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九、求友时代

  我从二十一岁起,可称为我思想改变的开始。那正是甲午中日开战,我国战败以后,有些士子,都很愤激,而变法自强之说,一时蠭起。这些主张变法的知识份子,人家称之为维新党,我当时也很醉心于维新党,以为除非是这样,方足以救中国。

  但是那时候,科举还没有废,一个士子的出路,还是要靠考试,而考试还是要做八股文。我在徐子丹先生教导之下,本年岁试,居然考取了一个一等(那次题目是“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两句,那倒是规规矩矩的八股,不是瞎扯的散文了)。但我这个一等,只可称之为“矮一等”,吴县共取一等十六名,而我的名次则为第十一名(按:秀才岁科考,例分一等、二等、三等,科考可以不到,而岁考必须到的)。照例,考了一等,可以挨次补廪,而在我们吴县补廪,非常烦难,往往考了前三名,也一时补不着廪。因为它是有名额的,要遇缺即补,甚毫有用贿赂之法,买缺出贡的。至于矮一等,想也休想了。

  然而虽是矮一等,亲友间却予我以厚望。其时即使是做八股文的,也风气一变了,不能规规矩矩的依照先正典型,往往野头野脑,有如野战军。并且那些当考官主试的人,眼光也改换了,专取才气开展的那一路文章,不大墨守以前的准绳。

  就是徐子丹先生中举后,刻出来的朱卷,第一场四书题,还是循规蹈矩的做了,第二场五经题,有一篇文中,运用了许多子书。而且包孕时事,如列子御风而行,便象徵空中飞行等等(那时飞机初发轫,已有传说到中国来了),在以前八股文中,那是不许引用的,徜被磨磡出来,是连试官也有处分的。

  到后来,那种书坊店的奇诡的书都出现了,有一部叫做“天下才子书”,好大的口气,真吓坏人。我极好奇心,去买了一部,薄薄的两本,翻开来一看,尽是八股文。其中有康有为的应试文,还有许多名人的应试文,我可不记得了。好像有一篇署名林獬的,后来知道林獬就是林白水,又号万里,在北京开报馆,一九二六年在北京为张宗昌所杀。

  此外,清代的许多禁书,也渐渐地出现了,那些都是明末清初的书,关于种族仇恨,鼓起了人民排满思想。可是苏州那个地方,到底还是范围狭小,要买新书,非到上海去不可。因为上海有印刷所,有铅印,有石印,那些开书坊店的老板(以绍兴人居多数),虽然文学知识有限,而长袖善舞,看风使帆,每有他们的特识(那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未开张)。他们的大宗生意,就是出了书,销行内地到各处去。不仅是新书,即使那种木版书,不是上海出版的,也能集拢到上海来。或者有些别地方出版者,请他们搜求,也可以搜求得到。

  我还是脱不了那个教书生涯,在廿一岁的时候,又馆在城南侍其巷的程宅去了,我的馆东是巡抚衙门里一个书吏,家道小康,这位先生难得见面,所以他的大号,我也不记得了。教三个学生,他们脩金较丰,而待遇却不及因果巷张家。最大的一个学生,也已十四五岁了,名为开笔作文,出了题目,难得交卷,强迫着他,东抄西袭,不知涂些什么,而且虚字不通,改笔也无从改起。三天两天,不到学堂,家里也放纵他。这种抚台衙门的书吏,也是世袭的,大概他们也不想在科举上求取进,这个馆地,只处了一年,我实在敬谢不敏了。

  我从家里城北到侍其巷城南,是多么远啊!而盛家浜的朱师处适在中心点,因此常到朱师处打尖歇脚。顾氏表姊,视我如胞弟,有时不住在馆里,便住在朱家,明晨一早到馆。朱先生依然在家开门授徒(闻曾有一度馆在严孟繁“家炽”家,旋即离去)。其时我有一位同窗李叔良(志仁),最为知己,曾订金兰之谱(当时所流行的,俗名换帖弟兄),他比我小三岁,温文尔雅,词笔优秀,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我因为与这位盟弟的关系,又认识了许多朋友。

  这些朋友,都是住在胥门一带的,最远的是住在盘门。朋友都是牵连交结,渐渐的志同道合而亲密起来的,当时所认识的便有祝伯荫、杨紫驎、汪棣卿、戴梦鹤、马仰禹、包叔勤诸君,年龄都与我相伯仲,加上李叔良与我,共为八人。那时还拍了一张照,此八人中,伯荫、棣卿、梦鹤、叔良及我皆入了学,其他三人,则未入此途。我今写此稿时,七人均己逝世(梦鹤最先,棣卿最后),而我则孑然尚存也。

  我不菲薄苏州从前吃茶的风气,我也颇得力于此种茶会。当时我们就有一个茶会,在胥门养育巷的一家茶馆里,每月约定日子,至少聚会两次。在聚会的时候,便无天无地的讨论一切,有什么新问题、新见解,便互相研究,互相辩难,居然是一个学术座谈会了。那个茶馆里,往往有一种圆桌,我们便开了圆桌会议,笑语喧哗,庄谐杂出。后来我们又组织了一个文会,轮流当值,出了一个论文题目。或是属于文史的,或是属于时事的,大家回去写了一篇,特地送给当地名人去指点批评。

  其中除李叔良外,我又与通谱者二人,一为戴梦鹤(昌熙),一为杨紫驎(学斌)。紫驎与我同庚,却比我小几个月,叔良,梦鹤都比我小几岁,所以在四人中,我是大哥了。梦鹤最聪明,十五岁就进学,文章斐然,兼擅诗词,年十八九岁,所写的字妩媚绝伦,虽老书家亦叹弗如,惜其患有肺病甚深。紫驎为李叔良的姊丈,其兄绶卿,为一孝廉公,现在盛杏荪(宣怀)处当文案,也算是一个通晓洋务的人材。家居上海,故紫驎亦时迁居沪上,往依其兄,并时预备进上海洋学堂,不作科举之想了。

  当时为了国家变法,国内要开学堂之说,也盛唱一时。外国人在中国来开学堂的,也渐渐多起来了,大概都是外国的教会办的,这些学堂,国人都称之为洋学堂。我当时也怦然心动,想我也可以进那种学堂,从新做起学生来吧。但是我的环境不许可。第一、我现在是要瞻家的了,虽然现在所得馆谷不多,但如果连这一点也去掉了,家用更难支持,而我的母亲要更苦了。第二、进学堂要学费、膳费(苏州无洋学堂,非到上海不可),既无进款,反加出款,这笔钱从那里来呢?三则,祖母年老,孙承子职,我不能离开苏州,出外就学呀!

  这时候,关于文学上,有一事颇足以震动全中国青年学子的,是梁启超的“时务报”在上海出版了。这好像是开了一个大炮,惊醒了许多人的迷梦。那时中国还没有所谓定期刊物的杂志,“时务报”可算是开了破天荒,尤其像我们那样的青年,曾喜欢读梁启超那样通畅的文章。当时最先是杨紫驎的老兄,寄到了一册,他宣布了这件事,大家都向他借阅,争以先覩为快。不但是梁启超的文章写得好,还好像是他所说的话,就是我们蕴藏在心中所欲说的一般。

  我把这信息告诉了子青哥,他也马上托人在上海定了全年一份。它是一种旬刊,每十天出一册,还是线装的,用中国连史纸宋体字石印的。每期中粱启超必定自写一篇,其余也有许多别人所写的,以及欧美的政论,并且还有短篇小说,如“福尔摩斯侦探案”,中国的翻译国外侦探小说,也是从时务报首先开始的。(后来梁启超又办了“新小说”杂志,写了“新中国未来记”,他提倡中国人写小说,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我不曾定“时务报”,只是向人家借看,自然向子青哥借得最多。“时务报”不但是议论政治、经济,对于社会风俗,亦多所讨论,主张变法要从民间起。于是兴女学咧、劝人不缠足咧、研究科学咧、筹办实业咧、设立医院咧、大为鼓吹提倡。一班青年学子,对于“时务报”上一言一词,都奉为圭臬。除了有几位老先生,对于新学,不敢盲从,说他们用夏变夷,但究为少数,其余的青年人,全不免都喜新厌故了。

  自从这个风气一开,上海那时风起云涌,便有不少杂志出现。关于各种学业的,也有“农学报”、“工商学报”,吾乡的汪甘卿先生(是个举人),在上海办有“蒙学报”,以为启蒙之用。不独是上海,渐渐的有各省开通的人士,也出版了许多杂志,如湖南的“湘学报”、四川的“蜀学报”之类,但归结起来,总没有梁启超的“时务报”普遍而深入人心。直到戊戌政变,汪康年改办了“昌言报”,“时务报”也关了门。后来国事愈演变,思想愈前进,辛亥革命以后,以康、粱主张君主立宪,国民党诟之为保皇党。可是平心而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粱启超的“时务报”,对于开风气一方面说来,不能说没有大功劳。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三 皇祐四年(壬辰,1052)·李焘
  卷四十二·黄以周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稽古録卷十九·司马光
  今献备遗卷三十七·项笃寿
  一百三十五 曹寅奏请圣安并进呈晴雨录摺·佚名
  卷十六·黄震
  一九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柯瑾所请刷印藏书扣俸承买毋庸议折·佚名
  百济传·欧阳修
  卷八·宋敏求
  卷八十三·佚名
  论海瑞·吴晗
  纲鉴易知录卷三一·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七·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十七 唐 释贯休 撰 五言律诗 乞食僧 擎鉢貌清羸天寒出寺迟朱门当大道风雪立多时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 寒望九峯作 九朶碧芙蕖王维图未图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庐雨歇如争出

  • 卷三十六·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六目録【五十八字】踏莎行寇准晏殊【五首】陈尧佐欧阳修晏几道【四首】张先苏轼黄庭坚【二首】秦观陈师道李之仪【二首】贺铸【五首】毛滂【八

  • 卷八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三 江淹【二】 襍体三十首【并序】 夫楚謡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譬犹蓝朱成彩襍错之变无穷宫角为音靡曼之态不极故蛾眉讵同貌而俱动於魄芳草寜共气

  • 卷二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二十四    宋 陈起 撰陈起 起字宗之钱塘人开书肆於睦亲坊亦号陈道人宝庆初以江湖诗祸爲史弥远所黥有芸居乙藁见遗书本今葺自永乐大典中补诗五十一首 题建溪刘希和吟趣园 佳气满吴洲琅

  • 卷五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五 黄省曾 闲居 言征南山阿顾念北山麓南山可采兰北山有緑竹鶬鶊既和鸣佳气复郁郁斗酒勿愆期美人温如玉朝游夕告归风

  • 天台续集别编巻五·李庚

    宋 林表民 编示邦人诗 萧 振【字徳起】我本江海人来守仙佛国年丰讼牒稀公事不留积岂无一樽酒约客飞太白重念此邦人朝饱不谋夕顷遭两年荒十九皆菜色城中多饥殍倒死臭熏陌幸兹连岁丰粒米弃狼籍嬉嬉不营生便尔轻牟麦

  • 列传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庆 斛斯椿 贾显度 樊子鹄 贺拔胜 侯莫陈悦 侯渊·魏收

    朱瑞,字元龙,代郡桑干人。祖就,字祖成,卒于沛县令。父惠,字僧生,行太原太守,卒。永安中,瑞贵达,就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惠赠使持节、冠军将军、恆州刺史。瑞长厚质直,敬爱人士。孝昌末,尔朱荣引为其府户曹参军,又为大行台郎中,甚为

  • 列传第三十 鲁爽 薛安都 邓琬 宗越 吴喜 黄回·李延寿

    鲁爽小字女生,扶风郿人也。祖宗之字彦仁,仕晋官至南阳太守。义熙元年起义,以功爲雍州刺史。宋武帝讨刘毅,与宗之同会江陵,封南阳郡公。自以非武帝旧隶,屡建大功,有自疑之志。会司马休之见讨猜惧,因与休之北奔,尽室入姚氏,顷之病

  • 东林列传卷九·陈鼎

    明李邦华传李邦华字孟闇一字懋明江西吉水人少读史至诸葛亮颜真卿文天祥诸传慨然流涕同邑邹元标一见竒之邦华遂从讲学万厯三十一年同父廷谏举于乡明年成进士知泾县事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擢山东道御史首论用人非祖制条

  • 卷一百四十二·杨士奇

    永乐十一年八月丁未朔遣官释奠先师孔子○戊申祭 太社太稷命皇太子行礼○赈浙江之仁和嘉兴二县饥民三万三千七百八十余口给米稻六千七百三十石○庚戌以北京行太仆寺丞杨智子信为本寺少卿 上念智积劳厥职欲升之未及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重印自序·胡适

    这十七卷《留学日记》,原来题作《藏晖室札记》,民国二十八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曾排印发行,有民国二十五年我写的自序,说明这七年的日记保存和付印的经过。这书出版的时候,中国沿海沿江的大都会都已沦陷了,在沦陷的地域里我的书

  • 卷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三十八祀杂録皇统六年三月奏禀宗庙诸陵脩完守防等事依唐六典大宗正府庆元宫崇奉太祖皇帝神御亦合与太庙一体其祭祀礼数等事合依旧太常寺管勾外太社属郊社署合置令丞虽太常寺缘脩完守防

  • 乱龙篇第四十七·王充

    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儒者或问曰: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楚叶公好龙,墙壁盘盂皆画龙。必以象类为若真,是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佚名

        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习瑜伽仪第一  稽首薄伽梵  大毗卢遮那  能为自在王  演说金刚界  无边功德法  成五解脱轮  三十七智身  我今归命礼  瑜

  • 进呈奏疏·纪荫

    续藏经 宗统编年清 纪荫编纂宗统编年进呈奏疏江南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臣)僧(纪荫)谨奏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贯古今。睿智亶聪。谟训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焕羲禹之隆。两仪之内。无物不仰赖生成。三教之

  • 钦定盛京通志·阿桂

    《盛京通志》130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府尹董秉忠奉敕纂修,为32卷。雍正十二年(1734)奉天府尹吕耀曾等再修,为33卷。乾隆元年(1736)宋筠等将此书又增修为48卷。十二年、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又亲自令大学士汪由敦、

  • 诗镜总论·陆时雍

    明陆时雍撰,一卷,收于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论诗上起先秦,下迄晚唐,依次品论历代作家作品及其渊源递嬗关系,对古诗的评析颇为精僻和全面。作者推崇《风》、《骚》,常以之为源头去探析诗作,但反对依傍前人作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