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康熙戡定台湾记

台湾亘闽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与福、兴、漳、泉四府相直;距澎湖约二百里、厦门约五百里。其山北起鸡笼、南尽沙马碕,千里有奇;惟山西东两面沃野,自海至山,浅阔相均,约各百里。大于琉球,埒于吕宋。自郑氏以前,中国人无至其地者,皆生番据之。

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反。宋史谓:“澎湖东有毗舍耶国”;即其地也。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乾窜据台湾,为琉球人所逐。天启中,日本倭逐琉球而踞之。荷兰红毛夷求香山、求澎湖于中国而不得,乃以重币啗倭,求台湾一互市地。旋诱以天主教,又逐日本倭而有之。及国初,而为郑氏所据。

郑芝龙者,泉州人;初附倭,家于台湾。倭败去,芝龙以其人众,舟楫横于海。崇祯中,巡抚沈犹龙招降之。屡平剧盗,积官至都督同知。会闽大旱,芝龙言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荒岛;渐成邑聚。

时郑氏已去台湾,惟荷兰夷二千距城中;流民数万,散屯城外。荷兰专治市舶,不敛田赋,与流民耦俱无猜。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厥田惟上上,漳、泉之人趋之如归市。

郑成功者,芝龙取日本倭妇所生子也。当明季唐王隆武、桂王永历之际,起兵海上,屡寇闽、浙、江南。及顺治十七年自江南败归,乃夺台湾为窟穴。时荷兰二城,已置揆一王守之;与南洋吕宋、占城诸国互市,渐成都会。适其主会计之臣负帑二十万,恐发觉无以偿,乃走投成功,请为兵向导。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

十八年,先以百艘舶澎湖,进图鹿耳门。门外向有浅沙数十里,海舟不能近岸,红毛夷又沉大艘塞港口;及是,潮骤涨丈余,数百艘倏抵岸。红毛仓卒不支,遂克赤嵌城,进壁王城。某城乱石叠砌,火煆成灰,融为石城,坚凝不受炮,半载不下,乃塞其水源困之;且与约曰:“予我先人故土者,子女玉帛任尔所之。”

解围退三舍,荷兰乃以大舶迁国。

成功既有台湾,与所据金、厦二岛相犄角。又礼处士陈永华为谋主,辟屯垦、修战械、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起池馆,以待故明宗室遗老之来归者。以赤嵌城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招来漳、泉、惠、潮之民,污莱日辟。

是年,弃芝龙于市,郑氏在京者皆伏诛。诏沿海居民,三十里界外尽徙内地;禁渔舟、商舟出海,以杜构煽。

康熙元年,成功卒,年三十有九。长子经守厦门(案郑经,官书皆作郑锦;殆二名也),入台嗣立。成功弟世袭谋据其位,为经所杀。我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贻书招经,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薙发、(不)易衣冠;不报。

是年,监国鲁王,亦卒于台。二年,明桂王亦灭,而经犹奉其永历之号。三年,继茂、率泰、施琅、黄梧等进兵,并檄荷兰夹板船会剿,克金、厦两岛,降其众万有八千;经遁归台湾。而浙督赵廷臣亦禽张煌言于南田之悬山奥岛,寇悉平。授施琅靖海将军,以降将周全斌、杨富副之,进讨;会阻风罢兵。

六年,琅入京复陈进兵事宜,部议寝之。七年,诏大臣明珠、蔡毓荣赴漳招谕,经仍以海外琉球、朝鲜例为词。是时郑氏衰弱,不敢内犯。

十有三年,而三藩难作。靖南王耿精忠,执总督范承谟反福建;告援于郑氏,许以漳、泉二府给之。台人大喜,亟渡海而西,与耿氏合从;精忠旋悔,不践割漳、泉之约。闽中故多郑氏旧部曲,海澄镇总兵赵得胜与其属刘国轩、广东潮州总兵刘进忠皆叛,降于经;于是,经自取泉、取漳、取潮。耿、尚皆诉于吴三桂,三桂令尚之信割惠州与经盟,申画疆界;然不获成。乘耿氏与王师抗,旋尾其后,取汀州,运台米内渡济师。

精忠前后受敌,十五年乃反正,导康亲王傅贝子之师攻郑氏。

十六年,我师收复漳、泉、邵武、兴化,其惠、潮亦反正;经遁入厦门。贝子傅拉塔卒于军,以贝子赖塔继之。

十七年春,郑氏复出沿海,进下城堡十余。诏复迁沿海居民,画界如旧。

十八年,经将刘国轩、吴淑、何佑等分道入犯。总督郎廷相檄调官军,四路进剿。大战兼旬,海澄公黄芳世、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皆失利(案是时前海澄公黄芳度已于十三年漳州破时遇害矣)。国轩围之于海澄,环堑树栅。我援军至,国轩恐内外受敌,故开一面纵之入,以耗城中粮;围复合。夏六月,城中食尽;陷官军三万余、马万匹,都统、提督以下皆死焉。诏罢郎廷相,以姚启圣代之;以吴兴祚为巡抚、杨捷为提督。

时国轩乘胜下漳平、长泰、同安,略取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邑。国轩自围漳,遣兵围泉,而断漳州之江东桥及泉州万安桥,以拒官军。康亲王驻军福州,不敢救。提督杨捷复惠安,巡抚吴兴祚、将军贝子赖塔复漳平。杨捷遣兵袭破陈山坝,以出万安桥之背与大兵夹攻,夺其桥,炮沉其舟;而巡抚、贝子军阻江涨,亦得翰林李光地引出安溪间道,遂解泉围。国轩与吴淑、何佑等以兵五万分军漳州龙虎、蜈蚣二山,势甚盛;漳城兵少,哈唎达、耿精忠欲弃城避其锐。姚启圣闭城,偃旗鼓,乘大雾,突出精兵五千冲之;贼阵乱,自相踣籍,连破十六营,斩四千余级,复长泰、同安。然贼犹据江东桥不退;至是,杨捷军赴援,复与启圣夹攻,力战克江东桥,尽夺险要,漳、泉之路始通。

国轩遁还海澄;海澄三面环海,其陆地一面复掘濠引潮,以阻大军,不时出犯江东桥诸营,窥漳州,兼列艨艟守诸岛。

相持一年不决,乃议厚集舟师,水陆夹攻;并檄荷兰夹板船为助。时吴三桂已死于湖南,我水师破岳州,诏水师提督万正色督湖南、江、浙战艘二百由海赴闽。而姚启圣、吴兴祚新修三百艘亦成,配兵三万;启圣等复纵反间离其党与重赏购募,先后降伪官四百余员、兵万有四千,即分隶水师用以进攻,并约其守海坛之将为内应。于是不俟荷兰船至,启圣与捷克复海澄,万正色以水师克复海坛。水陆并偪厦门,复降其戈船将朱天贵,得其舟师;乘势捣袭诸澳,诸寨悉破。郑经及国轩等遂弃金、厦二岛,归台湾;十九年春夏也。

八月,康亲王还京师,留兵守金、厦二岛。于是,贝子赖塔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睠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识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薙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市之日本,于世无患、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荼炭,惟足下图之!”

经报书,请如约,惟欲留海澄为互市公所。姚启圣不可,议遂格。

二十年,姚启圣、吴兴祚疏请沿海民展界复业;从之。初,闽人当成功世,内输官赋,外应郑饷,十室九匮。及耿、郑之乱交作,杀掠所至,不知谁兵。闽中驻一王、一贝子、一公、一伯,将军、都统以下各开幕府;所将皆禁旅,居民居、食民食,役其丁壮而渔其妻女。又迁沿海之界,流离内徙。至是,凯旋息肩,其驱掠而北者尚数万。姚启圣请康亲王下令禁之,且捐金赎还者二万。

启圣在闽,靡财似泥沙,耳目遍海岛;官帑不足,则回易贸迁以济之,前后挥霍百万。郑经在厦门时,有嬖人施亥者,姚启圣密赂使为间,约诱经至海口而伏兵禽之;郑氏大享将士,复赂其庖人,谋毒而歼诸。皆不克而死。

会经卒。其长子克■〈臧上土下〉长而才,然乳婢出也。成功时即有人构经父子,谓孽贼不当为世孙辱国。及成功没,经连年出兵在外,用陈永华言,命子克■〈臧上土下〉监国;晚败归台,又日近醇酒妇人。克■〈臧上土下〉监国二载,礼贤恤下,谨法令,物望归之。而群下惮其明察,经诸弟亦不利其立也,侍卫冯锡范先以计罢陈永华兵柄,永华郁郁死,克■〈臧上土下〉失助。时成功妻董氏尚存,复入间言,遂袭杀克■〈臧上土下〉,而立次子克塽,袭延平王;幼弱不能莅事,事皆决锡范。于是,郑氏遂败。

行人傅为霖,密约十三镇同日发难;事泄,锡范并构陷续顺公沈瑞而有其赀,人心益失。国轩居台,而被刺者再,皆姚启圣所使也。

二十年,启圣奏:“郑经死,子少、国内乱,时不可失;水师提督施琅习海道可用。”

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亦同。

二十二年六月,将出师,启圣欲候北风直取台湾;施琅欲乘南风先取澎湖。奏言:“澎湖不破,台湾无取理;澎湖失,则台湾不攻自溃。请以战舰三百、水师二万□□讨贼,而督臣留厦门济饷”;从之。

时国轩守澎湖甚严,集据港口,舟不得泊。我军次七罩湾,水驶石恶;适潮涨石没,舟乘以进。国轩沿岸筑垒,环二十余里,间垒列炮。会飓风夜发,怒涛山立,我舟师前锋簸扬飘散,贼舰四面围攻。琅亲督大■〈舟宗〉冲其围,矢集琅目,几殆;力战,得解。时国轩自率众二万泊牛心湾,而别屯万兵于鸡笼屿相犄角。我军惩前战被贼夹攻,乃议分三路:以五十艘出牛心湾、五十艘出鸡笼屿为奇兵,分贼势;而琅自督五十六艘分八队,攻其中坚;以八十艘继后。每路中复各分三队,不列大阵;惟约以五艘攻其一艘,人自为战。酣鏖竟日,声震数百里;焚其百余艘、杀其兵万有二千。凡海洋占候,云合风生,雷鸣风止。是日将战时,黑云起,贼方相贺;忽闻霹雳,皆错愕,遂大败。国轩由吼门冒险突围逸,官军乘胜进台湾。至鹿耳门,胶浅不得入;泊海中,十有二日潮不至。忽大雾,潮高丈余,舟师浮而入。郑氏皆駴曰:“先王得台湾,鹿耳门涨;今复然,天也。”

七月,遣使议降,施琅、姚善圣奏闻。八月,敕至,于是国轩及冯锡范以郑克塽降;缴上成功所受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金印各一,公、侯、伯及将军、都督等银印五,籍土地户口府库军实以献。台湾平,时康熙二十有二年秋也。琅由海道报捷,七月抵京师;而姚启圣由内地驰驿,后二日至。诏封琅靖海侯。克塽入都,隶汉军,授公爵;国轩、锡范皆伯爵。郑氏自成功传三世,凡割据三十有八年。始,黄梧之降也,言郑氏石井山祖墓形势昌雄,宜划之,泄其王气。于是晋江县之大觉山、南安县之覆船、橄榄、金坑诸山五墓皆毁,惟某山祖墓号“五马奔江”者不知所在。至是,克塽请以成功及经之丧归葬南安。

收其地,署台湾府诸罗、台湾、凤山三县,西为澎湖厅;其后分诸罗北为彰化县,又北为淡水厅。设巡台御史;旋改兵备道。总兵辖水陆兵八千,澎湖副将水师二千;其后复增兵额万有四千,称重镇焉。

臣源曰:中国山川两干,北尽朝鲜、日本,南尽台湾、琉球。过此,则落漈尾闾,亦名“万水朝东”,舟楫所不至;故琉球、日本以东之国无闻为。台湾地倍于琉球,其山脉发于福州之鼓山;自闽安赴大洋为澎湖三十六岛,又东渡洋百里至台湾。为中国之右臂,可富可强,可战可守。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施琅以为天下东南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之为患有形,海之薮奸莫测。

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则不归番、不归贼而必归于荷兰,恃其戈船火器,又踞形势膏沃为巢穴,是藉寇兵而资盗饷。且澎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什一;无台湾,则澎湖亦不能守。诚深识遐虑之言哉!初,朝廷以沿海奸民逋逃通寇,下迁界之令,移沿海居民于内地;荡析流离,又失海上鱼盐之利。于是总督范承谟,再疏而复之。

台湾已服,尚禁商舶出洋互市;则施琅、蓝鼎元等屡议而开之。至漳、泉仰给于台米而禁其流通,台民渡海以亿计而禁其携眷;则高其倬、吴士功慷慨而陈之。于是开鼓铸之钱,编乡试之号,易竹树之城,辟生番之地,诚所谓仁者设其施、智者申其辩、勇者奋其断,而海国之民,熙熙攘攘,始游化日。观其经营条画,亦贤人君子筹国之所缠绵也。

猜你喜欢
  卷六·贾谊
  第一百五十回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 急北伐缓攻陈炯明·蔡东藩
  卷之三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五·徐紘
  第三八八认充保结同治九年九月一二二一一--三·佚名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五·允秘
  卷六十七·傅恒
   七、我来台后二十四快事·林语堂
  龙纪·周绍良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司马迁
  杨贵妃传·欧阳修
  范成大传·脱脱
  卷十·佚名
  卷13·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赠玉·李渔

    〖浪淘沙〗(生上)忘却旅人忧,乡住温柔;几番欲别又还留。(旦上)怕听一声归去也,惹病生愁。(生)美人,下官与你情投意合,不觉住了多时。只是一件,我和你既订同归之约,则此青楼片土,必非久住之乡。下官要别你回去,好遣车马来相迎,未知尊意

  • 第七出 侵边 (北仙吕调家麻韵)·丁耀亢

    【北点绛唇】(鸣角掌号净扮番王上)势压中华,威倾方夏。驱鹰马,醉拥琵琶,直取明朝驾。十万貔貅夜渡河,贺兰山外黑风多。自从夺却阴山地,笑杀南朝日讲和。俺乃西番小王子帐下俺答是也。大元蒙古之后,世居西塞之边

  • 卷四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九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 慎按唐宋名家诗文间有互见他集者如马退山茅亭记载独孤及集柳州谢表其一乃李吉甫郴州作而皆入子厚集中

  •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李延寿

    周澹 李修 徐謇 从孙之才 王显 马嗣明 姚僧垣 褚该 许智藏万宝常 蒋少游 何稠周澹,京兆鄠人也。多方术,尤善医药,遂为太医令。明元尝苦风头眩,淡疗得愈,由此位特进,赐爵成德侯。神瑞二年,京师饥,朝议迁都于邺,淡与博士祭酒崔浩

  • 卷之二百五·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三月。庚子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内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李鸿章、据电及致总署信件。均悉。撤兵可允。永不派兵不可允。该督务当力与辩论。万不

  • 尚史卷九十二·李锴

    表六战国年表夫漓王风而作伪者霸也破霸而以诈力重者战国之变也战国变而天纪絶人心危倾诐不嫌于诬恫疑不嫌于喝当是时衡固益彊纵将饵弱六国委肉饿秦必无幸矣使韩魏之主疏知抉隠塞利守信结反覆之舌开仁义之门寄政于内

  • 酷吏传序·李延寿

    治理国家的本体有四条:一是仁义,二是礼制,三是法令,四是刑罚。仁义、礼制是教化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教化的末端。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而教化功能是长远的事,刑罚功能近在眼前,刑罚可以用来帮助教化而不能单独实行,可以用来树

  • 中俄北京条约·佚名

    一八六〇年十一月十四日,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日,俄历一八六〇年十一月二日,北京。清朝皇帝与大俄罗斯帝国沙皇详细检阅早年所立和约,议定数条以固两国和好、贸易相助及预防疑忌争端,所以,大清国钦派内大臣全权和硕恭亲王奕訢,大

  • 卷八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疏]《乡饮酒礼》第四。○郑《目录》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于五礼属嘉礼。《大戴》此乃第十,《小戴》及《别录》此皆第四。”○释曰:郑知此乡饮酒是诸侯之乡大夫献贤能法者,案《春官

  • 卷三·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三宋 刘敞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君弑则子何以不言即位授受之道也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焉先君不以其道终而子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三月夫人孙于齐孙者何奔也

  • 卷二·聂崇义

    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二宋 聂崇义 撰袆衣【音翚】     揄狄【音摇翟】阙狄【音翟】     鞠衣展衣【展又作襢】    褖衣纯衣【纁衻】     宵衣【音绡】墨车      厌翟车【金饰诸末】笲

  • 书义断法卷一·陈悦道

    元 陈悦道 撰虞书尧典曰放勲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譲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古今帝王功之极莫如尧徳之盛亦莫如尧论其功而不究其徳非善论圣人者也敬体而明用文着见而思深远盖论其徳性如此信爲恭而实能譲盖论其行实如此然是六

  • 再跋·钱穆

    余自对日抗战期间,在云南宜良写成《国史大纲》一书以后,自念全部中国史中之大纲大节,已在书中揭举。循此详求,事在读者。或有谬误,亦待读者指出,再作思考。余之兴趣,遂从历史逐渐转移到文化问题上。 余之研治国史,本由民初新

  • 德光太子经全文·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百人俱。尔时贤者赖吒和罗。止顿舍卫国尽夏三月。更新具衣钵著其被服。与百新学比丘俱。所作已办共游诸国。往诣王舍大城灵鸟顶山。

  • 卷第十八·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三 大般若经之余二 赞般若品第三十二。舍利子向佛广赞般若,佛以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现答之。帝释与舍利子问答,广显五

  • 朱生豪小言集·朱生豪

    “小言”是朱生豪先生1939年至1941年间所写的时政随笔,也是作者除莎士比亚戏剧译著外留存的最浓重的文学遗著。作品以浓重多彩的笔触评点二战期间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张扬正义,揭斥邪恶,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浩然正气。“小言

  • 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

    一名《凤山采访册》。地理杂志。清卢德嘉纂辑。十部,首一卷。为纂修《台湾通志》,于光绪二十年(1394)成是编,约三十三万字。卷首有案由、旧志原委,详叙此册纂辑过程。正文分地舆、 规制、职官、科目、列传、列女、艺文七

  •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佚名

    题“合明子隐芝内秀注”。经末(第16面)称此经自 “大唐元和戊戌岁 (唐宪宗,公元818年)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孟谪仙转传于世。”本经当出自唐。经与注皆述养炁复员,助气兼行气之法,并言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