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康献褚皇后传

康献褚皇后名蒜子,河南陽翟人。父亲褚裒,见《外戚传》。皇后聪明有才识。少年时以名家女身份选为琅王牙王司马岳的妃子。康帝司马岳即位,立为皇后,封皇后母谢氏为寻陽乡君。

穆帝司马聃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当时穆帝年幼,未亲掌朝政。领司徒蔡谟等上奏说:“嗣位的皇帝自幼聪明过人,继承皇位,天下归心,万民仰赖。太后陛下为妇道规范,女中楷模,超过文王之妃太姒。昔日涂山氏使夏禹业绩光耀,简狄使殷祖兴隆,由于这些明哲的后妃,才使大业长久兴盛。我想太后陛下德操可比舜之二妃,仁善胜过文王之后,临朝摄政,可使天下安宁。当今社稷危急,万民系命,臣等惶恐,一日万机之事,国家命运所期,天意所归,都在太后身上,不是冲淡谦让的时候。汉代和熹、顺烈二后,也曾临朝摄政,近世明穆皇后摄政的事,都是前规先例。臣等不胜惶恐,谨伏地上请。望陛下上顺祖宗之意,下念臣吏之愿,推公心,弘治道,以协和天人,则万国庆幸,百姓更生。”太后下诏说:“皇帝幼小,当赖群公卿士扶持匡救,以报答先帝礼遇贤人之意,而且是先帝旧德泽于后世,先帝之命未曾掩息,祖宗的事业可以继承,皇帝只是正位于宫中而已。然臣下所奏恳切周到,体现于奏书的字里行间,捧读未完,又悲又惧。想到先后如此谦恭自抑,只想顺从妇道,所以不拒绝群臣请求而临朝摄政,本是为国家考虑。我岂敢只固守住年幼无知的幼主,而违背先贤的意愿,即敬从群臣所奏。”于是太后临朝行使皇帝职权。有司奏请,谢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也应追赠封谥,她们都是太后前母。太后不许。太常殷融提议,依照郑玄释义,太后父卫将军褚裒,在宫廷则行臣礼,太后回家时则行家人礼。太后下诏说:“典礼如何规定没有详查,如照殷融所奏,是我心所不能安的,以后再详细考究。”征西将军翼、南中郎尚议论认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郑玄的释义合乎情理”。太后听从了这个意见。从此以后,朝臣都敬重褚裒了。

穆帝成年以后,太后下诏说:“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权微弱,虚居其位。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劝我摄政。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规,勉力听从众议,不敢固守己见。仰凭祖宗保佑,俯仗群臣护养,皇帝已成年加冠,礼制已成,德望已备,应当南面亲政,治理万国,今归还政事,一切遵照旧典。”于是太后退居崇德宫,亲手写诏书给群臣说:“昔日因皇帝年幼,又频遭艰难,含忧多年,内心沉痛。司徒为有尊位重德的亲近大臣,能训诫拯救弊端,王室得以不坏,实凭借诸公之力,皇帝已行加冠之礼,而四海未能统一,五胡叛逆,豺狼当道,耗费日增,徭役不止,百姓困苦。愿诸位君子思量筹谋,努力一心,辅助幼主,匡救往日不足,我将永归别宫,以终晚年。仰思家事国事,故以此抒怀并相托。”

到哀帝及海西公在位时,太后又曾临朝听政。桓温废黜海西公时,太后正在佛屋烧香,侍臣报告“外有紧急奏章”,太后才出来,靠住门把奏章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就猜疑会发生这样的事”。奏章读了一半,就停下来,找了一支笔,在奏章上批复道:“我遭此百忧,感念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桓温开始呈诏书草稿时,顾虑太后会有异议,恐慌得流汗,颜色大变。诏书批复出来后,桓温大喜。

简文帝司马昱即位,尊为崇德太后。简文帝死,孝武帝年幼,桓温又死。群臣上奏说:“王室多故,祸难频至,先帝去世不久,又丧大臣,天下惘然失望,若无所措。主上虽天资聪明奇茂,秉性天赐。然而尚在幼年,加之服丧时期,常思孝道,未暇处理政事,太后陛下德厚如地,发慈悲善良聪慧之心,在皇家多艰的时刻,临朝听政。太后光明正大之美德,昔日曾融洽万民,万民讴歌,传播四海。虽是有莘氏兴殷,妊姒兴周的功德,也不足与太后陛下相比。因而五谋能从,人鬼同心,百姓仰望从疾苦中重生,望太后如望日月。随时而变化,为《周易》所崇尚,使社稷安宁巩固,是大人的重任。愿太后陛下总理万机,和谐政道,以慰祖宗,以安百姓。忧国与仰慕之心至诚,述之不尽。”太后下诏说:“王室不幸,多艰难险阻,细读启奏,更增悲叹。内外大臣,都以为主上年幼,加之守丧期间,未能亲政,应当有人发布号令。如能使社稷安定,天下得利,岂敢固执己见,即敬从大臣启奏。但愚暗不足之处,望能尽力辅助协调。”于是太后又临朝听政,待孝武帝成年加冠,太后下诏说:“皇帝已行加冠成婚之礼,远近归心,应南面亲政,国家前途将更加光明。现将政事交付皇帝,一切依照旧典。”太后复称崇德太后。

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太后死于显陽殿,终年六十一岁,在位共四十年。孝武帝与褚太后为叔嫂关系,朝中议论如何服丧的问题。太学博士徐藻提议说:“侍父侍君都应该做到敬。《礼记》上说:‘夫妻丧礼,丈夫按父亲丧制,则妻子按母亲丧制’,那么丈夫按君礼,妻子应按后礼。为太后服齐丧,是母亲的丧制。鲁人讥讽违礼的祭祀,是表明对尊者之尊。今皇帝亲自奉祀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后,尊重如同亲生,怎么可以尊敬为君,而丧服按本亲呢?应该行齐衰丧礼,服丧一年。”孝武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欧阳修
  卷八十九 南凉録二·崔鸿
  ●卷九十九·徐梦莘
  ●卷九十六·徐梦莘
  ●卷中·李岳瑞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投海请愿之异闻·李定夷
  卷五·王晫
  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郑麟趾
  八十三、时报怀旧记(下)·包天笑
  刘昶女传·李延寿
  徐贤妃传·欧阳修
  田汝成传·张廷玉
  光緒七年·曾纪泽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三十   明 冯惟讷 撰 隋第一 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仕周以勲封隋国公女为宣帝后累拜上柱国大司马静帝幼冲坚以元舅总朝政封隋王寻簒周自立及平陈後南北混一海内殷富号称太平

  • 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七朱景玄朱景玄会昌时人官至太子谕德诗一卷今存十五首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丹槛初结构孤高冠清川庭临谷中树檐落山上泉晓色挂残月夜声杂繁弦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华山南望春灵

  •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赵尔巽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一国治乱,君相尸之。一方治乱,岳伯尸之。清制:疆帅之重,几埒宰辅。选材特慎,部院莫儗,盖以此也。开国而后,戡藩拓边,率资其用。同治中兴,光绪还都,皆非疆帅无与成功。宣统改元,始削其权

  • 卷八 前赵录八·崔鸿

    刘宣 刘宣字士则渊之从祖也初为北部都尉右贤王朴钝少言好学修洁师事乐安孙炎沉精积思不舍昼夜好读毛诗左氏传炎每叹曰宣若遇汉武当踰于金日磾也学成而返不出门闾者盖数年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七年九月庚申朔赠故武略大夫乔嗣古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故秉义郎蛾浃为修武郎浃嗣古内弟同死于淮西故也辛酉申命吏部审量崇观以来滥赏初范宗尹既免相遂罢讨论及是复开坐二十四项凡调官迁秩任子皆令吏部

  • 卷之五百六十五·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冬十月。甲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

  • 李元谅传·欧阳修

    李元谅是安息人,本来姓安,年轻时被宦官骆奉先收养,假充姓骆,名元光。胡须很美丽,深沉勇敢有谋略。担任官中警卫,积累了功劳,试太子詹事。李怀让任镇国节度使,写奏章请求任元谅做自己的副节度使。在军中十年,士兵心里畏服。德宗

  • 陈纪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壬辰、572)·司马光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壬辰,公元572年) [1]春,正月,丙午,以尚书仆射徐陵为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右仆射。 [1]春季,正月,丙午(初三),陈朝任命尚书仆射徐陵为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右仆射。 [2]己巳,齐主祀南郊。 [2]乙巳(初二),北齐后主到

  • 卷四十三下·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三下 朱批刘世明奏摺 雍正八年二月初三日福建巡抚【臣】刘世明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查福建地方无为天主等教原无掌教为首之人乡愚无知妄求果报往往私相传习此等旁门邪教必须除浄根株风

  • 卷第五十四·佚名

    宰相四进拜四章得象兼枢密使制庆历二年七月戊午朕祗绍丕图。勤求至治。永惟皇王之道。爰立辅相之官。镇抚四夷。宰制群类。而兹疆场之事。乃专枢宥之司。非通筦于冢卿。曷统一于机务。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特进

  • 许宗汉·周诒春

    许宗汉 字天章。年二十九岁。生于山东武城县。父斌。业教读。本籍住址。山东武城许口。已婚。子二女一。初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地质及冶金学。民国四年。得学士及硕士学位

  • 卷二十六 论语八·黎靖德

      ◎里仁篇上   △里仁为美章   或问:"里仁一篇,自首至'观过斯知仁矣',都是说仁。'里仁为美',是指言仁厚之俗;'观过斯知仁',是指言慈爱底仁。其他则皆就心德上说。"曰:"虽是如此,然统体便都只是那个仁。如里有仁厚之俗,

  • 卷五·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五左庶子叶酉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书即位说详桓元年公即位下胡氏谓内无所承上不禀命非也十二公皆不请命于天子昭公亦不承国于先君何独于此而讥之齐人救邢齐人浑举之词辨详隐二年莒人入向

  • 先识览第四·吕不韦

    先识原文: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 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摄异门分之下复次嗢拖南曰欲三种延请法僧惠施故厌梵志无常聚沫等为后 诸欲无常虚伪不实者。谓于诸欲宣说颠倒。以是四种颠倒事故。当知此中虚故无我。伪故不净。不实故苦。由于

  •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佚名

    宋于阗国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度于君民。与除馑众菩萨大士。天龙鬼神世间人民。无央数众会听经。是时摩诃迦叶。独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于众生。舍诸豪富而从贫乞。摩诃迦叶时欲分卫。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五·澄观

    疏。第三迷真起妄下。文前有五。一标章。二论云下。论主假设外征。谓当相下疏释论。三故经意下。以经之意答论假征。四然成答相三下。征二别相。五略有五异下。答显包含。于中先别明。后有斯五下总结。前中第一约所迷

  • 战国策·佚名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今本33卷。原作者不详。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分十二国纪事,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