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释氏门

  《坡赠辨才》云:“我比陶令愧,公为远公优。”时辨才退居,未尝出入,坡往见之,遂出至风篁岭。又云:“如(聊)使北(此)山人,求(永)记二老游。”用老杜《寄赞上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皆一儒一释也。又《寄参寥问少游失解》云:“底事秋来不得解,(之)定中试与问诸天。”盖刘禹锡《和宣上人贺王侍郎放榜后诗》云:“借问至公谁可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不惟兼具儒释,又正属科场事,其不泛如此。〔《溪诗话》卷八〕

  梦得送僧君素云:“去来皆是道,别此(此别)不消魂。”坡云:“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此等语皆通彻无碍。释氏所谓具眼也。〔同上,卷七〕

  端师子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彩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

  秦少游闻其高道(道高),请申(升)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笑(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能诵《法华经》,必得钱五百乃开秩(帙),日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其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吕公肉食,端径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敬信。端见堪(扌甚)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之而去。

  章相子厚请升座,使余(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揶揄曰:“止。”

  乃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大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僧宝传》、《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莎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往〕。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金华俞秀老作此篇,道人多传之。非道意岑寂,其语不能如是。苕溪渔隐曰:《传灯录》云:玄炒,福州闽县人,姓谢氏。幼好垂钓,泛小艇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艇,投芙蓉山训禅师落发。〔秀老〕用此事也。〔山谷,同上〕

  《冷斋夜话》谓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诗有逼真处,曰:“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余细味之,句格固佳,但〔不〕异(类)渊明语,岂得谓之逼真处?若东坡《和陶诗》“前山正可数,后骑且勿驱”,此方是逼真处。德(惠)洪不善评诗,此(其言)

  岂足凭哉!〔《苕溪渔隐》,同上〕

  师住天台〔山〕梅子真旧隐。一僧入山迷路,问曰:“和尚在此山多少时也?”

  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什么处去?”师曰:“流水可随(四字作“随流”)去。”僧归说似盐官,盐官令僧去请(师)出山。师有偈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曰:“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苕溪渔隐曰:韩子苍《送僧住梅山诗》云:“寺闻(门)岑寂知何许?

  想到(对)千岩万壑开。待得梅山梅子熟,不辞先寄一枝来。”用前事也。〔《传灯录》,同上〕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尔眼,不可隐我脚。”一切众生颠倒,皆类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昔茅容季伟,田家子尔,杀鸡饭其母,而以草具饭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劝使就学,遂为四海名士。此翻着袜法也。今人以珍馔奉客,以草具奉其亲;涉世合义则与己,不合义则称亲:万世同流,皆季伟之罪人也。〔山谷《王梵志》,同上前集卷五八〕

  明州妙音僧法渊,为人阳狂,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得一钱即欣然以为饮(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三命。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答(顾),惟云去,去。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其狂,又号颠僧。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曰:“大觉是大了觉,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饮,观者千余人。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不可于此。”遂归妙音,跌坐而化。颂曰:“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行,炉中大雪。”真相至今存焉。〔《三山老人语录》,同上后集卷三七〕

  蓬州道士贾善翔字鸿举,能剧谈,善琴嗜酒,士大夫喜与之游。东坡尝过之,献(戏)书问曰:“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末云:“鸿举下语。”贾答曰:“老道士这里没许多般数。”张天觉跋其后云:“去时八万四千,不知落在那边。若不斩头觅活,谁知措大参禅。”

  〔《东皋杂录》,同上〕

  太白《夜怀》有句云:“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潘佑《独坐》有句云:“凝神入混茫,万万(象)成虚空。”予爱二才子吐辞精敏之力等,入道深密之状同。合而书之,聊资己用。〔《法藏碎金》,同上〕

  近时僧洪觉范颇能诗,其《题李画象》云:“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止吞项羽!公得李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此诗当与黔安并驱也。顷年仆在长沙,相从弥年,其他诗亦甚佳,如云:“含风广殿闻棋响,度日长廊转柳阴。”

  颇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类衲子。又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至如仲殊参寥,虽名世,皆不能及。〔《许彦周诗话》,同上〕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己且为土馒头,尚谁食之!今改“预先着酒浇,使教有滋味”。〔仙谷《王梵志》,同上前集卷五六〕

  余在(住)临川景德寺,与谢无逸辈升阁,得禅月所画十八应真象甚奇,而失第五轴。予口占嘲之曰:“十八声闻解唾(垂)根,少丛林汉乱山门。不知何处罗斋去,不见云堂第五尊。”明日,有女子来拜,叙曰:“儿,南营兵妻也,寡而食素。夜梦一僧来言曰:“我本景德僧,囚行失队,烦相引归寺可乎?”既觉而邻家邀饭,入其门,见壁间有画异僧,形象(状)了然梦中所见也。”时朱世陡守临川,异之,使迎还阁藏之。〔《冷斋夜话》,同上〕

  元丰间尝久旱,裕陵禁中斋祷甚力。一夕梦有僧乘马驰空中,口吐云雾,既觉,而雨大作。翌日,中贵人道梦中所见,物色于相国寺山(三)门五百罗汉中,至第十三尊略仿佛,即迎入内观之,正所梦也。王丞相禹玉作《喜雨诗》云:“良弼为霖辜所(宿)望,神僧吐雾应精求。”元参厚之云:“仙骥云穿仗下,佛花吹雨布(匝)天流。”盖记此事。相国寺罗汉,本江南李氏时物,在庐山东林寺。”曹翰下江州,尽取其城中金帛宝货,连百余舟,私盗以归。无以为名,乃取罗汉每舟载十许尊献之。诏因赐相国寺,当时谓之“押纲罗汉”。

  〔《石林诗话》,同上〕

  鲁直使予对句云“呵镜云遮月”,对曰:“啼妆露看(着)花。”鲁直罪予于诗深刻见骨,不务含蓄。予竟不晓此论。〔《冷斋夜话》,同上〕

  《僧宝传》,觉范所撰也。但欲驰骋其文,往往多失事实。至于作赞,又杂以诗句,此岂史法示褒贬之意也哉?其诗云:“行尽湘西十里松,到门却立数诸峰。崇公事迹无寻处,庭下春泥见虎踪。”又云:“庐山殿阁如生成,食堂处处禅床折。我自三门如冷灰,尽日长廊卷风叶。”又为奇语云:“如月照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时而春无迹。”但其才性竞爽见于言语文字间,若于禅门本分事则无之也。〔《苕溪渔隐》,同上后集卷三七〕

  前辈好称僧悟清〔诗〕“鸟归花影动,鱼没浪痕圆”,以为句意皆新。然余读后梁沈君攸《临水诗》云“花落圆纹出,风急细流翻。”乃知“鱼〔没〕浪痕圆”之句出于此也。〔《复斋漫录》,同上〕

  泉州僧庆老有诗云:“交情老去淡如水,病骨秋来瘦作(似)松。”真方外语也。〔《诗说》,同上〕

  汪彦章《龙溪集》有《霜余溪上四绝》,癞可《东溪集》亦有《霜余溪上五绝》,内四绝即《龙溪集》中诗,但一绝不是,所谓“故人江北江南岸”者,余皆同之,不知竟谁作邪?四绝中,其一云:“水似秋蛇巧作蟠,山如浓翠拥高鬟。

  清风明月原无主,乞我烟萝茅数间。”味(殊)清可爱。〔《苕溪渔隐》〔同上〕

猜你喜欢
  卷八百四十七·彭定求
  卷六百三十二·彭定求
  蔡士裕·唐圭璋
  李壁·唐圭璋
  第四十五回 弃亲寻亲备尝艰苦 失马得马总是前缘·萧晶玉
  楔子·郑廷玉
  卷三·陈师道
  卷十四·陆游
  卷283 ·佚名
  卷八·乾隆
  卷三·苏泂
  原序·曹庭栋
  歳时杂咏巻四十二·蒲积中
  泰果尔批评·闻一多
  58.韩愈:落齿·施蜇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九十九·彭定求

        卷799_1 【新妆诗】杨容华   啼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裴回。   卷799_2 【赠外】魏氏   浮萍依绿水,弱茑寄青松。与君结大义,移天得

  • 卷一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123_1 【嵩山十志十首·草堂】卢鸿一   草堂者,盖因自然之谿阜,前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   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   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   及靡者居之,则妄

  • 第十八折 戮义·李玉

    [付扮刽子持刀上]寻常结果千条命,本分生涯一把刀。自家苏州府吴县刽子的便是,祖传行业,官役行刑。红罩甲,火焰浑身;绿飘巾,威风出众。一条青索子,时挂腰间;三尺雪霜刀,常拿手内。入监门,吆喝几声,无数囚徒都丧胆。唤出阱,精光跣剥,

  • 卷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十七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羽翼【下】萧华侍从回銮应制粤在秦京日议乎封禅难岂知陶唐主道济苍生安惟彼烈祖事增脩实荣观声名朝万国玉帛礼三坛纂圣德重光建元功载刋仍开旧驰道不记昔回銮羽卫摇晴

  • 石屏诗集目録·戴复古

    别集类三【宋】巻首东皋子诗巻一近古体巻二五言律巻三五言律巻四五言律巻五七言律巻六絶句词臣等谨按石屏集六巻宋戴复古撰复古字式之天台人尝登陆防之门以诗鸣江湖间所居有石屏山因以为号遂以名其集巻端载其父敏东皋

  • 列传第三十七 荀伯玉 崔祖思 苏侃 虞悰 胡谐之 虞玩之 刘休 江祏·李延寿

    齐高帝镇淮阴,伯玉爲高帝冠军刑狱参军。高帝爲宋明帝所疑,被征爲黄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仍命笔咏之曰:“八风舞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爲君苑中禽。”以示伯玉深指,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宋濂

        ◎成宗三   三年春正月癸未朔,暹番、没剌由、罗斛诸国各以方物来贡,赐暹番世子虎符。丙戌,太阴犯太白。己丑,中书省臣言:“天变屡见,大臣宜依故事引咎避位。”帝曰:“此汉人所说耳,岂可一一听从耶?卿但择可者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一·杨仲良

      太宗皇帝   钱议   蜀钱   太平兴国七年八月。伪蜀广政中,始铸铁钱,每钱一千,以易铜钱四百;凡银一两,直钱一千七百;绢一匹,直钱千二百,而铸工精好,殆与铜相乱。既平蜀,沈伦等悉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益买金银

  • 东都事略卷十·王称

    本纪十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成皇后陈氏以元丰五年十月十日生后就馆之月隂雨弥旬旣诞天气澄霁六年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八年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拜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

  •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蔡东藩

      却说后赵主石勒,乘晋内乱,连夺司豫青徐兖诸州,见三十五回。复遣兵进扰江淮,攻陷寿春。见三十九回。一面令石虎等率众四万,从轵关西行,往攻刘曜,略定河东五十余县,进迫蒲坂。曜大发水陆各军,亲自督领,由卫关北渡黄河,为蒲坂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乾隆

      五季  【己汉干祐二年是酉嵗凡四国三镇】春二月汉以静州【本靖邉军五代时改置故城在今绥徳州米脂县】定难军  汉诏以静州定难军李彜殷上表谢彞殷以中原多故有轻傲之志汉人故以恩泽羁縻之【李氏世据银夏渐

  • 提要·宋葛洪

    【臣】等谨案涉史随笔一卷宋葛洪撰洪字容甫自号蟠室老人婺州东阳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嘉定间官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卒諡端简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前有自序大畧谓防官洎布衣求进谒于庙堂者自匄进乞怜外往往讫无他説是直相与

  • 卷十五·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十五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王国礼封爵国家稽古法封同姓王二等将军三等中尉三等女封主君五等俱载祖训职掌诸书其後宗庶日蕃禁防寖备诸凡奏封等项稽核尤严嘉

  • 春秋释例卷五·杜预

    土地名第四十四之一【案此篇见永乐大典惟篇目佚今从孔颖逹集解序正义补 又案郦道元水经注引杜预此篇并作春秋释地】地名三十八隠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传曰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十一年夏公防郑伯

  • 文学总论·章太炎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章,乐竟为一章。彣,戫也;彰,文彰也。或谓文章当作彣彰,则异议自

  • 卷第二十一·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一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受请升座拈衣法语 杨岐会禅师九峰受疏。拈衣示众云。会么。若也不会。今日无端走入水牯牛队里去也。还知么。筠阳九曲。萍实杨岐。 保宁勇禅师在蒋山受小疏

  • 元艺圃集·李蓘

    元诗总集。4卷。明人李蓘编选。《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总集类。卷首有明万历十年(1582)五月李蓘自序,万历十年八月李蓘再序。李蓘编有《宋艺圃集》,本集是其续编。4卷之中共收入118位元代诗人的625首诗。

  • 多铎妃刘氏外传·胡朴安

    清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母结婚,世多传者。豫亲王多铎之妃刘氏,系虞邑黄氏妻,知者绝少。康熙间墅西逸叟志此事颇详。删节为此篇,当亦清史中一段逸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