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一。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三一卷年表下零一

年表下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零九己巳隋大业五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一年二十年十年

公元六一零庚午大业六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二年二十一年十一年

公元六一一辛未大业七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三年二十二年十二年

公元六一二壬申大业八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四年二十三年十三年

公元六一三癸酉大业九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五年二十四年十四年

公元六一四甲戌大业十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六年二十五年十五年

公元六一五乙亥大业十一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七年二十六年十六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一六丙子大业十二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三十八年二十七年十七年

公元六一七丁丑大业十三年眞平王 阳王武王

恭皇帝 三十九年二十八年十八年

义宁元年

公元六一八戊寅唐高祖眞平王 阳王武王

神尧皇帝渊四十年二十九年十九年

武德元年( 留) 阳王薨

荣留王建武

卽位年

公元六一九己卯武德二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一年二年二十年

公元六二零庚辰武德三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二年三年二十一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二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二一辛巳武德四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三年四年二十二年

公元六二二壬午武德五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四年五年二十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二三癸未武德六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五年六年二十四年

公元六二四甲申武德七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六年七年二十五年

公元六二五乙酉武德八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七年八年二十六年

公元六二六丙戌武德九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太宗文武大圣四十八年九年二十七年

皇帝世民

公元六二七丁亥贞观元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四十九年十年二十八年

公元六二八戊子贞观二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五十年十一年二十九年

公元六二九己丑贞观三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五十一年十二年三十年

公元六三零庚寅贞观四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五十二年十三年三十一年

公元六三一辛卯贞观五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五十三年十四年三十二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三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三二壬辰贞观六年眞平王荣留王武王

五十四年十五年三十三年

眞平王薨

善德王德曼

卽位年

(德曼卽位)

公元六三三癸巳贞观七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二年十六年三十四年

公元六三四甲午贞观八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三年十七年三十五年

改元仁平

公元六三五乙未贞观九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四年十八年三十六年

公元六三六丙申贞观十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五年十九年三十七年

公元六三七丁酉贞观十一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六年二十年三十八年

公元六三八戊戌贞观十二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七年二十一年三十九年

公元六三九己亥贞观十三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八年二十二年四十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四零庚子贞观十四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九年二十三年四十一年

公元六四一辛丑贞观十五年善德王荣留王武王

十年二十四年四十二年

武王薨

义慈王

卽位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四二壬寅贞观十六年善德王荣留王义慈王

十一年二十五年二年

荣留王薨

宝藏王

卽位年

公元六四三癸卯贞观十七年善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十二年二年三年

公元六四四甲辰贞观十八年善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十三年三年四年

公元六四五乙巳贞观十九年善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十四年四年五年

公元六四六丙午贞观二十年善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十五年五年六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四七丁未贞观二十一年善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十六年六年七年

善德王薨

眞德王胜曼

卽位年

公元六四八戊申贞观二十二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二年七年八年

改元太和

公元六四九己酉贞观二十三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高宗大圣孝皇帝三年八年九年

公元六五零庚戌永徽元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四年九年十年

始行中国正朔

公元六五一辛亥永徽二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五年十年十一年

公元六五二壬子永徽三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六年十一年十二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五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五三癸丑永徽四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七年十二年十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五四甲寅永徽五年眞德王宝藏王义慈王

八年十三年十四年

眞德王薨

太宗王春秋

卽位年

从此已下眞骨

公元六五五乙卯永徽六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二年十四年十五年

公元六五六丙辰显庆元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三年十五年十六年

公元六五七丁巳显庆二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四年十六年十七年

公元六五八戊午显庆三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五年十七年十八年

公元六五九己未显庆四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六年十八年十九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六零庚申显庆五年太宗王宝藏王义慈王

七年十九年二十(二)年

唐将苏定方

与罗人讨之,

王义慈除{降}

百济三十一王

六百七十八年

而灭。

三一卷年表下零六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六一辛酉龙朔元年太宗(+薨)宝藏王

文武王(+法敏)二十年

(武)(+卽位)元年

公元六六二壬戌龙朔二年文武王宝藏王

二年二十一年

公元六六三癸亥龙朔三年文武王宝藏王

三年二十二年

公元六六四甲子麟德元年文武王宝藏王

四年二十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六五乙丑麟德二年文武王宝藏王

五年二十四年

公元六六六丙寅干封元年文武王宝藏王

六年二十五年

公元六六七丁卯干封二年文武王宝藏王

七年二十六年

公元六六八戊辰摠章元年文武王宝藏王

八年二十七年

唐将李绩行军(??),

{与}罗人攻破擒王

以归。高氏二十八王

七百(??){五}年

而灭。

公元六六九己巳摠章二年文武王

九年

公元六七零庚午成章{咸亨}文武王

元年十年

公元六七一辛未咸亨二年文武王

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七二壬申咸亨三年文武王

十二年

公元六七三癸酉咸亨四年文武王

十三年

公元六七四甲戌上元元年文武王

十四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七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七五乙亥上元二年文武王

十五年

公元六七六丙子仪凤元年文武王

十六年

公元六七七丁丑仪凤二年文武王

十七年

公元六七八戊寅仪凤三年文武王

十八年

公元六七九己卯调露元年文武王

十九年

公元六八零庚辰永隆元年文武王

二十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八一辛巳开耀元年文武王

二十一年

文武王薨

神文王政明

卽位年

公元六八二壬午永淳元年神文王

二年

公元六八三癸未洪道{弘道}神文王

元年三年

中宗大圣孝皇帝

显,则天顺圣皇后

武 

公元六八四甲申嗣圣元年神文王

豫{睿}王旦四年

文明元年光宅罗不行

光宅元年

公元六八五乙酉垂拱元年神文王

五年

公元六八六丙戌垂拱二年神文王

六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八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八七丁亥垂拱三年神文王

七年

公元六八八戊子垂拱四年神文王

八年

公元六八九己丑永昌元年神文王

九年

公元六九零庚寅载初元年神文王

周天授元年十年

公元六九一辛卯天授一神文王

{二}年十一年

公元六九二壬辰如意元年神文王

长寿元年十二年

神文王薨

孝昭王{孝照王}

理洪卽位年

公元六九三癸巳长寿二年孝昭王

二年

公元六九四甲午延载元年孝昭王

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六九五乙未证圣元年孝昭王

天册万岁元年四年

天册万岁罗不行

公元六九六丙申万岁登封元年孝昭王

万岁通天元年五年

登封罗不行

公元六九七丁酉神功元年孝昭王

六年

公元六九八戊戌圣历元年孝昭王

七年

公元六九九己亥圣历二年孝昭王

八年

公元七零零庚子久视元年孝昭王

九年

三一卷年表下零九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零一辛丑大足元年孝昭王

长安元年十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零二壬寅长安二年孝昭王

十一年

孝昭王{孝照王}薨

圣德王兴元光{兴光}

卽位年

公元七零三癸卯长安三年圣德王

二年

公元七零四甲辰长安四年圣德王

三年

公元七零五乙巳唐中宗圣德王

神龙元年四年

公元七零六丙午神龙二年圣德王

五年

公元七零七丁未景龙元年圣德王

六年

公元七零八戊申景龙二年圣德王

七年

公元七零九己酉景龙三年圣德王

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一零庚戌景龙四年圣德王

睿宗大圣孝皇帝九年

温景云元年

公元七一一辛亥景云二年圣德王

十年

公元七一二壬子太极元年圣德王

延和元年十一年

玄宗大圣皇帝

隆基

先天元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零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一三癸丑开元元年圣德王

十二年

公元七一四甲寅开元二年圣德王

十三年

公元七一五乙卯开元三年圣德王

十四年

公元七一六丙辰开元四年圣德王

十五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一七丁巳开元五年圣德王

十六年

公元七一八戊午开元六年圣德王

十七年

公元七一九己未开元七年圣德王

十八年

公元七二零庚申开元八年圣德王

十九年

公元七二一辛酉开元九年圣德王

二十年

公元七二二壬戌开元十年圣德王

二十一年

公元七二三癸亥开元十一年圣德王

二十二年

公元七二四甲子开元十二年圣德王

二十三年

公元七二五乙丑开元十三年圣德王

二十四年

公元七二六丙寅开元十四年圣德王

二十五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二七丁卯开元十五年圣德王

二十六年

公元七二八戊辰开元十六年圣德王

二十七年

公元七二九己巳开元十七年圣德王

二十八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一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三零庚午开元十八年圣德王

二十九年

公元七三一辛未开元十九年圣德王

三十年

公元七三二壬申开元二十年圣德王

三十一年

公元七三三癸酉开元二十一年圣德王

三十二年

公元七三四甲戌开元二十二年圣德王

三十三年

公元七三五乙亥开元二十三年圣德王

三十四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三六丙子开元二十四年圣德王

三十五年

公元七三七丁丑开元二十五年圣德王

三十六年

圣德王薨

孝成王永庆{承庆}

卽位年

公元七三八戊寅开元二十六年孝成王

二年

公元七三九己卯开元二十七年孝成王

三年

公元七四零庚辰开元二十八年孝成王

四年

公元七四一辛巳开元二十九年孝成王

五年

公元七四二壬午天宝元年孝成王

六年

孝成王薨

景泰王{景德王}宪英

卽位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二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四三癸未天宝二年景德王

二年

公元七四四甲申天宝三载景德王

三年

公元七四五乙酉天宝四载景德王

四年

公元七四六丙戌天宝五载景德王

五年

公元七四七丁亥天宝六载景德王

六年

公元七四八戊子天宝七载景德王

七年

公元七四九己丑天宝八载景德王

八年

公元七五零庚寅天宝九载景德王

九年

公元七五一辛卯天宝十载景德王

十年

公元七五二壬辰天宝十一载景德王

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五三癸巳天宝十二载景德王

十二年

公元七五四甲午天宝十三载景德王

十三年

公元七五五乙未天宝十四载景德王

十四年

公元七五六丙申天宝十五载景德王

肃宗皇帝尧十五年

{亨}至德维{罗}不行,

至德元载犹用天宝

公元七五七丁酉至德二载景德王

十六年

公元七五八戊戌干元元年景德王

十七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三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五九己亥干元二年景德王

十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六零庚子上元元年景德王

十九年

公元七六一辛丑上元二年景德王

二十年

公元七六二壬寅宝应元年景德王

代宗皇帝预二十一年

公元七六三癸卯广德元年景德王

二十二年

广德罗不行,

犹用宝应

公元七六四甲辰广德二年景德王

二十三年

公元七六五乙巳永泰元年景德王

二十四年

景德王薨

惠恭王□□

{干运}

卽位年

公元七六六丙午大历元年惠恭王

二年

公元七六七丁未大历二年惠恭王

三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六八戊申大历三年惠恭王

四年

公元七六九己酉大历四年惠恭王

五年

公元七七零庚戌大历五年惠恭王

六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七一辛亥大历六年惠恭王

七年

公元七七二壬子大历七年惠恭王

八年

公元七七三癸丑大历八年惠恭王

九年

公元七七四甲寅大历九年惠恭王

十年

公元七七五乙卯大历十年惠恭王

十一年

公元七七六丙辰大历十一年惠恭王

十二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七七丁巳大历十二年惠恭王

十三年

公元七七八戊午大历十三年惠恭王

十四年

公元七七九己未大历十四年惠恭王

德宗皇帝适十五年

公元七八零庚申建中元年惠恭王

十六年

惠恭王薨

宣德王良相

卽位年

公元七八一辛酉建中二年宣德王

二年

公元七八二壬戌建中三年宣德王

三年

公元七八三癸亥建中四年宣德王

四年

公元七八四甲子兴元元年宣德王

五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五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八五乙丑贞元元年宣德王

六年

宣德王薨

元圣王敬信

卽位年

公元七八六丙寅贞元二年元圣王

二年

公元七八七丁卯贞元三年元圣王

三年

公元七八八戊辰贞元四年元圣王

四年

公元七八九己巳贞元五年元圣王

五年

公元七九零庚午贞元六年元圣王

六年

公元七九一辛未贞元七年元圣王

七年

公元七九二壬申贞元八年元圣王

八年

公元七九三癸酉贞元九年元圣王

九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九四甲戌贞元十年元圣王

十年

公元七九五乙亥贞元十一年元圣王

十一年

公元七九六丙子贞元十二年元圣王

十二年

公元七九七丁丑贞元十三年元圣王

十三年

公元七九八戊寅贞元十四年元圣王

十四年

元圣王薨

三一卷年表下一六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七九九己卯贞元十五年昭圣王俊邕

卽位年

公元八零零庚辰贞元十六年昭圣王

一{二}年

昭圣王薨

哀庄王重熙

卽位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零一辛巳贞元十七年哀庄王

二年

公元八零二壬午贞元十八年哀庄王

三年

公元八零三癸未贞元十九年哀庄王

四年

公元八零四甲申贞元二十年哀庄王

五年

公元八零五乙酉贞元二十一年哀庄王

顺宗皇帝诵六年

永贞元年

宪宗皇帝纯

公元八零六丙戌元和元年哀庄王

七年

公元八零七丁亥元和二年哀庄王

八年

公元八零八戊子元和三年哀庄王

九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零九己丑元和四年哀庄王

十年

哀庄王薨

宪德王彦升

卽位年

公元八一零庚寅元和五年宪德王

二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七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一一辛卯元和六年宪德王

三年

公元八一二壬辰元和七年宪德王

四年

公元八一三癸巳元和八年宪德王

五年

公元八一四甲午元和九年宪德王

六年

公元八一五乙未元和十年宪德王

七年

公元八一六丙申元和十一年宪德王

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一七丁酉元和十二年宪德王

九年

公元八一八戊戌元和十三年宪德王

十年

公元八一九己亥元和十四年宪德王

十一年

公元八二零庚子元和十五年宪德王

穆宗皇帝恒十二年

公元八二一辛丑长庆元年宪德王

十三年

公元八二二壬寅长庆二年宪德王

十四年

公元八二三癸卯长庆三年宪德王

十五年

公元八二四甲辰长庆四年宪德王

敬宗皇帝(??)十六年

{湛}

公元八二五乙巳宝历元年宪德王

十七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八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二六丙午宝历二年宪德王

文宗皇帝昻十八年

宪德王薨

兴德王&景{景徽}

卽位年

公元八二七丁未太和元年兴德王

二年

公元八二八戊申太和二年兴德王

三年

公元八二九己酉太和三年兴德王

四年

公元八三零庚戌太和四年兴德王

五年

公元八三一辛亥太和五年兴德王

六年

公元八三二壬子太和六年兴德王

七年

公元八三三癸丑太和七年兴德王

八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三四甲寅太和八年兴德王

九年

公元八三五乙卯太和九年兴德王

十年

公元八三六丙辰开成元年兴德王

十一年

兴德王薨

僖康王悌隆

卽位年

公元八三七丁巳开成二年僖康王

二年

公元八三八戊午开成三年僖康王

三年

僖康王薨

闵哀王明

卽位年

三一卷年表下一九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三九己未开成四年闵哀王薨

神武王佑征卽位,

不踰年而薨

文圣(+王)庆膺

卽位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四零庚申开成五年文圣王

武宗皇帝炎二年

公元八四一辛酉会昌元年文圣王

三年

公元八四二壬戌会昌二年文圣王

四年

公元八四三癸亥会昌三年文圣王

五年

公元八四四甲子会昌四年文圣王

六年

公元八四五乙丑会昌五年文圣王

七年

公元八四六丙寅会昌六年文圣王

宣宗皇帝 八年

公元八四七丁卯大中元年文圣王

九年

公元八四八戊辰大中二年文圣王

十年

公元八四九己巳大中三年文圣王

十一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五零庚午大中四年文圣王

十二年

公元八五一辛未大中五年文圣王

十三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零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五二壬申大中六年文圣王

十四年

公元八五三癸酉大中七年文圣王

十五年

公元八五四甲戌大中八年文圣王

十六年

公元八五五乙亥大中九年文圣王

十七年

公元八五六丙子大中十年文圣王

十八年

公元八五七丁丑大中十一年文圣王

十九年

文圣王薨

宪安王谊靖

卽位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五八戊寅大中十二年宪安王

二(十)年

公元八五九己卯大中十三年宪安王(十三懿宗皇帝淮)

懿宗皇帝淮三年

{ }

公元八六零庚辰咸通元年宪安王

四年

公元八六一辛巳咸通二年宪安王

五年

宪安王薨

景文王膺廉

卽位年

公元八六二壬午咸通三年景文王

二年

公元八六三癸未咸通四年景文王

三年

公元八六四甲申咸通五年景文王

四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一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六五乙酉咸通六年景文王

五年

公元八六六丙戌咸通七年景文王

六年

公元八六七丁亥咸通八年景文王

七年

公元八六八戊子咸通九年景文王

八年

公元八六九己丑咸通十年景文王

九年

公元八七零庚寅咸通十一年景文王

十年

公元八七一辛卯咸通十二年景文王

十一年

公元八七二壬辰咸通十三年景文王

十二年

公元八七三癸巳咸通十四年景文王

僖宗皇帝 十三年

公元八七四甲午干符元年景文王

十四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七五乙未干符二年景文王

十五年

景文王薨

宪康王晸

卽位年

二月二十二日,

始为{知}

中国改年号,

改为干符二年

公元八七六丙申干符三年宪康王

二年

公元八七七丁酉干符四年宪康王

三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二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七八戊戌干符五年宪康王

四年

公元八七九己亥干符六年宪康王

五年

公元八八零庚子广明元年宪康王

六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八一辛丑中和元年宪康王

七年

公元八八二壬寅中和二年宪康王

八年

五月二十五日,

知&国{中国}

改年号, 用中和二年

公元八八三癸卯中和三年宪康王

九年

公元八八四甲辰中和四年宪康王

十年

公元八八五乙巳光启元年宪康王

十一年

公元八八六丙午光启二年宪康王

十二年

宪康王薨

定康王晃

卽位年六月,

知中国改年号,

 为光启二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八七丁未光启三年定康王

二年

定康王薨

眞圣王曼

卽位年

公元八八八戊申文德元年眞圣王

昭宗皇帝晔二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三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八九己酉龙纪元年眞圣王

三年

公元八九零庚戌大顺元年眞圣王

四年

公元八九一辛亥大顺二年眞圣王弓裔始起投贼

五年

公元八九二壬子景福元年眞圣王后百济甄萱

六年自称王

公元八九三癸丑景福二年眞圣王甄萱

七年二年

知中国改年号,

 为景福二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八九四甲寅干宁元年眞圣王甄萱

八年三年

公元八九五乙卯干宁二年眞圣王甄萱

九年四年

公元八九六丙辰干宁三年眞圣王甄萱

十年五年

公元八九七丁巳干宁四年眞圣王甄萱

十一年六年

眞圣王禅位太子,

薨于后宫,

孝恭王峣卽位年。

公元八九八戊午光化元年孝恭王弓裔都松岳郡甄萱

二年七年

公元八九九己未光化二年孝恭王甄萱

三年八年

公元九零零庚申光化三年孝恭王甄萱

四年九年

公元九零一辛酉天复元年孝恭王弓裔自称王甄萱

五年十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零二壬戌天复二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六年二年十一年

公元九零三癸亥天复三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七年三年十二年

公元九零四甲子天德{天佑}孝恭王弓裔甄萱

元年八年四年十三年哀皇帝祝国号摩震

年号武泰

公元九零五乙丑天佑二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九年五年十四年

弓裔移都铁圆,

改武泰为圣册

元年

公元九零六丙寅天佑三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十年六年十五年

公元九零七丁卯天佑四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梁太祖皇帝十一年七年十六年

朱晃

开平元年

公元九零八戊辰开平二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十二年八年十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零九己巳开平三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十三年九年十八年

公元九一零庚午开平四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十四年(+十年)十九年

公元九一一辛未干化元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十五年十一年二十年

改国号为泰封,

改元水德万岁

公元九一二壬申干化二年孝恭王弓裔甄萱

 王友珪十六年十二年二十一年

孝恭王薨

神德王景晖

卽位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五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一三癸酉干化三年神德王弓裔甄萱

末帝 二年十三年二十二年

公元九一四甲戌干化四年神德王弓裔甄萱

三年十四年二十三年

改元政开

太祖为百船将军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一五乙亥贞明元年神德王弓裔甄萱

四年十五年二十四年

公元九一六丙子贞明二年神德王弓裔甄萱

五年十六年二十五年

公元九一七丁丑贞明三年神德王弓裔甄萱

六年十七年二十六年

神德王薨

景明王升英

卽位年

公元九一八戊寅贞明四年景明王弓裔甄萱

二年十八年二十七年

弓裔麾下人心忽

变,推戴太祖为王,

弓裔为下所杀。

太祖卽位称元

公元九一九己卯贞明五年景明王甄萱

三年二十八年

公元九二零庚辰贞明六年景明王甄萱

四年二十九年

公元九二一辛巳龙德元年景明王甄萱

五年三十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六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二二壬午龙德二年景明王甄萱

六年三十一年

公元九二三癸未龙德三年景明王甄萱

后唐同光元年七年三十二年

公元九二四甲申同光二年景明王甄萱

八年三十三年

景明王薨

景哀王魏膺

卽位年

公元九二五乙酉同光三年景哀王甄萱

二年三十四年

公元九二六丙戌同光四年景哀王甄萱

明宗皇帝亶三年三十五年

天成元年

公元九二七丁亥天成二年景哀王甄萱

四年三十六年

景哀王薨

敬顺王傅

卽位年

公元九二八戊子天成三年敬顺王甄萱

二年三十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二九己丑天成四年敬顺王甄萱

三年三十八年

公元九三零庚寅长兴元年敬顺王甄萱

四年三十九年

公元九三一辛卯长兴二年敬顺王甄萱

五年四十年

三一卷年表下二七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三二壬辰长兴三年敬顺王甄萱

六年四十一年

公元九三三癸巳长兴四年敬顺王甄萱

闵帝从厚七年四十二年

公元九三四甲午应顺元年敬顺王甄萱

末帝从珂八年四十三年

淸秦{淸泰}

元年

公历干支中国新罗高句丽百济

公元九三五乙未淸泰二年敬顺王甄萱

九年四十四年

王移书我太祖,

自降纳土,新罗

五十六王九百九

十二年而灭。

公元九三六丙申淸泰三年甄萱

晋高祖石敬 四十五年

天福元年甄萱子神剑囚

父,纂{簒}

位自称将军,

甄萱出奔锦

城,投太祖。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一。

三二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赵尔巽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赵尔巽
  卷五百五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颜拜母 戏太后嫚语求妻·蔡东藩
  后汉书补逸卷十·姚之骃
  元史续编卷一·胡粹中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六 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佚名
  第四二八票光绪五年五月初十日一二二二○--二·佚名
  卷十五·傅恒
  一八一 先母事略·周作人
  杨大眼传·魏收
  元文都传·李延寿
  选举三四·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三·阮阅

      ●卷四十三·释氏门  《坡赠辨才》云:“我比陶令愧,公为远公优。”时辨才退居,未尝出入,坡往见之,遂出至风篁岭。又云:“如(聊)使北(此)山人,求(永)记二老游。”用老杜《寄赞上人》“与子成

  • 卷四百三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八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不才甘命舛多幸遇时康朝野分伦序贤愚定否臧重文疎卜式尚少弃冯唐由是推天运从兹乐性

  • 会匪纪略·孙衣言

    孙衣言撰金钱会匪起于咸丰八年。有卖笔者金华周兆荣,流寓青田,粗识字,能卜卦,取妻于青田小溪,以妖术教人吃菜。入其教者,出钱二百五十,投沸汤中煮,焚以符咒,取汤饮之,刀棒不能伤,谓之&ldquo;铜钱壮&rdquo;,聚于永嘉青田之山中。是

  •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萧摩诃传·李延寿

    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父亲萧谅,在梁朝为始兴王郡丞。摩诃随父亲到始兴郡,几岁父亲就死了,他姐夫蔡路养当时在南康,就收养了他。年岁稍长后,果敢坚毅而有勇力。侯景作乱时,陈武帝赴建康救援,蔡路养起兵抗拒武帝。摩诃当时才十

  • 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李延寿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是吐谷浑的首领,世居青海,号称青海王。凉州归降后,乙弗氏的高祖父莫瞔领着全部落人归顺朝廷,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封爵西平公。从莫瞔以后,他家连续子孙三代娶魏国公主为妻,而莫瞔家的女子

  • 卷一百七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九 朱批朱杰奏摺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福建汀州总兵官【臣】朱杰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叨沐 皇上格外殊恩擢用今职履任以来日切冰兢恒虞陨越惟时饬昼夜巡防消弭奸宄文武和衷地方宁

  • 卷十三 十三之一·孔颖达

    ◎谷风之什诂训传第二十《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疏]“《谷风》三章,章六句”至“道绝焉”。○正义曰:作《谷风》诗者,刺幽王也。以人虽父生师教,须朋友以成。然则朋友之交,乃是人行之大者。幽王之时,风俗浇

  • 程氏经説卷一·佚名

    易説系辞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义明矣髙卑既别贵贱之位分矣阳动隂静各有其常则刚柔判矣事有理【一本作万事理也】物有形也事则有类形则有羣善恶分而吉凶生矣象见于天形成于地变化之迹见矣隂阳之交相摩轧八方之气

  • 卷十七·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七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南陔之什 郑氏曰南陔白华华黍三篇者乡饮酒燕礼用焉曰笙入立於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是也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篇第当在於此遭战国及秦之

  • 卷二十四·姜炳璋

    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二十四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鲁颂诗义补正云朱子谓成王赐伯禽以天子礼乐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谓之颂尚恐未妥伯禽时有颂以为庙乐鲁人当世守之不应易象春秋并存而反失其庙祭

  • 第一章 论常道·林语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 )。玄之又玄,众妙 (2 )之门。[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

  •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四   [一]如是已說果諸功德今當說。頌曰.   無量.諸解脫. 勝處.與徧處. 無諍.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論曰.無量者謂四無量.廣說如經。一慈無量.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四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破意識品第一百五十   意識亦不能取法.所以者何.意識不能取現在色香味觸.先已說過去未來則無.是故   意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七·澄观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已下第十六经)初来意者。先辨会来。前信此解。义次第故。又答十住问总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来也。二品来。前品说信究竟。此品趣后说住。故次来也。二释名。亦先辨会名。约处名忉

  • 感气十六转金丹·佚名

    宋代炼丹著作。作者不详。1卷,仅3,000余字。继承《青霞子十六转大丹》、《葛仙翁九转灵砂金丹》、《日华子口诀十六章又十六变》等所述丹术,重在论述如何炼出药物来点汞成金。所谓“转”,是指次数。十六转,是炼十六次

  • 原鬼·韩愈

    唐韩愈著。认为有鬼存在,但在通常情况下,“鬼无声也,无形也,无气也。”每当“有忤于天,有违于民,有爽于物”,即违背了封建伦常的时候,鬼就会“有形于形,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还认为鬼无恒态,其活动分为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