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例存疑卷十六

戸律钱债

违禁取利

费用受寄财产

得遗失物

违禁取利:巻首

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毎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于笞四十)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

○若监临官吏,于所部内举放钱债,典当财物者,(不必多取余利,有犯即)杖八十。违禁取利,以余利计,赃重(于杖八十)者,依不枉法论。(各主者通算,折半科罪,有禄人三十两无禄人四十两,并杖九十。毎十两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并追余利给主。(兼庶民官吏言)其负欠私债,违约不还者,五两以上,违三月笞一十。毎一月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五十两以上,违三月笞二十。毎一月加一等,罪止笞五十。百两以上,违三月笞三十。毎一月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并追本利给主。

○若豪势之人(于违约负债者)不吿官司,以私债强夺去人孳畜产业者,杖八十。(无多取余利,听赎不追。)若估(所夺畜产之)价过本利者,计多余之物,(罪有重于杖八十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徒三年。)依(多余之)数追还(主)。

○若准折人妻妾子女者,杖一百。(奸占加一等论。)强夺者加二等,(杖七十,徒一年半。)因(强夺)而奸占妇女者,绞(监候。所准折强夺之)人口给亲,私债免追。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删改,乾隆五年増修。

《示掌》云,监临官系有禄人,不枉法,赃一百二十两以上,应绞。小注,罪止杖流者,所谓与名例罪不同者,依本条是也。存参。

□其实监临官吏,于所部内违禁取利,与将自己物货散与部民,多取价利何异。一准不枉法,一依不枉法,乃定律者偶有疏忽,不详加察核耳,无他解也。不然小注已经删去,何以又添入耶。

条例

违禁取利一,听选官吏,监生人等借债,与债主及保人同赴任所取偿,至五十两以上者,借者革职,债主及保人各枷号一个月发落,债追入官。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

乾隆五十年,又有上谕,似应遵照将此例修改。(乾隆五十年,三月十四日,奉上谕,前因山西民人刘姓等,重扣放债,索欠逼毙黄陂县典史任朝恩一案,已降旨将刘姓等严究办理矣。前闻康熙、雍正年间,外官借债,即有以八当十之事,已觉甚奇。今竟有三扣四扣者,尤出情理之外。且向来文武员出京赴任,均有在部借支养廉之例,自道府副参以至微末员弁,准借银数,自干两至百十两不等,已属优厚。此项银两,因恐需次人员资斧缺乏,是以准其借支,原系格外体恤。在各该员果能自行撙节,已足敷用。若任意花费,正复何所底止。而市井牟利之徒,因得以重扣挟制,甚至随赴任所肆意逼偿,逼毙官吏。似此己非一案,实属不成事体。嗣后赴任各官,务宜各知自爱,谨守节用,勿堕市侩奸计之中。若有不肖之员,不知节俭甘为所愚,仍向若辈借用银两,亦难禁止。但总不准放债之人随赴任所,并令各该督抚严行査察。如有潜赴该员任所追索者,准该员即行呈明上司,按律究办。傥隐忍不言,即致被逼索酿成事端,亦不官为办理。庶可杜市侩刁风,而不肖无耻之员,亦知所儆戒,钦此)

《日知録》。赴铨守候京债之累,于今为甚。《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年二月丙寅,中书奏,赴选官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铨于前件州县,原注河南凤翔、鄜坊、邠宁等道得官者,许连状相保,戸部各备两月加给料钱,至支时折下。所冀初官到任时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从之。盖唐时有东选,南选,其在京铨授者,止关内河东两道。采访使所属之官,不出一千余里之内,而犹念其举债之累,先于戸部给与两月料钱,非惟恤下之仁,亦有劝廉之法,与今之职官到任,先办京债,剥下未足,而或借库银以偿之者,得失之数,较然可知已。

谨按。前明之监生,与今不同。此监生二字似可删。

□五十两以下应否免议,若借数主之钱已过五十两,应如何拟断,均无明文。

□止云发落,并无杖数。

□官员于听选时借用私债,得缺后与债主及保人同赴任所取偿,若有侵那钱粮偿还私债情事,革职追赔。债主及保人,各治罪,债追入官。若债主、保人在任所招摇作弊,除照所犯轻重分别治罪,并债追入官外,将该员照纵容亲友招摇诈骗例,革职。失于觉察者,降一级调用。见《处分则例》,应参看。

违禁取利一,凡负欠私债,在京不赴五城及歩军统领衙门,而赴部院。在外不赴军卫有司,而越赴巡抚司道官处吿理,及辄具本状奏诉者,倶问罪。(依越诉论)立案不行,私债不追。

此条系前明旧例、雍正三年、乾隆五年修改,嘉庆二十四年改定。

谨按。此正系越诉之事,应与彼门直省客商一条修并为一。

违禁取利一,放债之徒,用短票扣折。违例巧取重利者,严拏治罪,其银照例入官。受害之人,许其自首免罪,并免追息。

此条系乾隆二十三年,戸部等部议覆京畿道监察御史史茂条奏定例。

谨按。此条原奏,亦系为听选官员而设,似应与第一条修并为一。

□若非听选官员,则有本律可引矣。

违禁取利一,佐领、骁骑校、领催等,有在本佐领、或弟兄佐领下,指扣兵丁钱粮、放印子银者,系佐领、骁骑校照流三千里之例,枷号六十日。系领催照近边充军例,枷号七十五日。倶鞭一百。伙同放印子银者,照为从杖一百,徒三年例,枷号四十日,鞭一百。如非在本佐领下举放重债,勒取兵丁钱粮,及民人违禁向八旗兵丁放转子、印子长短钱,扣取钱粮者,照诈欺官私取财律,计所得余利,准窃盗论。利银均勒追入官。佐领、骁骑校、领催等,代属下兵丁指扣钱粮保借者,佐领、骁骑校革职,领催鞭一百。其指米借债之人,照违制律,鞭一百。自行首出者,免其治罪。所欠债目并免着追。失察之该管文武各官,倶交部分别议处。八旗佐领,毎月仍将有无放债之人,出倶印结呈报该参领,按季加结呈报都统査核。

此例原系三条,一系雍正五年遵旨议准定例,乾隆五年修改。一系雍正十三年定例,乾隆五年及二十七年删改。(按,原例,民人违禁向八旗官兵放转子、印子长短钱者,亦照旗人例治罪。谓治以军流徒罪也。乾隆七年,虽经议准交通领催兵丁扣取钱粮等字样,应照领催例减等,枷号四十日,并未纂入例内。后改为照讹诈例,从重治罪。究竟治以何罪,亦未叙明。嘉庆年间,改为计所得余利准窃盗论,遂不免互有参差。)一系乾隆十七年,鑵蓝旗满洲都统参奏朱隆阿佐领下参将石得家人拉哈指典者格等甲米钱粮,送部治罪一案,附请定例,嘉庆十四年修并。

谨按。佐领等在本管下放印子银一层,佐领等及民人放印子银一层,利银均勒追入官句,总承上二层。佐领代属下保借一层,指米借银之人一层。伙同放印子银者,如系民人,是否实徒,抑仍照此例折枷。记考。(原奏系照为从律,杖一百,徒三年。系旗人,枷号四十日,鞭一百。)

□准窃盗论,是否并赃科罪,亦无明文。若所得余利无几,其拟罪反较指米借债之人为轻。

□第一层,不计得赃多少,倶拟军流徒罪。第二层,计所得余利科罪,是起意放印子之民人,较伙同放印子之民人治罪不同。且一则折枷,一则实发,似嫌参差。至代属下兵丁保借银钱,即应革职,在非本佐领下举放重债,止计所得余利科罪,亦嫌太轻。

□此例始于雍正年间,可见尔时即有此等情弊,近则更甚矣。定例非不严密,而认眞办理者最难。若不禁止,兵丁粮米必致为其盘剥。禁之过严,势必无从借贷,生计日艰,终无善法也。

违禁取利一,监临官吏于所部内举放钱债,典当财物者,即非禁外多取余利,亦按其所得月息,照将自己货物散与部民多取价利计赃,准不枉法论。强者,准枉法论。不枉法各主者,折半科罪律,减一等问罪。所得利银照追入官。至违禁取利,以所得月息全数科算,准不枉法论。强者,准枉法论。并将所得科银追出余利给主,其余入官。

此条系乾隆三十一年,两江总督高晋奏震泽县知县赵得基,将己银交商生息,値各典被火延烧,徇情捏详,请免赔偿案内,附请定例。

违禁取利一,内地民人概不许与土司等交往借贷,如有违犯,将放债之民人照偷越番境例,加等问拟。其借债之土苗,即与同罪。

此条系乾隆四十六年,刑部议覆贵州巡抚李本咨土目安起鳌,向已革武举戴麟瑞之父借银五百两,利过于本,戴麟瑞复藉债图产案内,奏请定例

违禁取利一,内地汉奸潜入粤东黎境放债盘剥者,无论多寡,即照私通土苗例,除实犯死罪外,倶问发边远充军,所放之债,不必追偿。

此条系嘉庆九年,戸部刑部议覆两广总督倭什布等奏请定例

费用受寄财产:巻首

凡受寄他人财物畜产,而辄费用者,坐赃论,(以坐赃致罪论)减一等。(罪止杖九十,徒二年半。)诈言死失者,准窃盗论,减一等。(罪止杖一百,徒三年,免刺。)并追物还主。其被水火盗贼费失,及畜产病死,有显迹者,勿论。(若受寄财畜,而隐匿不认,依诓骗律。如以产业转寄他人戸下,而为所卖失,自有诡寄盗卖本条。)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条例

费用受寄财产一,亲属费用受寄财物,大功以上及外祖父母,得兼容隐之亲属,追物给主,不坐罪。小功减三等。缌麻减二等。无服之亲,减一等。倶追物还主。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雍正三年改定。

《辑注》云。寄托财产,多系亲属,若以服制减罪,恐长负頼之风,故于凡人一体科之。

谨按。此例因前明原例,与律不符,是以特立此条。惟既照服制递减,自有各本律可引,似不必另立专条。

费用受寄财产一,凡典商收当货物,自行失火烧毁者,以値十当五,照原典价値计算作为准数。邻火延烧者,酌减十分之二,按月扣除利息,照数赔偿。其米麦豆石棉花等粗重之物,典当一年为满者,统以贯三计算,照原典价値给还十分之三。邻火延烧者,减去原典价値二分,以减剰八分之数,给还十分之三,均不扣除利息。至染铺被焚,即着开单呈报地方官,逐一估计。如系自行失火者,饬令照估赔还十分之五,邻火延烧者,饬赔十分之三,均于一月内给主具领。其未被焚烧及搬出各物,仍听当主、染主照号取赎。傥奸商店伙人等,于失火时,有贪利隐匿,乘机盗卖等弊,即照所隐之物,按所値银数计赃,准窃盗论。追出原物给主。若祗以自己失火为邻火延烧,希图短赔价値者,即计其短赔之値为赃,准窃盗为从论,分别治罪。如典商染铺及店伙人等,图盗货物,或先有亏短,因而放火故烧者,即照放火故烧自己房屋盗取财物,及凶徒图财放火故烧人房屋,各本律例,从重问拟。

费用受寄财产一,典铺被窃,无论衣服、米豆、丝棉、木器、书画、以及金银、珠玉、铜铁、铅锡各货,概照当本银一两再赔一两。如系被劫,照当本银一两再赔五钱。均扣除失事日以前应得利息。如赔还之后,起获原赃,即给与典主领回变卖,不准原主再行取赎。染铺被窃,照地方官估报赃数,酌赔十分之五。(按与失火同)如系被劫,酌赔十分之三。(按与邻火延烧同)均令于一月内给主收领。如赔赃之后起获原赃,给与该铺具领,由地方官出示晓谕,令原主归还所得赔赃之资,将原物领回。仍査明已染未染,分别付给染价。傥奸商店伙人等,于失事后有贪利隐匿,乘机盗卖等弊,即照所隐之物,按所値银数计赃,准窃盗论。若祗以窃报强,希图短赔价値者,即计其短赔之値为赃,准窃盗为从论,分别治罪。

此例上一条,系乾隆三十四年,歩军统领衙门审奏兴隆当失火,店伙胡永祚等乘机偷盗未烧衣服一案,奏请定例。四十二年修改。原载失火门内。道光二十三年移改,并添纂下一条。

谨按。因典铺而推及于染店,因失火而类及于被窃,赔偿之法,亦极平允,葢所以昭画一,息争讼也。此例文之最不可少者,较之上条亦为得体。

得遗失物:巻首

凡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尽数)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如三十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五日)限外不送官者,官物坐赃论。(罪止杖一百,徒三年,追物还官。)私物减(坐赃)二等,其物一半入官,一半给主。(若无主全入官)

○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无主)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锺鼎、符印异常之物,(非民间所宜有者)限三十日内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四 郑袤(子默 默子球) 李胤 卢钦(弟珽 珽子志 志子谌) 华表(子廙 廙子恆 廙弟峤) 石鉴 温羡·房玄龄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欧阳修
  卷五百十 列传二百九十七·赵尔巽
  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二·赵尔巽
  第二十一回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蔡东藩
  卷之二十二·佚名
  卷九史五·何良俊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佚名
  七 青木堂·周作人
  皇甫谧传·房玄龄
  庭闻录卷一·[清]刘健
  卷二百六十二·杨士奇
  卷二十九·佚名
  卷首之二·佚名
  75.昆阳大战·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俞国宝·唐圭璋

      国宝,“全”已见   水调歌头   灵谷有荚气,盘结在巴山。云蒸雨朵欲遣,奇怪出人间。不作丰城宝剑,不作渥洼灵种,不作化龙竿。生此济时杰,理乱总相关。   入为相,出为将,两馀闲。忠肝义胆,曾将鲠论破天颜。好把升平勋

  • ●卷一·杨际昌

      国朝右文,超轶前代。世祖抚有宇内,不废文翰。长洲尤悔侗尝作《西厢传奇》“临去秋波”文,深邀睿鉴,叹为才子。後见《读离骚乐府》,亦称旨,俾教坊内人,播之管弦。及龙驭升遐,悔罢官,自北平归,新城王司寇士礻真

  • 元风雅姓氏后集目录·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姓氏后集目録卷一邓善之【文原】卢彦威【亘】王继学【士熈】王仪伯【结】马昂夫曹子贞【元用】叚惟德【辅】李齐贤张氷溪钱雪界叚天祐【吉甫】李两山【思衍】吴养浩【善】祝直清【蕃】上官伯圭卷二

  •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司马迁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

  • 第三十七回 通三思正宫纵欲 窜五王内使行凶·蔡东藩

      却说姚元之为定策功臣,当中宗复位时,曾加封梁县侯,食邑二百户,至武氏迁居上阳宫,元之曾随驾过省,见了武氏,竟呜咽流涕。及还,张柬之桓彦范与语道:“今日何日?岂公涕泣时么!”元之答道:“前日助讨凶逆,是不废大义,今日痛别旧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钟嵘传·姚思廉

    钟嵘字仲伟,颍川郡长社县人。钟嵘同他的哥哥钟山元、弟弟钟屿都很好学,有见识和思想。钟嵘,齐朝永明年间为国子监生,通晓《周易》,卫军王俭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很欣赏他。后为本州推举为秀才。最初任王国侍郎,迁任抚军行参军,出

  • 樊叔略传·李延寿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观,在魏朝做官时,任南兖州刺史,河阳侯,被高氏所杀。樊叔略被处以腐刑,在殿省供役使。身高九尺,很有志气。颇遭嫉妒。内心不安,于是逃到函谷关西。周文帝器重他,安置在自己身边,授职都督,荫袭爵位为侯。大

  •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佚名

    職官十四 ○職官十四 盛京將軍等官 各處駐防 △盛京將軍等官 盛京將軍一人 【 駐 盛京城】 掌鎮撫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凡軍師卒戌田莊糧糈之籍疆域之廣輪關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數以時簡稽而修飭之 副都統三人 【 一駐

  • 卷一百四十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九宋 赵汝愚 编总议门总议五上英宗十事        傅尧俞臣伏自念愚拙无状久无所补不敢频乞入对以烦天听今有十事条列於後一窃见军营摧倒极多材用人力卒未能办集恐朝廷以军人

  • 卷八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一襄公十年考异宋板传六月楚子囊上晋荀防伐秦上衞侯救宋师于襄牛上共有圈诸侯伐郑齐崔杼云云上初子驷与尉止有争上诸侯之师城虎牢而戍之上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浄等奉詔譯   觀有爲品第[一]七   復次或有人言.勝義諦中有彼貪等諸雜染法.以有爲故.譬如眼等。論者言.若如是   說徧所成故立喻不正.何以故.勝義諦中若有眼等應有生等

  •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所作

  • 明报应论译文·慧远

    问:佛经认为杀生是重罪,要下地狱受惩罚。冥界中的审判,如影相随,音响相应。我有怀疑,为什么呢?按拂教说,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成身体,身体是灵魂寄居的地方。灵魂寄居,使人身体津液通畅、智慧聪明。灵魂虽依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九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九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薪火品第十之余◎复次颂言即薪而无火释曰。遣一性故异薪亦无火释曰。薪火二法遣异性故火中亦无薪  薪中亦无火释

  • 辩正论卷第九·法琳

    出道伪谬篇第十灵文分散谬灵宝太上随劫生死谬改佛经为道经谬偷佛法四果十地谬道经未出言出谬道士合气谬叙天尊及化迹谬诸子为道书谬。灵文分散谬。君子曰。良有以也。良有以也。夫阑庭鲍肆。日久爱其先狎。阳文敦洽。

  • 针邪秘要·杨继洲

    古代针灸著作

  • 段氏毛诗集解·段昌武

    二十五卷,宋段昌武著。此书旧题《丛桂毛诗集解》,因段昌武居室名“丛桂”而来。书中首为《学诗总说》,分《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三则;次为《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