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七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

丁酉(一六五七)、大清顺治十四年(永明王永历十一年、鲁王十二年)春正月甲辰朔

永明王在云南,鲁王在金门。

帝复遣王自奇偕张虎慰谕孙可望于黔;自奇告可望曰:『定国孤军,易擒也』。可望密令自奇为内应;自奇返,遂辞归楚雄。

二月甲戌朔

孙可望请旧标营还黔,帝许之。可望大营及标兵之在滇者,诏给夫马送还;并遣东昌侯张虎送孙可望妻子赴黔。又赐金簪一支于虎,令从中开导。

起前礼部尚书雷跃龙入阁办事(跃龙告假在滇,为孙可望所宠任;故特起之)。

三月甲辰朔

帝以龚彝掌户部事;彝辞曰:『臣受秦王十年知遇,未有所报;敢辞新命』!李定国、刘文秀劾之曰:『龚彝止知秦王十年之恩,独不念祖宗、父子受国家三百年之恩乎』(一作龚彝止知受秦王十年知遇之恩,独不思祖孙、父子受国家三百年豢养之恩乎)?有旨:『议处』。彝伏阙谢罪,降印局大使。

孙可望殿庭柱忽生灵芝大如斗;群臣相率捧觞上寿,呼万岁。可望大悦,更其名曰「瑞芝殿」。

夏四月癸酉朔

鲁王遣总兵何达武赍表诣行在,请会兵吴、楚。

郑成功回岛,遣甘辉、周全斌攻宁德,杀大清师阿克襄(克襄,满洲人;既堕马,犹手刃数人而死)。

大清朝议,以舟山不可守,迁其民过海。严令迫促,数日间溺死者无算,遂墟其地。

秋七月壬寅朔

王自奇反于楚雄,率张明志、关有才二镇营兵西上永昌。

八月辛未朔

孙可望举兵反,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率师御之。初,可望以妻子在滇,未敢公然为逆;及王送妻子还黔,遂举兵内向。然人心多不直可望,部下诸将皆愿归定国;与定国相拒于三岔河,自文选轻骑奔定国军。

张虎至黔,诈言「帝赐簪,密令行刺」以媚可望,激之反。可望以妻子已至黔中,无复顾忌;遂大言『永历负义,定国、文选谋反』!追文选巩国公敕印,举兵攻滇。诸将马进忠、马惟兴、马宝最称勇健而素善于文秀,且与文选交密;因从容谓可望曰:『白文选受恩有年,昨在滇受封,屡辞不允,亦出无奈;今诸将中才无出文选右者,大将非文选不可!若重加爵赏,用为总统,必能感恩图报』!可望从之;乃留冯双礼守贵州,而以文选为征逆招讨大将军,总统兵马前行。可望亲诣交水,令预造械锁三百具,俟破滇之日,械送永历君臣。双礼力谏,不听;及送师郊次,复谏曰:『国主往而胜,难免犯阙之名;若其不济,则黔非主有』!可望叱之,双礼痛哭而回。

定国以沐天波、王尚礼、靳统武留守扈从,而亲与文秀督各镇兵御可望;帝御楼饯行。尚礼素有异志;天波、统武精严城守,召尚礼入朝,收其兵器,以兵守之。

定国、文秀帅师至三岔河,与可望夹交水而军。文选抵交水,距三岔河二十里;乃轻骑奔定国军,且言『人心内向,可一战走也』!可望闻之,大恚恨;马宝佯为切齿:『吾乃为跛贼所欺!要当手缚之,生食其肉』。盖文选作贼时,与左良玉战于玛瑙山下,忽为飞炮击去左腿;献忠大恸,下令有能医活者予万金,且加高官。唐州人梅阿四生截他人足接之,虽愈而跛;故宝呼之为「跛贼」。献忠呼阿四为老神仙,赐金及官,皆不受;曰:『万岁称臣老神仙;臣为老神仙足矣,不愿富贵也』!献忠大喜,令军中皆呼阿四为老神仙。

「大有奇书」云:河南陈某被俘于贼营,为塑匠。孙可望醉后,杀一嬖妾。醒而思之,痛悼欲死;曰:『安得有神仙为我活之乎』?陈笑曰:『我能活之』!可望怒曰:『汝欲藉此逃耶』?陈曰:『我不出营,可令卒持我药至尸所,敷伤处即生矣』。如其言行之,创口立痊;随即起坐,骨节珊珊,已返魂而至。可望大喜,闻之献贼;筑高台,坐陈于上,令三军罗拜,呼之曰「老神仙」,声震林谷(一作陵谷)。后献贼有幸姬名胡老脚者,潜□■〈巾莫〉后伺献忠。献忠疑为刺客,遽拔佩刀斫之,溃腹而死;见而大悔恨,抱尸痛哭。急召陈,陈对曰:『伤重,不能救矣』!献贼必欲生之,陈曰:『此人生,吾不生矣!且大王杀人甚多,吾安能一一生之乎!大王此后宜戒杀』!乃敷药于创口(一作处),死者徐徐起;回顾老神仙,已不见矣。

「陈士庆传」云:士庆,河南邓州人。少慕神仙之术,遍游名山,无所遇。已入函谷关,至终南。有老人箨冠、羽衣,坐石洞中。士庆意其为神仙也,拜跪于洞口,累日哀求之;老人熟视之,曰:『汝遍体凡浊,岂神仙中人耶!速去!无溷我』!士庆又拜累日,饥则乞食村中。老人曰:『若苦饥,我食若物出饴,使吞之,气蒸蒸然满腹,遂不复饥』。老人出书一卷。老人曰:『速去!求仙非汝事也』。士庆视其书,皆不省;惟末四页颇能识之,禁方也。归至河南,适巡抚之女秋千堕地折足,募能治者予百金。士庆以方试之,立愈。挟募金以归;其父母疑其从贼,鞭之。士庆愬言得异书;父益怒,夺其书焚之。士庆从火中掇拾,仅存末四纸。后为张献忠所掳,在贼中试方辄效。献忠性凶残,每以大梃挞左右;□□付士庆治,立起。献忠破武昌,掳楚宫婢曰「老脚」,嬖之。一日,触献忠怒,刺老脚,揕胸及腹,洞数寸,肝肺、肠胃皆划然委地。献忠旋悔之,召士庆治。士庆以老脚卧一木扉,纳肝肠于腹,以线纫之;敷以药。一日呻吟,二日求饮食,三日起坐;又三日,待献忠侧矣。献忠由此大奇之。孙可望醉后杀其嬖妾,士庆知其醒必悔,且泄怒于左右;亦以线纫之,敷以药、□以衾,置之车中。阅二日起行,行数十里不壁。士庆持车至,可望开衾视之,即前所杀爱妾也;视其项,红痕如缕,美丽倍于平时。可望拜而谢曰:『公真神仙也』!贼将祁三升为官兵削去颊车,折齿;士庆为断一俘之颊车合其龈,一日夜而饮食言笑无异。白文选胫中炮,驰归,濒死;献忠命士庆治之。士庆曰:『伤甚难治;吾无子,文选能父事我终身,方如命』!献忠许之。士庆曰:『文选反复变诈,书券来』!献忠如其言。士庆先以药敷其痛处,锯胫骨寸许;杀一犬,取足骨合之,敷以药。阅三日,文选驰骑入官军,斩发炮者头。文选足以驰骑速,竟跛。献忠死,士庆依李定国;战败,入蛮徼中。年老矣,犹能饮酒数斗、御二十妇人。人求其术;曰:『此非我所能传,有司之者』。先是,献忠在湖南破长沙,谓士庆曰:『我欲号汝老神仙,恐军中不尽知也;今为汝申令』。乃命军中人持一木几来;顷之,得几数万,累以为台,高百丈。教士庆登其颠;士庆愕然曰:『吾身不能腾空,焉能蹑而上』?献忠曰:『不登,且杀汝命』!数十万人持弓矢环之;且曰:『吾有呼,则全军皆呼』!士庆登其半,欲止;献忠命军士引满拟之。士庆惧,直登颠顶;献忠呼曰:『老神仙』!军士皆呼曰:『老神仙』!声殷然震山谷。自是,贼中皆称之曰「老神仙」云。其后,士庆随白文选投诚大清,死于腾越州。有降将王安者,自言『在贼中时,尝从士庆取药。见聚群妇人,剜取其阴上肉方寸,置炉中,杂以药熬之。须臾,炉中火起光,满室中火着物不燃;复投以药而火息,药始成』。然则士庆之术,非作贼亦无从得药也,呜呼!杀人以活人,其术又乌足尚哉!

按此说亦荒诞极矣!岂贼中果有是异人耶?果异人而肯从贼耶?倘亦作者寓言,聊以俘颊拘胫调笑贼徒,而稍舒其胸中愤懑耳。

永明王举云南乡试,以演武场为贡院;取中王肇兴等五十四人。

遣内阁文安侯马吉翔视师。

九月庚子朔

李定国等与孙可望接战连北,退守曲靖;可望索战,坚壁不出。可望内怯总统之变,欲引兵回;马宝等绐之曰:『文选逃亡,不过一人;有之不足多,无之不为少。乘此兵马,可决一战』!可望大喜,密议遣安定侯马宝、临潼侯武大定、汉川侯张胜等率劲旅四千,由寻甸间道袭滇省;而己仍于交水索战,令其首尾不相顾。马宝遣心腹报知定国,且催速战;定国即发兵,从马进忠营掩入可望寨。

十九日(戊午)

孙可望与李定国兵既交,部将马惟兴先走,遂大败;可望逃回贵州。定园虑会城有失,使别将追之,自引兵还。

战方合,惟兴等将士大呼曰:『迎晋王!迎晋王』!一军瓦解。可望急逃至三水,从者不及三百人,余悉陷没。急问左右:『马国公安在』?众应曰:『未败之先,马国公、白招讨已归晋寨矣』!可望仰天叹曰:『冯双礼阻我兴师,我坚执不听;天亡我也!且仙台老僧能前知,常问出师吉凶;曰:「惟不用白马相随,可旡咎也」!初谓白马不利师行,悉除不用;岂意是文选、进忠乎』!因大哭。既又谓其众曰:『昔年有石碑出,镌文云:「来是观音面,去是老僧头」。由今推之,天意欲我薙发归清也?定国不世之雠,不得不报;我又何惜此几茎头毛乎』!言未既,李本高追及,引戗刺可望;可望大喝曰:『汝杀主耶』!本高曰:『我非杀主,杀欺主贼臣耳』!忽为流矢所中,可望得脱。

二十一日(庚申)

马宝、张胜等潜师至滇,城闭不得入。王尚礼谋内应,沐天波觉而守之以兵,不得发。李定国兵回,遇胜等于浑水塘;马宝降。张胜战败,走亦佐县山谷中,馁甚,求食不得。逻卒获之以献;诏砾于市。王尚礼仰药死。

帝赐敕鲁王(一作赐鲁王手敕),仍命监国;郑成功忌之。

孙可望至贵州,部将冯双礼绐之,言『追兵已至』!可望知人心已散,遂挈妻子赴长沙降于大清。

刘文秀、白文选追可望不及;双礼诡言追兵已到,促可望移家口奔逃,尽掩其子女、玉帛降于文秀,同归云南。可望挈妻子走长沙,遣其伪大理卿杨惺先奔赴大清经略洪承畴军前请降;承畴纳之。

冬十月庚午朔

晋王李定国率兵攻永昌,张明志降;王自奇败走腾越,自刎死。擒关有才以归,诏砾于市。

蜀王刘文秀擒张虎归,诏砾于市。

十二月己巳朔

郑成功火药局灾。

初,孙可望在滇,伪兵部任僎屡表劝进。至是,僎死;李定国追论其謟逆,诏僇僎尸于市,籍其家,子孙俱发边远充军(僎,临安人)。  

猜你喜欢
  卷十上·朱熹
  卷六十一·宋·蒋一葵
  卷二十四·唐·蒋一葵
  名山藏卷之五·何乔远
  卷之四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七·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十六·徐紘
  资治通鉴考异卷五·司马光
  卷三十五·佚名
  元褒传·李延寿
  契丹传·薛居正
  向敏中传·脱脱
  卷六十九·宋敏求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三·佚名
  卷第卅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竹洲诗钞·吴之振

    吴儆吴子既结茅竹洲以娱亲复於居之前沼为亭以朝爽名之盖亭西面於晨兴看山为宜抱瓮自灌园,胜游贵人门。有口自酌酒,胜与俗人言。园中多蔓草,晨夕费锄芟。遇夜或风雨,安得久盘旋。村酒不常有,有亦多苦酸。而况醉中语,缪误人所

  • 石田诗选巻八·沈周

    (明)沈周 撰○图像屈原像逐迹遑遑楚水长重华虽逺未能忘鲁无君子斯当取殷有仁人莫救亡鱼腹何胜载忧怨鳯笯终不蔽文章忠贞那得消磨尽兰芷千年只自芳题严子陵像闻道先生裹足时曽无一语荅相知后来亦有同衾者再四能歌抱蔓诗

  •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树 元愿达 王神念 杨华 羊侃子鹍 羊鸦仁·姚思廉

    元法僧,魏氏之支属也。其始祖道武帝。父钟葵,江阳王。法僧仕魏,历光禄大夫,后为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彭城。普通五年,魏室大乱,法僧遂据镇称帝,诛锄异己,立诸子为王,部署将帅,欲议匡复。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

  • 第三十八回 张欣泰败谋罹重辟 王珍国惧祸弑昏君·蔡东藩

      却说萧衍出淝,命王茂、萧颖达等进逼郢城,薛元嗣不敢出战,但闭城严守,并遣使至建康乞援。宝卷已命豫州刺史陈伯之,移镇江州,西击荆、雍,至是复令军将吴子阳、陈虎牙等,率十三军往救郢州,进屯巴口。  萧颖胄令席阐文至军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天启二年七月乙未朔孟秋 上亲享 太庙○新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汝艮疏辞因陈救时十策谓今日当以饬法纪为第一义略仿子产魏相诸葛亮李德裕所为救时者以师仲尼遗意而复 高皇帝之规模一曰严军兴之法以鼓敌忾

  • 卷之三百九·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三月。己未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庚辰。皆如之。记注  ○诣丰泽园。演耕耤礼。  ○御黄幄。阅侍卫步射。记注  ○銮仪卫奏、大驾卤簿。不堪陈设。请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纪昀

    列女传 【五】元○元周珠赫妻崔氏 李伯通妻周氏郭三妻杨氏刘平妻胡氏【建德王氏女】阚文兴妻王氏朱进士妻郎 氏【东平郑氏 太宁杜氏 安西杨氏】秦氏二女【河闲孙氏女 安丰许氏女 庐州张氏女】袁天佑妻焦氏【张兴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一·佚名

    两汉通论兴亡人材【刘禹锡 子由 东坡 少游 权徳舆】历代委任人臣【子由 荆公】张禹江充梁冀王莽之流【乐天】兴亡人材刘禹锡山阳城赋曰山阳故城遗趾数雉四百之运终于此墟裔孙作赋盖闵汉也词曰我止行车霣涕于山阳

  • 穆湘玥·周诒春

    穆湘玥 字藕初。年四十一岁。生于江苏上海。已婚。子二。女一。初任上海龙门师范学堂监学。及苏省铁路警务长。宣统元年。自费游美。后得官费补助。入威斯康心大学。习农业。宣统三年。入伊里诺爱大学。民国二年。得

  • 卷十六·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十六明 胡广等 撰大传第十六郑氏曰记祖宗人亲之大义【长乐陈氏曰禘者祭之大者也追王者孝之大者也名者人治之大者也人道者礼义之大者也是篇言人道者三则其所谓祭祀追王服术宗族之类莫非人道而

  • 卷六·郑伯谦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经国书卷六    宋 郑伯谦 撰内外上【论三官兼统内外】或问小宰宰夫推广太宰之法而耸动警饬百官府之治其于事则为宜而于势则为顺矣至于王宫之戒令政令则自有宫正宫伯以掌之王内之政令则又有内宰

  •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佛言复次须菩提,梦中菩萨摩诃萨不入阿罗汉地。不入辟支佛地。不乐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诸法。梦中视不般若中为证。心悉常在佛。如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序·太虚

    二十年六月,华北居士林设暑期佛学讲习会,迎请太虚法师主讲,主课则大乘入道次第章也。先是、柏林寺退居昌云老和尚圆寂,居士林同人以老人志在兴宗,又以注金刚经者,望文曲解,多失正义,乃以玄奘法师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与

  •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八千人。菩萨一万六千人俱。是诸菩萨智慧方便神通具足。辩才无碍得大总持。尔时世尊处大法座。与如是等无

  • 吴中旧事·陆友

    地理杂志。元陆友仁撰。 一卷。友仁字辅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研北杂志》。是记吴中轶闻旧迹,以补地志之阙而成书。约九千余字。载有李育、程光禄、林德祖、朱勔及绍兴三年长洲地震、淳熙二年(1175)夏秋天久

  • 周易浅释·潘思榘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

  • 潜虚·司马光

    北宋哲学家司马光的哲学著作。仿汉代杨雄的《太玄》而作,元祐元年(1086)书将成而先卒。他以“虚”为万物本源,取名《潜虚》,有探索隐秘本源之意。他说:“万物皆祖以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

  • 玉堂嘉话·王恽

    八卷,元王恽撰。此书记他34年中两入翰林所见所闻的有关词馆制度的故事,凡文章得失、典制沿革、掌故遗文等,皆加以汇录。书中记载当时制诰特别详细,可以考见元朝制度。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都不见其他书记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