·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经世本古义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有古周易订诂已着録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於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

  • 卷二十五·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五  宋 时澜 撰无逸第十七      周书师长之言尊而不亲族党之言亲而不尊故严厉者少润泽而昵爱者多姑息是篇上自天命精微下至畎亩艰难闾里怨诅无不具载忠爱惓惓尤致意于寿夭之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

  •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重校序·道宣

    按此一部四卷之书。其第四卷。国本与宋本则同。唯八纸耳。丹本大多至三十四纸。非唯多小不同。文义亦不相涉。又前第三卷。国本与宋本则同。丹本始终迥异者何耶。今进退捡校。宋本错乱失第三卷。妄引第四卷为第三卷。

  • 丰臣家的人们·司马辽太郎

    《丰臣家的人们》,又名为《丰臣家族》,是司马辽太郎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连载,1973年出版单行本。主要描写丰臣秀吉的亲属们的故事,共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描写了丰臣家族有兴到衰的全过程,司马辽太郎善于用

  • 布袋和尚忍字记·郑廷玉

    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

  • 全唐诗录·徐倬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 (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 (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 (1706)奉命撰《全唐诗录》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