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五)朱子论读书

以上略述朱子论学。主博文,主格物穷理,主多方以求,自然要教人读书。但在理学家中,正式明白主张教人读书,却只有朱子一人。后人汇集其语,名为朱子读书法者,不止一家。本章当再摘要撮述为朱子论读书。

当时理学家风气,务于创新说,各欲自成一家言。朱子教人读书,多属针对此项流弊而发。初视若大愚大拙,而实启大巧大智之键。若至钝至缓,而实蕴至捷至利之机。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

又曰: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随他本文正意看,依本子识得文义分明。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一边,且更读,以来新见。

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

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

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见道理。又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著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

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翫,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

此可谓朱子教人读书三纲领。朱子又曰:

读书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

须从一路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紧要。

东坡教人读书,每一书当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他皆如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黄山谷与人帖有云:学者喜博而常不精。泛滥百书,不如精于一。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于学者。

东坡山谷,皆文章之士,不为理学家重视,而朱子独有取其言。真能读书,则可不问理学经学史学文学,读书则总该如此读。朱子又曰:

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

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

读书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如用兵,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熟读书,自然有疑。若先去求个疑,便不得。

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读书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此又可谓是朱子教人读书之四大戒条。果能详能下能拙能近,自见沉着痛快。轻浮者则必好高好远好巧好略。又曰:

看文字,须大段精采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读书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作课程,大施工力。

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求更看前半版。

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如此读书,内而存心养性,外则穷理致知,其道一辙,实非异轨。当时理学家相率以谈心性为务,既不致知穷理,更益轻视读书,目之为第二义,又相戒勿恃简册,朱子独力矫其弊,谓:

凡吾心之所得,必以考之圣贤之书。脱有一字不同,则更精思明辨,以益求至当之归。毋惮一时究索之劳,使小惑苟解,而大碍愈张。

求之自浅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远,循循有序,不可以欲速迫切之心求。非固欲画于浅近而忘深远,舍吾心以求圣人之心,弃吾说以徇先儒之说也。鄙意且要学者息却许多狂妄身心,除却许多闲杂说话,著实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

凡百放低,且将先儒所说正文本句,反复涵泳,久久自见意味。

只且做一不知不会底人,虚心看圣贤所说言语,未要便将自家许多道理见识与之争衡。退步久之,却须自有个融会处。自家道理见识,未必不是,只是觉得太多了,却似都不容他古人开口,不觉蹉过了他说底道理。至知前人议论得失,今亦何暇为渠分疏。且救取自家目今见处。若舍却自己,又救那一头,则转见多事,不能得了。

读古人书,非务外为人,争古人之是非。乃欲扩大自己心胸,多闻多知,也该容古人开口说他底道理。但也不是要舍己以徇,乃求有个融会,以益期于至当之归。若要得如此,却须把自家先放低,先退一步,虚心做一不知不会底人。莫把自家先与他争衡,待了解得他,自会有疑有辨,久之却来新见。朱子如此教人读书,实亦不是专对当时理学界作箴砭,千古读书,欲求得益,必当奉此为准绳。否则

一事必有两途,才见彼说昼,自家便寻夜底道理反之,各说一边,互相逃闪,更无了期。

凡务求创新见而轻视传统,其弊皆如此。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苟无传统,亦将无学术可言。朱子又自说:

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中,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独幸于圣贤遗训,粗若见其坦易明白之不妄而必可行者。

此乃朱子之谨守传统处,亦是其能独创新说处。朱子又曰:

读书别无他法,只是除却自家私意,逐字逐句,只依圣贤所说,白直晓会,不敢妄乱添一句闲杂言语,则久久自然有得。知其不然,纵使说得宝花乱坠,亦只是自家杜撰见识。

新见亦都从传统中来。若抹杀传统,尽求新见,此等皆是杜撰。又曰:

方看得一句大学,便已说向中庸上去,如此支离蔓衍,彼此迷暗,互相连累。非惟不晓大学,亦无功力别可到中庸。枉费精力,闲立议论,翻得言语转多,却于自家分上转无交涉。

故曰:

读书惟虚心专意,循次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一嘬而尽其味。

切不可容易躁急,厌常喜新,专拣一等难理会无形影底言语,暗中想像,杜撰穿凿,枉用心神,空费目力。

朱子教人读书,其语尚多。有些处真是说得如大愚大拙,至钝至缓。但从来读书人,却无一人能如朱子之博读而多通,特达而多见。或又疑朱子乃理学大儒,主要应在心性上用功,而朱子毕生精力却又似都花在读书上。不知朱子读书,同时即是心地上夫。朱子教人要能具备虚心,专心,平心,恒心,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能把自己放低,退后,息却狂妄急躁,警惕昏惰闲杂。能如此在自己心性上用功,能具备此诸心德,乃能效法朱子之读书。故朱子教人读书,同时即是一种涵养,同时亦即是一种践履。朱子教人读书,乃是理学家修养心性一种最高境界,同时亦即是普通读书人一条最平坦的读书大道。理学之可贵亦正在此。慎勿以为此等乃是理学家之教人读书而忽之。

朱子追和二陆鹅湖诗有曰: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

后人读朱子书,多见其旧学商量之邃密,而不见其新知涵养之深沉。同时当知,旧学商量之邃密,即足以证其新知涵养之深沉。欲求了解到朱子新知之深沉处,则亦终必要效法朱子之读书法来读朱子书,乃能渐渐窥及。

《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朱子《集注》说之曰:

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敌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于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尤不可不知。

此一段话,不啻是朱子之自道。孔子集古圣之大成,而朱子则集孔子以下诸贤之大成。其主要点只在求能述,而不敢自居于作。但真能述,则其功自倍于作。此中有深意,非真能明白到千古学术之大传统者不易知。若其必欲有作,而不愿自居于述者,此则先自把自己地位太提高了,太放前了,把轻视前人之书之心来读前人之书,固宜于朱子之教人读书法,感其无可欣赏,而亦不易于接受。

猜你喜欢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左丘明
  校点说明·谢绛
  卷六·朱熹
  程氏经説卷三·佚名
  卷四·郑方坤
  第十五章 16·辜鸿铭
  第七章 35·辜鸿铭
  提要·林岊
  卷三十七·秦蕙田
  卷七·刘敞
  书蔡氏传旁通卷四下·陈师凯
  外储说右下 译文·韩非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世界佛学院建设计划·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客中·徐志摩

    今晚天上有半轮的下弦月; 我想携着她的手, 往明月多处走—— 一样是清光,我说,圆满或残缺。 园里有一树开剩的玉兰花; 她有的是爱花癖, 我爱看她的怜惜—— 一样是芬芳,她说,满花与残花。 浓阴里有一只过时的夜莺; 她受了秋凉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九·汪楫

      崇禎四年八月   ○崇禎四年八月   辛未八月壬寅朔帝升殿   遣御史戴相廵按廣西   以四川參政張魯唯為湖廣按察司   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疏奏財賦為守邦之本今日耗財之路多端朘民之術太盡求所為上下

  • 卷之九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七·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五月。己亥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  ○御紫光阁黄幄阅侍卫步射。以翰林院编修朱善祥为云南乡试正考官。编修庞玺为副考官。编修李桂林为贵州乡试正考官

  • 第四卷 冠婚·缪荃孙

    礼始于冠,南朝所重,自上下下,循用旧典。《宋书·礼志》:江左诸帝将冠,金石宿设,百僚陪位。又豫于殿上铺大床。御府令奉冕帻簪导衮服,以授侍中、常侍。太尉加帻,太保加冕。将加冕,太尉跪读祝文曰:今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

  • 四七 生病后·周作人

    我到了南京才得一个月,却不料就生起重病来。这一天是八月二十一日正逢礼拜,患了近似时症的病,当初昏不知人,样子十分沉重。学堂里的医官照例是不高明的,所以医药毫无效验,朋友们劝去住医院,那时这只有外国教会所开的医院,穷学

  • 闗中奏议巻十一·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老病衰残乞恩辞免新命事致仕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杨一清谨奏为老病衰残乞恩辞免新命事嘉靖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该兵部差千戸陈玺赍公文一角内准兵部咨为设总制以圗两全事该本部

  • 三十年·佚名

    (甲申)三十年清康熙四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辛丑,正言李世最啓曰:「戶曹判書趙泰采,曾按關西,貪汙濫縱,非止一二。雖以李旭事觀之,市井駔儈之徒,昵狎親信,蠧敗官貨,剝割店民,已失檢身之道。及旭罪狀彰露,又從以周旋彌縫,人心疑惑,久

  • 卷一百五十八·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八  宋 卫湜 撰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天子试之於射

  • 跋·王夫之

    明·王夫之遵循古制。继承天命而称圣王者,是本于轩辕之治,建国黄中,消除间气异类带来的灾难,扶长中夏之民而入尽其才,治国之道就完备了。有人指出:“古代孔夫子鉴于祸乱,表明自己的希望和忧虑,申明圣王之道,写了《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释】①须

  • 卷二百一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十五善现,无性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无性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无性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

  • 第四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四卷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从诸根不具下叙空品文为二。初三行半明所破之恶。即三障文也。次二行半明能破之方。即今文也。而释一行半讫。复依初开章以后一行为四结成。然取义成分章从便分三。初

  •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六卷·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六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智品第六已说建立贤圣人。智今当说若智性能了明照一切有有无有涅槃彼诸相今说若者若其事。智者决定义。了者分别也。明照者观察也。一切有者极三有际。谓

  • 上清集·白玉蟾

    诗文别集。宋白玉蟾(葛长庚)著。八卷。计记一卷,诗三卷,词一卷,文三卷,有赋、序、说、铭、赞、疏语等。编入《道藏·洞真部》之《修真十书》卷三七至四四。

  •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陈邦瞻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

  •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